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石铭探源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1976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035-02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乡县衙大堂前甬道上,立有一四柱三门的石牌坊,向南刻“公生明”三个大字,向北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铭文十六字,这就是官箴建筑戒石铭。习称“戒石坊”。
  
  一、戒石铭产生的历史背景
  
  箴,是一种以规戒为主题的文体。官箴,是封建社会对官员的道德和行为所作的规戒。
  公堂前立戒石,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北宋太宗皇帝赵光义所首倡,但“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话,却是从五代后蜀主孟昶所撰的《颁令箴》中精选出来的。
  孟昶是后蜀的第二个皇帝,他的父亲孟知祥是开国皇帝,为了酬谢昔日与他患难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他们许多宽厚的待遇。然而这些人自恃有功,胡作非为,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孟知祥称帝三天便一病不起,任孟昶为监国,代行朝政。半年后孟知祥驾崩,孟昶便一步登天,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皇位,时年仅十六岁。即位后,他一改过去跑马打球、饮酒斌诗的玩兴,勤于政事,孜孜以求,他经常扮成寒士深入民间,微服私访,亲见老百姓饱受重赋繁役的折磨,苦不堪言的生活。有一次在百姓家吞糠咽菜,出门后翻肠倒肚的呕吐,使他明白了什么叫“猪狗不如”的生活。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群官吏毫不体国恤民、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他自幼受的是儒家教育,想不到“苛政猛于虎”的现实就发生在眼皮底下。有了这番体验后,他便崇尚节俭,以身作则,一改往日的豪华筵席为一餐六个菜,并发誓不把国家治理好滴酒不沾。为整顿吏治,他采取果断措施,处死了骄横拔扈的将军李仁罕,接着又杀死了以酷法滥刑敛财的大臣张业,把权力集中于自己手中。他立纠政弊,举贤任能,并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即他执政的第六年,鉴于历代王朝的兴亡,深感吏治乃治国行政之根本,颁布了对后世吏治产生重大影响的《颁令箴》,以告诫各级官吏恪尽职责,廉洁奉公: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言之令长,抚养惠绥。
  政存三异①,道在七丝②,驱鸡③为理,留犊④为规。
  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
  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以此告诫官吏,要懂得体恤百姓,国家一切用度皆取之于民,要勤政廉洁,爱民如子,短短96字,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日月可鉴,读之感人至深。其大意是:
  我挂念我的百姓们如同挂念初生的婴儿,为了他们,我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力求做到勤政。委托你们为官一方,就是要你们为他们办实事、谋利益,过上安定富裕的日子。为官从政,要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只要能行德政,治理有方,就会有和谐的社会局面和祥瑞的出现。处理百姓事务要方法得当,耐心疏导,才会产生好的效果。为官清正,就要遵守“留犊”的规矩,取正当收入。只要赏罚严明,宽严相济,民风民俗是可以向和善方面转化的,要减轻百姓的负担,不能使他们的利益受到侵害,不要使他们遭到创伤。平常百姓是容易欺骗的,而上天和良心是不可欺凌的,向国家交纳赋税是迫切的事情,国家有了储备,军队才能强大,只要这些都做好了,我会对你们及时地提拔和奖赏。你们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换来的,作为父母官,怎能不存仁爱之心。特意为你们写下这篇规戒,你们要体会其中深远的内涵和我的良苦用心啊!
  
  二、《颁令箴》产生的巨大效应
  
  《颁令箴》一出,在朝野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仅从文字来看,情文并茂,用典贴切,琅琅上口,不失为一篇美文,在士大夫阶层广为传诵。不久,孟昶又仿效武则天的匦函制度,颁令各州县设立举报箱,鼓励百姓对贪官污吏进行检举,并为国家兴旺献计献策。年轻皇帝的人气急剧上升,一时间,君圣臣贤,上下同德,民心依附,气象更新。经过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在当时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以至“千里无鸡鸣”的大环境中,蜀地出现了“一枝独秀”的安康富庶之景象,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斗米降至三钱。甚至做到老百姓的赋役全免,这在后蜀以外的其他国家是绝对没有的繁荣强大景象。
  
