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亡还是重生:歌剧《奥赛罗》新解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奥赛罗》;种族歧视;救赎与消亡;文化价值观
  威尔第的歌剧《奥赛罗》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同名话剧,脚本作者是意大利作曲家、剧作家包依托。与话剧的四幕结构相同,但在“场”的安排上,歌剧则大大的压缩了,简化文学结构,迎合歌剧抒情特点。此部歌剧中,戏剧的发展主要由摩尔人奥赛罗、善良的苔丝狄蒙娜和贪念狠毒的亚戈构成。笔者试从新的视角剖析讨论不同戏剧人物,对主人公奥赛罗的戏剧导向作用。“善”即是拯救,而“恶”又注定会是毁灭吗?
  一、救赎与毁灭
  传统意义上看,此部歌剧的主人公即为摩尔人奥赛罗,主要戏剧内容围绕着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情感走向而展开。作曲家和剧作家通过多方面多维度的手法凸显苔丝狄蒙娜于奥赛罗的重要影响。营造出奥赛罗对苔丝狄蒙娜从“除却巫山不是云”到“为伊消得人憔悴”,从“肝肠寸断”再至“香消玉殒”的悲剧情调。其爱情故事的确使人痛心疾首,但深入其中,却又惊觉此番设计岂非是一个普通的悲剧爱情呢?苔丝狄蒙娜之于奥赛罗,不仅代表着爱情,还潜藏着更深层的人文寓意……
  风暴场景和庆祝场景成为整体情节发展的前奏.苔丝狄蒙娜的出场被放置在喧闹环境之后,虽不是她直接平息了喧闹争执,但在戏剧结构上是有很大联系的。苔丝狄蒙娜的出现可被看作是奥赛罗的救赎。而第三场则直接通过一首甜蜜的“爱情二重唱”来表现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甜蜜爱情。威尔第为迎合苔丝狄蒙娜的出场,把乐队的音量和浓度逐渐减小,由优雅的大提琴奏出柔和的上行音阶,随后引出一段大提琴四重奏,音乐转入降G大调,大提琴连续下行的七和弦带领人们进入柔和、美好、安静的气氛当中。
  在温柔的月色下,苔丝狄蒙娜开始回顾二人往事,在苔丝狄蒙娜的唱段中,其旋律基本呈音阶上行或下行走向,音程跨度不大,音区适中,最高音A也只是以极弱的力度轻轻吐露,经常同音反复,力度柔和、音乐进行宽广优雅,巩固了苔丝狄蒙娜稳定的人物性格。且当苔丝狄蒙娜吟唱时,乐队其他声部纷纷让位于歌唱声部,作曲家几乎在每个声部都标以连音线,所以各声部音响效果十分圆滑悠扬,同先前的风暴场景和喧闹的酒后场景则完全不同。当竖琴琶音和木管乐器长音持续的背景下,苔丝狄蒙娜在静静诉说着往事,表达对奥赛罗的关怀与爱意。奥赛罗声部则更显得具有男性典型气质,歌唱者金属感的声线更加确定奥赛罗的伟岸形象,在回忆军旅苦难时,奥赛罗的音乐变得激动。乐队中簧管乐器的力度加强、切分音和附点节奏的出现使音乐发展充斥了稍不和谐和动力性特点,对奥赛罗所演唱的内容“攻城战、双手如藤蔓,在箭雨中攀紧城头”等斗争场面配合十分贴切。
  而当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都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奥赛罗突然唱出“让死亡来临,我愿在这极乐中结束生命”,音乐也从甜蜜的氛围转入令人恐惧的七和弦震音,隐隐带有几分悲剧色彩,突然的沉重让人对奥赛罗内心世界中的不安感与极端性似有所窥探。这也预示了在平静生活中暗藏的不安种子。之后苔丝狄蒙娜温柔平稳地唱到“愿我们忘记忧患,天长地久用不换”平复了奥赛罗极端的思想感情。(见谱例2)
  在威尔第的创作中,遵循“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原则,采用瓦格纳所创造的“通连体”结构继续创作,保持“音乐连续性”。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威尔第的音乐更像是介乎于早期联曲体和通连体之间,既撤销了板块化的分曲结构,同时遵循戏剧线索、音乐线索与可听性,保留了较多的抒情性和歌唱性的旋律。《奥赛罗》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如在第一幕的爱情二重唱中,直到第一幕幕落结束,威尔第才将音乐真正、自然地结束。
