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田德兵卫:我们的家族企业何以延续340年

来源 :中国慈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客人们喝酒时所感受到的“小小幸福”,增田德兵卫谨遵父亲的言传身教,守护着已经延续340年的家族企业,并希望有一天能传给自己的孩子
  增田德兵卫时常回想,若是平日里父亲经常跟他说做企业不容易,他可能没有勇气成为家族企业的接班人。
  作为株式会社增田德兵卫商店(以下简称增田家)第14代继承人,他手中接管的,是家族从1675年就创办的日本清酒企业,至今已有340年历史。
  日本是世界上拥有百年企业最多的国家,超过200年的企业全球共五千多家,日本就有三千多家。
  父亲接手时,进行了划时代的创新
  即使在日本,提起增田德兵卫商店,知道的人也不多。但如果提起“月之桂”,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尤其是下班后喜欢去小酒馆喝上几杯的白领们。著名导演黑泽明对增田家的酒也非常喜爱。
  在江户时代,增田家在京都伏见区最早做的是大米生意,后来一边酿酒,一边经营旅店。因为极讲信用,对店铺的财政情况管理得当,祖辈前三代,生意慢慢就发展起来了。
  一开始,增田家用的名号为“增德”,后来,祖上从中国唐代小说集《酉阳杂俎》所述“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得来灵感,遂为家酿的清酒取名“月之桂”。
  日本酒常被称为“清酒”,因酒体清澈透明得名。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晚上,增田家第13代接班人,也就是增田德兵卫的父亲,与日本酿造学权威、东京大学的坂口谨一郎教授喝酒聊天。喝到兴头上,坂口谨一郎突发奇想:“世间的日本酒都是清酒,为什么没有人做浊酒呢?日本酒也可以是浊酒啊。”
  说者无心,增田的父亲却把这句话放进心里。他找来酿酒师傅研发,不料遭到师傅们的一致反对。在师傅们看来,浊酒没有经过过滤工序,属于半成品,况且当时日本法律明确规定,禁止销售没有经过过滤的酒水产品。
  几番思索,增田的父亲找到了新思路。他要造的并非“半成品”的浊酒,而是一种装瓶之后仍持续发酵的酒。由于酿酒过程中生成微生物,酒体看上去浑浊,实际上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并且比单纯过滤出透明清澈的清酒技术难度更大。
  经过数月实验,月之桂终于成功酿出第一桶生机勃勃的“浊酒”。为了说服税务署官员,获准在市场上合法销售,增田的父亲不但仔细研究了法律条文,还对新产品的创新性及对消费者身体的益处都做了详细分析。经过数十次交涉,税务署最终认定月之桂的浊酒符合上市销售标准。
  1966年,月之桂的浊酒亮相市场,很快风靡全日本。尽管很多日本清酒企业纷纷效仿推出同类产品,但都难以撼动月之桂的市场领先地位。增田父亲的开拓与创新精神,不仅让月之桂在日本清酒市场上一举成名,扩大了家族企业的影响力,也为日本酒新增了一个种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清酒制造商约有4500家,到今天只剩下1500家左右,30年间每三家清酒企业中就有一家倒闭,市场竞争十分残酷。推出“浊酒”系列后,增田家又首创了“古酒”系列。依靠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他人无法模仿的独特产品,增田家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得以延续。
  “时代要求我们一定要时刻创新,在创新时也要知道,如果不追求极致是不会产生新事物的。”增田德兵卫在一次和中国企业家们的交流中,回想了父亲当年的教导。
  “方向要靠自己摸索”
  接受《中国慈善家》杂志采访拍摄时,增田德兵卫希望自家的酒可以一起出现在镜头中。此次来中国,他特地带了一整箱月之桂产品。
  到增田德兵卫这一代,他不仅使月之桂延续了在日本的人气,也将产品远销中国、欧洲等地,企业销售额保持着每年150%的增长。
  即使品牌在国际上打开了知名度,增田仍记得交班时父亲曾很感慨地说,自己的成就没有超过父亲,也就是增田的爷爷。“我觉得自己也没超过父亲。”增田对《中国慈善家》坦言。
  在常年研究日本家族企业、跟增田有着密切交往的学者窦少杰看来,“这里有谦虚的成分,但是时代也不一样,做日本清酒,在日本也是一个不断缩小的行业,越做越难。”
  增田德兵卫正式接班是在1991年。那一年他36岁,正值日本经济泡沫最严重时期。当时很多企业涉足与其本行业完全不相关的领域,把本应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改投房地产,短时间内赚到了钱,但泡沫经济破灭时纷纷陷入困境而倒闭。接班同一年,增田结了婚,成家立业的压力接踵而至。接班后没几年,日本又发生了阪神大地震。
  “我当时觉得很难,如果父亲能给我指一个方向,我会知道朝那个方向努力。但实际上,方向是要靠自己摸索的。”
