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城市文化发展和国际形象建设对跨文化交际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大学阶段的外语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目的语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将文化渗透在语言知识中,同时加强母语文化的学习。
关键词: 城市形象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西文化交流
一、城市形象的提升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世纪是国际化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超越时空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国家、民族还是文化,要在这个逐渐缩小的“地球村”中谋求生存与发展,都必须具备沟通的能力、交流的水平、理解与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实践的勇气。
随着石家庄市“三年大变样”计划的建设实施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的步伐的加快,我市举办的国际交流活动如吴桥杂技节、动漫节等越来越多。旅游业、会展业、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市场等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要走向国际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市民与外籍人士交往的能力也需要提高。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随着石家庄市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展,大学生在其间的参与越来越多,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大学生是跟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等各行各业的外籍人士接触最多的人;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父母、亲人和居住社区的市民,因此,体现着社会的整体素质,肩负着社会未来发展的重任的大学生,是反映我市文化的一面镜子。大学生应首先提高与外籍人士交往的能力,即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素质和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内容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一般说来交流双方语言不同的人之间的交流属于跨文化交流”。[1]在与不同国家的人交际之初,人们大都认为只要会使用对方的语言就能很好地与其交流了。但不久就会发现:有时双方没有语言障碍,却无法沟通,甚至发生误解及交际失败。这是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交流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文化。而在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的差异很大。从日常见面的问候语、餐饮习惯、称谓、赞扬到时间观、亲情观,乃至体态语等方面差距都很大。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中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性,有意识地尊重东西方民族的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才能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不同文化对世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对于属于不同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价值观支配的。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隐藏在文化深层之中,很难把握。因此,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是语言上的差异。语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规则。“非语言交际”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统称,包括面部表情、手势、姿势、音高、停顿、衣着、服饰、体味等。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因素占有重要位置。与语言行为一样,非语言行为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本研究中所论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指的是在外语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语言知识、相关文化的学习,逐步适应跨文化交际过程,最终能够进行有效的交际。
三、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将语言和文化截然分开,往往重视诸如词汇、短语、语法等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尤其忽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大学生虽然学了十多年的英语,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有了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误解,甚至笑话。
例如:热心助人,搀扶老人和残疾人,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美德,而西方文化认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寒问暖、问东问西,而年龄、收入、婚姻情况等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个人隐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人面对表扬要谦虚,西方人认为别人的表扬就是对自己的肯定。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如何说”或“不说”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跨文化知识的渗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方法与措施。
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研究现代教育理论、现代化教育手段、科学的评价方式、“二语习得”理论和科研方法等,使自己的教学建立在理论指导和实践的探索研究之上;要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和外语的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具体有以下做法:
1.讲解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英美文化进行讲解、阐释,使学生习得英美文化。比如,词汇最能反映文化的差异。教师在讲解时要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如同样颜色的词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不同,“白”在西方表示纯洁,新娘往往穿着白色的婚纱举行婚礼;而在中国,白色是不吉利的,中国人穿白色的孝服就是一例。又如表示亲属称谓的词,汉语里用“伯父”、“叔叔”、“姑父”、“姨夫”、“舅舅”等词表示亲属关系,在英语只有一个就是“uncle”。这反映了中国人重视亲属血缘关系,而西方人则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特点。词汇也可显示出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如在汉语中“狗”的比喻义通常是贬义,如“走狗”,“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等。而在西方英语中的“dog”,其比喻义有很多都是褒义或中性的,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总有得意的时候)”,“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同样,语法系统的不同特点往往揭示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中国人重整体,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强调意合,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各种语义关系往往靠上下文来表现,因此,汉语中的流水句和省略形式很多,并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其分句之间也没有很多连词。而西方语言,如英语都是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不同的词义和语义关系。英语中可以省略的成分是有限的,表达被动意义都要用被动语态,总是要用连词来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这表现了西方人重个体的独立性、重形式的思维特点。
2.情景渗透法
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运用的情境中,从而习得文化。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出国并沉浸在国外的语言环境中是不现实的,而国内真正的目的语环境很少,因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虚拟的目的语环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交际教学模式,教师可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等手段,以图片、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的方式直观、感性地介绍跨文化交际知识;通过视听一些教学短片及电影剪辑等内容,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学习地道的语言,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还可以从演员的表演中了解和学到许多非言语交际行为。
重视和搞好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英语“第二课堂”中,教师可创设和营造跨文化的语言环境。如在校园内利用英语广播、音像制品营造听觉氛围;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办好英语园地;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圣诞晚会、母亲节和父亲节等活动,都是让学生感受节日文化的好机会;生日Party、化装舞会、西方戏剧表演等都会让学生置身英语文化氛围,增强对西方文化的感性认识。此外,教师还应积极邀请、组织外籍教师参与到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这不仅对指导学生认知和理解异域文化,更对学生锻炼跨文化交际技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阅读分析法
