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象外”与“环中”之对举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ong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象外”说与“环中”论同源于老庄哲学,并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到后世“意境”论的形成。自唐代开始,“象外”与“环中”开始同时出现在诗文及佛道经典之中,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意蘊。
  关键词:象外;环中;庄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2
  “象外”一词在多种语境中皆有出现。裴松之注《三国志·荀彧传》,其中引何劭《荀粲传》云:
  粲字奉倩,诸兄并以儒术议论,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之称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粲兄俁难曰:“《易》亦云‘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言’,则微言胡为不可得而闻见哉?”粲答曰:“盖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斯则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矣。”[1]
  这是“象外”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典籍中。此处说“诸兄并以儒术议论,而粲独好言道”,很显然荀粲言的“道”是与儒术不同的道,结合后文对答不难看出荀粲论的应是老庄之道。
  两晋以来佛道开始走向融合,玄学昌盛,文人雅士皆说玄语。“象外”的意蕴也因此发生变化,开始与佛教术语结合在一起,并逐渐开始较多地出现在佛典之中。诸如“穷心尽智,极象外之谈。”(《肇论·般若无知论》)、“启瑞迹于天中,烁灵义于象外。”(释道宣《释梁武帝舍事道法》)等。
  自唐代开始“象外”与其他词语对举开始大量出现。诸如“自羨幽居乐,长为象外人。”(《寒山诗》)、“合生于象外峰峦,狂滞乎人间山岳。”(卢士衡《灵溪老松歌》)等。“象外”一词开始进入与世俗生活的对比描写之中,企图表达一种出尘高逸的境界。如寒山的“象外人”、卢士衡的“象外峰峦”、钱起“归象外”和“象外情”、王勃的“神驰象外”,这些“象外”的使用已经将“象”的实际意义虚化而更多地强调“外”字。这就将魏晋南北朝以来受玄学影响、在宗教语境下使用的“象外”转化成了一种特定的意境含义。它是脱俗无形的,是存在于现实世俗之外的另一种出世的境界。
  诗论中亦常出现“象外”,以皎然、刘禹锡、司空图三家为代表:
  “固需绎虑于险中,采奇于象外,状飞动之趣,写真奧之思。”[2](皎然《诗议》)
  “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3](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3](司空图《与极浦书》)
  皎然、刘禹锡、司空图三人所谈之“象外”,皆是在非常明确的诗论背景下提出,虽然三者含义略有差异,但是其基本的所指应该是一样的,即都非常具体化。这形成了与上文所引诗文中的“象外”的差別,前一种的“象”是虚化了的,它更侧重“外”字;而诗论中的“象”是具体的,它探讨的是由象而外。
  “环中”一词来源于《庄子·齐物论》: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在庄子的宇宙观中,整个宇宙是一个大圆环。庄子提出“始卒若环”來形容万物也刚好契合了“环”字之本意。按照庄子的理解,万物存在于这个世界,相生相害形成一个巨大的环形链条。若是站在“环上”,便要参与到万物追逐的运动之中。这种哲思性的理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根据当代生物学上的认识,人与其他动植物共同处于食物链之中,有可以捕获之食物亦会有天敌。生存在这样一个社会之中,沒有办法逃脱一环接一环的宿命。但是身体的不自由并不阻挡心灵,于是庄子提出了“环中”。若从字面意思理解,不难得出“环中”即为圆环之中的意思。只有心灵处于“环中”,才能逃离“环上”的竞争与蚕食,使自己达到真正的自由。
  司空图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以其雄浑明耀后世,但是最早将“象外”和“环中”对举的应该是张九龄。他在《徐文公神道碑并序》中云:“智出于象外,枢得其环中。行之积也厚,名之立也大。”很显然,张九龄此处是在赞扬徐文公的人品。
  在唐以后,“象外”、“环中”对举还有如宋代范祖禹所作《原明官闲以余兼职良苦作诗见劳次韵二首》其一:
  “忘言象外已无求,应物环中自不忧。匠石旁观伤手斫,尚应皮里有阳秋。”[4]
  结合其二中云“何时放出樊笼去,定似飞鸿上九秋。”可以读出诗中渴望山林自然,厌恶官场的心境。而“象外”“应物”两句则道出了诗人无欲无求,以不变应万变的淡定,因此自认为沒有忧愁。
  再如宋代胡寅《和陈生三首》中有“若非象外冥心契,宁向环中得意新。”一句。再有明代何白《赠郑云严次公》:
  “索居非玩世,抱膝思泠然。自探环中妙,言从象外传。放神思八极,恭易契重玄。”[4]
  此诗表现了一种出世的情怀,并且“神思八极”有一种刘勰“神与物游”的感觉。“自探环中妙,言从象外传”,环中之妙来源于“象外”之境界,这里应是直接化用了司空图“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旨趣,企图表现自身精神境界的高逸。
