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寿:仗笔走天下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y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君寿发起成立“君寿艺术公益基金会”,打算用艺术助力公益慈善
  电梯刚开了个缝,一声朗笑闯了进来,“哈哈,来了!我应该去接你们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一身正装的君寿(原名关士君),个子不高,笑得很开,温和中透着股豪气。
  悬挂几幅写意画作,摆放些许照片剪报,这个酒店15层的房间大小正好,光线充足。房间正中占据满墙的六尺画作《佛光普照金色荷塘》,正是君寿赠予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的那副,此画为他赢得“张大千再来”的赞誉。
  从一旁斜看过去,巨幅金笺上跳跃的光线正好笼着指点画作的君寿,他兴意高涨,言行活泛,和印象中艺术家的诡谲形象完全贴不上。
  出入之间
  8月份在佛光山举办的君寿画展上,一副《鸿运当头》让人眼前一亮。鲜艳红色大胆浸入水墨画,犹如素雅美人点了朱辰,别添一番神韵与胆气。这次画展无疑是成功的,带颜色的水墨画吸引了众多艺术、政商名流,星云大师特地送来佛果祝贺。
  再不用解释画作了,这让君寿很欢喜。“不光中国人,外国人也能在一幅画前驻足几个小时,看他们的表情我就知道是懂了,是欣赏。”而此前的君寿是既当画家又做翻译家,“线条、水墨走出国门其实懂的人不多,我需要给大家做翻译,一遍遍解释我的画。”
  “我已经苦情几十年了,专注画中国传统水墨画,一滴颜色都没有,办了很多展览,轰动不大。”君寿调侃。
  有机会苦情,他感激命运的垂青。
  他是老满族,和溥仪是皇亲,“家里收藏书画,自幼接触我也很喜欢,到10岁那年有机会追随溥仪胞妹蕴欢学习宫廷画法。” 如《大寿图》、《佛光普照金色荷塘》等画作,金笺作底,工笔勾勒,君寿笔下仍得见早期研习宫廷画法的印记。于文人逸士的清雅之外,更添了民间少有的雍容华贵。
  看得远一点,再远一点,君寿对历史有着异乎寻常的渴望。何为顶级艺术?在他看来,只有一条:经得住历史的淬炼。大浪淘沙,“明代只出4个画家,元代也只有4个画家,得拿作品说话。”
  从来历史青睐开创甚于模仿,“启功大师叮嘱,我把传统继承得再好,也只是复制,开创自己的东西才能在历史上写下一笔。”
  1989年底,君寿奔赴欧洲潜心学画。意大利、西班牙,神秘绮丽的艺术王国向他打开,“那是全新的艺术世界,满眼都是颜色,几块色彩就会让你兴奋。”大洋彼岸对颜色近乎狂热的推崇让他大开眼界。
  艺术不是迎合众人,也绝不是高高在上。君寿想要创作让人看懂,给人愉悦的艺术,但是,他擅长的墨画却知音寥寥。“我画了很多墨色画,中国人看得懂,但全世界还有好几十亿人啊”,他说。
  游学海外,正如李可染先生所言,用十年打进去,再用十年打出来。君寿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国际视觉审美懂颜色,把颜色加入中国画更适合这个时代。”于出入之间反复失败,反复研究,他终于开创一种独特风格—既有传统的诗情画意,东方韵味十足,同时又融入欧洲的浓烈颜色,视觉冲击强烈。
