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少数民族;合唱课;高校;教学模式
合唱课是高校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集理论、实践、创作、审美为一体,是最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及艺术发展的重视,使得少数民族的音乐及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了小合唱教学,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上较以往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了部分问题,以下就是作者对有关合唱课在综合型高校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一、少数民族高校合唱课的教学目的及其意义
合唱课是音乐综合性表达方式的培养,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合唱中往往包含了诸多民族特色,但很多时候,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的合唱课,仅仅成为了合唱排练课,或者说是声乐的集体课。在高校中开展的合唱课,是对音乐综合性的培养,更多是培养学生们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市场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等多种音乐素养的课程,不应只是单一课程的延续。
最早的少数民族合唱艺术大多起源于民间活动.是在人们的长期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所以受众群体多以本民族内的民众为主。现如今,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各民族的音乐艺术文化也有了更显著的发展。一个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需要新一代年轻人为其注入活力,而高校学生正是艺术文化宣传的主力。在高校开展合唱课程,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特殊的民族情怀,合唱课中对于少数民族歌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其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心,更利于各民族问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音乐是人情感表达和升华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在音乐中能够将自身的情感完整和准确的表达出来是对合唱艺术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合唱课,能够培养学生们对旋律的感受能力及对少数民族特有的节奏感知能力.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表达自身情绪,可以从合唱当中体会情感,了解音准、音乐与技巧的紧密关系。合唱课中的艺术鉴赏与实践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合唱课的集体实践还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与感知能力等现代学生必备的素质。因此只有真正参与到合唱训练中,才能体会到音乐让人身心愉悦的魅力,使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进行升华和完善。笔者认为,在高校学生的教育中,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合唱课正是学生们实践音乐专业知识,丰富文化修养、提升审美意识、培养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的重要平台和基地。认清合唱课的目的,研究合唱课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们应该根据本国的教学实际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吸收先进教学体系的优秀经验,来丰富和完善合唱指挥的教学方法。使合唱教学更加完善,更能走近学生、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
二、少数民族高校合唱课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合唱音乐发展的内外阻碍
少数民族的合唱音乐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与人文特色.其最早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以及宗教祭祀活动。但在发展中,一些宗教祭祀等活动的消散和淡化,使得依托于此产生的少数民族特色的合唱音乐也遭受了破坏和失传,有许多珍贵的资料丢失。由于少数民族的合唱音乐多为口耳相授.导致很多珍贵的乐曲没办法得到保护而失传,所以对于少数民族特色合唱乐曲的记录和保护,是开展合唱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除了传统音乐的保护面临挑战,其他音乐形式的碰撞也为少数民族的合唱艺术带来冲击。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展开.国内与国际间的音乐文化也逐渐开始进行交流与融合。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对少数民族合唱这样的小众艺术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二)合唱教学内容的平面化
在合唱教学方面,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往往为了合唱而合唱,而在如合唱的演变、合唱学等方面涉足很少。合唱课不应只是单单地进行排练,也应该在其中穿插与合唱有关的多种内容,以促进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合唱的教学内容上,教师在排练时通常只强调某一种唱法,或者只重视演唱的部分,忽略了其他的音乐基本知识,导致作品的演绎不够丰富。在教学计划方面往往重视近期效果而忽视了长期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缺乏对合唱教学法的了解,往往只会唱不会教,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合唱教学模式的单一
部分少数民族高校的合唱课,长期处于传统的“一练,二排,三处理”的单一教学模式,即“练声一排练作品一处理作品”,形成了相对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把合唱课当做了排练课。有固定的、科学的训练模式固然可行,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教學要求需要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参与到课堂当中,有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合唱课相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应该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到最大,但在目前高校合唱队伍的安排上,教师经常还是以固定思维将学生定位在某一个声部,让学生误以为自己只适合一种音域,失去了在合唱中扮演多种角色的机会.而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潜能。
