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电影中的深化主题作用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v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电影艺术中,音乐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极大地增强了电影艺术的表现力,并在深化电影主题的过程中与电影场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升华了电影主题。本文以电影《集结号》为例,通过分析电影中的音乐对奠定电影基调和烘托场景,以及表达配乐家和导演的客观态度和刻画人物形象和心理等方面,简要分析音乐在电影中发挥出的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集结号》 音乐 深化主题
  引言
  2007年,冯小刚导演的国产战争题材影片《集结号》在全国热映,并引起极大的反响。《集结号》不同于以往传统意义上的战争题材的电影,不再一味地侧重于对各种战争场面的大力渲染,而是更注重人性的挖掘。同样,《集结号》中的音乐也推陈出新,与众不同,没有使用传统宏大类型的音乐,而是巧妙地应用奏鸣曲,对整个影片进行了多层次的音乐设计。奏鸣曲是一种十分成熟、严谨的曲式结构,包括了主部和副部以及展开部和再现部,具有鲜明的哲理化特征。在《集结号》中,便合理地应用了奏鸣曲这种音乐方式,整个剧情也伴随着奏鸣曲的音乐起伏而展开,并不断对主题继续努力深化。
  一 《集结号》剧情梗概
  电影《集结号》中讲述的故事背景是淮海战役,当时,我军三团九连与国民党进行着殊死的搏斗,并最终战胜了对方。但是,九连指导员牺牲了,九连连长谷子地十分恼怒,于是杀死了俘虏,并抢了对方的物资。谷子地的行为受到上级的严厉训斥,并取消了九连的番号。之后,谷子地接受新任务,带领九连的战士保护大部队撤退,撤退信号为集结号。于是,谷子地带着自己的47个兄弟来到汶河,对敌人进行阻击。在经过惨烈的战斗之后,九连的战士大部分都牺牲了。见到此种情形,身为排长的焦大鹏心急如焚,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之下,焦大鹏便谎称自己听到了集结号声,希望谷子地能够带着最后的几名战士及时撤退。但是,谷子地没有那样做,并坚持和敌军战斗。最终,九连的战士全部牺牲,只剩下谷子地一个人。之后,谷子地又参加了朝鲜战场的战争,但始终念念不忘寻找可以证明九连身份的证据。在机缘巧合之下,在一次聚会中,谷子地终于得知,当时,那集结号其实自始至终都没有响起过,是焦大鹏在临死前的私心,是为了给整个连队留下几个“活种”。于是,谷子地历经磨难,为自己死去的兄弟们找回了属于他们的荣誉,并将荣誉归还给这群年轻的英烈。
  二 对电影《集结号》主题的认识
  电影《集结号》在上映之后让无数观众泪洒影院,究其本质原因,便是因为这部电影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在枪林弹雨中,让观众体验到人性的伟大和不屈。从而帮助广大观众们从这些可歌可泣、可敬可爱的战士们身上感受到人性的伟大,并积极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简言之,电影《集结号》的主题便是人性,是一首人性的颂歌,在大声歌唱人性的美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现实并进行深思。总之,电影《集结号》打破了以往侧重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传统模式,将重点放在对人性的思考上,细细地勾勒出战士在面对死亡时的淡定和从容,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人性拷问。
  三 《集结号》中电影音乐对人性主题的深化作用
  1 奠定基调
  在影片的一开始,字幕开始出现,音乐也随之响起。伴随着悠长的圆号声,画面上出现了一个放在了英雄纪念碑上的军号。于是,人们的思绪也跟着悠长的圆号声,慢慢地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接着,低沉的鼓音渐渐地响起,带来一些躁动的情绪,并不断加强,仿佛箭在弦上,有紧张的情绪暗含其中,一触即发。而在影片中谷子地带领战士封锁小城,并展开激烈战斗的时候,弦乐响起了,很好地渲染出了战斗过程中的紧张气氛。迷笛音乐和弦乐队运用,以及各种长线条的铺设,在渲染场面,营造气氛的同时,也很好地激发出观众的心灵共鸣。整部影片中十分注重按照影片情节的发展变化、依据情绪和情感的需要,对各种乐器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置,并大量用到各种中音乐器,例如,大提琴和圆号等。在影片的另一个场景中,战士们在接受任务之后,连夜举着火把,带着辎重,赶往阵地阻击敌人。