借助英美文学作品和期刊、杂志、英文报纸习得英美文化。英美名作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在欣赏到优美的作品的同时可了解特定语言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风尚;可接触到西方文化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期刊、杂志、英文报纸,学生可以深刻了解西方的社交特点、日常用语;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培养用英语文化进行思维的能力,培养自觉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认同感。
(三)大学英语中增添英美文化等课程,使大学生了解文化差异的内在根源与发展。
绝大多数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只开设精读、泛读、听力等常规的必修课程,而诸如“文化概况”、“交际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相关选修课程基本不开设。有少数高校面向非语言专业的学生开设此类的选修课,但所占比例甚微。增设“文化概况”类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经济体系、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常识,以丰富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增设“交际学”或“跨文化交际学”等选修课,可使学生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掌握基本的交际技巧,跨越常见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
四、城市文化发展和国际形象建设中要培养具备双向文化交流能力的大学生
随着对外交往的日渐频繁,培养具有较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既通晓本国文化精髓又能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精华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文化输出与文化输入同等重要,缺少了文化输出,所谓的跨文化交际就变成了文化引进和文化侵略。目前大学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单向的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方面,对交际主体一方的母语文化涉及甚少。另外,与发达国家人士交往中由于感受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有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则由于媒体长期将国外流行文化作为主流文化进行宣传,从而产生盲目的崇洋心理。
放弃民族特点与文化身份去学习外语是不可取的。因此,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必须在思想上树立语言平等观和文化平等观,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凌驾于其他民族文化之上。学外语,目的是能够与外国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同时了解、吸收他们文化的精华。教师有必要加强母语文化的教育,研究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使学生能准确地用外语介绍和传播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双向互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外语知识,还是为了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以及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因此,大幅度地提高大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促进他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成功地进行交流与合作,对市民素质的提高和地方经济现在及将来更好地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大有裨益。跨文化交际已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第一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顾士才,李雅慧,张珍珍.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M].第一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Importanceof Culture in English Teaching,2002.
[4]欧阳雪春.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薄弱的现象和强化措施[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4).
[5]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第一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课题:2009年度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09WH20。
关键词: 城市形象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西文化交流
一、城市形象的提升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世纪是国际化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超越时空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国家、民族还是文化,要在这个逐渐缩小的“地球村”中谋求生存与发展,都必须具备沟通的能力、交流的水平、理解与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实践的勇气。
随着石家庄市“三年大变样”计划的建设实施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的步伐的加快,我市举办的国际交流活动如吴桥杂技节、动漫节等越来越多。旅游业、会展业、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演艺市场等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将要走向国际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市民与外籍人士交往的能力也需要提高。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随着石家庄市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展,大学生在其间的参与越来越多,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大学生是跟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等各行各业的外籍人士接触最多的人;大学生的思想、文化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父母、亲人和居住社区的市民,因此,体现着社会的整体素质,肩负着社会未来发展的重任的大学生,是反映我市文化的一面镜子。大学生应首先提高与外籍人士交往的能力,即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素质和能力。
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内容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一般说来交流双方语言不同的人之间的交流属于跨文化交流”。[1]在与不同国家的人交际之初,人们大都认为只要会使用对方的语言就能很好地与其交流了。但不久就会发现:有时双方没有语言障碍,却无法沟通,甚至发生误解及交际失败。这是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交流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文化。而在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的差异很大。从日常见面的问候语、餐饮习惯、称谓、赞扬到时间观、亲情观,乃至体态语等方面差距都很大。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中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性,有意识地尊重东西方民族的社会习俗、生活习惯等才能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研究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和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待世界的根本看法。不同文化对世界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所谓价值观,就是判断好坏、是非的标准。对于属于不同文化的人来说,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都是受价值观支配的。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隐藏在文化深层之中,很难把握。因此,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是语言上的差异。语言的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规则。“非语言交际”是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统称,包括面部表情、手势、姿势、音高、停顿、衣着、服饰、体味等。在人的交际中,非语言因素占有重要位置。与语言行为一样,非语言行为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本研究中所论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指的是在外语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语言知识、相关文化的学习,逐步适应跨文化交际过程,最终能够进行有效的交际。
三、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一)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将语言和文化截然分开,往往重视诸如词汇、短语、语法等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尤其忽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大学生虽然学了十多年的英语,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有了词汇和语法知识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但是,在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出现许多偏差、误解,甚至笑话。