  三、戒石铭的来历及演变
  
  关于戒石铭的来历明清两代皆有文人考证。明人田艺衡《留青日札》称:“此盖作于蜀王孟昶,其文尚多,乃删取于宋太宗者。”它的由来、定型、完善,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太宗皇帝书写颁赐郡县阶段。宋太宗赵光义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弟弟,曾辅佐其兄治国安邦,建立了功勋,太祖死后由其继位,成为北宋的第二个皇帝。即位后他有鉴于后蜀政治腐败,不战而亡的历史教训,首次将孟昶《颁令箴》24句96字摘出4句16字,此时为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据洪迈《容斋续笔》,“戒石铭”条称:太宗皇帝书此,以赐郡国,立于厅事(即衙署大堂)之南,谓之“戒石铭”。然而,具体是什么形制,位置在哪儿,尚不得知。
  二是颁布黄庭坚手书拓本阶段。戒石铭经历140多年,岁久废置。至南宋,高宗赵构于绍兴三年(1132年),曾谕令黄庭坚书太宗戒石铭,遍赐守令,重刻庭石。据南宋湖南道县戒石铭拓本可以看出,碑首为篆书,题字曰:“太宗皇帝御制”。碑身上层为铭文:“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中层为赵构敕谕:“近得黄庭坚所书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恭味旨意,是使民于今不厌宋德也。因思朕异所时历郡县,其戒石多置栏槛,置以草花,为守为令者鲜有知戒石铭之所谓也,可令摹勒庭坚所书,颁降天下,非惟刻诸庭石,且令置之座左,为晨昏之念,岂曰小补之哉”。其下层文字因时间久远,多有漫漶。惟最后有小字可辨:“绍兴三年(1133年)四月既望”。(参阅史树青《南宋戒石铭拓本》)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戒石铭,多立于衙署堂前,主管在堂理案举目可见,起到警示作用。
  三是立碑建亭阶段。戒石铭经过演变,到元代,其内容已与孟昶的《颁令箴》无有涉及。至元年间,浙江等官府的戒石铭,别有四句:“天有照鉴,国有明法,尔畏尔谨,以中刑罚”。(转引自2002年1月4日《故宫博物院院刊》,刘凤云《明清时期地方官衙浅论》)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明令各府州县俱立戒石于衙署堂前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据明田艺衡《留青日札》记载:“我朝(明朝)立石于府州县甬道中,作亭覆之,名曰戒石,镌(戒石)二大字于其前,其阴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这在许多地方志所载的衙署图上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四是亭改牌坊阶段。进入清代,特别是清中期以后,因戒石亭居甬道正中出入不便,遂改为牌坊,竖之甬道。牌坊无定制,大多是四柱三门的木牌坊或石牌坊,故又称为“戒石坊”。清康熙《内乡县志》“公署”条载,“(大)堂前为月台,为甬道,为闪屏,上书戒碑,……”所谓闪屏,实际就是牌坊的一种叫法。戒碑就是戒石铭,这在该志所载的《县治图》中也得到了印证。现存河北保定直隶总督署为清雍正七年(1729年)所建,大堂前就有一座没有斗拱的木牌坊,面南刻“公生明”三个大字,面北刻“御制戒石铭”全文及落款共24字。所以有些衙署图中就明确标示“公生明”三个大字(如清光绪南阳县署图)。乾隆《武安县志》衙署图在大堂前则标有“触目惊心坊”。尽管名称不同,其目的都是起警示作用,以进出熟规,铭记不忘,故通称“戒石铭”。
  “公生明”作为官场箴规,意为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末,即所谓“公生明,偏生暗”(语出《荀子·不苟》),置于众人监督之下,长官坐堂理事,北向的铭文16字即抬头可见,以警戒其要秉公办事,公正执法。若徇私枉法,天理难容。
  由以上可知,官箴起于后蜀,官箴建筑则始于宋太宗时,沿用至明清。被历代皇帝倡导为戒石碑、戒石坊,是官僚政治在官衙建筑中的体现,被融入衙门的建筑文化之中,成为衙门建筑的诸多模式之一,是皇帝约束百官远罪近善的一种手段。
  
