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的诗学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mmmmmmmmmmmmmm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的被边缘化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也证明诗歌精神的“高高在上”。她的被追寻与被边缘是矛盾而统一的。诗人的精神就生于斯,长于斯。刘洁岷的诗歌《蓝雾·加油站》曾冷静地叙述一场遥远战争带来的世代创伤,记忆本已湮灭,本已不必追源溯流,但是“从阵亡名单上漏掉的人的子孙”在“加入幸福生活的行列”之后,仍然“连夜奔赴”,要“看看那片,同属于人类的景色”。这带着满腹沉痛和复杂心境的上路,正是对诗歌追寻所应有的姿态,而“连夜奔赴”和“同属于人類的景色”,则宣布了介入诗歌的庄严肃穆及其背后所藏匿的伟岸大同。不可否认,这诗之追寻乃痛并快乐的进程。王家新在他的《诗》中说:“在长久的冬日之后/我又看到长安街上美妙的黄昏/孩子们涌向广场/一瞬间满城飞花”。这是长安街的春天,更是“诗”的春天。诗歌不涉及长久的“惨淡经营”,不到达“夕阳近黄昏”的时刻,是不会“满城飞花”的。
   也许诗人们会有疑问。生活作为诗歌创造的源泉,随时都有可能萌蘖出诗的枝丫。只要我们能够面对现实,设法把它表达出来便可以。但是这种看法还是有些偏颇。歌德说:“一个人能掌握世界而且能把它表达出来他才算一个诗人。”歌德的认知是深刻的。首先,诗人要能够“掌握”世界,其次才是把自己的感受与体验用诗的方式表达出来。否则,一切的表达都是肤浅的。因此,诗歌不排斥用主观、瞬间的琴弦来弹奏,但是更深广、更凝重的诗之呈现无疑还是存在于不朽的“追寻”当中。湖北诗人乔书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有痛感且鼓舞人心的话:“奋起而追者,不甘心沉沦,只要内心尚有一丝信念,也要奋起一跃。追寻者上路了。”是的,“坚持追寻的诗人都是可爱的。”
   然而,对于诗的追寻,有时常常会让人困苦不堪,难以承受为美而想的的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造成的落差。海子无疑是中国诗人中最具备“追寻”姿态的诗人之一,在一般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山仰止处,独有他敢于触及理想的天国。为什么海子能够在诗人的心目中成为一个精神的象征?我想其原因大概在此:诗人们往往充满对于理想之天国的向往,矛盾的交织虽然在一般的诗人和伟大的诗人身上都存在,而问津天国并且最终透过死亡的天梯迈向了天国的,只有伟大的诗人能够做到。他代替普遍的诗人做到了。他为那些不曾真正触及到诗之乌托邦的诗人做了一种救赎的工作。他代表着诗人理想的实现。他是一个企及了理想的象征,脱离了个体意义。中国古代的美男子夸父逐日的故事也很能说明中国知识人于集体无意识下在追寻之路上所经历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绞痛。追寻者是灵与肉合一的不停奔跑者,然而其所追寻的终极——那“太阳”,那诗之光芒——却永远悬挂于灵与肉之上的高度,似乎可见,但这所见又未必真实,即使真实,而又遥不可及。但是像海子这样的诗人毕竟罕见,不可模仿。而真正深入到生活中的诗人,已然进入到生命的一种境界了。刘洁岷就是这样的一员。进入中年后,他的诗歌更多地深入到生活内核,并且进入到一定的思想境域了。如《买早点》《王找和佘小谜》《滨湖集:互望》《茶馆》《雪花之诗》《名字记:赠鲁西西》等,就是典型诗篇。一如《滨湖集:互望》中的“结局”——“所以远处平原上墨点似的乌鸦回到树巢缩小并开始入梦/所以寂静如高大的楼群耸立在我面前”——所描述的,“缩小”或者“耸立”正是人在尘世的“能屈能伸”,那所有的“所以”都不过是诗人对个体生命和万物存在“追寻”之后的一种倾诉,是一种自我消解后的精神慰安。
   追寻的诗人还应该具备浮士德的情怀,如果只停留在瞬间的某一点上,毋宁毁灭!诗人应该有一种大情怀,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气息。刘洁岷在谈到“诗与灾难”的关系时曾有这样的觉悟:“诗人作为个体应当尽到其公民的责任,……诗人是语言的开掘者和守夜人,诗人必须在语言内部建立自己的真诚与德性。诗人如果任其自然在强力逼迫下逸出诗歌语言的美学边界,将会从另一个方面造成对人类从苦难处境中被拯救造成危害——如果没有诗意对心灵的提升、慰藉与超越,那么肉身生还、修复之后,精神世界更大面积的坍塌就可能到来。”诗人这样对于诗歌的“追寻”,无疑深入到了诗歌的骨髓,因为这关乎到王国维所谓“担荷”的一种精神境界了。
   艾略特说:“诗歌是自古以来一切诗歌的有机整体”。因此,只要有新的诗歌出现,就意味着它自身的必然演变。诗歌永远在对其本身新变的追寻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乃是是对“追寻”的一种追寻。
  
   赵目珍,诗人,批评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随着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逐步深化,我国的高校教育已经从数年以前的陈旧教育逐渐转变为新时期的高效、高质量教育,众多以发展学生能力和拓展学生视野为主的课程得到开展,“生本”的教育方式与理念也得到拓展与推广。在当代的汉语教学中,如果能够广泛应用探究式教育法,笔者认为可以有效的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本文通过阐述探究式教育法在当代汉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河北传媒学院协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承办的2017?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开幕式日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莫言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主题演讲。在演讲中,莫言说起了自己七十年代观看朝鲜电影《卖花姑娘》的往事,也讲起了前几天自己观看《芳华》的感受。这是两部让莫言落泪的电影,因为观看它们的同时就是在重温自己的青春岁月。莫言当过二十多年的