例如:热心助人,搀扶老人和残疾人,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美德,而西方文化认为,接受帮助只能证明自己无能;中国人见面习惯问寒问暖、问东问西,而年龄、收入、婚姻情况等在西方文化中被视为个人隐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人面对表扬要谦虚,西方人认为别人的表扬就是对自己的肯定。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时“如何说”或“不说”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跨文化知识的渗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方法与措施。
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研究现代教育理论、现代化教育手段、科学的评价方式、“二语习得”理论和科研方法等,使自己的教学建立在理论指导和实践的探索研究之上;要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教材、课堂教学、语言测试和外语的第二课堂里全面反映出来。具体有以下做法:
1.讲解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英美文化进行讲解、阐释,使学生习得英美文化。比如,词汇最能反映文化的差异。教师在讲解时要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如同样颜色的词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不同,“白”在西方表示纯洁,新娘往往穿着白色的婚纱举行婚礼;而在中国,白色是不吉利的,中国人穿白色的孝服就是一例。又如表示亲属称谓的词,汉语里用“伯父”、“叔叔”、“姑父”、“姨夫”、“舅舅”等词表示亲属关系,在英语只有一个就是“uncle”。这反映了中国人重视亲属血缘关系,而西方人则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特点。词汇也可显示出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如在汉语中“狗”的比喻义通常是贬义,如“走狗”,“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等。而在西方英语中的“dog”,其比喻义有很多都是褒义或中性的,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总有得意的时候)”,“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同样,语法系统的不同特点往往揭示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中国人重整体,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强调意合,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各种语义关系往往靠上下文来表现,因此,汉语中的流水句和省略形式很多,并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其分句之间也没有很多连词。而西方语言,如英语都是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不同的词义和语义关系。英语中可以省略的成分是有限的,表达被动意义都要用被动语态,总是要用连词来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这表现了西方人重个体的独立性、重形式的思维特点。
2.情景渗透法
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语言运用的情境中,从而习得文化。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出国并沉浸在国外的语言环境中是不现实的,而国内真正的目的语环境很少,因而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虚拟的目的语环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交际教学模式,教师可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等手段,以图片、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的方式直观、感性地介绍跨文化交际知识;通过视听一些教学短片及电影剪辑等内容,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学习地道的语言,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还可以从演员的表演中了解和学到许多非言语交际行为。
重视和搞好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英语“第二课堂”中,教师可创设和营造跨文化的语言环境。如在校园内利用英语广播、音像制品营造听觉氛围;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办好英语园地;开展以节日文化为主题的交际活动,圣诞晚会、母亲节和父亲节等活动,都是让学生感受节日文化的好机会;生日Party、化装舞会、西方戏剧表演等都会让学生置身英语文化氛围,增强对西方文化的感性认识。此外,教师还应积极邀请、组织外籍教师参与到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这不仅对指导学生认知和理解异域文化,更对学生锻炼跨文化交际技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阅读分析法
借助英美文学作品和期刊、杂志、英文报纸习得英美文化。英美名作是了解西方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在欣赏到优美的作品的同时可了解特定语言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风尚;可接触到西方文化的思想观点、价值评判、西方人经常使用的视角,以及对这些视角的批评。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期刊、杂志、英文报纸,学生可以深刻了解西方的社交特点、日常用语;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培养用英语文化进行思维的能力,培养自觉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认同感。
(三)大学英语中增添英美文化等课程,使大学生了解文化差异的内在根源与发展。
绝大多数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只开设精读、泛读、听力等常规的必修课程,而诸如“文化概况”、“交际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相关选修课程基本不开设。有少数高校面向非语言专业的学生开设此类的选修课,但所占比例甚微。增设“文化概况”类课程,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经济体系、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常识,以丰富学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增设“交际学”或“跨文化交际学”等选修课,可使学生充分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掌握基本的交际技巧,跨越常见的跨文化交际障碍,最终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教学目的。
四、城市文化发展和国际形象建设中要培养具备双向文化交流能力的大学生
随着对外交往的日渐频繁,培养具有较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既通晓本国文化精髓又能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精华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成为当前的迫切任务。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交流,文化输出与文化输入同等重要,缺少了文化输出,所谓的跨文化交际就变成了文化引进和文化侵略。目前大学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侧重点主要集中在单向的目的语文化的导入方面,对交际主体一方的母语文化涉及甚少。另外,与发达国家人士交往中由于感受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有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则由于媒体长期将国外流行文化作为主流文化进行宣传,从而产生盲目的崇洋心理。
放弃民族特点与文化身份去学习外语是不可取的。因此,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必须在思想上树立语言平等观和文化平等观,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凌驾于其他民族文化之上。学外语,目的是能够与外国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同时了解、吸收他们文化的精华。教师有必要加强母语文化的教育,研究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使学生能准确地用外语介绍和传播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双向互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结语
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授外语知识,还是为了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以及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因此,大幅度地提高大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促进他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成功地进行交流与合作,对市民素质的提高和地方经济现在及将来更好地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大有裨益。跨文化交际已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第一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顾士才,李雅慧,张珍珍.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M].第一版.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Importanceof Culture in English Teaching,2002.
[4]欧阳雪春.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薄弱的现象和强化措施[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4).
[5]潘亚玲.外语学习策略与方法[M].第一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课题:2009年度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09WH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