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从小说到电影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ad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短篇小说,通过电影与小说的对照阅读,可以发现两者的细微差异,进而对李安电影的得与失作出探讨。
  关键词 《色·戒》情感 性爱
  
  李安执导的《色·戒》最近倍受媒体关注,一是由于《色·戒》不久前在水城威尼斯捧得金狮奖,李安为华人电影在世界影坛再次谱写了荣誉,二是影片内容涉及到性与政治。性与政治是最容易触动人们神经的两个问题。影片里有大量表现男女性爱的激情戏,这遭到部分观众的尖锐批判,他们质问影片除了性还有什么。虽然电影在国内放映时已被删去了许多床戏,变成了所谓的“洁本”,为此还引发了一场“博士状告广电总局删减《色·戒》”的官司以及不少李安影迷(比如程青松)坚决拒绝观看删节本的花边新闻。另一方面影片描写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爱上了汉奸的故事,使部分具有民族正义感的人们感到强烈不满,他们认为电影有失民族气节,是往爱国人士脸上抹黑。
  电影《色·戒》是李安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短篇小说,对于后一点,事实上当年张爱玲发表小说时就曾有过一场轩然大波,张爱玲不得不出面做种种解释。李安和张爱玲并非是政治家,他们其实对政治都不感兴趣,他们热衷的是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隐秘,而《色·戒》中的政治无非是提供了一个人物行为的外在表壳,本质上他们探讨的还是人性的神秘。因此如果抛开政治这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单纯从小说与电影本身做比较,从两者之间的细微不同中或许更能使我们理解张爱玲与李安。
  《色·戒》小说/电影中容易引起人们争议的焦点问题有三,其一:王佳芝为什么会加入特工组织从事暗杀活动?由于张爱玲的《色·戒》牵涉到她与胡兰成的一段恋情,小说写得较为简洁,只有一万多字,对于这样一个复杂、富有变数与戏剧性的故事张爱玲几易其稿,前后写了十几年才最后定稿,文本充满了不少的空白与含混。阿尔图塞的“症候阅读”理论认为,不说比说更重要,文本中的空隙、模糊、疑团处恰好可以提供给人们理解作者潜意识的最佳途径。“古典政治经济学所没有看见的不是它所没有看见的,而是它所看见的。”对于这一疑问,小说虽有所表现,但叙述得语焉不详。难怪当年域外人发表评论说王佳芝之所以几年不易其志,要暗杀易先生,是因为“一切都有了个目的,”和老易在一起“象洗了个热水澡,把积郁都冲掉了。”域外人的读解自然引起张爱玲的不快,她后来在《羊毛出在羊身上》中回击了他的质疑,对王佳芝前后从事暗杀活动的心理原因做了解释。张爱玲说王佳芝从事特工活动是“羊毛玩票”。张爱玲认为王佳芝在舞台上扮演了一个积极抗日的女性,演出空前成功,她异常兴奋,正是这种兴奋鼓舞了她要把舞台上的戏在台下继续演下去,因此加入了邝裕民的暗杀小组的活动。“她第一次与老易同桌打牌,看得出他上了钩,回来报告同党,觉得是‘一次空前成功的演出,下了台还没下妆,自己都觉得顾盼间光艳照人。自己觉得扮戏特别美艳,那是舞台的魅力。’”而第一次暗杀失败而自己又因此献身被同学破了童贞,使王佳芝感觉受骗,心理有点变态,所以三年后当邝裕民在上海再次找到她要求她从事暗杀易先生的活动时,王佳芝毫不犹豫接受了这个危险的任务。而且越是接近易先生越是高兴,因为心里有了个目的,当然这个目的并非是域外人认为的“性”。
