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重点词句;段落大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58-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中年级阶段,要注重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要让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由此可见,词语的教学应贯穿整个阅读教学。下面,我就如何抓住重点词语来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词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能准确地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重点词语一般可以在文章的题目中找,在过渡句、中心句中寻找。比如,很多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起统领全文的作用。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题目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文题目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总结,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如《一定要争气》一文,读完课文后,请学生把题目扩展成这样一句话:童第周上中学和留学时为自己和祖国争了气。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争气”的起因及童第周的态度,可从“争气”一词切入:“争气”是不甘落后,不示弱,奋发向上。“一定要”是表示争气的决心非常大,所以本文的重点是“争气”。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童第周的两次争气的行为,从为个人上升到为国家,他有不甘落后、不示弱的个性和爱国情怀。
二、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揭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它高度概括课文的中心,和全文各部分有内在的联系,将这些句子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就可以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有时候我们摘录中心句后,还需要进行串联。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第一段中只一句话: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在课文中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第三自然段也是一句话: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这一段在文中起着过渡作用,又是后三段的总起句。之后,作者又分别从形状、颜色、味道三个方面介绍了杨梅果的可爱。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归纳出全文的大意:我不但爱故乡的杨梅,更爱故乡。这样,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他们可以从“我爱故乡的杨梅”一句中悟出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有的课文段落结构及表达方式基本一致,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待,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这类课文如果段段讲读,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厌倦情绪。故而,教师不如只讲解其中的一段。
如《一定要争气》一课的第三段,也是围绕“争气”这一中心,按争气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一顺序安排材料的,让学生在学习前三段的基础上自学这一段,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一段的大意,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合理地进行想象,最后让学生依据课文的写法,自已动手,以《我也要争气》为题,进行仿写。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都有咀嚼不尽的精华,几个重点词语、句子关乎整篇文章的阅读。因此,教师应该当个称职的“营养师”,根据学生的需要精心地选择、搭配“菜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开心,学得扎实。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58-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中年级阶段,要注重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要让学生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由此可见,词语的教学应贯穿整个阅读教学。下面,我就如何抓住重点词语来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词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能准确地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重点词语一般可以在文章的题目中找,在过渡句、中心句中寻找。比如,很多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起统领全文的作用。我们可以借助课文题目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首先要读懂字面上表达的意思,再根据课文内容把课文题目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总结,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如《一定要争气》一文,读完课文后,请学生把题目扩展成这样一句话:童第周上中学和留学时为自己和祖国争了气。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补上“争气”的起因及童第周的态度,可从“争气”一词切入:“争气”是不甘落后,不示弱,奋发向上。“一定要”是表示争气的决心非常大,所以本文的重点是“争气”。然后稍加整理就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童第周的两次争气的行为,从为个人上升到为国家,他有不甘落后、不示弱的个性和爱国情怀。
二、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有的文章结构上有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内容上有中心句,这些句子往往揭示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起着统领全文的作用。它高度概括课文的中心,和全文各部分有内在的联系,将这些句子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就可以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有时候我们摘录中心句后,还需要进行串联。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第一段中只一句话: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在课文中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第三自然段也是一句话: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这一段在文中起着过渡作用,又是后三段的总起句。之后,作者又分别从形状、颜色、味道三个方面介绍了杨梅果的可爱。摘录这些概括性的语句,稍加改动,就可以归纳出全文的大意:我不但爱故乡的杨梅,更爱故乡。这样,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他们可以从“我爱故乡的杨梅”一句中悟出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理解课文内容
有些文章,重点部分十分突出,有的课文段落结构及表达方式基本一致,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待,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这类课文如果段段讲读,不但浪费时间,而且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进而产生厌倦情绪。故而,教师不如只讲解其中的一段。
如《一定要争气》一课的第三段,也是围绕“争气”这一中心,按争气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一顺序安排材料的,让学生在学习前三段的基础上自学这一段,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这一段的大意,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合理地进行想象,最后让学生依据课文的写法,自已动手,以《我也要争气》为题,进行仿写。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中都有咀嚼不尽的精华,几个重点词语、句子关乎整篇文章的阅读。因此,教师应该当个称职的“营养师”,根据学生的需要精心地选择、搭配“菜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开心,学得扎实。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