在这个时候,电影画面中,孤独的琴声逐渐响了起来,充分表达出此时此刻战士们的沉重心理,充分表现出战士们心中生死未卜的忐忑,并暗示着激烈的战争即将爆发。同时,在音乐环境下,观众们的心情和情绪也开始和战士们联系在一起,并伴随着情节的不断发展推进,变得越来越沉重,紧紧地与战士即将走向战斗的沉重心理结合在一起,而且整部影片的音乐做到了首尾之间的前后呼应。例如,在影片的结尾合唱部分,整部影片对人性的呼唤也达到了一个高潮。情绪不断高涨,但音乐却突然安静了,只有手风琴的独奏声音回荡在大家的耳边。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爱被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就如同是对所有死去战士们的深沉呼唤。人性化的音乐表达方式,就仿佛是一部安魂曲,那样的委婉和哀怨,如泣如诉,在为每一位牺牲的战士唱着挽歌。
  2 刻画人物
  在电影中,不同的人物随着剧情发展,会体现出性格和情绪等多方面的起伏变化。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的形象、内心活动和性格特征等,就需要很好地利用音乐。在电影《集结号》中,经过引子后,九连前任指导员牺牲的情境便十分合理地利用了电影音乐来深化电影主题。在这个特定的时刻,电影没有选择运用激昂的音乐,而是选择使用大提琴所特有的委婉音色,巧妙地表达出在人们面对战争以及失去战友时的内心世界。那种对和平的无限向往与渴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祈求,都通过大提琴的中低音表现了出来。在电影中,在一个场景中,谷子地正在因为苦苦寻找部队无果以及痛失众多好兄弟而无限悲伤的时候,一个战友的妻子赶到了,并及时的告诉他,已经寻找到了大部队。这时,谷子地在听到消息之后,既高兴又难过。在这个情节中,电影音乐选用的是饱含深情的弦乐队音乐,旋律中还包含了一些山西曲风。尤其是在演奏中音区的时候,深沉厚重的音色带着喷涌的感情,一泻千里,充分地表现出连长谷子地多年以来的难过、隐忍和委屈。观众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受到剧情和音乐的感染,也不由得想和链子谷子地一起,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随着电影剧情的不断发展,谷子地失去了自己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并在混入国民党部队之后遭人误解,加入炮兵又遇到贬职,一直有苦说不出。最终,谷子地到了朝鲜战场,并救下刘二斗。整个过程是那样的无奈和哀伤,而伴随整个电影情节发展的,也是淡淡的、忧伤的音乐形式。于是,观众们在观赏影片的时候,便通过深沉的音乐,细细地体会到处于特定环境下的人们对和平的深切渴望,以及为牺牲的人们在内心进行大声的呐喊。而当谷子地得知当年事情的真相之后,他一度难以接受,但最终归于平静。于是,谷子地来到老团长的坟前,诉说对战友们的哀思。在这个时候,音乐再一次响起,大提琴的声音充斥于整个画面中,弥漫在烈士陵园里。而伴随着音乐的涌动,谷子地的情绪也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伴随着音乐,谷子地一步步走向当年的战场,并带上铁锹,准备把自己的兄弟们挖出来,从而能够向世人证明,自己和自己的兄弟们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在这个时候音乐又适时地响起,钢琴低沉、哀婉的声音响起,更加衬托出谷子地内心的平静、坦然以及坚定。   3 表达态度
  在电影中,音乐可以很好地表达出配乐家和导演的客观态度,围绕电影的关键人物和中心事件,从而将观众带入影片想要表达的特定氛围之中,引起观众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揭示出电影的主题。在影片之中,谷子地的第二任指导员原本只是一个很不成熟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懦弱的战士,但是,经过战争的洗礼,他开始逐渐变得成熟,蜕变为真正的勇士。最终,谷子地的第二任指导员还是牺牲了,但在牺牲的那一刻,拉响炸药包的时候,他却仍然按照自己平时的习惯,将头发梳得十分整齐,表情也很安祥。当他的妻子赶来,谷子地带她来到无名烈士坟场,并告诉她,她的丈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在这个情节中,电影运用了大调性音乐,用弦乐队的多声部形式展开对音色和音量的对比。电影中,谷子地喃喃地说着:“明明都是爹娘起的名,为何都变成了无名氏。”而音乐也逐渐响起,并在无形之中,从人性出发,给人以最深沉的慰藉。于是,静下心来,默默地倾听,我们就好像是伏在一个宽大的胸膛上,耳边传来的是最深远和最平静的心跳声,在微微地讲述着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故事。《集结号》的音乐还十分积极地借鉴了沪剧和浙江地区的民族音乐,并巧妙利用民族音乐之中所特有的柔美来展现男性的另一面。于是,我们便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电影中的音乐细致入微,将铁汉柔情展现无遗。
