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推进尽管已有时日,但静观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现状仍存在下列深层问题:重视知识技巧的训练。忽视语言的积累;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法的指导:重视结论性的讲解,忽视思维的训练;重视共性的求同,忽视个性的求异。这已严重制约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能不进行思索和反省,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激发兴趣,在读中品味积累语言
母语教育最基础,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与兴趣。语文学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语言是习得的,不是学得的。学指弄清道理,习指一种实践活动,具体到语言来说,就是指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熟,惟熟才能生巧,阅读是学生最好的语言习得的途径。
语言从交流上说是工具,从使用过程看是知识情感、意境、文气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必须在读中去品味、感受、体验。
从教育角度来说人在15岁以前由于知识、阅历有限,不可能有很强的理解能力。3—15岁,人的记忆呈上升趋势。应利用这段黄金时期多读硬记。朱自清说:“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因此我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轮流给大家介绍一首唐诗或宋词,达到熟读成诵。后来还集中搞过李白、李商隐、李清照、苏轼等人的专辑,这一活动起到了开阔视野、积累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引起了大家对文学的兴趣。
汉语的声韵构成了高低起伏的旋律,有着独特的音乐美,意随韵传,又构成了文句的意境美,必须通过诵读来体会意境、积累语感。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意境的恢弘开阔、大气磅礴,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来。因此平时比较重视精读、朗读的训练,告诉学生读书时头脑中一定要有形象,声音也应该有形象。通过听录音和老师范读知道大家在朗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和节奏,注意重音,做到抑扬顿挫,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根据课文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和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朗读水平。可见读在教学中绝不是个摆设一一可有可无,有着独特作用,应给予足够重视。
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语境,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朗读去品味、感悟字、词、句的奥妙。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僧敲月下门”之“敲”,“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之“忽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悠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闻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都是极富表现力的精妙练字或极富文采的优美诗句,平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发现、去玩味、去鉴赏。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一笔,也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一双慧眼。使其对优美文句由发自内心的的赞赏,到心领神会,默而识之,最后学以致用,在练习中得以巩固。如模仿句式造句,进行连词成句的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用上书上现有的词语,写出一段话,这些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扩大词汇量,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快速思维的能力。
二、授人以渔,注重读书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法的指导,必然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陶行知早就提出:“先生的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一篇课文的讲解从何下手,常常是老师比较棘手的事,不想劳心费神的就按着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顺下来。速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模式,只能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使学生劳而无获。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先解题的办法。题目一解,教学的提纲就出采了;不仅条理清楚,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指导写作。分三步走,第一先找题眼;第二思考文章是怎么写的,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结构、线索;第三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这样文章的思路、写法、主题、风格一目了然。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题眼是打,思考鲁提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镇关西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打?打的情形怎样?打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不按着一听就打、一打就走来写。而采取明暗两条线索,有张有弛、有疏有密,这样写好在何处?让学生从书中寻找答案,学生经过自己的认识活动得到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注重学法的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较大提高,在—年学校初三语文竞赛中取得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的好成绩。
三、激活思维,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奋其力去发现,培养创新精神。学生不仅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在学《范进中拳》时,给大家布置的预习任务就是把小说改编成剧本,以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改编时注意个性化语言和精彩的细节描写,仔细揣摩人物性格,设计出具体的形象动作,把握好人物的语气、语态。通过小品表演、艺术的再现了胡屠户势利小人的丑态,范进利欲熏心的疯态,老师对人物的分析评价穿插在学生的表演当中。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激发了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创造性潜能,使学生牢牢记住了那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认识到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体会到吴敬梓绝妙的讽刺艺术。很多同学都在日记中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表演中的遗憾。希望以后再有这样的机会。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共性的求同,忽视个性的求异,使学生不能全面的辩证的看问题,缺乏创新的精神。范进是作者批判、嘲讽的对象,我启发大家思考他身上有无可取之处?有的说他能忍辱负重。有的说他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体的顽强毅力,也有的说他通过奋争,取得了成功,赢得了尊严,摆脱了贫困屈辱的命运,他身上有股不屈不饶的精神。从以上回答可以看出学生能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有点标新立畀,这种探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真正发挥其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在读中品味积累语言
