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接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来源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已经成为山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地接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分外国旅游者的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者的接待旅游两个方面。借助SWOT模型,从影响和制约山西地接旅游产业发展的产业自身状况及外部环境入手,揭示出各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旨在为山西地方接待旅游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地接旅游; SWOT; 分析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2-0074-03
  在全球化背景下,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发展势头迅猛。山西是旅游资源大省,在发展地接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地接旅游产业地位明显提高,其对山西经济的贡献率逐年增加,带动了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文化及生态环境的改善。当前,山西地接旅游产业总体发展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带来机遇,机遇大于挑战。鉴于此,深入研究山西地接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有利于明确发展方向,制定切实有效的开拓政策,推进山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优势分析
  (一)旅游资源豐富多彩
  山西地处华北,表里山河,风光秀美,历史悠远,魅力独特,是中国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之一[1]。山西旅游资源种类多、数量多、品位高,其中有很多在全国甚至世界上都称得上独一无二的高质量旅游吸引物,包括粗犷雄伟的北岳恒山、博大精深的佛国五台、神秘幽深的晋商大院、沧桑悠远的根祖庙堂、气势磅礴的黄河壶口……山、水、林、洞等旅游资源综合指标在江淮以北各省市中位居前列。太行山、吕梁山、黄河、黄土高原等独特地貌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在国内外市场也极富吸引力。文物古迹丰富多彩、佛教文化异彩纷呈、民俗风情浓郁独特、山水风景宜人,丰富的旅游资源正是发展地接旅游业的主要优势所在,使得山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旅游市场中能够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二)区位条件优越
  山西地处太行山西侧,首都北京侧翼,邻近华北门户天津。山西省最北端城市大同被称为“北京的后花园”,距离首都北京300多公里,车程仅需4小时左右。高速铁路的大发展大大优化了山西的区位条件。2009年,石太客运高铁专线全线贯通,日均发车12列次,从北京到太原只需3小时,大大缩短了国内外游客来并的时间。2009年12月3日,大西客运专线原平西至西安段开工,2014年7月1日太原南到西安北段正式通车,全线竣工后由西安到大同所需时间将缩短至4小时。2014年青太客运专线也已开始动工,建成通车后由青岛坐高铁到太原只需4小时,入晋旅程将更加便利。山西公路建设成就斐然,周边热点旅游省份诸如河南、陕西等距离全省主要旅游城市和重点景区的车程均在5小时范围内。京大、大运、太旧、太长、长邯、晋焦、运风、运三等高速公路连通了山西周边客源市场,形成以省城太原为中心的 3 小时旅游圈。近年来,山西航空业高速发展,太原机场建设成为国际机场,大同、运城、长治、吕梁等机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增开了数十条国内外航线,开通了太原至香港、台湾、韩国及泰国等地的旅游直航包机,密切了与全国和全世界主要客源地的联系,大大提高了山西的可进入性,优化了旅游区位条件。同时,山西位于我国中部,承东启西,位于地接旅游强省陕西、河南中间,便于区域联动与合作,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合力。
  (三)市场空间广阔
  山西地接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 大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表现在,一是地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竞争力不断提升。二是旅游资源优势为山西建设旅游支柱产业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旅游热点不断升温, 地接旅游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并且逐步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过渡。
  近几年, 山西地接旅游出现了不少新的热点和亮点, 这些热点和亮点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 得到长足的发展。旅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将成为山西今后地接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 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红色旅游尤其具代表性。预计到2020年,入境旅游者人数达524万人次,年均增长15%左右;接待国内旅游者达3.8亿人次,年均增长14%左右;实现新一轮旅游倍增计划,“十三五”期末旅游总收入比“十二五”期末至少翻一番;旅游产业增加值达204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 。
  二、劣势分析
  (一)区域经济背景差,观念落后
  山西作为内陆省份,受到历史、自然、地理及心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的地理环境相对闭塞,经济发展初期与外界联系程度低,区域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完善,发展的模式呈现“经济靠煤,资源靠煤”态势。同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改革开放的程度、深度、基础设施建设与劳动力素质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这些差距还有越拉越大的趋势。区域经济背景不佳随之带来的是观念和发展方式上的落后,生产力总体水平偏低,经济发展滞后,是现实中发展地接旅游的最大劣势,这一劣势限制了地接旅游业的更快发展。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程度较低