三、少数民族高校合唱课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积极传承,留存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高校在开展合唱课时,应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目的放在首位.高校音乐教师应积极将少数民族的音乐资料进行有效的记录和保护,这样在少数民族高校开展合唱课程,才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挖掘、整理本民族濒临失传的民间歌曲,进行录音、记谱,并在教学中演唱。比如朝鲜民族古老的民歌改编的合唱曲《阿里郎联曲》(朝鲜族民歌,里咏译配,朴永春改编)、《故乡之春》(解放前朝鲜作品,李远寿词,洪蓝波曲,里咏译配,黄成烈改编)、《嗡嘿呀》(朝鲜族民歌,里咏译配,方哲雄改编)、《延边阿里郎》(金学松词,林圣镐、金风官曲,林圣镐改编)、《月亮之歌》(朝鲜族民歌,里咏译配,方哲雄改编)等;还有以汉族民歌和朝鲜族民歌的混合改变合唱曲目《茉莉花与道拉基》(朴学林改编)、以汉族或蒙古族艺术歌曲的旋律改编为具有朝鲜族歌曲风格特点的合唱曲目《妈妈的红灯笼》 (朴俊熙词,赵仁吉曲)、《亚星之歌》(金银珠词,申浩曲)、《燕子归来》(金京连词,朴学林曲,陈雪鸿译配)等,都可以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少数民族合唱艺术想要在多种音乐形式的冲击下继续发展,开展高校的合唱课程可谓势在必行。作为少数民族集体,在国家优秀政策的指引下,更应将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拓展关于少数民族的优良音乐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是新时代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力,在高校合唱课的开展中,教师应以学生的个性及组成情况为主,加之少数民族的音乐与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独特元素,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真正实现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多元探索,丰富教学内容
合唱教学的涵盖范围比较大,不仅要求学生可以演唱,还需要其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乐理知识、记谱法、和声曲式知识以及基本的美学知识,中外音乐发展史等。所以合唱教学内容的安排,除了声乐方面的常规要求外,还应展开对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音乐史等学科的教学。这样一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增加其对于音乐学科中其他分支的相关常识。同时,教师也要逐步增强其他方面的文化素养,如: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元的教学内容看似平常,但实际是合唱教学中重要的部分。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各个地区接收新讯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年轻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新信息处理的速度非常快,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所接触的文字、音乐,处处展露着一种前沿和新鲜。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更独立,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更有创造力和接受力,这当然是非常好的现象。艺术需要自由和灵感,但在合唱排练这样的集体学习活动中,除了需要师生共同的活力和创造性外.还需要学生对于合唱排练有着基本的秩序与配合,但对于接触多元信息的学生来讲,如果仅是单纯的用某一门知识,或许无法取得学生们的好感或是尊敬。不仅音乐、合唱,所有的艺术门类均是如此。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准确和渊博只是一个基础,在多元化发展的阶段,教师与学生问的互动和交流,需要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和话题去拉近双方的距离.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用更多更有趣的知识去引起对方的兴趣,那么无论是合唱排练抑或是其他课程活动,都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排练的同时,收获更多的知识,懂得越多,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所以说,在合唱排练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了解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音乐文化颇为重要,尤其是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分类。少数民族高校合唱课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及形式,全面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分类特点,如朝鲜族的民歌分为劳动民歌、抒情歌、杂歌、俗歌:蒙古族的民歌分为礼仪歌和牧歌:哈萨克民歌可分为谐歌、赞歌、哭歌、情歌:回族的民歌则有花儿、宴席曲:苗族民歌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藏族民歌可分为“鲁”和“谐”等:彝族民歌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壮族民歌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从内容来分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只有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不同民族的音乐类别与特点,才能真正实现合唱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三)勇于创新,开展新型教学模式
教师应改变把合唱课变为排练课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比如壮族的“三月三”、彝族的“火把节”等,带领学生到节日活动现场进行观摩,也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老艺人、采风等活动,让学生们可以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本民族音乐的历史和魅力,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在合唱过程中情感的表达。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合唱课更生动,而不再仅仅是枯燥的排练而已。