  4 烘托场景
  在不同的具体场景中,音乐的使用也各不相同。不同于主题音乐的完整性,场景音乐因为自身的片段性特征,所以更加适用于特定的场景,并有效地起烘托作用。场景音乐的形式较为灵活多样,与电影的实际剧情十分贴合,有助于特定场景下促进影片达到高潮,并不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例如,在电影《集结号》中,在讲述华东地区的攻城战斗这一场景的时候,在九连指导员的身体被炮弹炸成两段的时候,画面转向了连长谷子地。谷子地见到自己的好兄弟深受崇尚,一时间心如刀绞。只见谷子地肝肠寸断地抱着自己的好兄弟,发红的双眼狠狠地盯着敌军,并拼尽全身力气喊到:“拿起武器,不接受投降!”在这个时候,画面中也响起了悠长的英国管乐声,声音哀婉、如泣如诉,就像有人在伤心地哭泣一样,并在音乐中,掺杂着人们对战争的厌恶。音乐中饱含痛苦和哀伤,充分地烘托出特定场景下的人物心理和整个情节的发展,并强化了电影的场景和画面。而到了影片的最后,在47名战士的坟前,当初的司号员再一次吹响了当年其实并没有吹响的集结号。整部电影采用这样的场景来结尾,也就是最终还给了所有已经永远离去的战士们一个安心的号声,让所有死去的战友们安心的死去。
  结语
  音乐是电影中不可获缺的重要元素,可以很好地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增强影片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并充分发挥出深化电影主题的作用。在电影《集结号》中,阐述的是关于人性的主题,意在给广大观众带来心灵上的震撼。所以,《集结号》在运用音乐的时候,便把音乐作为献给所有伟大牺牲战士的安魂曲,为整部电影奠定下基本的情感基调,并通过烘托场景、表达配乐家和导演的客观态度以及刻画人物形象、心理等方面,将电影场景、画面与电影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充分地深化出电影的主题,使电影展示出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注:本文系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2013年科研创新基金项目“音腔形态研究”(zksykycx201312)。
  参考文献:
  [1] 刘淼:《奏响人性光辉的号角——电影〈集结号〉音乐解析》,《电影文学》,2011年第15期。
  [2] 刘海霞:《以电影〈集结号〉为例谈影视音乐的魅力》,《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年第3期。
  [3] 刘倩:《论国内战争电影中的音乐美感营造》,《电影文学》,2012年第6期。
  [4] 李婷:《论电影音乐对电影主题的深化作用》,《电影文学》,2013年第13期。
  [5] 叶耀:《刍议电影主题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电影文学》,2011年第18期。
  (王相如,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 小说《荆棘鸟》通过对克利阿里家族三代女性性格的刻画与生活经历的描绘,展现出这个家族女性群体从觉醒到成长,并最终解放的过程。作者考琳·麦卡洛以“荆棘鸟 ”为小说命名,这其中蕴含了作者对爱情的理解——美好的东西只能用创伤与痛苦来换取。克利阿里家族三代女性,就像是那一生在苦苦追求的荆棘鸟一样,用毕生心血来费力追求心中的爱情,虽然爱得艰辛,但是无怨无悔。本文对《荆棘鸟》中的爱情主题进行探讨,并对小说
期刊
摘要 巴塞尔姆在《玻璃山》中通过对传统童话的戏仿,利用碎片拼贴的叙述模式荒唐诙谐地再现了漫游于后现代城市的作家在探索创作之路时所面临的困境:作为后现代生存状态的观察者,作家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文学形式已无法担当书写当代都市经验的重任以及后现代城市生活的反童话本质。这些思考在他们城市意象的描摹中展现出来。在作家玩世不恭的表面之下,隐藏的是对人性、传统的人文价值、后现代社会种种问题的严肃思考。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作为一种富有想象、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文学体裁,童话往往被视作儿童的天地,然而不乏接触童话机会的成人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阅读童话有着不同的感受,甚至体会到儿时无法理解的童话中蕴含的寓意。细读奥斯卡·王尔德的《快乐王子集》和《石榴之家》,可见两本童话集在情节安排、主题设置、意象选择等方面都蕴含了一些超越儿童理解范围的因素,从而赋予了它们更加适合成人阅读的深意。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 童话 成
