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灵犀一点通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pp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好的作文评语是教师现身说法进行美育教育的教材,充满美感的评语能吸引、鼓励学生,使他们在作文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审美的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关键词】作文 评语 美育
  
  不少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有些学生拿到作文本,只顾看分数,而对作文评语只字不看。这对教师来说,不能不痛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未能读透学生的文旨就轻率下笔,泛泛而谈,千篇一律,倒了学生味口;其二,缺乏审美素养,美育意识淡薄或迟纯,学生享受不到“灵犀”被“点通”的愉悦。
  从某种程度上说,评语是师生共同撰写的,是教师现身说法进行美育教育的教材。评语追求的正是如何引领学生发现美,尤其是发现他们自己习作中的美,享受自己营造的美的情境中那无与伦比的愉悦。
  因而,教师的评语应该是对症下药的精短美文,这样的评语要写得好,使学生乐意看,并乐意接受,是非下苦功不可的。
  简言之,受学生欢迎的评语,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蕴藉
  
  所谓“蕴藉”,就是宽和有涵容。《后汉书·桓荣传》:“荣被服儒衣,温恭有蕴藉。”也就是对学生的习作,应采取宽厚的态度,敏锐地捕捉其闪光点,尽量含而不露地正面引领。
  教学总是既教书又育人,“授业与传道”是水乳交融,同时进行的。这是因为,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总是连同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情感,撰写评语亦不例外。
  因而,研读学生习作之初,教师应放下架子,深刻体味习作的思想内蕴,哪怕是幼稚的或一星半点的思想灵光,亦应敏锐地捕捉,并力图使之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教师的真情诉诸笔端,使师生的情感在同一琴弦上律动,最终实现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教育,情感上得到熏陶之目的。
  一同学在《记忆里最难忘的》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学雷锋,受误解”的故事,文章流露出的“迷惘”情绪是令人揪心的。如何既达到“评文”又育人之目的呢?深思熟虑之后,我这样写到:
  “本文似随手挥就的一帧‘速写’。
  作者显然懂得‘聚焦’的技巧,能将笔力直接切入人的灵魂深处,触动其心灵的琴弦,奏出几个颇有时代气息的音符,余音绕梁,发人深省。
  ‘雷锋出国了!’虽已是几年前有识之士的喟叹,但做好事受误解,甚至令英雄们扼腕长叹,苦于无用武之地之事,竟又时见报端。你勇敢的抉择无疑是令人振奋的,从此点说,本文的立意是新的,是弘扬主旋律的。”
  同为写父亲的作文,写作角度和风格不同,我的评语各异:
  其一:
  “文章的叙事、场景都是那样的简单,但因为将对比浓缩在了一起,因之,父亲为生计的殚精竭虑和俗世的冷暖炎凉,皆在这蜻蜓点水式的场景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爸爸那又黑又亮的炒勺’记录了这一切,它既是旁观者又是亲历者,那昼夜不停地‘嘶嘶’声,难道不是爸爸和炒勺共同用心鸣奏的‘命运圆舞曲’吗?
  所幸的是你亦有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不知从何时起,就醒事地用行动理解着劳碌的爸爸,这也许正是你爸爸不忍和炒勺分开,‘好再送你一程’的原因吧!”
  其二:
  “在一些作家笔下,山村呈现给世人的,大多是闭塞、落后和贫穷。这些作品,总是站在批判或旁观的角度用俯视的目光打量乡土众生。其实,真实的农村并非如此,作为土生土长的山村人,农村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象:是明净的天空,连绵的群山;是风卷起的鸟群,笑脸流露出的春意;是简单、执著而又渗透着青稞酒般浓烈的亲情。
  你是山里孩子。与泥土零距离的接触,能敏锐地捕捉到农村上空那些诗意的感动。
  经济的窘迫,更折射出父爱的深沉,‘光脚’的父亲面对你时永恒的‘微笑’里,该藏着多少期盼啊!所幸这份期盼,聪颖的儿子正悄悄搁在了心田。
  语言始终那么自然朴实,伴随着感动在我们的心底流动。也许,只有将根深深地扎入山村的土壤,才能真正深入到那一片土地的灵魂深处。”
  其三:
  “语言简约节制,而内蕴的情感却是饱满浓烈的,这皆因了聪敏的青春底色。
  作者正是基于此,因而敏感、安静,一副少年老成样,好像满怀无限心事。这和我心中对作者的印象是一致的:一双无比清澈的眼睛,静悄悄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好像事物任何微小的细节都在他的注视之中,并且都能在其心中泛起涟漪。
  他的细心,他的敏锐,自然捕捉到了永恒的一瞬:
  寂寞的村头,‘好好读书,我走了。’这天籁般的声音在瞬间定格,定格在十六岁的少年心中,有了雕塑般的骨感。沉淀、蕴蓄、寄托了何等深挚的情愫——虽‘哑口无言’,但从‘想点点头脖子也僵了’这一诗行中,不难悟出‘唯见长江天际留’般难以割舍的至情,‘此时无声胜有声’。
  流淌于诗行始终的,是一种内向的、感性的美的格调,使人留连忘返。”
  这种从理解入手,从爱护出发,从尊重落笔,鼓励褒扬为基调的评语,学生阅后心里熨贴,自信心陡增,自然乐意多看几遍,效果不言而喻。
  
