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底层的爱恨和挣扎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gga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直立行走》是80后作家宋小词发表于《当代》杂志2016年第6期的一部中篇小说,引起了文坛的关注。小说以武汉为城市背景,以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家庭为线索,反映了城市底层人民悲苦的生活和痛苦的挣扎,直击社会多重现实问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关键词:宋小词 《直立行走》 城市底层
  《直立行走》是“80后”作家宋小词发表于《当代》杂志2016年第6期的一部中篇小说,引起了文坛的关注和好评,该小说获得《当代》文学拉力赛“中篇小说年度总冠军”,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2017年第1期转载,获第六届湖北文学奖,入围2016年“《收获》文学排行榜”。《直立行走》以武汉为城市背景,以一对青年男女周午马、杨双福的恋爱、婚姻、家庭为线索,直击拆迁、城乡差别、贫富不均等多重社会痛点,反映了城市底层人民悲苦的生活和痛苦的挣扎,但又没有一味简单地为某个阶层、某个人群代言,而是能够体谅到当下生活中每种人的艰辛和自尊。本文试从人物形象、人性、题目“直立行走”的内涵三方面入手,深层探究该小说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
  《直立行走》讲述了出身于湖北农村的女青年杨双福与武汉城市青年周午马“靠吃饭和睡觉”维持了一年半的恋爱关系。为了使周家多拿到三十平方米的拆迁补贴面积,二人鬼使神差地结了婚,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婚姻破裂。男女主人公形象鲜明立体,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力。
  小说以内聚焦的叙述视角着重刻画了女主人公杨双福的人物形象。杨双福从湖北农村来到武汉,勤勤恳恳地工作,对爱情和美好的生活有着热烈的向往。她的内心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作为乡下人的自卑感,在城市青年周午马面前低声下气、唯唯诺诺,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地位和尊严。她是一个善良淳朴的人,虽然深知同事所说的现实道理,但并不爱慕虚荣,即便得知了周午马贫困的家境后也并未失落,而是十分同情,并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未来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形象,敢爱敢恨,积极进取,但又有几分可怜,特别是她的悲剧结局,令人同情。
  小说的男主人公周午马是一个可恨又可怜的人物形象。他虽也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己城里人的身份和英俊的外貌,在杨双福面前有着不可一世的优越感,将其玩弄于股掌中,没有丝毫的真情实感。他放荡不羁,不思进取,傲慢、虚伪、自私、冷酷无情,令人厌恶。然而,在小说结尾,随着作者对杨双福的心理描写,读者无不和杨双福一样,对周午马产生了几分同情——“他跟她在一起的生活和性生活他都要忍受郁悶和压抑,这是多么的不容易。更重要的是他狗一样蜷缩在狗房子里近三十年,受了几十年的苦楚,总算要由狗变成人了……”{1}说到底,周午马也不过是个穷苦的底层人民。
  杨双福和周午马在出身、外貌、性格和人生态度等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他们婚姻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在出身方面,杨双福从湖北农村来到武汉工作,十分渴望在武汉站稳脚跟,但内心一直有一种乡下人的自卑感,这从小说开篇的“说到底,她还是怕他瞧不起她。其实她心里也知道,无论她怎么努力,他都是瞧不起她的。城里人总是瞧不起乡下人的”可以看出。而周午马虽出身贫寒,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作为城里人的优越感,一直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杨双福。其次,在外貌方面,二人也有着巨大的差距,“周午马武汉人,身高一米七五,眉眼间有几分国民男神张国荣的样儿,这样的男人哪怕当众擤个鼻涕吐口绿痰都是帅的”,而杨双福是“一个农村姑娘,身高不足一米六,相貌平平,因为久坐,腰腹上趴着一圈赘肉,又不懂穿衣打扮”。最后,二人在性格和人生态度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对比:杨双福勤勤恳恳地工作,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拥有美好而光明的未来;而周午马却放荡不羁,不思进取,对于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得过且过。此外,在对待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上,杨双福对婚姻有着热烈的向往,将婚姻视为庄严而神圣的大事,渴望从爱人身上获得温暖与关爱:“她想体会被人搀扶的滋味,想感受人与人相偎着的暖意。”而周午马却相反,将爱情和婚姻视为儿戏,将杨双福当作自己的性工具,以一个花花公子的姿态游戏人生。
  然而,两人却又有着相似之处——作为城市底层,他们出身贫寒,生活艰辛,有着难以言说的悲苦和挣扎,令人同情。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千千万万的城市底层,特别是底层青年与命运抗争的酸甜苦辣。
  二、对复杂人性的揭示