  此外,从文化研究角度来看,“爱情二重唱”中鲜明表达了苔丝狄蒙娜对于奥赛罗的崇拜之情,俨然奥赛罗作为异族人所持有的他者文化在冥冥中吸引着这位单纯的贵族小姐,他的战绩成为他英勇的最大证明,而他的容貌也因此镀上了伟岸的滤镜。而由于种族歧视,奥赛罗的社会身份一直不被威尼斯人肯定。所以拥有着高贵身份的白种人苔丝狄蒙娜的崇拜对于奥赛罗来说是其迫切需要的,他需要以苔丝狄蒙娜的尊崇来肯定自我异族身份。奥赛罗的内心是极为敏感的。他不够年轻也不够俊美且种族身份低微。周围人的歧视都成为潜在的信号刺激着他。从此角度也可看出,为什么奥赛罗会如此放大怀疑妻子的不忠。其次,以“常识心理学”的角度,也可诠释。“常识心理学”认为人是“有真正信念的人”,他确实经历了信念、愿望、痛苦、希望和恐惧等精神状态。而奥赛罗恰是如此,他最主要的信念便是得到世人的肯定,所以,其信念和愿望等命题态度有其自主性和因果性,它对主体的行为也会产生无法否认的因果控制作用。
  于是笔者不由陷入深思,苔丝狄蒙娜的存在虽在表面上是对奥赛罗异族社会身份的一种肯定,但两人云泥之别的社会身份、心理路程更是一種隐性的矛盾在刺激着奥赛罗自卑的内心,从而导致其精神分裂乃至自缢的悲惨结局。于是,苔丝狄蒙娜之于奥赛罗到底是灵魂的救赎还是迷雾中将其推向死亡的神秘助推力,此吊诡之处难有确切的答案,世人莫衷一是。
  二、迫害与解脱
  在第一幕中,亚戈的出场音乐就极具戏剧意味。亚戈在安慰失意的罗德里格时,逐渐透露出对奥赛罗的仇恨。背景乐队逐渐从无伴奏的状态发展至和弦长音的持续,再到弦乐震音、颤音等技法的运用,形象地诠释了亚戈情绪上的变化以及内心仇恨奥赛罗的真实想法。在接下来的《饮酒歌》中,亚戈故意灌醉凯西奥想让其引发斗争场面从而遭到撤职,这是他的戏剧手段之一。《饮酒歌》中,音乐以固定的四小节乐句作阴沉的五度循环运动,运用一个以三连十六分音符开始的两小节琶音动机。亚戈让罗德里格去发布警报,这时低音开始紧张地上行,支持一个通过三连音与原来的动机联系的半音阶下行动机。这个三连音音调和音阶音调都出自《饮酒歌》,而且具有亚戈特有的像蛇一般的音响。
  第二幕和第三幕均是亚戈的重头戏。第二幕的开篇,亚戈在对《信经》的认知中,表现了自我邪恶又残酷的真实形象。在此,三连音动机不断出现,分别于弦乐和木管乐器、小号和圆号声部出现,三连音动机成为亚戈的代表性音乐语言之一,是对其像蛇一样狡诈、狠毒的音画式描绘。此外,调性的频繁转换、和声突变、半音化手法的运用都诠释了亚戈复杂、尖锐的戏剧形象。同样的音乐手法在第三幕的《窃听三重奏》中也可找到线索。在第二幕中,亚戈故意编排凯西奥和苔丝狄蒙娜的关系,不断引诱奥赛罗。威尔第将奥赛罗表现出的两次急躁地发问有意处理成长短不一的乐句建构,且句式越发短促,象征着奥赛罗的情绪逐步失控。此时的调性亦转换频繁:第一次发问“……告诉我那是何事?……”,结束在D大调属七和弦。但亚戈接下来的阴险表白将其解决至暗淡的d小调主三和弦:其后奥赛罗的第二次发问“那就不要拐弯抹角……”,又由d小调进人到a小调。紧接着,当亚戈经由B大调并最终在f小调上邪恶唱出妒忌主题之后.奥赛罗的愤怒在乐队减七和弦的阴郁色泽下又一次爆发:“啊!痛苦的结局”,随之,其旋律线伴随着“要让那爱情和妒忌一齐都消失!”的话语上行冲至绝望的B音……   从戏剧表面来看,亚戈是个不折不扣的反派角色,他似乎是嫉妒和邪恶的化身。是他作为第一动力将奥赛罗引入猜疑的苦痛中,是本场悲剧的始作俑者。亚戈的戏剧行为是出于他作为一个白种威尼斯人对黑皮肤异族人的身份蔑视,奥赛罗及其背后所代表的他者文化在亚戈眼中是不堪一击的。所以当亚戈试图算计迫害奥赛罗时,这一切的戏剧安排显得极为自然,此为“迫害”。在部分学者的研究中,视角独特地将亚戈作为歌剧《奥赛罗》的真正主角。奥赛罗确是戏剧发展的主要执行者,是悲剧酿成的第一人。但真正推动着戏剧发展的内在动机和控制悲剧导向的.当属亚戈。当亚戈用“星星之火”点燃奥赛罗的丝丝疑心,便足以燎动其整个人生。亚戈的戏剧意义难以忽视。然而,亚戈的“恶”是普世的“恶”,他可被视作传统封建旧势力的一个代表,又可被看作是人性中“恶”的一面的舞台缩影。他鄙视而又渴望、不甘而又毒辣、自信而又自私。“当他者文化寻求平等却遇上传统恶势力的迫害”,这是许多作品的主题内容,我们听闻过不屈的反抗也眼看过顺从的屈服,走过成果也存有失败。