  对于艺术,君寿是有野心的。“出国门把好东西都学过来,追求完美才是好艺术,不能平淡,一万个画家都一样没什么意义。”他也终于实现了前辈未竟之事业,“徐悲鸿先生想画颜色,可惜只画了素描就早逝了。传统和颜色完美融合,是那些老画人都在追求的。”
  本性难移
  从来不摆架子,君寿没有艺术家惯常的乖张佶屈。脾气温和,不会摆谱儿,言行间天然一股豪气在胸。“我赠画给佛光山,星云大师一下子从轮骑上站起来,说要站着迎接,老人家没有一点架子,这很让我触动。”
  从小拜关公,君寿欣赏关老爷的重情重义。“曹操给他高官美女金钱,他看也不看就追随他那穷兄弟刘备,人活在世上就那一瞬,要活得爽快。”如同关公,结交朋友是他创作之外的最大幸事。“我的朋友各式各样,有年岁大的,也有年岁小的,有穷工人,也有大老板,只要大家性格对路,交朋友真是一种享受。”
  画如其人,君寿总是画得铁骨生猛。二十岁就画出了六十岁的老辣,被启功赞为“第一铁线”。“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性格。山河易改,本性难移,我性格豪爽,创作起来也要力透纸背。”
  君寿笔下有股鲇鱼精神,既凶猛霸气,又灵动优雅。他画的每一个线条都是硬的,像苍铁钢筋铸成,永远不倒。“铁线是硬气老辣,但不能是僵硬死画,还得活分儿,有动感有层次。”
  艺术在技法之外,更关乎思想境界。从来没为生活发愁,长期从事国际文化交流,君寿看得更广也更远。2013年,他在华人最多的印尼举办书画世界巡回展,以翱翔雄鹰为题材的《中华腾飞图》获得广泛好评。“雄鹰搏击长空竞自由,不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么?我意在弘扬这种精神和正能量。”
  如他所愿,“现场来了很多华侨,甚至有100岁的华侨坐轮椅过来,印尼总统在中华腾飞图上面题字,以前反华,现在居然题字,让人激动。”
  特立独行甚至诡谲生僻的艺术,大家早已习以为常,似乎艺术本该如此。选择“中华腾飞”这一主流宏大、现实气味十足的主题,君寿引来不少争议。“主流?这是我的个性,别人怎么看,我不在乎,艺术家要敢于走自己的路。”
  长年旅居海外,君寿对家国荣辱体会最深。“过去华人在外都是做最苦最累的活,外国人对你有看法,现在中国经济发达了,别人看你又是另一种眼光,海外华人真的是荣耀了。”
  生性豪放,他惯于向外看。“好东西不能捂着,要走出去,既是学习也接受检验”。在画家的身份之外,君寿还是个实实在在的文化大使。早在欧洲游学期间,他在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地举办中国画展,参与东方水墨艺术联合会。随后在东南亚、日韩组织国际友好文化活动,全力推进中国艺术走出去。
  “中华民族的腾飞不仅是物质发展,关键是精神的提升。像雄鹰一样在烟云雷雨中冲击,有这种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
  高下立现
  从小读《名贤集》长大,君寿很守规矩,至今仍记得长辈叮嘱,“教我尽可能不评论别人”。他做了个折衷,不点名地说。“要眼见为实,有理有据”,君寿起身拿来两本厚厚画册。   “你看,这些50岁以下的画家画得细细弱弱,就像手绢一样,没有骨头,风一吹就刮跑了。这些70多岁的画家就明显强多了,至少是有5斤的分量,再看看传统的老画家,徐悲鸿画的马得有1000斤重,有骨头啊!有把纸划破了的劲儿啊!”