  山西旅游饭店业整体实力不强、规模较小、档次不高;旅游交通状况虽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部分景区之间及景区内部的交通便利性仍然较差,亟待改善;旅游购物发展缓慢,旅游商品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举例来讲,山西有一些重点景区,比如北岳恒山是第一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芦芽山是国家级优秀森林公园,历山1982年就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景区内部,基础设施的配套程度也是较低,缺乏专业的高质量、高服务水平的旅游饭店、餐厅、购物商店及娱乐设施,导致游客睡不下、吃不下、玩不好,旅游价值和资源优势被大打折扣[2]。
  (三)主体形象不鲜明,忽视品牌效应   山西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却呈现单一化。旅游景点数量大、质量高,但是分布不均匀且比较分散,景区间的联动机制不健全,景区联网、联片、联线开发程度低,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形成地接旅游的拳头产品;文物古迹古朴、独特、显赫,但与周边各省市区的景区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差异性不大,区域互补性不强;资源和景区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生态环境污染的冲击。山西还没有成功塑造出一个特色鲜明的主题旅游形象,在海内外旅游市场的影响力较小、知名度不高。山西虽然是地接旅游资源的大省,但同时也是地接旅游品牌的弱省,资源文化内涵及潜力价值的挖掘程度不够,在国内、国际游客心目中没有树立起一个“响亮”的形象,削弱了山西地接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三、机会分析
  (一)旅游业仍是需求旺盛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 国内居民出游率显著提高。旅游无疑是消费升级的主要导向行业,旅游度假将成为我国民众崭新的生活方式。近几年,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西部大开发逐步深入,东西部、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物流和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交通建设发展势头迅猛,文化旅游热点地区正悄然由沿海经济先发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作为中国的中部省份,山西成为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为山西地接旅游的起飞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各级政府对旅游业发展非常重视
  目前,无论国家,还是山西,都非常重视旅游业发展。早在 2005年, 旅游产业就被列为山西新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山西正值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国务院批准其为综改试验区,为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省委书记、省长亲自带队赴国外进行山西旅游宣传促销。政府对旅游产业的财政资金投入不断扩大,还以优惠的政策刺激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 来自这两个渠道资金的充盈,成为扩大旅游投资的基础条件。山西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 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可以说,山西地接旅游业正处在多重机遇叠加的大好时期,千载难逢。
  (三)快捷的交通体系给予了强大支撑力
  山西已建设成为我国东中西部旅游交通枢纽,游客在山西进入“快旅慢游”时代。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业三头并进,共同发展。高速公路建设日趋完善,形成“三纵十一横十一环”的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山西与周边省区市拥有23条通道;太中银铁路已经全线贯通,石太高铁客运专线竣工并投入使用,大西高铁即将建成,青太专线也已动工;机场建设方面,除太原国际机场外,大同、长治、运城、吕梁机场已经投入使用,五台山、临汾机场即将通航。山西的旅游交通体系不断改善,旅游市场的辐射范围越来越广,这为山西地接旅游业加速向前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四、威胁分析
  (一)国际经济大环境带来严峻挑战
  首先,在国际经济衰退的影响下,中国旅游经济遇到更大困难与挑战,入境旅游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其次,国外旅游产业也已经对我国旅游市场造成一定影响。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不乏世界著名的旅游企业,比如美国的运通公司、日本的交通公社、德国的TUI等大型旅游集团,其发展历史悠久、企业文化浓厚、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经营范围广泛、产品种类齐全,具备一流的管理经验、先进的经营模式和高质的服务理念。而反观山西地接旅游业,在和产业发展相关的诸多方面都与国外同行有着巨大的差距,经营地接旅游的企业小、弱、散、差,与这些有着良好背景的国外同行相比,产业发展更是显得落后而缺乏竞争力,这给山西地接旅游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旅游业区域间竞争日益加剧
  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旅游业竞争力排行榜,山西位列“潜在旅游竞争力前十五位省市(区)”榜单的第十五位 。但在“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现实旅游竞争力”及“旅游发展环境竞争力”前十五位省市(区)的三份榜单中,并没有出现山西的身影。不论是自然条件,还是资源性质、产品组合、客源市场定位等诸多方面,山西与周边省份都存在很大的雷同性,地接旅游区域间的竞争无法避免。作为旅游业的后发地区,山西与周边旅游先发地区如陕西、河南等的差距短期内无法消弭,竞争优势的建立也非一日之功。当前形势下,全国各地旅游开发建设如火如荼,旅游目的地日渐增多,区域间的客源市场争夺必将进入白热化。
  (三)旅游销售渠道不断发生变化