  罗兰·巴特认为作品一旦从作者手中完成之后,作者已死,他已失去了解释文本意义的权利,他的解释只能和普通读者一样,成为众多接受者解释中的一种而已。从这意义上说,张爱玲的注解当然不具备权威性,但是从张爱玲一贯于对于人性神秘的偏爱而言,我觉得张爱玲对王佳芝从事特工动机的诠释比较合理,对王佳芝爱慕虚荣的心理揭示也较为深刻。王佳芝并非完全出于爱国,而是迷恋演戏的愿望支配了她的行动。这一点,李安是读懂了张爱玲的。我们看到在香港沦陷前的战难场景中,在一大堆爱国学生当中,同学们对抗战将士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与敬佩,而唯独王佳芝的眼神是漠然的,她面无表情地看着一批批从她眼前走过的士兵。也许她沉浸在自身的委屈、辛酸之中:父亲遗弃她而去。在上海,王佳芝同样茫然、无动于衷地看着饿殍遍地的难民、荷枪实弹的日本兵,这后景中的一幕并没有引起她任何不安。王佳芝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为父亲的再婚黯然伤神:为电影故事默默流泪:怕失去记忆而上学,即使得学日文也心甘情愿:影院里放起了日本宣传战争的影片,观众纷纷离场,而她仍端坐于前。国仇家恨的切肤之痛对她好象是遥远的,她最辉煌的记忆就是曾经有过的台上台下的两次演出。影片中这些看似无关情节发展的镜像却形象注解了王佳芝的心理图景。李安在电影里回应了张爱玲的注释。
  和小说不同的是李安丰富了王佳芝与邝裕民的朦胧爱情。虽然小说中提到了王佳芝对邝裕民的好感。但是一笔带过,而李安却描写了了两人间心照不宣的情感。如在香港演戏成功结束后两人在电车上的含情注视:在上海楼梯口邝裕民拥吻王佳芝:邝裕民几次动情地对王佳芝说“我不会让你受到任何伤害。”对王佳芝与邝裕民的爱情,张爱玲处理得更为稳妥。正是因为王佳芝对邝裕民仅是停留在好感程度。在香港暗杀失败后王佳芝又失去了童贞。使她对邝的那点好感也消失了,最后动情于易先生,王佳芝一路的心理历程就符合性格逻辑。如果象李安叙述的王与邝有爱情,那么王佳芝爱上易先生就难以成立,也很容易让人误会王佳芝加入特工是为了爱情。因为邝裕民的兄弟死于抗战,他对日军、汉奸有刻骨仇恨,是他提议把这些毫无经验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特工团的。而事实上,在加入特工团这一问题上,影片的确表现了王佳芝一时的犹豫,之后才把手和同学们搭在一起。这一细节更容易引导观众往情感这条路上想,以为王佳芝加入特工真是出于和邝裕民的爱情。而如果这一点成立的话。又和影片王佳芝对易先生动情相矛盾。对这一问题李安考虑稍嫌周详。
  其二:王佳芝为什么会爱上汉奸易先生?张爱玲的回答是易先生对王佳芝体贴入微,即使在买钻戒时机点的把握上易先生也心细如发,既不让王佳芝感到难堪,又满足了女性对珠宝嗜爱的心理,最后感动了王佳芝,情感爆发。在生死一刹那间对易先生说出了“走吧”,从而改写了故事的结局。对这一点上。李安忠实于原著。基本没做改动。但是相比小说。李安忽略了在牌桌上对王佳芝虚荣心的刻画。张爱玲在小说中写到了由于牌桌上太太们都手戴钻戒而王佳芝只戴了翡翠戒指触动了她的神经。才会在珠宝店里被易先生给她买六克拉“鸽子蛋”钻戒的行为而感动。爱上了他,出现了情势的陡转。但是电影里缺乏对王佳芝牌桌上当时微妙心理的表现。使王佳芝后面情感的转变缺少了心理依据。而且影片里没有描绘王佳芝对金钱的态度。这也使她性格的塑造打了一个折扣。我们在电影里看到女特工王佳芝并不缺钱,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上海。她花钱如流水,没有太在意。 一个不在乎金钱的女性是很难被男人给她买钻戒而感动的,只有突出金钱在心目中的重要性,观众才能明白王佳芝的情感转变逻辑。虽然张爱玲小说同样没有过度描写王佳芝对金钱的情感倾向,但是联想到《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中的葛薇龙,《金锁记》中曹七巧等,我们丝毫不会奇怪王佳芝在钻戒面前改变了立场,她们都是为了金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李安成功之处在于增加了王佳芝身世遭遇的描写。