  二、沉郁
  
  《白雨斋词话》云:“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它要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这些话,强调了情感的深厚性。评语亦是发自内心情感的独白,尤其是针对原本就储满真情的习作。
  “憾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深意浓,情理交融,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撰写评语时,教师应怀着关心学生、热爱知识、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富有情感的生动语言,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情绪,在其积极思维的状态中进行写作指导,在满足的情绪中求真求新。
  一女同学在《父亲》一文中,讲述了自己“眼羡”同伴两元钱一条的发带,谎称买本子,从父亲那儿得到了钱。可父亲为这两元钱东凑西借的窘相,深深地刺痛了她。翌晨,她将钱悄悄地放在父亲的枕边,……早自习时,她却在窗口看见了大雪中匆匆赶来的父亲……
  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我的评语是:
  “赤子思乡,最思念者莫过于其生身父母,思念既久,父母的形象便与故乡、与那山那水融为一体了。本文起笔隽永,如清风拂面,颇为耐读。
  ‘撼人心者,莫先乎情’,亲情千头万绪,你捡情真处写起,于是引起读者共鸣。
  ‘买发带的两元钱’犹如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朱红的桔子’,已是为人父者饱经沧桑,达到大彻大悟后自然凝成舐犊之情的象征物。文章化无形之情为有形之物,开掘出了人间至情,这恐怕是你始料不及的。”
  一同学讲述家境贫困,父亲悄悄出外打工,意不忍叫醒熟睡的他话别,甚为感人,我写到:
  “这是一篇抒写父子惜别深情的习作。
  由于你似深知白描笔法之妙谛,所以能寓父爱深情于朴实无华的叙写之中。淡淡情思,默默无语,却更显得父爱之真挚,感情之深沉。
  习作的另一特色,则是心理活动描写细腻、含蓄、传神。‘要问,又怕爸妈怪我多事,就敛了口。’侧面点出了我的醒事;‘屋里走走,就觉得家里少了什么,心里空荡荡的’。则逼真地描写了父子连心的人间至情。”
  再摘录两则评语,供赏评:
  其一:
  “这质朴干净而又诗意盎然的语言,这暖暖如同阳光般流泻的真情,让我长时间的沉浸在一种润透心灵的潮湿里。
  氤氲在诗境里:洒满残阳的乡间小道,独守小道的吟游人,子夜敲响的钟声,依旧会很蓝很蓝的天空——幸福源自这平平凡凡但实实在在可触可感的瞬间。眼前晃过的一个个温情的意象,如同在倾听一首痴情而优美的抒情歌曲。
  在这宁静的夜晚、风轻轻吹、虫子浅浅地唱、残阳将明天映得一片嫣红,你的心底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如春天的青草般滋生漫长呢?”
  其二:
  “‘童年的生活像一场五彩斑斓的梦……一去不复返了。’但那些在流水般的日子里沉落已久的普通情感,此刻却像清晨的露珠一样真纯透明。
  老师‘宽厚’的微笑,老师‘温和’的话语,老师‘沾满粉笔屑渐渐远去的背影’,甚至那不小心沾在额头上的‘白灰’,也‘圣洁’的在心里熠熠生辉。
  身教胜于言教,如此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自会‘于无声处’教会你识别善恶美丑,热爱憎恶,欢笑泪水,会让你不自觉地在心头滋生一份久违的敏感和真诚,去宽容地面对一切,仿佛又变成一个纯真的孩子。”
  写好这类评语还需要强调一点是:在评语中既要体现出发自内心的真挚的关心和爱,还要明显地表露出尊重学生,平等相待的态度,做到了这点,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不难实现的。
  