由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主办、中国作家网承办的2015年度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日前揭晓。《奥术神座》《回到过去变成猫》《木兰无长兄》等10部作品入选精品榜,《原始战记》《诛砂》《修真四万年》等10部作品入选新书榜。网络小说排行榜重点关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向上向善总基调、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优质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此次年榜入选作品既有全国各大文学网站推荐的2015年各季度榜单作品,也有专家推荐作
内容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与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作为青年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学生是未来大国工匠的希望所在,是担当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文化认同的宣传与教育,高职院校责无旁贷。而文学与文化天然紧密的依存关系使得高职文学课程有先天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本文立足于职教的“三教”改革,从教师、教材和教法
《幻兽之吻》是周晓枫一组关于动物的长篇散文,沼蛙、蚁群、兔子、蜻蜓、豆娘、狮虎兽等动物纷纷进入作者的视野,成为其书写的对象。“幻兽之吻里,有致命的爱,致死的美,致残的深情,有致意的问候,致歉的告别,致敬或致哀的命运……”透过动物世界的幻兽之吻,爱欲、生死、关切、命运的无常等,都是作者关注的命题。在作者的笔下,动物是一种修辞,一种言说的方式和策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作者呈现人类共有的情感经验与生命
读雷平阳的诗,总感觉其有一种讲故事的味道,其中充满了隐形的“寓言”以及他透过“故事”对灵魂的开示。当然,他的这种诗性“故事”,不同于一般的叙事文学。首先是“故事”的开放性无比强大,诗歌的“身体”中隐约只见些嶙峋的筋骨或者浮动的血脉,而巨大的“故事”本体则被隐藏于诗的背后,或者被消解于诗的意味当中;其次,其之所以有意讲述“故事”乃在于突出诗的闪光,意欲借“故事”来实现一种例外的“梦想”。因此,从“故
扶霞·邓洛普是英国牛津人,于剑桥大学取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后获得伦敦亚非学院中国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1994年,她获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奖学金,赴四川大学交流学习一年。一不小心,这英国姑娘成了“舌尖上的川菜大学”优秀毕业生。不仅很能吃,还很能烹饪,她到处去“苍蝇小馆”后厨偷技,还花了3个月到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专业厨艺。“我11岁就告诉中学老师,我长大以后要当厨师。老师笑我,因为我考试考得好,学
弋舟日前在接受采訪时,被问及文学应该如何与现实生活重建关联时表示:这样的难题也不是今天才有的。我也开不出什么药方,只能说:如果文学真的能够有效地介入现实生活,我所认为的唯一前提便是——诚实。你不能一面赞美英雄,一面对于自己的自私毫无羞耻,不能一面天花乱坠地表达着文学理想,一面提笔就是表演。自私其实没那么不堪,是你得直面自己的私欲,表演也可被理解,但是你一边表演要一边懂得害羞。文学“所能”,也无外乎
晚上做完作业,我一看时间,离睡觉还早呢!就在我为如何打发“剩余时间”而发愁的时候,爸爸提议我们一家人玩玩扑克放松一下心情,这个建议立刻得到了我和妈妈的积极响应。于是,一场“家庭扑克大战”开始了。  爸爸“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洗牌的任务,他熟练的发牌技巧赢得了我和妈妈的啧啧称赞。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几个回合下来,赢家始终和我无缘,即使我使出浑身解数,也难逃次次“垫底”的命运。为了挽回一点面子,我开
亲爱的儿子:  你知道不知道这样一个故事:  亚里山德拉大图书馆被烧之后,只有一本书被保存了下来,但并不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于是一个识得几个字的穷人用几个铜板买下了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并不怎么有趣,但里面却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窄窄的一条羊皮纸上面写着“点金石”的秘密。  点金石是一块小小的石子,它能将任何一种普通金属变成纯金。羊皮纸上的文字解释说,点金石就在黑海的海滩上,和成千上万与它看起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