  其次,我们不妨从另一角度进行剖析。若奥赛罗对自身价值极为自信,对其与苔丝狄蒙娜的感情也十分笃定,必定不会轻信亚戈的谎言。遂无论亚戈怎样翻江倒海自也是不了了之。亚戈的戏剧行为只能成为引燃奥赛罗自身空虚敏感、缺乏自信的一个导火索。其次,在另一方面,亚戈的威尼斯人身份恰是奥赛罗求之不得的,他急于需要得到亚戈等白皮肤人的认可。所以亚戈的言论在此种意义上非常有可能影响乃至决定奥赛罗心理动态和戏剧动作的发展,他成为奥赛罗灵魂中最隐蔽最脆弱的致命伤。即便不是亚戈,只要他是“奥赛罗”,就会出现别样的“亚戈”。由此可知.真正的强者不是名利上的高低而一定是对自我认知自信自强的人物。内心足够强大,才足以面对这纷杂扰乱的大千世界。所以,面对如此脆弱的奥赛罗,或许亚戈的所作所为对他而言也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解脱。
  三、消解与重生
  “悲剧性是美学研究者们极为关注的美学范畴之一,它是指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物和事物在社会历史的必然冲突中遭到侵害或毁灭,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同时又被其崇高精神所感动,从而由情感的急剧震荡体验到的由痛苦转化为快感的特殊形态的美感。”莎翁著有四大悲剧,即《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悲剧虽各不相同,却均涉及情感的挣扎、权欲的追逐和无法避免的死亡。莎翁创作四大悲剧时深受社会背景的影响,17世纪初英国农村的“圈地运动”愈演愈烈,贵族王权们的暂时联盟逐渐瓦解,社会矛盾加剧,经济萧条。詹姆士一世继位后的挥霍无度等行径,更使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揭竿反抗。在此情况下,莎翁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以《奥赛罗》为例,这不仅是一个关于爱情与阴谋的故事,剧作家以隐喻的手法向观众吐露,苔丝狄蒙娜就代表着人性中的“善”,在歌剧起初,亚戈唱着歧视奥赛罗的唱词“摩尔人”“厚嘴唇”“黝黑的皮肤”,直接表现出威尼斯白人对自身种族的优越性以及对奥赛罗所代表的他者文化的歧视。而苔丝狄蒙娜却能够冲破传统的封建歧视,不介意自己尊贵的身份,平等地对待他人并真心交付。第三幕时,她依然善良地为朋友凯西奥求情。直到歌剧第四幕丈夫奥赛罗要勒死她时,在弥留之际她依然不怪罪于她的丈夫一丝一毫,她对爱情忠诚,对人心真诚,她的单纯与善良、崇高与伟大是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辉。苔丝狄蒙娜的存在不仅是莎翁,更是普罗众生对人性美好的一种期望。
  美国学者施米德加尔(schmidal,Gary)也曾经指出:亚戈、奥赛罗、苔丝德蒙娜分别代表的是邪恶、美德与人性。亚戈与苔丝狄蒙娜就是莎士比亚常说到的魔鬼和天使的两极代表。亚戈作为本剧最邪恶的人物形象,以亚戈为中心而产生的一系列戏剧行为推动了整部歌剧的发展。但通过上述的简要分析,我们些许应该适当地改变对于“天使”和“恶魔”的刻板印象,正如我们对于音乐中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奥赛罗杀死苔丝狄蒙娜是本剧最令人紧张、心疼的一场戏,直到艾米利亚告诉奥赛罗真相后,这个场景才应该是真正意义上最为悲痛最难以置信的戏剧性情节。在此,奥赛罗悔恨不已,肝肠寸断,他的猜忌不信任、冲动不理智直接造成了悲剧的结局,他心痛地喊着:“苔丝狄蒙娜……苔丝狄蒙娜……”。苔丝狄蒙娜已死,他的希望就灭了,奧赛罗存活下去的隐形肯定及动力便也消散。于是,他选择随苔丝狄蒙娜而去,他的死亡是出于对悲惨现实的逃避也更是对自我灵魂的救赎。唯有死亡,方可使奥赛罗逃离这个善善恶恶复杂难解的现实社会,也是一个种族低微者在传统封建旧观念压迫下的无奈之举。此处背景由铜管、木管乐器的长音持续,给舞台营造一种沉重、悲痛的氛围,弦乐震音、不协和和弦以及力度突强变化等音乐手法都为奥赛罗自杀行为表现出冲突性的戏剧意味。
  奥赛罗的死亡其实是一种美好,是一种最完满的结局。人存于世,必定充满痛苦,而痛苦则来源于一切未被满足的欲望。欧洲近代著名哲学家、唯意志论者叔本华在其著作《爱与生的苦恼》中也曾提到:“人的一切欲望的根源在于需要和缺乏产生矛盾,也即在于痛苦。”奥赛罗是一个摩尔人,他天生不被威尼斯白人尊重。他的一切与生俱来的特点都会成为别人嘲笑的谈资。无论奥赛罗打赢多少场胜仗,获得怎样的军衔。总会有无数个“亚戈”在对他恶语相向甚至更为恶毒痛下杀手。其所期待的文化平等、人权自由仍是水中捞月。所以处于此种环境的奥赛罗内心要多么强大才能存活下来。也由此,他的自卑、猜忌、绝情、谋杀又是那么的合情合理。苔丝狄蒙娜死了,死神便成为奥赛罗自愿奔赴的鹄的。他以另一种方式结束了追随他们的痛苦,以另一种方式让爱情“重生”。终究,奥赛罗的救赎只能靠自己完成。