小说里张爱玲没有提到王佳芝的家庭,但李安把王佳芝置于一个被时局与家庭双重遗弃的背景下。母亲死了,父亲只带弟弟去了英国,把她留在舅妈家。在一个动乱的时代,在一个亲情、爱情稀薄的社会,王佳芝在易先生的炽爱中感到了温暖,从而忘记了自己演员的身份爱上了易先生,使原本计划好的暗杀发生了变数。稍有遗憾的是,王佳芝在舅妈家的这段生活拍摄得还不够深入。如果能进一步表现王佳芝寄人篱下的屈辱感,这有助于她后面对易先生情感的发展。而王佳芝与易先生在青楼里的一出戏是精彩之笔。一向神情阴郁、不苟言笑的易先生对王佳芝流露了他脆弱的一面:对时局的恐惧和死亡的害怕,这多少会打动一个涉世不深的女性。当王佳芝唱《天涯歌女》“患难之交恩爱深”的时候或许已经种下了她将来的悲剧。
  王佳芝情感变化的另一因素张爱玲认为是性,但明显的性并非是主因。张爱玲《传奇》书写的是一群乱世中的女性,为了生存。为了抓住一张长期饭票而绞尽脑汁,委曲求全,性在她们生活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从这意义而言,张爱玲不愧是人性的洞察者,饮食永远是排在男女之上的,尤其是在动荡的年代。但是李安误读了张爱玲,他把张爱玲小说中“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这句话做了视觉化的转换。影片里有大量的裸戏,也是李安遭人诟病的地方。按照李安弟弟李岗的说法。这些性爱镜头在电影里是需要的。是整部电影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就象《卧虎藏龙》中的武打场面。它们是生命的死亡。是人物性格的真实体现。”我看的是“洁本”,无法对此妄加评论。如果这些裸戏真如李岗所言是人物性格转变的重要因素,自然有其存在的必要。也是李安对张爱玲小说做出的阅读阐释。但是我想打动王佳芝情感的真正地方是在珠宝店而不是在床上。这有点象《原罪》(导演:迈克尔·克里斯托弗),由于路易斯对茱莉亚无微不至的爱,最终感动了毒蜘蛛,使她放弃了杀害“丈夫”的计划,而并非全是由于两人之间的性爱。
  当然我更愿意相信这是李安的有意误读。小说和电影的最大区别一个是让人想的一个是让人看的。按照劳拉·穆尔维的精神分析理论,观众进入影院都带有“窥视”心理,电影中的色情镜像恰好满足了人类被压抑的欲望,而同时又不至于引起道德的焦虑。“观众在电影院中的位置公然地就是要压抑他们的裸露癖。并且把这被压抑的欲望投射到银幕上的:表演者。”穆尔维的理论只是分析了男性观众对女性的“凝视”心理。没有解决女性观影的快感。而李安的激情戏不仅有汤唯的全裸镜头,也有梁朝伟正面裸露的图像,满足了: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这或许是李安的商业策略。在一个眼球经济的时代。没有这些卖点。电影又如何有效提升人气。因此尽管备遭批评,但《色·戒》的票房收入却在全球迅速窜升。
  其三:易先生为什么对王佳芝没有丝毫怀疑?按照电影的交待。易先生本身是一名特工,生性狡诈多疑,早在王佳芝之前已有两名女特工因为“美人计”未能得呈而送了命。但令人不解的是易先生唯独对王佳芝没有任何疑心,而且我们看到王佳芝虽然住在易先生的官邸里,出入自由。几次三番和邝裕民以及老吴会面,并没有被人跟踪。此外在王佳芝暗杀活动暴露后。易先生手下张秘书对他说其实早就撑握了王佳芝一伙的底细,只是出于王佳芝和易先生的特殊关系,才没有向易先生提及。李安的解释多少有点牵强附会,显示了叙述的不够严谨。我们承认王佳芝演技出众,就象老吴说的她的最大优点就是只记得自己是麦太太,从来没有过问易先生工作上的事,使易先生对她没有怀疑。但后面张秘书的回答显然是画蛇添足,如果张秘书早已洞晓一切,就不会发生珠宝店惊险一幕。如此我们只能把张秘书的回答看成是一个失职手下的事后诸葛,是对自己失察的自圆其说。