  《直立行走》对于复杂人性的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把人格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小说中,关于主人公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和“超我”展现得较多。
  首先,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小说中共有五处大胆而直露的性描写,均带有冷峻苍凉的意味,丝毫没有性爱应有的美感、庄严感和神圣感。这些性描写表现出二人的情侣关系似乎只建立在肉欲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尤其是在最后一次性描写中,二人连日来的苦闷和压抑因为性爱而一扫而空,精神获得了巨大的慰藉和放松,但杨双福很快意识到“她只是他的性工具”,揭示出二人关系的实质。在杨双福出狱后,周午马不接她的电话,不想与她再有任何瓜葛,以至杨双福感慨“他竟如此绝情”,这些描写都将周午马的兽性和冷酷自私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超我遵循道德原则,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起着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以及追求完善境界的作用。小说中对于超我的表现主要在结尾,杨双福出狱后,带着强烈的恨意找到了周午马的新家,打算报复周午马。然而,当她看到周午马宽敞明亮的新家时,想起了过往的种种,内心突然充斥着对周午马的理解和同情,放下仇恨,原谅了他。杨双福放弃了作恶的打算,一方面固然是源于她对周午马的理解和同情;但另一方面,也源于人格结构中,超我所遵循的道德原则,抑制了本我冲动。   小说中其他人物身上也展现出复杂的人性。比如周母为了多获得三十平方米的拆迁补偿面积,劝说杨双福与周午马结婚,为了一己私利利用杨双福;在丈夫病逝后未及时将其安葬,因为“现在抬出去,半分钱的好也没捞到”……这些都体现了周母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特点。此外,楼下阿婆以及周父死后的围观群众也是一种自私冷酷的看客形象。作者在对社会风气的揭示方面,也独具匠心。
  三、“直立行走”的内涵
  小说题目“直立行走”,构思精巧,与内容相契合,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可以说,“直立行走”四个字精准地概括了主人公周午马和杨双福精神的变化过程。
  在《直立行走》中,作者多次将周午马的生活与狗进行比较,如杨双福第一次看到周午马的房间时,“她才顿然明白这不是茅房也不是狗窝,而是周午马的房”,周午马“摇摇晃晃径直去了自己的‘狗窝’”,“月亮升起来了,照出了他们的影子,她觉得她跟他就像两只狗”,以及小说结尾,当杨双福看到周午马的新家时,感慨“更重要的是他狗一样蜷缩在狗房子里近三十年,受了几十年的苦楚,总算要由狗变成人了”……作者将周午马比作狗,将他简陋狭小的房间比作狗窝,颇具讽刺意味。周午马表面上放荡不羁、寻欢作乐,其实内心是极度苦闷和压抑的。这种苦闷和压抑来源于底层生活的贫困、艰辛、沉重,以及对这种生活的愤慨和强烈的恨意。
  在杨双福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其思想的巨大轉变。此前,杨双福内心一直有一种乡下人的自卑感,在周午马面前低声下气、唯唯诺诺,抬不起头来,还讨厌自己的生活,仇恨贫穷和自己的出身,自惭形秽,无法坦然地正视和接纳自己。这些都使她无法昂首挺胸地做人和在世间行走。而到了结尾,当她出狱以后,她看清了周午马的真面目,放下了仇恨,摆脱了乡下人的自卑,以云淡风轻的态度来对待过去,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于是,她终于能够在世间“直立行走”,这其实是一种自信、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她思想的巨大转变。然而,小说晦暗的结局又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悬念和期待。我们不知道杨双福之后的人生会是什么样子,但她思想的这一巨大转变已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和飞跃,对她未来的人生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给读者以无限的启迪。
  正如作者宋小词在《在城市的寒冬里蛰伏——〈直立行走〉创作谈》中所说:“我要书写他们,写他们的艰辛,写他们的疼痛,写他们的泪水,写他们的汗水,写他们的渴望,写他们的屈辱,写他们的精明,写他们的骨头,写他们的压抑,写他们的愤怒,写他们的沧桑,也写他们的精神,写他们的被伤害,也写他们的伤害人。”{2} 作者以冷峻的笔调和一波三折的叙述方式,塑造了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对复杂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直面社会现实矛盾,反映了城市底层人民悲苦的生活和痛苦的挣扎,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和发人深省的思想价值。
  {1} 宋小词:《直立行走》,《当代》2016年第6期,第27页。(文中相关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2} 宋小词:《在城市的寒冬里蛰伏——〈直立行走〉创作谈》,《中篇小说选刊》2017年第1期,第125页。
  作 者:鲁静,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17世纪荷兰著名的光影艺术大师伦勃朗在绘画艺术中一直都追求光影的艺术效果。他独具个性的聚光法来自于内心,他运用这个内心之光去诠释人性及揭示宗教的气息。他用光影的明暗对比去揭示那些普通老百姓淳朴、善良的品质;他用不同强弱程度的光去表达不同的人性特征。他不随波逐流,他坚守自己的绘画理念。他画中的光影效果成为后人研究、学习的对象,他当之无愧地被人称之为“光和影”的艺术大师。  关键词:伦勃朗 绘