  结语
  歌剧美是一种多元要素构成的卯榫结构。我们可以从美学、历史、实践等多重角度探析,从而实现对当下歌剧创作从宏观创作理念到微观歌剧语言技法等不同层面的批评与阐释。行文至此,笔者通过对音乐本体的细节分析、人性中“善”与“恶”根本表现的解读以及作品背后文化价值观念的挖掘,从音乐文化研究的角度一探《奥赛罗》的魅力体现。这是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符合艺术表现潮流的佳作。愈是靠近,愈发沉迷。虽为悲剧,却也在奇妙和转折的戏剧中安排了最为自然的结局。在解读过程中,笔者不仅被威尔第和包伊托高超的音乐才华所吸引,更为莎翁精妙的戏剧构思所折服。同时,作品背后关于种族、爱情、人生等问题的选择也在我们的心中激起震荡。
其他文献
[关键词]高校;音乐表演;实践教学;专业体系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课程的開设是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优秀人才,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在当前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以及教师对于实践课程不够重视等。因此,当前高校要不断加快自身音乐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形成科学的教学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的考评机制,使整体的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戏曲元素;流行音乐;融合;多元性  一、流行音乐中戏曲音乐元素的融合及范示  近年来,流行乐坛中部分作品音乐本体中增加了新的艺术元素,将戏曲音乐片段融人流行音乐创作当中,为传统的创作手法寻到了新的突破。  (一)京剧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应用  中国最早一代将戏曲音乐元素融人流行音乐中的曲目中,代表作品有《故乡是北京》《情思前门大碗茶》等。《故乡是北京》整首作品运用的是老北京的著名景观以及生
[关键词]哲学的起源;音乐的产生;人文主义思想  关于“哲学”,很多现代人对它有不同的感受。有些人觉得哲学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独特的、思辨的看法。也有人觉得哲学是一种方法,习惯把事物哲学化。当然还有许多别的看法,毕竟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要我说哲学如同空气,看似平常但又极为重要。哲学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渗透颇深,看似无形胜有形,音乐这一空间和时间的艺术,也被哲学所浸润着。这不需要多
[关键词]河南省民办高校:钢琴:课程体系:改革  近年来.河南省民办高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承担了培育音乐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钢琴课程体系作为音乐教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育观念,进而全面提升民办高校钢琴教学质量与水平。  一、河南省民办高校教育政策  河南省民办高校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在国家政策扶持的大背景下,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具体体现
