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本身是死的,教师的教学是活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积极探索教学方法,讲究教学活动的创造性。“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 然而,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形成自然。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地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了。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不是与生是来的,而是后天培养的。良好习惯受益终生,不良习惯也会导致中学生走上歧途,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呢?下面对这一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当前中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
1、据调查现在的中学生近七成的中学生拥有一种以上的数码产品和体育用品; 1/4以上的学生有一种以上的乐器;近1/5的学生有两种以上的化妆品;MP3、数码相机等现代文化载体已在中学生中普及,化妆品之类的时尚元素进入中学生生活。90后的中學生在物质生活上是幸福的一代,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状态,为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但随之而来的是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比吃、比穿、比阔气成了他们的重要话题,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甚至有学生出钱请别人当“雇工”,为自己做作业、代替值日、劳动的怪现象。
2、 一些学生无视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架秧;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果皮杂物,甚至随手将剩饭乱到;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动刀动棍;更有甚者,以羞辱别人为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3、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的行为取向趋向选择实惠和以自我为中心,欠缺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因而,在学校的教室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试比高”的脚印;平时劳动、搞卫生,计较个人得失;面对社会上的坏人坏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见义勇为的勇气。
二、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
1、 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想比较单纯,模仿力强,容易是受到外界尤其是大众传媒、互联网的影响,有较强的从中倾向;虽能初步辨别是非善恶,但意志的独立性和坚持性还很不够,自制力不强,情绪不太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在学校教育、自我认识和自己的行为之间往往又偏差。
2、 目前不少中学生的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娇生惯养,对子女过分偏袒、放纵,原谅迁就多,批评教育少,只是他们很容易产生“骄”、“娇”二气,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不顾他人及社会的利益,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还有些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只是子女形成了冷酷、不诚实、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性格。也有些父母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放弃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三、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
1、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提出明确要求。
2 、通过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练,自我约束,加强修养而形成的,这就靠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去培养。当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可能自始至终地“盯”着学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还要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及同学们的监督。我们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让每个学生既是班级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大家参与班级管理,将班级制度触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3、及时指导学生“自我反省”实现行为矫正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良好行为养成过程中,常常会因缺少恒心,而行为反复。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平时要求他们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一日三省吾身”。平时要求学生坚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班会进行讨论,指出我们班级同学中哪些行为是有良好道德的表现,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并与自己进行对比,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使学生懂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自我控制,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加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让学生对不道德行为的危害进行评述,让学生认识到其危害进而及时进行行为矫正,改正不足。
4、加强家校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
从学生成长规律来看,随着年岁的增长,心理渐趋成熟,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对家庭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又希望摆脱成人束缚,独立、自立地学习生活。而有些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只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什么也不让他们做,子女“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团结互助”等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受到限制,到了学校也是不做卫生,对班级事物不闻,桌上乱七八糟,对此,我们采取开家长会,找家长谈心、电话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一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使家长明白“要成才先做人”的道理,家校配合,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有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思想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行为,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习惯,会有品德的收获,我坚信,只有每一个人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一定最终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一、当前中学生行为习惯存在的主要问题
1、据调查现在的中学生近七成的中学生拥有一种以上的数码产品和体育用品; 1/4以上的学生有一种以上的乐器;近1/5的学生有两种以上的化妆品;MP3、数码相机等现代文化载体已在中学生中普及,化妆品之类的时尚元素进入中学生生活。90后的中學生在物质生活上是幸福的一代,丰富多样的物质生活状态,为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但随之而来的是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比吃、比穿、比阔气成了他们的重要话题,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甚至有学生出钱请别人当“雇工”,为自己做作业、代替值日、劳动的怪现象。
2、 一些学生无视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在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大声喧哗、起哄架秧;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果皮杂物,甚至随手将剩饭乱到;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动刀动棍;更有甚者,以羞辱别人为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3、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的行为取向趋向选择实惠和以自我为中心,欠缺公共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因而,在学校的教室里,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试比高”的脚印;平时劳动、搞卫生,计较个人得失;面对社会上的坏人坏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见义勇为的勇气。
二、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因素
1、 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思想比较单纯,模仿力强,容易是受到外界尤其是大众传媒、互联网的影响,有较强的从中倾向;虽能初步辨别是非善恶,但意志的独立性和坚持性还很不够,自制力不强,情绪不太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在学校教育、自我认识和自己的行为之间往往又偏差。
2、 目前不少中学生的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娇生惯养,对子女过分偏袒、放纵,原谅迁就多,批评教育少,只是他们很容易产生“骄”、“娇”二气,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以我为中心,不顾他人及社会的利益,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还有些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只是子女形成了冷酷、不诚实、缺乏自信心等不良性格。也有些父母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放弃了自己应尽的责任。
三、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
1、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艰苦、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提出明确要求。
2 、通过自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练,自我约束,加强修养而形成的,这就靠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去培养。当然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不可能自始至终地“盯”着学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关键还要靠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以及同学们的监督。我们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自己制定班级公约,让每个学生既是班级制度的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大家参与班级管理,将班级制度触及到学生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3、及时指导学生“自我反省”实现行为矫正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良好行为养成过程中,常常会因缺少恒心,而行为反复。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平时要求他们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一日三省吾身”。平时要求学生坚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利用班会进行讨论,指出我们班级同学中哪些行为是有良好道德的表现,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并与自己进行对比,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使学生懂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自我控制,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加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让学生对不道德行为的危害进行评述,让学生认识到其危害进而及时进行行为矫正,改正不足。
4、加强家校配合,创造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
从学生成长规律来看,随着年岁的增长,心理渐趋成熟,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对家庭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又希望摆脱成人束缚,独立、自立地学习生活。而有些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只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什么也不让他们做,子女“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团结互助”等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受到限制,到了学校也是不做卫生,对班级事物不闻,桌上乱七八糟,对此,我们采取开家长会,找家长谈心、电话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特别是一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使家长明白“要成才先做人”的道理,家校配合,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有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思想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行为,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习惯,会有品德的收获,我坚信,只有每一个人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一定最终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