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广场》中凯瑟琳的成长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8981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华盛顿广场》中凯瑟琳原本是一个单纯的女孩,她对爱情和这个世界有着浪漫的幻想。然而,和莫里斯爱情的失败使她对爱情和对父亲盲目地崇拜幻灭。在经历了伤痛之后,凯瑟琳清楚阻碍她成长的阻力,成长为不再依靠男人的独立女性。凯瑟琳的成长过程给现代女性以启示。摆脱精神枷锁,成为理性而又独立的人是女性获得幸福生活的关键。
  关键词:《华盛顿广场》;成长;凯瑟琳
  作者简介:介琦(1989-),女,河南洛阳人,上海大学英语语言文学2013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2
  亨利·詹姆斯是最著名的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在他毕生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华盛顿广场》并不是最著名的,却是非常独特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经常用来和简·奥斯丁的探讨男女婚姻和关系的作品来比较。《华盛顿广场》主要讲述了女继承人凯瑟琳的爱情故事和她与父亲的关系。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关于婚姻和爱情,更是讲述了一个软弱、单纯的姑娘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后的成长和自我提升的过程。她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的觉醒;对压迫她的权力的反抗三个方面。
  一、自我意识的觉醒
  凯瑟琳自我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在她自我价值的认知。她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在最初,凯瑟琳并没有自我的意识。因为天生没能遗传母亲的美貌和智慧,父亲为了纪念父亲,给她起了和母亲一样的名字,凯瑟琳很少思考自我存在的价值,她就像母亲的替代品。她极度的尊重崇拜自己的父亲,父亲决定了她的思想,和她的意识。但是,在经历了一切之后,凯瑟琳不再是母亲的替代品,她感受到了自己的独特性和自己独有的魅力。她开始自己做决定,甚至在父亲贬低她的时候她开始了“我又丑又笨”这是最初凯瑟琳自我评价,也是她的父亲和周围人给她的定义,她也接受这些观点。但是后来,她告诉父亲“我觉得自己非常成熟,非常聪明。”
  凯瑟琳自我意识的觉醒还体现在她自尊心的 觉醒和增强。最初,凯瑟琳害羞,自卑,她接受一些别人给她的评价,尽管大部分这些评价有伤她自尊。面对父亲的讽刺,她是无声的。然而,自尊心觉醒之后,面对父亲的嘲讽,她感到愤怒,并且极力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向父亲证明她是正确的。包括最后莫里斯在背叛她之后再次请求她的原谅,凯瑟琳断然拒绝,她这么做不仅因为自己已经理性、独立起来,也因为她的自尊不允许自己再次接受莫里斯。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
  凯瑟琳的觉醒还体现在她女性意识的觉醒方面。她从“父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男人“这样错觉中觉醒。她不再不敢违背父亲的命令。她也意识到了,不依靠男性,她也可以生活、生存。她女性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她克服了对男性的依赖,她男女平等意识的觉醒和反抗意识的觉醒。
  尽管与莫里斯的爱情幻灭,凯瑟琳从对父亲的盲目崇拜中觉醒了。她过去视父亲为神一样的存在,她渴望父亲的肯定和赞美,并且依赖父亲的爱和财富。然而,在为爱情而争取的过程中,父亲的权威被动摇了,她意识到了,父亲有时是自私,冷漠的人。在试图让父亲理解她与莫里斯的感情时,她渐渐明白了父亲对她的感情和评价。她意识到了父亲并不喜欢他。此时,尽管知道父亲并不爱她,凯瑟琳是理智的,淡然的,她不再为父亲的责备而哭泣。
  凯瑟琳不仅摆脱了对父亲的盲目崇拜,并且也摒弃了对男性的浪漫幻想。莫里斯是一个英俊、浪漫的,凯瑟琳认为自己无法匹配的男士。她在莫里斯面前是小心翼翼的,自卑的,她无法拒绝莫里斯。她宁愿放弃自己的继承权。然而,莫里斯背叛了她,抛弃了她。被背叛、抛弃的伤痛使她从爱情的美梦中醒来,她对男人有了更全面的人事,她也不再向男人寻求保护和爱。
  三、凯瑟琳的反抗
  从父亲的权威和莫里斯的完美爱情中觉醒之后,凯瑟琳开始反抗他们对她的压迫。她为了自己的爱情向父亲反抗;当莫里斯最终回归祈求她的原谅时,她和敏感、感性、不成熟的自己作斗争,最终,她战胜了自己,成为一个成熟女性,她能控制自己,通过帮助他人来获得自我的价值的幸福。
  凯瑟琳对父亲的反抗主要体现在她努力为自己争取话语权,为自己发声。最初,面对父亲,她是无言的,她按照父亲的吩咐做。但是在欧洲时,她意识到了父亲并不爱她,她开始为自己说话,她不再是活在父亲的意识下的女孩,也不再被父亲定义。她开始自我定义,自我认知。从欧洲回来之后,尽管父亲反对,有可能失去继承权,她仍然决定要嫁给莫里斯。她用自己的行动向父亲证实,自己已经不再是母亲的替代品,一个父亲的洋娃娃。她有自己的感觉,有自己的感情。
  凯瑟琳对莫里斯的反抗主要体现在莫里斯向她道歉,请求原谅时。尽管凯瑟琳仍然爱着这个她此生唯一爱过的男人,但是她可以看清莫里斯的意图。莫里斯的再次出现带给了她难以忘怀的伤痛,但是她的感情已经不再只为他人所控制。她抗拒莫里斯对她感情的影响和控制,最终莫里斯也意识到,凯瑟琳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凯瑟琳了,不得不放弃。
  《华盛顿广场》以一个女继承人的成长为主题,有着独特的意义。成长的过程总是痛苦的。凯瑟琳的父爱,完美爱情都幻灭了。她经历了很多痛苦。但是都是值得的。她不再怯懦,自卑,迷茫,无声。她把控自己的生活,成为了自己的主人。女性的成长是一个永远值得关注的话题。凯瑟琳的成长给广大女性以启示:只有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才能幸福。
  参考文献:
  [1]Bellringer,Alan W. :Modern Novelists : Henry Jame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8.