  接任当天,父亲把增田叫到办公室谈话,“现在已经不是我的时代,是你的时代了。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虽然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创新,但增田家对于涉足不熟悉的领域非常谨慎。增田德兵卫初接手企业的几年,没有盲目跟风,“企业没有很高的成长,也没有很大的跌落,一直都很平稳。”经济泡沫破裂和自然灾害,最终没有对增田家产生过多影响。
  增田承认父亲的创新与远见。50年前,父亲开始把当年产的酒部分贮藏起来。2016年,第一批50年陈酿即将面世,这批酒增田打算分装成每瓶500毫升,定价100万日元。因为产量少,有钱恐怕也买不到。增田期待借此产品的推出,再次提升家族企业的品牌力。
  虽然在国内外拥有较高知名度,也发明了划时代产品,但一直以来,增田家的规模非常小,父亲掌管时最多有20人,增田接手后裁掉了一些行政人员。由于酿酒师傅冬天才会工作,目前维持正常运转的工作人员只有5人,包括增田本人。
  时常有人劝增田把公司规模做大,很多投资者也希望与增田合作,他都拒绝了。“一升瓶子只能装一升的酒,再装就会溢出来。不要做与自己的能力不相适应的事情。”增田谨记着父亲的教导。在增田家族的家训里,赌博绝对不允许。祖父辈曾涉足期货市场,结果损失惨重,后来赌博性质的事件都列入了家族禁规。   在新的时代变革中,增田也在思考企业如何有更好的出路。他计划明年在日本东京与英国伦敦与人合伙开日本料理店,店里出售自家的酒水。另外,他也考虑在海外投资建一个酒店,酒店里开设日本料理店,可以住宿、吃饭、喝酒。
  相比企业,
  更重要的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
  增田的爷爷信仰基督教,对文化也很感兴趣。他非常强调酒与周围事物的关联性,认为酒不仅仅是酒,也承载着喝法、酒杯、温度、喝酒时周围的景色、对饮的对象、下酒菜、房间里的插花、墙上的挂画等东西,这一切都与酒相呼应,最终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
  因为坚持“学习还是要从读书开始”的观念,目前增田家的藏书已经超过了两万册。父亲常常告诉增田要读原典,“不要引用别人的引用,要查原著的内容,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引用时都会为文字赋予自己的思考。”
  文人气质浓郁的父亲喜欢写文章,认为文章不宜冗长,一定要精炼,抓住要点。他告诉增田,做产品也是一样,一定要做到最简单,最俭朴,坚决避免浪费。要找到自己的精髓,并传递给下一代。如果有了灵感,一定要说出来,不要浪费掉。
  父亲喜欢和文化人交往,对于“月之桂”的喜爱也让很多文化人聚集在增田家。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电影作品《小早川家的秋天》,主要场景就是在增田家拍摄的。曾有一位在日本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在增田家喝了酒,索性就在他家住下,留下不少笔墨作品。
  上大学时,父亲开始带增田拜访各路朋友。有一次,父亲带他去见一位90多岁的文坛长者。增田对当时的情景印象深刻:隔着70多岁的年纪,老爷子说的话他听不懂,他说的话老爷子也听不懂,两人只好相视而笑,举杯喝酒。
  父辈对文化的重视也影响到了增田。他在这方面的兴趣非常浓厚,尤其喜欢收集跟酒文化有关的器物,先秦的酒杯、宋代的酒器、明朝的酒坛……至今家里已经收藏了五百余件古玩。
  在男人们承担家族企业的同时,增田家的女人们也在背后给予了很多支持。增田的奶奶在战争时期,为家族企业付出了很多辛劳。他的母亲也很能干,做事周全,会亲自准备工人的伙食,以及酒的出货工作。
  如今,60岁的增田德兵卫也在考虑下一代的接班问题。父亲曾告诉他,不要老想着自己是第14代传人,那将带给自己很大压力,只要想着自己是第二代接班人就好。增田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三个孩子中只要有一个人接班,他希望另外两个孩子就不要留在家族企业中。
  尽管延续着数百年的家族企业使命,但增田坦言并不知道自己百年之后,儿孙将会怎么做。他也学着父亲的做法,尽量让儿子觉得做酒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并像当年父亲教他的那样,带儿子认识一些朋友,了解一些酒文化。“父亲当时很少直接跟我标榜自己,现在我也是这样,很少直接对孩子表达自己。自己做,通过周围的人让孩子了解。”
  如果时光可以倒回,增田德兵卫认为自己在36岁时,仍然会选择接班。如果当年把企业给关了,“与其说父亲会生气,不如说周围的客人会生气。”多年来,喝增田家的酒已经成为很多日本人的生活习惯。
  为了客人们“喝一口我家的酒,感受到的小小幸福”,增田德兵卫说自己会一直坚持下去。
其他文献
西部贫困山区的学校,缺的不是硬件,而是软件,但应如何捐建?陈剑光探索出了 “1+n”模式  孤悬在峭壁边上的那辆车、微光中那两口黑漆漆的棺材,多年后想起那个暗夜,陈剑光仍心悸,不舒服。  2010 年,陈剑光带队到贵州黎平县,考察一所山凹中的瑶族小学。 山路崎岖陡峭,江南长大的陈剑光恐高,只得在夜深后驱车而行。“黑茫茫一片,就看不见下面嘛。”  28 公里山路,行到一半时,对面来了一辆车。“根本无
期刊