期刊
摘要 《蝴蝶梦》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本文试从对《蝴蝶梦》中丹弗斯太太这一人物形象的解析中,探求她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展现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作者在人物设定等方面的叙事策略及所要传达的女性观。  关键词:《蝴蝶梦》 丹弗斯太太 吕蓓卡 叙事策略 女性观  《蝴蝶梦》发表于1938年,是达夫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该书自出版以来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成功塑造了两位性格迥异
期刊
摘要 《奉教人之死》是芥川龙之介系列“切支丹物”的代表作之一,其作品寓意复杂,结构精巧,包含了诸如狂热的信仰、罪与罚的觉醒、自我救赎等元素,借助于主人公的殉教寄托出作者更多的内心独白。  关键词:信仰 罪与救赎 激情与平静  《奉教人之死》是芥川龙之介于1917年发表在《三田文学》的一部短篇小说,描写了罗连卓殉教的感人故事,而对罗连卓殉教时“刹那的感动”,巧妙地捕捉了读者的心。然而在“刹那的感动”
期刊
摘要 古希腊神话《奥德赛》主要讲述了英雄奥德修斯十年漫长而艰辛的归乡路程。史诗不仅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睿智多谋、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更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人类摆脱以自我为中心,逐步与自然融合,最终回归自己精神家园的过程。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该作品,有助于找回人类在自然中的真实地位,重建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关系,回归人类本真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奥德赛》 生态批评 自然 精神家园  古希腊神话博大精
期刊
实在是应该叫做下里巴人手记,因为我写不出阳春白雪一类高雅的作品,只能捅咕点又土又俗的小玩意。又由于我出生在松花江畔郭尔罗斯草原上一个叫达里巴的小地方,写的就是那疙瘩的人和事,索性就由“下”至“达”,叫成了达里巴人手记。  ——题记  长鞭一甩  难怪我这个人没大出息,小时候就爱捅咕个车呀马呀的,光鞭子就有好几杆。儿时,我的志向就是当个生产队里赶车的“大老板子”。  渐渐大了一些,小屯里要是来了辆绿
期刊
摘要 “青少年成长的困惑”是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文学书写的常见主题之一。其中短篇小说《游过隧道》叙述了主人公杰瑞从天真,诱惑,出走,迷茫,考验,顿悟,到认识自我的成长“心路历程”。本文以成长小说批评理论为支撑,从儿童成长的视角出发,借助相关的研究成果解读《游过隧道》中独特的象征意象,进而探讨在杰瑞的成长历程中,母亲、自我、玩伴所扮演的角色,以期为研究多丽丝·莱辛的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
期刊
摘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自然”的指向,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解答。庄子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庄子“贵道贱物”,认为“道法自然”,而认为“物”不是自然的。郭象、成玄英则与庄子的“自然观”不同,郭象在《庄子注》当中表达了“物本自然”,而成玄英则在《庄子疏》当中既承认“道法自然”,同时又说明“物”本身就是自然的,具有二元的“自然”意义。  关键词:自然 《庄子》 《庄子疏
期刊
摘要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深刻体现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和文化特点,由于年代久远、版本差异等因素,对《道德经》的解读莫衷一是。互文性强调每一个文本都和它所在的语言、文学、文化构成互文体系,不仅体现在文本之内语言和结构的互文,也体现在文本与文本之外的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从互文性视角解读《道德经》,对还原老子本义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