  [2]Henry James: Washington Square,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Press, 2001.
  [3]Hoffmann,Charles G. The Short Novel of Henry James. New York: Bookman Associates, 1957.
  [4]Lee, Brian. The Novels of Henry James: A Study of Culture and Consciousness.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78.
  [5]代显梅:《传统与现代之间: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代显梅:《亨利·詹姆斯笔下的美国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弗里曼J.:《亨利·詹姆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对梦窗词的评价历来分歧很大,褒贬不一。后世学者訾议诋毁梦窗词以宋末张炎《词源》中“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这句评价为依托,然结合张炎的词论观和《词源》中对梦窗词的全部评价,我们不难发现梦窗词继沈义父推崇外也受到了张炎的尊崇,因而孤立的以其中一语就断定张炎对梦窗词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不免偏颇,有失公允。  关键词:张炎;吴文英;评价  作者简介:王佳璐(1991.11-
摘 要:秦观诗名为词名所掩盖,自元好问之后众口一辞,皆以“女郎诗”视之,有失偏颇。秦诗风格多样,不仅有清新妩丽的写景诗,还有纤弱委婉,有阴柔美的“女郎诗”和庄重健朗,豪放壮阔,具有阳刚之美的“男儿诗”。  关键词:秦观;诗歌;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孔欢(1987-),男,广西东兴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象外”说与“环中”论同源于老庄哲学,并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到后世“意境”论的形成。自唐代开始,“象外”与“环中”开始同时出现在诗文及佛道经典之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意蘊。  关键词:象外;环中;庄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2  “象外”一词在多种语境中皆有出现。裴松之注《三国志·荀彧传》,其中引何劭《荀
摘 要:刘熙载评周邦彦词,说其当不得个“贞“字,何谓清真词之不“贞”?品清真词富艳精工,艳不仅表现在辞藻华丽等形式上,更是指其内容上的艳词。然而因其艳词定清真词不“贞”并不恰当。通过理解周邦彦作词善檃栝,或可帮助理解。更主要的是品周邦彦其人,他在徽宗一朝亲近蔡京一党,或借此仕途通达,另一方面又在词中塑造了淡泊名利的高洁自我形象,这或许就是刘熙载说的美成词“当不得个‘贞’字”。  关键词:《艺概》;
摘 要:岳阳楼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光临并留有传世名作。其中最为有名的一篇文章便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本文笔者以范文正的这篇佳作为轴心,分别选取了岳阳楼文化发展流变的三个重要时期,唐宋明,简要分析《岳阳楼记》背后的文化,以及饱受历史沧桑的岳阳楼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岳阳楼记》;岳阳楼;范仲淹;“楼魂”  作者简介:延馼(1995-),女,陕西榆林人,江南大学人文学
摘 要:在《聊斋志异》涉及侠义主题的作品中,蒲松龄借助一个个侠客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所推崇的侠义境界,本文将从侠客形象特点角度对《聊斋志异》中的相关作品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蒲松龄在侠客形象上的寄托。  关键词:《聊斋志异》;侠客;形象;特点  作者简介:张曼(1991-),女,河北定州人,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中借用言语行为理论来讨论文学的虚构性,进一步讨论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文学的阅读策略,来弥补这一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的不足。在探讨这些问题的也间接证明贯穿全书的文学是“事件”这一观点。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文学的虚构性;文学事件  作者简介:巩文智(1991-),女,汉族,籍贯:山东淄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与传媒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文艺与传媒专业、传播媒体学
摘 要:日本的古典文学,大多深受东方宗教文化影响,尤其是佛教文化。《源氏物语》作为日本古典文学中最高成就的作品,便是这方面的典型。紫式部一生深受佛家思想熏陶,这使得他的创作难免显示出浓厚的佛教色彩。本文试从《源氏物语》中的佛教思想入手,发掘紫式部与众不同的佛教认同。  关键词:《源氏物语》;紫式部;佛教色彩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