  三、空灵
  
  刘熙载在《艺概》中曾提到过“空灵”,他说:“试观韩文,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所谓“空灵”,它神寄八荒,思接千载,缥缈莫测,意趣悠远。如习习清风,不著一点痕迹。
  我在加注评语时,力求使习作从立意到审美都有所拓展,给学生以遐想的空间,机智而策略地引领学生感知表情达意的无限可塑性。
  要做到这一点,自然要下大功夫。
  下面摘录几例平时撰写的评语,供赏评:
  “放下手中的文字,耳边似乎响起‘嘻嘻’、‘咯咯’的童稚笑声,给人一种云遮雾绕、温馨悠远的美感,一时间,竟模糊了身处之境,‘不惑的年龄了’。”
  “在幼小孩子眼中,母爱犹如平静湖水中的朗月,朦胧、清晰且无意捉摸;在幼小的孩子心中,母爱犹如经年饮用之泉水,久而不觉其甘洌。是童真之幸矣!是为人母之伟哉!”
  “放下手中的文字,使人沉浸在浓郁的诗境之中。这里有一叶扬起生命风帆的小舟;有阳光灿烂的下午自尊的泪花;有用心铺就的一条伸向理想峰巅的小径。然而每种感受并不单纯。于是,在朦胧的氛围里,灵魂得以净化、升华。”
  有必要说明的是:空,当然不是空洞幻灭,玄言满纸,而是居高临下,鸟瞰万物;或登高远眺,极目寰宇;或静默遐思,神游妙境。这种空,归根结底也是离不开实的。它是对习作内容高度概括化和意象化反映,它是蕴蓄着无限情思和丰富内容的。
  上面三种评语,可以实际出发,结合运用。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积极探索美的教育问题,并不断磨炼文字基本功,撰写更多“蕴藉、沉郁、空灵”的评语,那么,师生间定然会形成信任性融洽关系,作文评语受到学生欢迎,并起到应起的作用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者简介:包建军,甘肃省岷县一中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一个具体的教学实例为突破口,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长处及其问题,并对现代诗歌教学作了较深入的归纳总结,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诗歌 阅读教学 朗读 解构文本    现代诗歌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软肋。中学语文老师每每遇到讲授现代诗歌,要么轻描淡写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要么干脆弃之让学生课外自学。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老师们总觉得现代诗歌语言浅显,抒情率直
【摘要】李煜的离愁词主要用到了三种艺术表现手法:一是借用外在自然景物来直抒胸臆;二是不用典,不用雕饰,运用白描手法如实写出;三是用充满深挚的感情,含蓄委婉地表现离愁别绪。  【关键词】李煜;离愁词;艺术表现手法    南唐后主李煜,不论是作为君主还是作为词人,皆经历了人生之罹难。他以一己独特的心境,寄情予苍凉凄婉之笔端,写万般愁情,抒亡国之恨。他的词,饱含了人世间的沧桑和对故国沉重的思念,表现出远
【摘要】本文以个性化阅读为切入点,意图在还原个体阅读真实状态的基础上,摸索出一条更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散文教学模式。文章把这种模式分为静读体悟、评述表达、讨论交流与方法点拨四个步骤进行阐述介绍,希望做一些有益尝试。  【关键词】个性化 体悟 评述 交流 点拨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
摘要 高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精。创设情境,让课堂充满活力,那么就会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进入亢奋状态,从而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打开知识的文门。妙用多媒体和巧用语文活动来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情趣,会让语文课生机盎然,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进而提升教学品住,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情境 情趣    语文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语文课变得有情趣,
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网站2019年4月11日消息,BMBF于当日发布消息称,当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全球性挑战,德国的教育、科学和研究国际化战略为加强国际网络活动奠定了基础。  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可持续能源供应、食品安全、移民等一系列挑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上述挑战,只能通过教育、科学和研究领域的跨境合作来共同面对。全球90%以上的知识生产发生在德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摘要】介绍一种引导学生学文言文的方法——诵读法。一、诵读前引导学生借助资料营造诵读情感氛围。二、诵读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构建诵读的语言基石。三、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味作者情感。四、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应用,读写结合。  【关键词】诵读;新课标;高中文言文教学法    千百年来,大浪淘沙,中国古代诗文中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艺术奇葩,令人百读不厌。这是我们国学的积淀和载体,是我国文人知识分子人生价值和
【摘要】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迷失了自我,忽略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而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自我价值的体现到底有何意义?语文教师又如何在课堂中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自我存在的价值又有何重要的意义?这是我们必须思考并作出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师 自我存在 价值意义    我们在评价语文课时,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既找不出执教者知识上的
【摘 要】格式塔完形压强原理认为,人的认知兴趣集中于物体的不平衡状态(即事物的“缺陷”)。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处理方面,存在着对课文内容进行“全息式”处理的痼疾;在教学活动的组织方面,存在着追求完美程式的弊病。本文主张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大胆贯彻格式塔完形压强之“缺陷”理论,从课文的“缺”、“残”、“略”三个方面,探寻语文阅读文本所蕴涵的空白艺术;大胆显露语文课堂组织中的“遗憾”环节,保护或激发学
据澳大利亚大学联盟官网2020年5月1日消息,澳大利亚各级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在澳国际学生面临的种种困难。在过去的两周,在澳留学的31万余名大学生中有许多失去了其原本的兼职工作,也无法享受澳大利亚本地学生的JobKeeper和JobSeeker支持服务。联盟首席执行官卡特里奥娜·杰克逊(Catriona Jackson)希望將疫情期间为在澳国际学生提供的各类支持作为澳大利亚经济增长
【摘要】《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千古佳作,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层面深入分析论述该作品中蕴含的悲剧意识,揭示其浓郁的悲剧色彩。  【关键词】白居易 古典诗词 悲剧色彩 文本解读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和他的坎坷人生一样,充分体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思想。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之后,由于地位的突变,诗歌中所体现的那种旷达济世的雄心很少见了,哀怨忧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