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进口种子相比较,由于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所以国产种业的发展速度根本就赶不上进口种业扩张的速度,大举进攻的进口种业让国产种业岌岌可危……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专门就我国种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而中国种业市场现实的状况是,自2000年我国正式开放种业市场以来,外国种业公司大举进入中国种业市场,致使我国部分种业公司面临被挤出种业市场、市场份额被蚕食、自主品种被外国种子代替等困境,给我国种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并危及我国粮食安全,业内人士对此“心急如焚”。
当前,如何保证国家对种业的控制力和主导力,做大做强中国的民族种业,牢牢掌控中国粮食的“命脉”,已然成为国家的重要话题。
4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了种业的国家战略地位,提出将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等一系列具体扶持措施,吹响了中国种业突围的号角。
隐忧:外资种业巨头蚕食中国市场
董继宗,1985年开始种植番茄和甜椒等大棚蔬菜,是山东寿光最早一批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的农户。他说,上世纪80年代还是国产种子一统江湖,种的西红柿就是西安培植的。然而种了几年,产量始终不高,种出来的番茄和甜椒皮太薄,经不起运输,客户一来就说是次等货。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董继宗开始选购国外的种子,没想到产量比国内的提高了30%左右,年终一算账,一个大棚的毛收入能提高1万元。所以,一种就是20年。
国外的种子通常要几毛钱一粒,而国内便宜的种子算下来只有几分钱一粒,价格最高差了十几倍,可购买国外种子的农民却越来越多。山东寿光市科园春种苗公司经理侯忠诚说,2001年公司刚开始经营时,国内种子曾经占据大部分市场。但随着当地农民种植国外种子的热情越来越高,国外种子的份额也逐年增长,最高年份达到70%。
一颗小小的种子,背后是进口种子和国产种子之间长时期的博弈。
事实上,自1980年末,孟山都、先锋等跨国种业巨头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中国注册的外资(含合资)种子企业已经超过了70家。“现在国外大宗作物种子,基本上都是通过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在国内生产销售。(合作育种)只不过是品种从国外拿到中国直接进行筛选,筛选完了以后,品种一旦适合中国,就开始在中国生产,做到育繁推一体化。”大北农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公司总经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绍明介绍说。
而对于很多合资公司来说,“虽然是合作育种,但核心技术它不会教你。名义上是合资,其实它就是跟你分利润,其他的育种、销售你都管不了。”美国玉米育种专家、中国玉米改良中心顾问张铭堂透露。
掣肘:科研薄弱致国内种业“三十难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与众多行业相比,中国农业的开放最晚、开放的程度也最小。而国内种业市场更是如此。
2000年《种子法》实施,开启了中国种业的市场化历程,改变了国有种子公司一统市场的局面。于是,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种业市场,民营种业公司、中外合资公司、科研院所自办公司、农技推广人员“自立门户”,甚至还有一部分“皮包公司”等,形成了“小、散、乱”的局面。
和进口种子相比较,由于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所以国产种业的发展速度根本就赶不上进口种业扩张的速度,大举进攻的进口种业让国产种业岌岌可危。而这种状况不仅出现在蔬菜行业,粮食作物也是这样。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我国现有的8700多家种子企业中,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仅有95家,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88%的品种出自科研单位。
在业内人士看来,最要命的就是“中国种子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在其销售额的1%,有的企业还不到1%,低于国际公认的“死亡线”。
而在研发投入上,跨国公司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达15%~20%。如孟山都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为105.02亿美元,而研发投入高达12.05亿美元,先锋公司研发投入也高达16.51亿美元,甚至比一个国家的投入都多。
整合:要齐心更要“核心”
种子,事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
为加快国内种业发展,促进国内种业公司做大做强,提升国内种业公司的竞争力,2010年12月31日农业部出台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将杂交水稻和玉米种子企业注册资本从5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实行一体化经营的种子企业的注册资本由3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并规定固定资产比例不低于50%。
“如果该办法实施,全国8700多家种子企业预计将有九成遭到淘汰。种业低门槛准入时代即将成为历史,行业洗牌已是迫在眉睫。”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副站长、新闻发言人赵青春认为。
业内人士坦言,种业安全的问题正是国家决心推行行业整合的主要意图。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国内种子企业应当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加强自身的科研实力。如果每个企业都来进行研发,都是小规模的,这种低水平的、重复的研发,不可能出突破性的成果。