合唱课教学应该遵循合理安排,逐步实施教学进度,如:先讲解合唱的概念,接着训练合唱时的音准,最后是合唱的咬字与情感表现等,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的特色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形成学生问的互助学习小组,让学生可以自由地理解和演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实际上,合唱课训练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集体创造的力量外,更是为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合唱排练的基础。合唱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到享受音乐合作的层次上,不是因为机械的训练和要求,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合唱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最终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完成作品的合唱排练形式,这对于教师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音乐演唱形式,如果只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唱,就失去了合唱课的意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变换不同的声部来进行排练,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在各个声部的演唱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声部的乐感,激发学生对于合唱的兴趣,和对音乐的灵感。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轮流组织其他同学完成合唱,让学生体会不同声部、不同音色所产生的声乐效果。还可以鼓励学生独创合唱方法,深刻了解其民族的音乐特色,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不只是被动死板地进行学习。
由于当下大部分院校男女不平衡,往往形成女多男少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就占了非常大的优势。少数民族的歌曲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小合唱以及男女对唱等,如朝鲜族的《阿里郎》《桔梗谣》《金達莱》;蒙古族的《嘎达梅林》《牧歌》《森吉德玛》《辽阔的草原》;维吾尔族的《新疆好》《弹起我的冬不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哈萨克族的《玛依拉》《燕子》《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美丽的姑娘》;回族的《花儿与少年》《山丹红花开》;苗族的《瑶族舞曲》《我们的名字叫苗族》;藏族的《心上人像达玛花》《北京的金山上》;壮族的《世上哪有树缠藤》《赶圩归来啊哩哩》《山歌好比春江水》《漓江情》;彝族的《阿诗玛》《彝家姑娘》等。这些民族的声乐作品流传广泛,受众面广,完全可以被选为教学之用,许多作品恰好需要女生多,男生少的合唱形式。在学习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人员调配上进行创新,或者进行合唱组合的创新,比如在常规的男女生合唱团组成之后,再成立独立的女生合唱团,对女生们进行分层教学,或选出基础较好的两男两女进行演唱,不仅可以演唱民族歌曲,还可以演唱一些较为流行的歌曲,与时代接轨,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合唱的影响力。
总结
不同民族的学生有着各自独具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少数民族高校在解决现存问题时还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与研究,从而调整教学模式。当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其重点是要为学生们提供应有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特色音乐的传承,只有以多元的教学内容及方式为依托,才能有效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锻炼学生们的基本技能,拓展学生们的思维,提升其音乐素养,让学生在合唱课上学有所用,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有个性、有追求的祖国栋梁。
合唱课是高校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集理论、实践、创作、审美为一体,是最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及艺术发展的重视,使得少数民族的音乐及文化发展迎来了新的生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了小合唱教学,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上较以往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了部分问题,以下就是作者对有关合唱课在综合型高校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一、少数民族高校合唱课的教学目的及其意义
合唱课是音乐综合性表达方式的培养,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合唱中往往包含了诸多民族特色,但很多时候,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的合唱课,仅仅成为了合唱排练课,或者说是声乐的集体课。在高校中开展的合唱课,是对音乐综合性的培养,更多是培养学生们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市场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等多种音乐素养的课程,不应只是单一课程的延续。
最早的少数民族合唱艺术大多起源于民间活动.是在人们的长期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所以受众群体多以本民族内的民众为主。现如今,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各民族的音乐艺术文化也有了更显著的发展。一个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需要新一代年轻人为其注入活力,而高校学生正是艺术文化宣传的主力。在高校开展合唱课程,更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以及特殊的民族情怀,合唱课中对于少数民族歌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其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心,更利于各民族问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音乐是人情感表达和升华最有效的途径.所以在音乐中能够将自身的情感完整和准确的表达出来是对合唱艺术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合唱课,能够培养学生们对旋律的感受能力及对少数民族特有的节奏感知能力.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表达自身情绪,可以从合唱当中体会情感,了解音准、音乐与技巧的紧密关系。合唱课中的艺术鉴赏与实践是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合唱课的集体实践还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与感知能力等现代学生必备的素质。因此只有真正参与到合唱训练中,才能体会到音乐让人身心愉悦的魅力,使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进行升华和完善。笔者认为,在高校学生的教育中,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合唱课正是学生们实践音乐专业知识,丰富文化修养、提升审美意识、培养组织能力、创造能力的重要平台和基地。认清合唱课的目的,研究合唱课的教学方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我们应该根据本国的教学实际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吸收先进教学体系的优秀经验,来丰富和完善合唱指挥的教学方法。使合唱教学更加完善,更能走近学生、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