  对于这个问题张爱玲给出的解答是王佳芝对易先生谎称是为了报复丈夫在外面玩舞女才和他偷情,而且多少也是冲着易先生手中的钱和权势而来的。虽然王佳芝住在易先生家里,但也仅仅偶尔和邝裕民一人接触,并非频频。这个理由让人信服。易先生已人到中年,长得又矮小,其貌不扬,为了报复丈夫以及为了金钱、首饰王佳芝和易先生私通才合乎情理,也不会让易先生起疑,他才会动足心思讨她欢心,希望自己在人到中年时能有一个红颜知己。但影片却略去了这层理由,直接表现王佳芝主动引诱易先生,而他却没有猜疑她的目的。这和老吴对王佳芝再三叮嘱“我们面对的敌人是非常狡猾谨慎的,一旦他起疑,你就很难活着离开”相抵牾。易先生除了在汪精卫伪政府当一名高官之外没有吸引女性的地方,却获得一个年轻漂亮的太太青睐,难道不会引起“狡猾谨慎”的他的怀疑?小说中张爱玲虽然对易先生着墨不多,但形象却是丰满的。张爱玲在人性和人的情感层面的了解真是洞若观火,她一方面把易先生凭借权势俘虏了王佳芝而在自我陶醉中略有失意的心态刻写得入木三分。另一方面张爱玲又把他醒悟过来这是一场骗局但王佳芝最后又给他通风报信给他一种自我满足,认为她还是爱他的,“是他第一个红粉知己”的微妙心理给予了关照。易先生最后为了仕途还是毅然枪杀了王佳芝,这样一个心狠手辣、虚伪狡诈、老奸巨滑,但又不失正常男人情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张爱玲把男女之间的情感关系做了剔骨入肌的刻画,一种冰冷的、“毛骨悚然”的感觉力透纸背传递过来,张爱玲说这就是她需要的艺术效果。
  虽然李安也表现了易先生在枪杀王佳芝之后失魂落魄的心情,他独自一人坐在王佳芝曾经卧榻的房间,神情萧瑟,屋内有一缕阴影笼罩在他身上,但相比原著还是缺少一种悲凉的意蕴。这当然并非全是李安的过失,小说有时的确有电影无法启及的深度。
其他文献
传播,顾名思义就是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实现信息有效传递的过程,传统的报纸、图书、广播、电视以及现代的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都是信息传播的有效途径。文化与传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文化的价值在于传播,而不包含文化的传播也是没有价值的传播。主流文化则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起主要影响作用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软实力的代表和象征。主流文化是相对于非主流文化而言的,是在文化竞争中形成的,随着
[摘要]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执着于表现现实,追随现实主义流派主将巴赞的写实风格,力求表现生存现实和生活的原生状态,以独特的韵味叙说着生活的无序和无奈。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 巴赞 写实主义    安德烈·巴赞(1918—1958)法国电影理论家,影评人,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创始人之一。巴赞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他推崇现实主义美学,通过在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发表的一
摘要 《佛在耻辱中倒塌》以纪实的拍摄手法描述了阿富汗小女孩巴克泰一天的经历。电影通过巴克泰求学一天中的遭遇,揭露恐怖主义如何摧残人类文明之花,对恐怖主义进行严厉的批判,引起人们对恐怖主义和战争的思考。  关键词 恐怖主义 儿童 文明    2008年第58届柏林电影节上,伊朗导演汉娜·玛克玛尔巴夫以影片《佛在耻辱中倒塌》摘走本届电影节水晶熊奖/和平奖桂冠。该片以纪实的手法描述了居住在阿富汗巴米扬大
