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的沟通:《爱的痛苦》中的语言障碍和文化价值观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n_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刘祖威的《爱的痛苦》一书中,庞太太和她的两个儿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矛盾被展现在读者面前。本文通过分析他们三人在生活中各个方面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语言习惯,可以看出,庞太太和她的儿子之间的沟通是消极的、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积极的。对于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差异,母子双方都持有完全相反的态度。对于美国华裔而言,在面对他人的世界观时,交流的双方应该持有开放、认同的心态。在面对语言和文化冲突时,努力、主动地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对于双方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达到积极且有效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沟通;语言障碍;文化观
  一、语言障碍
  语言上的障碍使得庞太太和她的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几乎是不可能的。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因此是几乎不会说中文的:“自打我去了学校,我的中文便自动停止增长了。在跟妈妈交流时我是一个语言矮子。当我说中文时,最多像一个早熟的五岁孩子的水平”(Louie 2008) 。当他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没有办法用流利的中文与母亲交流。而主人公的母亲虽然在美国生活了四十年,但是却没有学会英语。从庞太太与他人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她对于语言适应的拒绝和排斥:她坚持用广东话跟别人聊天,也不学英语,作为儿子,阿威没法用中文成功地说出自己心声。比如,他试图告诉母亲一些时事新闻,所以就想给母亲读报纸,但遗憾的是只能将报纸的标题字对字的翻译,“我”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而且“我”有好多话想说,但只能将自己想说的话字对字地翻译,然后将这些词语生硬地连接起来,最后无法说出什么名堂来。母子二人没有想过主动学习对方的语言,因此语言障碍是造成母子双方消极沟通的主要原因。
  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母子之间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也是造成双方消极沟通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庞太太固守传统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她不能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的两个儿子生于美国、长在美国,相对于庞太太而言他们对于美国社会更熟悉,深受美国文化影响的他们已经融入了美国的年轻一代,并且活跃于社会生活中。生活于这个社会中,他们当然是希望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在主流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阿威就很关心时事,还喜欢读报纸,很有公民意识。看到母亲在看无聊的摔跤节目时,阿威的弟弟比利在送来咖啡和点心的同时借机关掉了电视,因为他认为这是低俗的电视节目。这些细节表明,母子双方有着不同的审美概念、审美情趣和需求,生长于美国的华裔后代已经适应了所处社会的环境,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
  三、婚恋观的冲突
  不同的婚恋观也是导致母子双方不能积极地进行沟通的另一个因素。阿威虽然有一个女友,但是他对母亲说自己将不会结婚,这使得母亲非常生气的同时也无法理解。更让庞太太生气的是她的小儿子比利,他根本就没有女友(因为比利是同性恋),当母亲提出让比利去香港找一个媳妇的要求时,比利直接拒绝了她,说自己要跟猫结婚,其实这是他在清楚地表示自己不会和女性交往。当然,母亲是很气愤的:“讲这种混账话,那是一种什么生活,整天抱一只猫?她会给你生仔?”(Louie 2008)老太太的愿望很简单,她就是想找一个中国的儿媳妇,希望后代能孝亲敬祖,传承传统文化。双方都不饿能够接受彼此的婚恋观,当然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
  四、曼迪的交流之道
  与之相比,阿威的前女友曼迪对于庞太太的观念是包容、接纳的。尽管曼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说着纯正的英语,但她也努力学习中文以便跟庞太太沟通,而且也学着用广东话跟老太太聊天,如果口头上无法表达的,她还用笔写下自己想说的话,跨越语言障碍让两人得以愉快交谈。在文化观方面,曼迪也在试着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文化。每逢节假日,她都会跟庞太太一起做中国的食品和点心,陪伴着老太太一起庆祝节日,当然这些对于庞太太来说就是心灵上的慰藉,她也特别喜欢曼迪。曼迪在语言、习俗上对庞太太的尊重让双方都能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达到有效的沟通,从而促进了两人的友好关系。
  五、结论
  从作者对庞太太和两个儿子日常生活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双方的交流在很多方面都是消极、被动的,这种消极的沟通方式源自于语言障碍和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不管是母亲还是儿子都没有在语言学习、接纳他人的观点等方面做出努力,而是一味地责怪和抱怨,当然就阻碍了母子双方的情感交流。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只有努力适应语言障碍、用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彼此的价值观才能让双方达到有效沟通的同时,促进彼此的情感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异质文化冲突背景下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Louie, David Wong.“Pangs of Love.” In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ed. Xu Yingguo 248-272.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8.