二、少数民族高校合唱课面临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合唱音乐发展的内外阻碍
少数民族的合唱音乐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与人文特色.其最早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以及宗教祭祀活动。但在发展中,一些宗教祭祀等活动的消散和淡化,使得依托于此产生的少数民族特色的合唱音乐也遭受了破坏和失传,有许多珍贵的资料丢失。由于少数民族的合唱音乐多为口耳相授.导致很多珍贵的乐曲没办法得到保护而失传,所以对于少数民族特色合唱乐曲的记录和保护,是开展合唱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除了传统音乐的保护面临挑战,其他音乐形式的碰撞也为少数民族的合唱艺术带来冲击。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展开.国内与国际间的音乐文化也逐渐开始进行交流与融合。多种多样的音乐形式对少数民族合唱这样的小众艺术也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二)合唱教学内容的平面化
在合唱教学方面,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教师往往为了合唱而合唱,而在如合唱的演变、合唱学等方面涉足很少。合唱课不应只是单单地进行排练,也应该在其中穿插与合唱有关的多种内容,以促进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在合唱的教学内容上,教师在排练时通常只强调某一种唱法,或者只重视演唱的部分,忽略了其他的音乐基本知识,导致作品的演绎不够丰富。在教学计划方面往往重视近期效果而忽视了长期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缺乏对合唱教学法的了解,往往只会唱不会教,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合唱教学模式的单一
部分少数民族高校的合唱课,长期处于传统的“一练,二排,三处理”的单一教学模式,即“练声一排练作品一处理作品”,形成了相对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把合唱课当做了排练课。有固定的、科学的训练模式固然可行,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教學要求需要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参与到课堂当中,有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合唱课相较其他学科而言,更应该将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到最大,但在目前高校合唱队伍的安排上,教师经常还是以固定思维将学生定位在某一个声部,让学生误以为自己只适合一种音域,失去了在合唱中扮演多种角色的机会.而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潜能。
三、少数民族高校合唱课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积极传承,留存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高校在开展合唱课时,应将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目的放在首位.高校音乐教师应积极将少数民族的音乐资料进行有效的记录和保护,这样在少数民族高校开展合唱课程,才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挖掘、整理本民族濒临失传的民间歌曲,进行录音、记谱,并在教学中演唱。比如朝鲜民族古老的民歌改编的合唱曲《阿里郎联曲》(朝鲜族民歌,里咏译配,朴永春改编)、《故乡之春》(解放前朝鲜作品,李远寿词,洪蓝波曲,里咏译配,黄成烈改编)、《嗡嘿呀》(朝鲜族民歌,里咏译配,方哲雄改编)、《延边阿里郎》(金学松词,林圣镐、金风官曲,林圣镐改编)、《月亮之歌》(朝鲜族民歌,里咏译配,方哲雄改编)等;还有以汉族民歌和朝鲜族民歌的混合改变合唱曲目《茉莉花与道拉基》(朴学林改编)、以汉族或蒙古族艺术歌曲的旋律改编为具有朝鲜族歌曲风格特点的合唱曲目《妈妈的红灯笼》 (朴俊熙词,赵仁吉曲)、《亚星之歌》(金银珠词,申浩曲)、《燕子归来》(金京连词,朴学林曲,陈雪鸿译配)等,都可以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少数民族合唱艺术想要在多种音乐形式的冲击下继续发展,开展高校的合唱课程可谓势在必行。作为少数民族集体,在国家优秀政策的指引下,更应将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拓展关于少数民族的优良音乐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是新时代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力,在高校合唱课的开展中,教师应以学生的个性及组成情况为主,加之少数民族的音乐与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独特元素,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真正实现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多元探索,丰富教学内容
合唱教学的涵盖范围比较大,不仅要求学生可以演唱,还需要其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乐理知识、记谱法、和声曲式知识以及基本的美学知识,中外音乐发展史等。所以合唱教学内容的安排,除了声乐方面的常规要求外,还应展开对视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音乐史等学科的教学。这样一来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增加其对于音乐学科中其他分支的相关常识。同时,教师也要逐步增强其他方面的文化素养,如: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元的教学内容看似平常,但实际是合唱教学中重要的部分。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各个地区接收新讯息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年轻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新信息处理的速度非常快,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所接触的文字、音乐,处处展露着一种前沿和新鲜。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更独立,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更有创造力和接受力,这当然是非常好的现象。艺术需要自由和灵感,但在合唱排练这样的集体学习活动中,除了需要师生共同的活力和创造性外.还需要学生对于合唱排练有着基本的秩序与配合,但对于接触多元信息的学生来讲,如果仅是单纯的用某一门知识,或许无法取得学生们的好感或是尊敬。不仅音乐、合唱,所有的艺术门类均是如此。