  艺术一点都不玄乎,君寿说最有效的鉴赏就是对比。就像人跑步,一个在前一个在后,高下立现。“这辈子别叨叨故弄玄虚,艺术是比较出来的,看的不是官衔职位,比的是笔墨功力和气度神韵。”
  且不说更高标准,最基本的笔墨功夫正是当前大多画作的软肋。“上来就学习西方颜色,丢了扎实的笔墨功夫,这是没有出路的。别说花十年二十年,就是三十年也要补这个课。”
  笔墨功夫是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怎么学?君寿没有巧办法,“反复临摹大家名画,反复练习对比,看起来几乎一样就差不多了。”
  3个小时只画一条线,手指被磨出厚厚老茧,君寿通常一年只出一幅画,“要一笔一笔细细地画,画到拿放大镜能看到水纹才行。画2个小时就拿出去卖钱,这不是艺术。”
  艺术是什么?月夜山水的浮动,傍晚荷花的出灵,夜半无人的诡秘,这些常是他观照的主体。“如果你拿相机能拍出来的美,就不需要画家来画”,他的画从来不关乎真实,“把梦中追求的东西画出来,这才是最美的。”
  到这个世上来做什么?君寿回答得很直接,“我就是画画来了,要想赚钱我就去做生意。”谈及艺术,君寿总是不自觉地亢奋起来,“从来不觉得苦,像上了弦一样有使不完的劲儿。画出理想中最想表达的东西,那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不用功,长不了,三天半。这是君寿的口头禅。54岁,正值创作黄金期,“40来岁不成熟,70来岁气就不行了。”他告诫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每天主要是创作,有时候头脑一闪念,我就会马上画出来个小稿,再尽可能给画出来。”
  君寿从来不认为艺术是简单的事。些许天才,几分悟性,在他看来必不可少。一阵风摇动几片叶子,走来一个彪形大汉,君寿都会生发灵感,“没有丝毫悟性谈不上创作,在根基功力之外,一定要有灵魂,艺术不像别的,太难了。”
  真知困而得,峰高无坦途。“艺术面对的诱惑太大,还是要有些理想主义,有些高骨豪气的。我追求的就是敢和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这些画家比。”君寿说。
  但行好事
  9月,君寿发起成立“君寿艺术公益基金会”,“我之前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影响还是不大,如果拿我的作品去拍卖,然后去做善事,带动别人,这不是更好么?”
  他提出用艺术来助力公益慈善。“人们在捐钱的同时能得到一个好作品,甚至还会升值,这样慈善才可持续,才能调动更多人参与。”
  并不十分清楚公益慈善等概念,做善事只是他从小养成的习惯。“自幼读《名贤集》长大,受老式家庭教育影响,打小就知道要施善,劝善,与人为善。其实这不就是慈善么?”
  君寿最喜欢画荷花,因其志向高洁,有君子之风,更是因其与佛有缘。他对佛法心存敬重,特地择选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办画展,“佛教很仁慈,星云大师一月就花四五百元钱,省下来的钱都拿来做好事,让我更坚定要与人为善。”
  早在海外旅居期间,他见证了海外华人的艰难日子,“华人很苦,尤其是日韩留学生,大多都要打工,教授也要刷盘子。”早年蒙受老前辈帮助指点,君寿至今仍心存感激,也惯于帮助年轻后辈。
  “常帮那些刚毕业的学生介绍工作,因为买我画的都是有钱人。每次大老板请我吃大餐,我就给留学生翻译打电话,一来七八个,因为他们几个月都吃不到肉。”看到流落街头的穷苦人,君寿能帮就帮。“现在老人摔倒不扶的情况很多,要是我一定会扶,不然不安心啊。”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他谨记于心,“你别指望能得到什么,这与别人没什么关系,做好事只是让自己心里舒服,这就够了。”
  君寿打算再多做一些,“再扩大些慈善事业,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做些事,不要考虑其他功利目的,人就应该互相影响,那社会才会美好。”
其他文献
最有方向感的上等马容易转向,自性弱;而痛入骨髓才听话的最劣等马,却自性强。急功近利的发心和标准,选不出好马  现在企业高端人才极为缺乏,企业传承遇到了严峻挑战。于是企业家开始抱怨这个浮躁的社会。但是,我们可以问:是社会浮躁人才缺乏,还是选拔人才的发心和标准浮躁?放眼望去,有许多千里马在那里荒废着生命,因为他们遇不到伯乐。  我在总裁班上,时常问企业家一个选马的问题。  现在有四种马:  最上等的马
期刊
弘慧基金会实在太没名气了。我在公益慈善类刊物工作两年多,还是第一次听说这家机构。  不久前,我采访主持人、“好好基金”创始人柳莺,她向我提及弘慧基金会和“帆总”,说他们“项目做得非常棒”,并极力建议我做一些了解。  我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看完之后很诧异。这样一家把乡村陪伴式教育做成规模、做成体系、做出新意的基金会居然名不见经传,这太反常了。  报了选题后,我随即约访弘慧基金会创始人张帆,刚巧他去美