  结合上述引用,“象外”与“环中”对举出现,源于唐代。其所在的语境通常深具哲理性思考,并且皆试图表达一种超以物外的境界。它与“象外”“环中”单独使用有所不同,其区别主要体现在:
  其一,“象外”更倾向于途径,而“环中”则倾向结果。例如“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自探环中妙,言从象外传”此处的“象外”类似于一种得“环中”的途径,而“环中”表达的则更为玄妙。
  其二,“象外”与“环中”各自表达超然境界的某一侧面。例如“智出于象外,枢得其环中”“若非象外冥心契,宁向环中得意新”、“象外符天则,环中怀道筌”在诗文中企图表现某种境界,而“象外”和“环中”各自表达其中的某个侧面。
其他文献
药用植物及其内生真菌作为一类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资源,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发掘新型天然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本文以民间传统药用植物苦玄参和药用植物华南毛蕨内生真菌作为研究对象,对苦玄参的化学成分及华南毛蕨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新的资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本文第一章首先对耐药菌及其抗生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接着讲述了药用植物苦玄参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歌美学价值与社会功能的高度概括。联系《左传》相关史料可以发现,春秋用诗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孔子在继承春秋言诗传统的基础上,同时强调《诗》在艺
摘 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流传下来,在儒家地位非同一般。它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语录体著作,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具有有很高的价值。《论语》在历代史志著录中顺序曾发生过前后不同的变化,随着《论语》在儒家经典地位的提升,《论语》已由最初的“经之附庸”,逐步发展成为众多的目录著作中一个固定类目,由此可见《论语》的重要地位,此外,通过历朝历代对《论语》的注疏研究,也可以看出《论语》在古代文人学士心目中的重
1993年,银川起重机器厂又渡过了一个不平凡之年。在市场竞争激烈,原材料涨价、资金短缺等情况下,以厂长徐家骥为首的党政领导班子,顶着困难上,带领全厂职工演出了一幕又一幕
谈及“唐”必言“诗”,“宋”必言“词”,这种搭配似乎成为一个定论。尽管人们习惯地认为“诗”是唐朝的代名词,但其实,“诗”在宋代,也自有其特色。而“桥”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中有
江泽民同志最近强调,为党的十六大营造良好氛围,意义十分重大,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头等大事。我们要紧紧围绕党的十六大,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用
摘 要:狗耕田”是讲述旧时代兄弟纠葛的一个常见故事类型,它从两兄弟分家讲起,以弟弟分得的狗能耕田创造奇迹为核心母题,展开生动有趣的叙说,围绕这个母题亚型也有很多在流传之中。狗耕田因为在主题上有着惩恶扬善、善恶有报的育人精神,笔者决定以此来分析此类故事在文化环境中的具体治疗作用。  关键词:狗耕田;文化;治疗;惩恶扬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摘 要:吴宓先生的《红楼梦新谈》中,是吴宓将他对《红楼梦》的看法架构在西方文学理论上,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审视的了《红楼梦》这一不朽名著。其中,他利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总结出悲剧名著中主人公往往具有“诗人特质”。本文结合吴宓从亚里士多德悲剧观中的这一总结,分析《红楼梦》主人公林黛玉的“诗人特质”,探讨“诗人特质”这一观点的艺术价值,从而更深刻地了解《红楼梦》的悲剧之美。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观
摘 要:对梦窗词的评价历来分歧很大,褒贬不一。后世学者訾议诋毁梦窗词以宋末张炎《词源》中“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这句评价为依托,然结合张炎的词论观和《词源》中对梦窗词的全部评价,我们不难发现梦窗词继沈义父推崇外也受到了张炎的尊崇,因而孤立的以其中一语就断定张炎对梦窗词持完全否定的态度不免偏颇,有失公允。  关键词:张炎;吴文英;评价  作者简介:王佳璐(1991.11-
摘 要:秦观诗名为词名所掩盖,自元好问之后众口一辞,皆以“女郎诗”视之,有失偏颇。秦诗风格多样,不仅有清新妩丽的写景诗,还有纤弱委婉,有阴柔美的“女郎诗”和庄重健朗,豪放壮阔,具有阳刚之美的“男儿诗”。  关键词:秦观;诗歌;艺术风格  作者简介:孔欢(1987-),男,广西东兴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