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活动为着力点建设立德树人的能力系统

来源 :中国电化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bon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已经广受重视,社会各界、特别是相关责任主体都在努力行动。此时,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如何以提升立德树人能力为新的突破点来构建新的格局,有效落实立德树人。为此,可以考虑:首先,以学生直接参与的教育活动为着力点,并以之为参照来考察各类相关行动的工作实效;其次,聚焦对责任主体负责的工作项目的管理,使其凝聚多方资源,在系统策划与有效推进中取得切实成效;最后,围绕项目管理,建设各级各类责任主体的能力系统。
其他文献
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实现教育生态重塑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全球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目标、保障教育均衡和质量的最有效工具,走向智慧教育是技术重塑未来教育的最终目标。该文首先在分析政策视阈中的未来教育战略、智能时代及其教育变革意蕴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与教育双向赋能命题”和未来技术变革教育的六项议题。其次分析了教育信息化2.0如何支撑和引领中国教育现代化,然后剖析了5G、大数据、区块链、教育机器人、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展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重新定义人类的知识和能力价值、促进
当代童年社会学认为,童年不仅是一个生命阶段,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有什么样的现实背景、文化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成长路径、童年面貌。基于此,无论和平年代的常态童年,还是战争岁月的异态童年,其在呈现特定社会背景下儿童生命状态与情感体验的同时,也映射着童年作为社会结构与文化存在的复杂征候。这其中包括成人与儿童的互哺,以及童年和社会的互证。这一点在儿童小说绘本《喜鹊小偷》([意]艾尔玛诺·德提/文,罗伯特·英诺森提/图,罗楚燕/译,明天出版社2021年1月出版)中有着生动体现。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知识的传递都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革传统的教育体系,建立面向未来学习的终身学习体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该文基于生态观,分析了新时期终身学习生态体系上产生的影响和变革。提出终身学习体系已从原来的学历教育具有绝对的优势,转变成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都均衡有序生长的多种群生态体系,提升了种群的丰富性,从而提高了生态的整体生存能力。终身学习生态体系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协同进化、系统推进等特征。该文最后提出了终身学习生态体系构建的发展路径:(
评价是引导高校科研发展的风向标,是反映高校科研成效的晴雨表,是统筹高校科研工作的“牛鼻子”,关乎高等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改进高校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价机制。这明确要求重构科研评价定位、改革科研评价模式,树立科学评价导向、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实现2035年建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评价体系的远景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以往评价路径惯性犹存、新型评价体系建立
以美育为视角和切入点,探究“五育融合”背景下从美育出发的融合图景,探索基于美育的“五育融合”引发的价值转向与实践逻辑。在价值转向上,“五育融合”视域下的新美育体系带来育人转向、融合转向与共生转向;“五育融合”的“美育视角”,具有独特的价值逻辑、过程逻辑和评价逻辑;以美育为视角的“五育融合”实践路径,在工作思路上,既可以“从各育到美育”,也可以从“从美育到各育”;在工作路径上,以“融合取向”为中心,分为“融合之物”“融合之事”与“融合之人”等三大路径,它们最终通往“融合之境”。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逐步从追求高贵转向了追求实用,这一价值秩序的颠倒使得现代道德逐步走向相对主义,也使得道德教育正逐步趋向平庸。应对这一内在精神危机,教育应重建个体生命的价值秩序,帮助个体理解快乐本源建立合理爱欲秩序,鼓励个体勇担社会职责提升自我生活意义,引导个体树立理想信念追寻自我卓越人生,由此帮助个体在身心发展、社会交往与精神生活三个层面上整全成人。
一、引言教育评价之重要,源于教育评价作为检验教育绩效的手段,其结果对教育具有极大的影响和干预作用,正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开篇所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事实亦然,教育评价之所以必须受到重视,不仅在于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的后端问题具有调整改正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教育活动的前端设计发挥着价值引领的作用。进言之,教育评价对教育的运行、改革和发展均有引领性继而具有决定性,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必然导致什么样的教
互联网时代的媒体正在从“融合媒体”向“智能媒体”转变,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该研究检视了“媒介素养”这一概念的历史渊源,分析以往的媒介素养教育范式,得出过
随着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机器智能水平逐渐上升,促使机器能够自主和辅助人们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机器智能愈发成熟,人们该如何拥抱这类智能,又该如何发展自身成为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创新能力作为人类难以被取代的能力一直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面对当今的技术发展形式,培养出能够拥抱机器智能,高效进行人机协同的创造性人才是教育领域的紧迫任务。该文从智能时代的特征入手,分析出智能时代对创造性人才的技能要求,并结合已有的创新能力构成研究,梳理出面向人机协同的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和培养路径,以期为培养满足智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涉及到教育评价的方方面面,是新时代教育评价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总纲,将引领新时代教育深化发展,最终在以评促改和以评促建中实现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然而,长期以来隐匿在教育评价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唯有厘清这些问题并在反思中推进教育评价方案的理念落地,才可能更好凸显这一方案的深远价值。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在教育评价的外部依赖性和内部冲突性分析中,尝试提出教育评价的持守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