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准确和渊博只是一个基础,在多元化发展的阶段,教师与学生问的互动和交流,需要更多更广泛的知识和话题去拉近双方的距离.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用更多更有趣的知识去引起对方的兴趣,那么无论是合唱排练抑或是其他课程活动,都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排练的同时,收获更多的知识,懂得越多,兴趣也就更加浓厚,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所以说,在合唱排练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了解少数民族特有的传统音乐文化颇为重要,尤其是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分类。少数民族高校合唱课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及形式,全面了解各少数民族的音乐分类特点,如朝鲜族的民歌分为劳动民歌、抒情歌、杂歌、俗歌:蒙古族的民歌分为礼仪歌和牧歌:哈萨克民歌可分为谐歌、赞歌、哭歌、情歌:回族的民歌则有花儿、宴席曲:苗族民歌可分为游方歌(情歌)、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藏族民歌可分为“鲁”和“谐”等:彝族民歌可分为叙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儿歌:壮族民歌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从内容来分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只有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掌握不同民族的音乐类别与特点,才能真正实现合唱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三)勇于创新,开展新型教学模式
教师应改变把合唱课变为排练课的思维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比如壮族的“三月三”、彝族的“火把节”等,带领学生到节日活动现场进行观摩,也可以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老艺人、采风等活动,让学生们可以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本民族音乐的历史和魅力,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在合唱过程中情感的表达。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合唱课更生动,而不再仅仅是枯燥的排练而已。
合唱课教学应该遵循合理安排,逐步实施教学进度,如:先讲解合唱的概念,接着训练合唱时的音准,最后是合唱的咬字与情感表现等,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少数民族的特色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师单一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形成学生问的互助学习小组,让学生可以自由地理解和演绎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实际上,合唱课训练的目的,除了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集体创造的力量外,更是为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了解合唱排练的基础。合唱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到享受音乐合作的层次上,不是因为机械的训练和要求,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合唱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最终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完成作品的合唱排练形式,这对于教师是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少数民族有不同的音乐演唱形式,如果只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唱,就失去了合唱课的意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变换不同的声部来进行排练,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在各个声部的演唱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声部的乐感,激发学生对于合唱的兴趣,和对音乐的灵感。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轮流组织其他同学完成合唱,让学生体会不同声部、不同音色所产生的声乐效果。还可以鼓励学生独创合唱方法,深刻了解其民族的音乐特色,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不只是被动死板地进行学习。
由于当下大部分院校男女不平衡,往往形成女多男少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地区就占了非常大的优势。少数民族的歌曲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小合唱以及男女对唱等,如朝鲜族的《阿里郎》《桔梗谣》《金達莱》;蒙古族的《嘎达梅林》《牧歌》《森吉德玛》《辽阔的草原》;维吾尔族的《新疆好》《弹起我的冬不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哈萨克族的《玛依拉》《燕子》《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美丽的姑娘》;回族的《花儿与少年》《山丹红花开》;苗族的《瑶族舞曲》《我们的名字叫苗族》;藏族的《心上人像达玛花》《北京的金山上》;壮族的《世上哪有树缠藤》《赶圩归来啊哩哩》《山歌好比春江水》《漓江情》;彝族的《阿诗玛》《彝家姑娘》等。这些民族的声乐作品流传广泛,受众面广,完全可以被选为教学之用,许多作品恰好需要女生多,男生少的合唱形式。在学习少数民族音乐作品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人员调配上进行创新,或者进行合唱组合的创新,比如在常规的男女生合唱团组成之后,再成立独立的女生合唱团,对女生们进行分层教学,或选出基础较好的两男两女进行演唱,不仅可以演唱民族歌曲,还可以演唱一些较为流行的歌曲,与时代接轨,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合唱的影响力。
总结
不同民族的学生有着各自独具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少数民族高校在解决现存问题时还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与研究,从而调整教学模式。当然,作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其重点是要为学生们提供应有的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特色音乐的传承,只有以多元的教学内容及方式为依托,才能有效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锻炼学生们的基本技能,拓展学生们的思维,提升其音乐素养,让学生在合唱课上学有所用,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有个性、有追求的祖国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