问:我儿子4岁,我感觉他太没有上进心了。比如幼儿园要求他们会数1-100的数字,他总是数到10时就卡牢。那天我带他去散步,路上就想趁机教他数数,可他数来数去数不好。我开始威胁他,说数不好就不玩了回家,没想到他说:“那我们还是回家吧。”我想大概他是数累了,应该激发他一下,就教育他说,要是数不好数还怎么当奥特曼呀(因他平时最喜欢奥特曼),儿子居然仰起小脸恳求道:“那我们就不当奥特曼,好不好?”其实儿子
[摘要]红色经典电影歌词是经典中的经典、诗歌中的诗歌,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本论文从文学的角度对红色经典电影歌词进行了解读,阐述了它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为电影歌曲的欣赏、创作提供一个视角、一種借鉴和一些方法。  [关键词]经典 红色 抒情 形象 音乐  一部经典的电影,除了要有经典的情节、经典的画面、经典的对话。还要有经典的电影歌曲:一部经典的电影歌曲,除了要有经典的曲调、经典的旋律,
本刊不久前推出了增刊《获奖秘籍》,在整理照片的拍摄数据的时候,编辑们发现,尽管影友中有不少人使用佳能EOS 5D Mark Ⅱ、尼康D3s等高端数码单反相机,但使用入门级单反相机,乃至袖珍数码相机的用户仍有很多,不少好作品就是用并不“先进”,甚至是好几年以前购买的数码相机拍摄的,同样获得了大奖!旧的相机一定不好吗?什么时候决定器材的升级换代?这些影友有什么秘诀吗?    新相机不好吗?  为什么不
乡野小菜的美味  李 馨    你所了解的相机历史已有170多年,而你经历的手机发展史不过20余年;你用相机拍照的时间可能超过了半个世纪,但拿起手机拍照却不会超过10年;也许1000万像素的专业单反相机早已不在你的选择之列,但你拥有的拍照手机1200万像素已算高端??    非专业的快乐  在拿着专业相机搞创作的摄影圈谈“手机摄影”,总有班门弄斧之嫌。尽管如此,仍有一大批玩家用手机拍下了众多精彩的
[摘要] 蒂姆·波顿的影片以怪异的风格、荒诞的剧情、前卫的手法在好莱坞独树一帜,惊世骇俗的视觉设计理念,使他征服了全球疯狂影迷的心。弗洛伊德认为,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是本能冲动的升华。潜意识中的愿望要想得到表现和满足,一是通过各种无意識过程如梦巧妙地表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使其得以升华。而蒂姆·波顿将“梦”的制造与幻想的“艺术”集合起来,融合在影像世界中,让观众从中得到了满足的快感。  [关键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处在困境中的这个小主人公的挣扎与追寻,体现此人物塑造的鲜活性及强烈的时代气息,这也正是这部小说被誉为“现代经典”之一的主要原因所在。  [关键词]精神荒原 霍尔顿 苦闷 追寻    《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于1951年,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时至今日美国文学界对这部长篇小说依然存在不同评价,但60年代
主要规格  焦距17-50mm  光圈F2.8-32  视角78° 45’-31° 11’  镜片构成14组19片  最近摄距0.29m  最大摄影倍率1∶4.8  体积94.5mm×79.6mm  重量570g  光圈叶片数7片    佳能EOS 7D和尼康D300s的发布,打破了不少影友的平民全幅单反梦,索尼近来的主攻目标也集中在APS-C画幅的低端市场,由此看来APS-C画幅还将在上至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