期刊
财富越多,可能引发的矛盾也越多。因此,家族财富传承的过程一定要利于社会、利于他人。社会投资,应被重点关注  《中国慈善家》:你是“财富生态系统”的倡导者,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李智:我们最早提出的是“金融生态圈”的概念,“财富生态系统”是“金融生态圈”中的一个点,是将资本产业化。每个资本化的进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金融演进,一个叫金融的标准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大力倡导金融的标准化;还有一
期刊
作为一个慈善家,或是作为一个基金会的负责人,抑或是一个草根组织的慈善项目执行人,如何提升慈善项目的效果,如何实现慈善捐赠的影响力,或者说如何让捐赠成为一流的慈善?这的确是一个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因此卓越的慈善可以称之为艺术  一笔慈善捐赠,不管数量大小,捐赠人都希望带来一些改变,产生影响,无论是让弱者温饱,还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获得自立,抑或是推动环境改变、公共政策的改良,捐赠人最
期刊
采访王建煊当天,早晨下了雨。  王建煊携夫人准时出现在约定的咖啡馆。他们是坐地铁来的,中间需要换乘两次,路上需要一个小时。  “亚洲最佳财政部长”“台湾监察部长”这些头衔,跟眼前慈眉善目的老者很难联系起来。寒暄几句,就感觉他平易亲和,像邻居家的阿伯。  正期待采访顺利展开,交流却差点戛然而止。在了解到《中国慈善家》的版面安排之后,王建煊反复对我强调,千万不要把他的个人单幅照片,单独放满一页。“我不
期刊
企业家如果不去关注治理模式,只是自己在市场中拼搏,就会有一定的治理风险,搞不好,就被抓到牢里去了。企业家必须关注法律里的“口袋罪”。美国的政治家一直在对大公司动手,动不动起诉其垄断、内幕交易。现在慢慢在变好,这和企业家的努力分不开  一旦进入市场秩序,  公共服务就非常有活力  《中国慈善家》:你曾考察过兰州企业家贺虎创办的私立学校和私人博物馆,它们运营得不错。贺虎原来是一家公立学校的校长,为什么
期刊
张帆是泥土中挣扎出来的成功者,教育将他塑造成型,知识又让他脱胎为金属身躯。再次回到泥土中,他的步伐和姿态显然不同了。他在泥土中建立一家教育基金会,让它在山村中生根,枝叶蔓延  几个山里的中国孩子,生于泥土,长于泥土,他们衣衫褴褛,脚踏宿命,背柴、赶猪、扛起锄头……不经意间,被人抓住神形,逐个捏成泥胎,然后翻模成铜,粗粝、沉重,硬生生地在北京展出。  这是《中国孩子》雕塑作品的一部分,作者是清华学子
期刊
在阅读宫崎市定著作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感叹——以宫崎渊博而又深入浅出的学术功力,同时代的中国学者可以相抗的几乎没有  宫崎市定是20世纪日本著名的史学家,是公认的世界汉学重镇“京都学派”第二代“掌门人”,更是二战后日本史学界的领军人物,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历史学家。他专治东洋史,实际上中国史占了绝大部分。  《中国通史》这本通史,宫崎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实际上是作者对一生所研究的中国史的一次总结。
期刊
为了客人们喝酒时所感受到的“小小幸福”,增田德兵卫谨遵父亲的言传身教,守护着已经延续340年的家族企业,并希望有一天能传给自己的孩子  增田德兵卫时常回想,若是平日里父亲经常跟他说做企业不容易,他可能没有勇气成为家族企业的接班人。  作为株式会社增田德兵卫商店(以下简称增田家)第14代继承人,他手中接管的,是家族从1675年就创办的日本清酒企业,至今已有340年历史。  日本是世界上拥有百年企业最
期刊
只有开放,敢于冒险,不断创新,尝试一些未经尝试的新模式,且始终不忘责任和担当,我们才将最终找到能够产生最大影响力的慈善解决方案  斯蒂芬·汉兹(Stephen B. Heintz):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总裁  《中国慈善家》:你担任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总裁至今已经15年。在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中,你的角色和职责具体是怎样的?  斯蒂芬·汉兹: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总裁即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基金会的管理,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