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万建民建议,国家应尽快引导、扶植、培育3~5家具有研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民族龙头企业,把国内的种子资源控制起来,保持国家对种业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同时,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种业竞争。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专门就我国种业发展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而中国种业市场现实的状况是,自2000年我国正式开放种业市场以来,外国种业公司大举进入中国种业市场,致使我国部分种业公司面临被挤出种业市场、市场份额被蚕食、自主品种被外国种子代替等困境,给我国种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并危及我国粮食安全,业内人士对此“心急如焚”。
当前,如何保证国家对种业的控制力和主导力,做大做强中国的民族种业,牢牢掌控中国粮食的“命脉”,已然成为国家的重要话题。
4月18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了种业的国家战略地位,提出将大幅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等一系列具体扶持措施,吹响了中国种业突围的号角。
隐忧:外资种业巨头蚕食中国市场
董继宗,1985年开始种植番茄和甜椒等大棚蔬菜,是山东寿光最早一批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的农户。他说,上世纪80年代还是国产种子一统江湖,种的西红柿就是西安培植的。然而种了几年,产量始终不高,种出来的番茄和甜椒皮太薄,经不起运输,客户一来就说是次等货。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董继宗开始选购国外的种子,没想到产量比国内的提高了30%左右,年终一算账,一个大棚的毛收入能提高1万元。所以,一种就是20年。
国外的种子通常要几毛钱一粒,而国内便宜的种子算下来只有几分钱一粒,价格最高差了十几倍,可购买国外种子的农民却越来越多。山东寿光市科园春种苗公司经理侯忠诚说,2001年公司刚开始经营时,国内种子曾经占据大部分市场。但随着当地农民种植国外种子的热情越来越高,国外种子的份额也逐年增长,最高年份达到70%。
一颗小小的种子,背后是进口种子和国产种子之间长时期的博弈。
事实上,自1980年末,孟山都、先锋等跨国种业巨头陆续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中国注册的外资(含合资)种子企业已经超过了70家。“现在国外大宗作物种子,基本上都是通过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在国内生产销售。(合作育种)只不过是品种从国外拿到中国直接进行筛选,筛选完了以后,品种一旦适合中国,就开始在中国生产,做到育繁推一体化。”大北农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公司总经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绍明介绍说。
而对于很多合资公司来说,“虽然是合作育种,但核心技术它不会教你。名义上是合资,其实它就是跟你分利润,其他的育种、销售你都管不了。”美国玉米育种专家、中国玉米改良中心顾问张铭堂透露。
掣肘:科研薄弱致国内种业“三十难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与众多行业相比,中国农业的开放最晚、开放的程度也最小。而国内种业市场更是如此。
2000年《种子法》实施,开启了中国种业的市场化历程,改变了国有种子公司一统市场的局面。于是,各路资本纷纷进入种业市场,民营种业公司、中外合资公司、科研院所自办公司、农技推广人员“自立门户”,甚至还有一部分“皮包公司”等,形成了“小、散、乱”的局面。
和进口种子相比较,由于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所以国产种业的发展速度根本就赶不上进口种业扩张的速度,大举进攻的进口种业让国产种业岌岌可危。而这种状况不仅出现在蔬菜行业,粮食作物也是这样。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我国现有的8700多家种子企业中,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的企业仅有95家,大部分企业没有自主研发能力,88%的品种出自科研单位。
在业内人士看来,最要命的就是“中国种子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国内种子企业不到总数的1.5%,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在其销售额的1%,有的企业还不到1%,低于国际公认的“死亡线”。
而在研发投入上,跨国公司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有的高达15%~20%。如孟山都公司2010年销售收入为105.02亿美元,而研发投入高达12.05亿美元,先锋公司研发投入也高达16.51亿美元,甚至比一个国家的投入都多。
整合:要齐心更要“核心”
种子,事关13亿多人的吃饭问题。
为加快国内种业发展,促进国内种业公司做大做强,提升国内种业公司的竞争力,2010年12月31日农业部出台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将杂交水稻和玉米种子企业注册资本从5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实行一体化经营的种子企业的注册资本由3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并规定固定资产比例不低于50%。
“如果该办法实施,全国8700多家种子企业预计将有九成遭到淘汰。种业低门槛准入时代即将成为历史,行业洗牌已是迫在眉睫。”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副站长、新闻发言人赵青春认为。
业内人士坦言,种业安全的问题正是国家决心推行行业整合的主要意图。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国内种子企业应当通过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加强自身的科研实力。如果每个企业都来进行研发,都是小规模的,这种低水平的、重复的研发,不可能出突破性的成果。
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万建民建议,国家应尽快引导、扶植、培育3~5家具有研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民族龙头企业,把国内的种子资源控制起来,保持国家对种业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同时,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种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