  [2]Chenhui. “Intercultural Conflict and Suffering: On the Book Pangs of Love.” 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 25(05):18-21.
其他文献
摘 要:十九世纪的英国女作家盖斯凯尔在其社会问题小说中对女主角的设定都是年幼便失去了母亲,在周围女性角色的帮助下,成长为独立自强的女性。正是由于这样的设定,使得角色更加丰满,更加接近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物。  关键词:盖斯凯尔;《玛丽·巴顿》;《南方与北方》;母爱;成长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也被称为盖斯凯尔夫人,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家。盖斯凯尔共创作六部长篇小说,都是以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以此
摘 要:法国童话小说《小王子》可以说是老少皆宜,每读一次《小王子》都会有新的体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文主要谈谈作者数十遍阅读中的一点理解和体会。主要从书中各个不同的意象所代表的不同含义方面阐述。着重详说了穿华服的学者,猴面包树和玫瑰花这三个意象。  关键词:小王子;道理;象征  一、《小王子》的作者简介  安东尼一生喜欢冒险和自由,他是一位将生命奉献给法国航空事业的飞行家。安东尼于二
作为后现代主义初期的代表作家和黑色幽默小说的鼻祖,纳博科夫的小说以虚构的艺术美表达他对审美狂喜的追求。本文通过对他的代表作《洛丽塔》的创作灵感和叙事结构各方面的分
摘 要:本文是海明威的短篇小说“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的译文。这篇小说选词质朴无华,通俗易懂,但却字字精选,意味深长,典型地表现了海明威的“冰山效应”风格。除此之外,作者还采用了象征手法、读者参与、意识流等手法鼓励读者积极参与解读,努力捕捉小说意义,达到最大阅读效应。重复修辞法也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作者用此修辞法来突出主题。小说情节十分简单,仅有三个人物,但如此
摘 要: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以其细腻、张弛有节的构思手法给读者呈现了一段凄美、朦胧而又饱含着无限心酸和敬佩的爱情。其中,陌生女人的形象塑造是很成功的一笔,笔者从象征层面对女主人公的一生进行解读,挖掘文本中“陌生女人”被救赎的象征内涵。  关键词:陌生女人;救赎;象征意义  一、内心挣扎与主动反抗  作家R在陌生女人心目中的神秘面纱被一层一层剥开,陌生女人对作家R持有的敬仰
本文力图对《等待戈多》中的悲剧和喜剧成分进行分析。分析悲喜剧成分,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本剧,而且对于研究戏剧的发展和当下戏剧的表演均有重要意义。从亚里士多德到莎士比
戏剧《哈姆莱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它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剧中丹麦王子为父复仇的故事选于公元1200年的丹麦史,在莎士比亚之前,这个故事多次被人改编为流行的复仇剧,但莎翁的《哈姆莱特》则点石成金,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成为欧洲戏剧史上的奇观。  之前的学者关于哈姆莱特疯癫的情况,更着重地在于讨论他是否是“真疯”。目前共有三种意见,第一种如法国斯达尔夫人的观点,
期刊
摘 要:《傲慢与偏见》堪称言语、话语运用的宝典。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内、言外和言后等各种表现各个人物性格以及对话双方态度、目的的言语行为三分法在书中随处可见。另外,反讽、白描、议论等话语特色突出了人物对话艺术,透露了人物修养与社会地位,赋予了全书喜剧色彩。  关键词:对话艺术;合作原则;语言风格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代表作品,写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其影响经历两世纪
过氧化苯甲酰(BPO)作为一种面粉改良剂,可在短时间内提高面粉白度,但是过量添加会严重危害到消费者健康.结合过氧化苯甲酰可直接氧化鲁米诺产生化学发光的特点,在催化剂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