期刊
摘 要: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和澳大利亚作家麦卡洛的《荆棘鸟》,作为讲述移民家庭生活的小说,向我们讲述了移民家庭尤其是其子女的生活、成长历程,“我”与梅吉不同的成长经历,勇兰和菲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扮演的不同的母亲角色,对子女的成长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女勇士》 《荆棘鸟》 母亲 比较  谈及《女勇士》,关于女性意识、父权社会的对立,种族主义压迫的反抗,对中国文化的曲解等争论之
期刊
摘 要:艾丽丝·门罗作品中的女性普遍面临着在父权制社会下存在的他者困境,一部分女性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父权制下男性对女性的规范并将其视为“真理”标准进行恪守;一部分女性处于社会为压迫女性而制造的囚室中,试图冲出囚牢以期获得新生,然而终究敌不过父权制社会这股强大的异己势力;一部分女性在困境面前,不甘臣服,积极主动地发挥自我主体意识,自我主导。本文将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门罗作品中女性群体的自为选择及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分析小说中以弗兰克和茜为代表的非裔美国人的创伤为切入口,重点分析黑人文化的救赎作用。小说中弗兰克和茜先后离开家乡洛特斯,经历了创伤之后,又重返家园,治愈创伤。他们对待黑人文化的态度经历了由厌恶到认可的转变,正是对非裔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得他们得到救赎,治愈创伤。托尼·莫里森基于小说中人物的创伤,彰显了非裔文化的救赎作用,强调了回归本族文化是治愈文化创伤、找回身份的必要条件,并借此表达了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化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在“城”与“乡”两大社会空间中同时传播开来,形成了“富、强、动、进”的工商业文明与“安、足、静、定”的农业文明的冲突,因而“城”与“乡”所属的文化观念也就处在了时间现代性的“结构——解构”的文化语义编码中,从而带来了“城与乡”的小说“叙事史”与文化“阐释史”。本文将立足文本,从叙事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变化以及叙事手法对文本感情表达的影响,据此
期刊
摘 要:《水东日记》是明人叶盛的笔记代表作,记述了明代前期的各种典章制度和逸闻趣事。在逸闻趣事的部分中有诸多记录人物事件和言行的篇目,其中不仅记录了动荡时局下帝王和权臣的众生相,还刻画了很多或品德高尚,或道貌岸然的正反面人物,描摹了一些戏谑幽默的人物,并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折射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水东日记》 人物形象 意义  《水东日记》是一部明代笔记,共四十卷,
期刊
摘 要:《染血之室》是英国女性作家安吉拉·卡特最受关注的作品之一。卡特用全新的笔触对欧洲传统童话故事《蓝胡子》进行改写,表达出女性不甘于受男性操控,追求自我的强烈意识。本文以《染血之室》作为文本进行分析,对女主人公和母亲两位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分析女性在婚姻中受到的压迫和束缚,展现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走向自我解放的过程。  关键词:《染血之室》 安吉拉·卡特 女性意识 自我解放  一、引言  安吉拉·
期刊
摘 要:王龙一家三代经历了追求土地、拥有土地、离开土地、回归土地的生命体验。他们对土地的认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最初的生存依赖,到离开后的无助空虚,到最后的精神回归。大地不仅仅是他们的故园,更是心灵的港湾。王家三代人与土地的关系,在今天依然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他们的故事启迪我们:善待土地,善待环境,善待农民,善待自己的心灵,守住人类美好的家园。  关键词:土地 故园 乐园 
期刊
摘 要: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词中,时贤对“小山”的解释颇为纷纭。本文将其主要观点概括为三类六说,并从温词本身寻求内证,为“小山”指“山眉”说做了补充。  关键词:温庭筠 小山 山眉 补说  关于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词首句中“小山”作何理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综合各家之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六说。第一类指屏风,此说较早见于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今天影响较大的
期刊
摘 要:《五号屠场》发表于1969年,一经发表便引起评论界的诸多争议,曾多次遭禁,但在后来成为黑色幽默的反战作品中的经典。小说主要讲述了战争给毕利·皮尔格里姆带来的精神创伤。美国作家冯内古特用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反对,对人性弱点的批判。  关键词:黑色幽默 《五号屠场》 精神创伤  两次世界大战后,整个世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69年,美国作家冯内古特发表了长篇科幻小说《五号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