母语教育最基础,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与兴趣。语文学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语言是习得的,不是学得的。学指弄清道理,习指一种实践活动,具体到语言来说,就是指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熟,惟熟才能生巧,阅读是学生最好的语言习得的途径。
语言从交流上说是工具,从使用过程看是知识情感、意境、文气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必须在读中去品味、感受、体验。
从教育角度来说人在15岁以前由于知识、阅历有限,不可能有很强的理解能力。3—15岁,人的记忆呈上升趋势。应利用这段黄金时期多读硬记。朱自清说:“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因此我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轮流给大家介绍一首唐诗或宋词,达到熟读成诵。后来还集中搞过李白、李商隐、李清照、苏轼等人的专辑,这一活动起到了开阔视野、积累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引起了大家对文学的兴趣。
汉语的声韵构成了高低起伏的旋律,有着独特的音乐美,意随韵传,又构成了文句的意境美,必须通过诵读来体会意境、积累语感。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意境的恢弘开阔、大气磅礴,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品味出来。因此平时比较重视精读、朗读的训练,告诉学生读书时头脑中一定要有形象,声音也应该有形象。通过听录音和老师范读知道大家在朗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和节奏,注意重音,做到抑扬顿挫,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人物形象。在教学中根据课文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和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朗读水平。可见读在教学中绝不是个摆设一一可有可无,有着独特作用,应给予足够重视。
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语境,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朗读去品味、感悟字、词、句的奥妙。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僧敲月下门”之“敲”,“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之“忽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悠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闻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等都是极富表现力的精妙练字或极富文采的优美诗句,平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发现、去玩味、去鉴赏。有时看似不经意的一笔,也蕴含着丰富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一双慧眼。使其对优美文句由发自内心的的赞赏,到心领神会,默而识之,最后学以致用,在练习中得以巩固。如模仿句式造句,进行连词成句的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用上书上现有的词语,写出一段话,这些训练不仅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扩大词汇量,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快速思维的能力。
二、授人以渔,注重读书能力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法的指导,必然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阅读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陶行知早就提出:“先生的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一篇课文的讲解从何下手,常常是老师比较棘手的事,不想劳心费神的就按着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顺下来。速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种模式,只能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使学生劳而无获。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先解题的办法。题目一解,教学的提纲就出采了;不仅条理清楚,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指导写作。分三步走,第一先找题眼;第二思考文章是怎么写的,即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结构、线索;第三思考为什么这样写,这样文章的思路、写法、主题、风格一目了然。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题眼是打,思考鲁提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镇关西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打?打的情形怎样?打的结果如何?为什么不按着一听就打、一打就走来写。而采取明暗两条线索,有张有弛、有疏有密,这样写好在何处?让学生从书中寻找答案,学生经过自己的认识活动得到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注重学法的指导,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较大提高,在—年学校初三语文竞赛中取得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的好成绩。
三、激活思维,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奋其力去发现,培养创新精神。学生不仅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在学《范进中拳》时,给大家布置的预习任务就是把小说改编成剧本,以小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改编时注意个性化语言和精彩的细节描写,仔细揣摩人物性格,设计出具体的形象动作,把握好人物的语气、语态。通过小品表演、艺术的再现了胡屠户势利小人的丑态,范进利欲熏心的疯态,老师对人物的分析评价穿插在学生的表演当中。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激发了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创造性潜能,使学生牢牢记住了那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认识到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体会到吴敬梓绝妙的讽刺艺术。很多同学都在日记中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表演中的遗憾。希望以后再有这样的机会。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共性的求同,忽视个性的求异,使学生不能全面的辩证的看问题,缺乏创新的精神。范进是作者批判、嘲讽的对象,我启发大家思考他身上有无可取之处?有的说他能忍辱负重。有的说他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体的顽强毅力,也有的说他通过奋争,取得了成功,赢得了尊严,摆脱了贫困屈辱的命运,他身上有股不屈不饶的精神。从以上回答可以看出学生能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有点标新立畀,这种探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真正发挥其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