作为一个非常有洞察力的公益组织的领导者、管理者,要看到捐赠者和受助者具体需求以外的东西  徐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执行主任、市场营销学系副主任  《中国慈善家》:作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执行主任、市场营销学系副主任,你跨界市场营销研究和公益。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中国公益界的现状,你有何观察?  徐菁: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第一个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需求、识别需求。
期刊
最有方向感的上等马容易转向,自性弱;而痛入骨髓才听话的最劣等马,却自性强。急功近利的发心和标准,选不出好马  现在企业高端人才极为缺乏,企业传承遇到了严峻挑战。于是企业家开始抱怨这个浮躁的社会。但是,我们可以问:是社会浮躁人才缺乏,还是选拔人才的发心和标准浮躁?放眼望去,有许多千里马在那里荒废着生命,因为他们遇不到伯乐。  我在总裁班上,时常问企业家一个选马的问题。  现在有四种马:  最上等的马
期刊
弘慧基金会实在太没名气了。我在公益慈善类刊物工作两年多,还是第一次听说这家机构。  不久前,我采访主持人、“好好基金”创始人柳莺,她向我提及弘慧基金会和“帆总”,说他们“项目做得非常棒”,并极力建议我做一些了解。  我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看完之后很诧异。这样一家把乡村陪伴式教育做成规模、做成体系、做出新意的基金会居然名不见经传,这太反常了。  报了选题后,我随即约访弘慧基金会创始人张帆,刚巧他去美
期刊
财富越多,可能引发的矛盾也越多。因此,家族财富传承的过程一定要利于社会、利于他人。社会投资,应被重点关注  《中国慈善家》:你是“财富生态系统”的倡导者,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李智:我们最早提出的是“金融生态圈”的概念,“财富生态系统”是“金融生态圈”中的一个点,是将资本产业化。每个资本化的进程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金融演进,一个叫金融的标准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大力倡导金融的标准化;还有一
期刊
作为一个慈善家,或是作为一个基金会的负责人,抑或是一个草根组织的慈善项目执行人,如何提升慈善项目的效果,如何实现慈善捐赠的影响力,或者说如何让捐赠成为一流的慈善?这的确是一个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因此卓越的慈善可以称之为艺术  一笔慈善捐赠,不管数量大小,捐赠人都希望带来一些改变,产生影响,无论是让弱者温饱,还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获得自立,抑或是推动环境改变、公共政策的改良,捐赠人最
期刊
采访王建煊当天,早晨下了雨。  王建煊携夫人准时出现在约定的咖啡馆。他们是坐地铁来的,中间需要换乘两次,路上需要一个小时。  “亚洲最佳财政部长”“台湾监察部长”这些头衔,跟眼前慈眉善目的老者很难联系起来。寒暄几句,就感觉他平易亲和,像邻居家的阿伯。  正期待采访顺利展开,交流却差点戛然而止。在了解到《中国慈善家》的版面安排之后,王建煊反复对我强调,千万不要把他的个人单幅照片,单独放满一页。“我不
期刊
企业家如果不去关注治理模式,只是自己在市场中拼搏,就会有一定的治理风险,搞不好,就被抓到牢里去了。企业家必须关注法律里的“口袋罪”。美国的政治家一直在对大公司动手,动不动起诉其垄断、内幕交易。现在慢慢在变好,这和企业家的努力分不开  一旦进入市场秩序,  公共服务就非常有活力  《中国慈善家》:你曾考察过兰州企业家贺虎创办的私立学校和私人博物馆,它们运营得不错。贺虎原来是一家公立学校的校长,为什么
期刊
张帆是泥土中挣扎出来的成功者,教育将他塑造成型,知识又让他脱胎为金属身躯。再次回到泥土中,他的步伐和姿态显然不同了。他在泥土中建立一家教育基金会,让它在山村中生根,枝叶蔓延  几个山里的中国孩子,生于泥土,长于泥土,他们衣衫褴褛,脚踏宿命,背柴、赶猪、扛起锄头……不经意间,被人抓住神形,逐个捏成泥胎,然后翻模成铜,粗粝、沉重,硬生生地在北京展出。  这是《中国孩子》雕塑作品的一部分,作者是清华学子
期刊
在阅读宫崎市定著作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感叹——以宫崎渊博而又深入浅出的学术功力,同时代的中国学者可以相抗的几乎没有  宫崎市定是20世纪日本著名的史学家,是公认的世界汉学重镇“京都学派”第二代“掌门人”,更是二战后日本史学界的领军人物,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历史学家。他专治东洋史,实际上中国史占了绝大部分。  《中国通史》这本通史,宫崎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实际上是作者对一生所研究的中国史的一次总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