  传统旅游企业的领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所侵蚀,甚至一些占据明显资源优势的传统企业,也难以抵挡互联网新生代的冲击。专业旅游网站诸如携程网、去哪儿网等发展迅速,服务提供过程便捷。由于摆脱了旅游销售的中间环节,节省了赴旅游实体门店的往返时间,旅游网上预定在价格和时间上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随着旅游者旅游消费观念的更新,足不出户通过互联网实现旅游服务的预定成为大势所趋,这对传统的地接旅游业销售渠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四)旅游产品面临转型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更加关注旅游的实质内容,对旅游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需求上的差异带来了对旅游产品多样化的要求。目前山西的很多景点大多是千人一面,除了少数几个个性十足的景区,其他景区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山西给外地游客的脑海中打下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深深烙印。在招徕外地游客方面,山西也鲜有招数,造成淡季时大量景区游客寥寥,导致景区人力物力的浪费,经营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降低,服务质量滑坡等等一系列消极反应。正是因为山西地接旅游产品存在结构性问题,景区可持续发展无法保证,开发投资无法及时回收。山西地接旅游面临着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挑战,产品多样化和互补性的实现是山西旅游发展的一大难题。
  山西地接旅游业的转型跨越发展之路是当今时代下綜合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山西旅游经济发展态势下明智而科学的选择。山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机会与挑战并存, 困难与希望同在[3]。要利用好自身的优势,深入研究地接旅游业的营销策略,整合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收入;要充分利用各种机遇,借助多种方式方法,进一步优化旅游内外部环境,完善旅游经济体制、机制,鼓励多方投入、共同开发,积极应对各方挑战,使山西地接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成为山西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孟学农. 感知山西[N]. 山西日报,2008-01-14(001).
  [2] 唐建宁. 我国西部旅游资源开发刍议[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33-35.
  [3] 李涛. 基于SWOT分析的山西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探究[J].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0(04):97-99.
其他文献
继文献〔1〕之后证明了Fuzzy度量空间上映射的又一个不动点定理,使文献〔2〕的§1(3,4)的定理成为本文的特例。
小型砌块外墙漏是建筑工程中的老大难问题。本文对外墙裂漏产生原因有新的见解,并以理论和试验论证,提出防治做法和措施,通过实施获得成功。
用动态法测定了含CO、CO2、CH4的单组分、二元、三元混合气体在负载有附剂上吸附平衡数据,实验揭示了这一体系吸附平衡的规律,为吸附过程的设计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用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对测
摘 要: 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快速发展的行业,我国居民生活和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对物流的需求也剧增,积极培养物流专业创业型人才,既是高职教育改革要求,也是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符合高职院校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教育部对高职人才培养的改革要求,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创业型双师队伍的构建等方面入手,探
摘 要: 通过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阐述“校企联姻”对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意义,并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出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突出职业精神培养、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职业化育人环境、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打造精细化管理模式、校园行为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元素等四个方面的相融途径,从而更好地发挥校企合作育人的功效。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校企联姻;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用原位生成法制备了球状VC颗粒增强不锈钢基复合材料.利用正交设计实验法,确定了制备该复合材料的最佳工艺.采用SEM,XRD等测试手段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相结构进行观察,证
以三氯化铝(AlCl3)作催化剂,将多壁碳纳米管(MWNTS)悬浮在氯仿(CHCl3)溶液中,通过亲电加成反应,对MWNTS进行了侧壁化学修饰,并对化学修饰后的MWNTS作了红外光谱的分析.分别采
报道了一种可溶性可控交联聚芳醚酮(CCPAEK)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不同温度下CCPAEK树脂熔融指数的测定,得到合适的热塑性复合材料成型温度及压力制度.研究了CCPAEK
采用新型工艺射频直热法在碳纤维表面低温化学气相沉积SiC涂层,以达到节能、控制涂层厚度和降低成本的工业生产要求.利用XRD,EPMA,TEM研究了工艺与涂层结构关系、涂层的微观
摘 要: 大数据时代,教师自身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教学资源获取的渠道拓宽了,教师能够通过数据素养的提升来实现特色化教学,从而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从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教师数据素养提升意义入手,对教师数据素养养成的重要作用展开分析,并就目前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教师数据素养的培育现状进行了探究,提出了高校教师数据素养提升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大数据; 高校教师; 数据素养; 提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