[关键词]少数民族;合唱课;高校;教学模式  合唱课是高校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集理论、实践、创作、审美为一体,是最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及艺术发展的重视,使得少数民族的音乐及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了小合唱教学,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上较以往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了部分问题,以下就是作者对有关合唱课在综合型高校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摘要】文章主要对当前土建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房地产金融知识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而对《房地产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思路进行了探析,并在探析的过程中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提升土建类高职毕业生的财商和就业能力有所帮助。  【關键词】房地产金融;教学;课程改革;财商  如今,我国各产业正在转型升级,金融业对各行业的影响力在日益增强,尤其是资金密集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金融业的支持,居民的住
[关键词]壮族;天琴;音乐  2003年开始.南宁的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晚会上,天琴的完美演绎,吸引了大众眼球,学术界和艺术界纷纷对其充满好奇心与研究热情。天琴自此成为广西的一张靓丽名片,是国内外专家学者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有限的研究成果中,笔者综述如下。  一、音乐本体研究  这一领域是学者最早研究的。20世纪80年代民族音乐家范西姆先生亲临广西龙州进行实地调研,并偶然发现这一美妙乐器——天
[关键词]音乐;西方;作品分析  从音乐专业的角度上来看,虽西方音乐史仅是音乐学研究中的分支,但其重要性却毋庸置疑。尤其是对西方音乐发展及作品产生过程的表述更是对研究音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从音乐分析的角度上来看,要想深入理解一部音乐作品必然要对音乐作曲、创作的风格及特征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这同样表明了西方音乐史与音乐作品分析之间的关联是极为密切的。在两者的相辅相成下,方为研究者搭建起了通
[关键词]美声唱法;声乐教学;少数民族;个性化  一、美声教学中民族风格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在地理位置、人文背景、生活习惯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每个民族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音乐艺术中尤为突出。笔者作为朝鲜族声乐从业者、教师而言,在学习和工作中,就少数民族学生如何保留和发扬自身的民族特色,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实践工作。少数民族学生身上有民族基因、地域特征、历史传承的
[关键词]马思聪;民族化;小提琴音乐  马思聪作为我国第一代杰出的小提琴作曲家、演奏家,他开创了一条小提琴“民族化”的新思路,改变了我国音乐文化落后的现状,将我国的传统民歌与西方作曲技术巧妙地结合,在调式、和声、对位、配器等多方面做了改革与创新。马思聪注重对音乐艺术形象的刻画,他尝试将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与自己的创作相融合,既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色彩,又使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