  四、戒石铭的警示作用有多大
  
  我国古代的官箴,具有久远的传统和丰富的内涵,实为居官人应具有的职业道德,官箴是封建时代官文化的一部分。据说旧时地方官在上任时,要在戒石铭下举行行礼祭拜仪式,并带领僚属宣读戒石铭内容。戒石铭的设立,对为数不多的奉职守法的官吏,也确实起过积极作用。他们洁身自好,不玷污官箴,时时以戒石铭来约束自己,做到警钟常鸣,激励自己做一个清正廉洁,公正执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父母官”。历史上的包拯、海瑞、况钟、于成龙等,就是由于为民清命、伸张正义、勤政廉政、为民造福而名重青史。
  但是,不能不看到,对于大部分地方官来说,虽也立了戒石,只是一种欺世盗名的标榜而已,做的是表面文章,行的是贪赃卖法。就拿首创官箴的孟昶帝来说,亲政后,他着力整顿吏治,煞费苦心对下属谆谆告诫,也确实为国为民办了些好事,使国库充盈,人民安居乐业。但帝位巩固下来不久,他骄奢淫逸的阶级本性便膨胀起来,整日跑马打球,沉腻于园林池塘的美景之中,不理朝政。更有甚者,在迷恋女色方面,丝毫不比历史上昏君逊色。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他下令在全国挑选十三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美女入宫,引起了全国的大骚动。不少人家害怕女儿被选中而急于托人说媒,出嫁闺女,时人称为惊婚。孟昶的生活十分奢侈,就连其便器都用七彩宝珠做成。其宠妃蕊人的痰盂则是金装水晶所做。(参阅《历史治乱》卷二)有孟昶作“榜样”,地方官亦肆无忌惮,赵庭隐久居大镇,积金帛数万,穷奢极欲,营构台榭,役使民夫一日数千人,极尽劳民伤财之能事。享受到了如此地步,岂有不亡之理?所以北宋出兵仅用66天就攻下都城,孟昶投降,这正是昏君不得人心的最后结局。
  宋太宗为刷新吏治,亲颁戒石铭于府州县,苦苦告诫地方官,以戒石铭约束自己,而他自己却贪酷如故。当时就有人在其戒石铭下又附上四句话:“尔俸尔禄,难厌难足,民膏民脂,转吃转肥,下民易虐,才捉便看,上天难欺,且待临时”。(参阅衡志义《直隶总督简介》)这就是古人对戒石铭的绝妙讽刺。正如古人所言,面对戒石铭,“对面警省者能有几人,殊不知上天固难欺,而下民亦难虐矣,民虽至愚,虐甚则变,欲安其上,复可得乎,戒之,戒之”。(2002年1月4日《中国文物报》、经富《一块珍贵的碑刻——戒石铭》)就像戏曲舞台或电影电视屏幕上看到的那样,不管是清官、贪官、庸官、糊涂官,公堂上总有寓意清似海水,明如日月的海水朝日图和“明镜高悬”、“公正廉明”一类的匾额,大部分官吏是从来不受那些约束的。
  《颁令箴》中引用的四个典故:
  ①三异:指因施德政而出现的三种祥瑞。即:害虫不犯境,鸟兽受教化,儿童有爱心。
  《后汉书·鲁恭传》载,鲁恭任中牟县令,注重教化百姓,不任刑罚,建初七年,中牟周边各郡国庄稼均遭蝗虫伤害,唯独不入中牟,其郡守袁安闻之,疑其不实,派下属肥亲亲往中牟察看,鲁恭随行于田头地头,坐于桑树之下。正好有一小野鸡落在他们旁边。一旁有一童子在场,肥亲对童子说,你何不把小鸡捉回去玩呢?童子回答说:“野鸡还小”。肥亲见此情景,毅然起身与鲁恭告别:“我之所以来此,是想察看你的为政情况。今亲眼看见蝗虫不犯境,为第一个奇迹。德化及于鸟兽,人鸟和谐相处,为第二个奇迹。童子有爱心,有保护环境意识,为第三个奇迹。我若久留,恐怕会扰乱你行德政,故而告辞”。遂还府,将所见三异报告于府君袁安。
  ②七丝:指七丝弦。借指和谐、社会安定。引用战国宓子贱身不下堂,鸣琴而治的典故,以琴治,表示政简刑轻,社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③驱鸡:此词含有封建糟粕。孟昶把御民有比方作驱鸡,主张缓急、宽严要适度,过急会导致鸡飞,过缓会导致散慢。
  ④留犊:此典出于三国故事,魏国人时苗,乘牛车去淮南寿春上任,后来这头牛生了只小牛,时苗离任时执意要留下牛犊。下属劝他,他说,牛犊为淮南所生,应是淮南的财富。毅然留下牛犊而去。后以“留犊”,谓居官清廉之词。
其他文献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
目的:分析山西省农村已婚绝育妇女生育子女数和绝育年龄的现状,探讨绝育措施在新时期人口控制工作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制定完善避孕节育政策、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摘 要:词缀词一般无需使用连字符,但亦有少数例外。本文针对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前添加前缀时须使用连字符的几种情形进行了探讨,并附带提及了个别词的后缀前也应使用连字符的问题。  关键词:词缀词 连字符 前缀 后缀  中图分类号:G3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011-02    词缀词是指,在某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前面添加前缀或在某些名词、形容词(间或副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调查问卷、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影响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客观分析,从中找出原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提高大学体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体育 课堂效果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018-02    一、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一)教师的原因  教师自身素质不够完善;大学体育教师应与其他学科教
摘 要:关于校长教学领导的研究在国外早已起步,在我国近年才得到重视。国内的研究范围相对而言较狭窄,实证研究较少,所提出的指导策略比较抽象及零散,难以对校长教学领导行为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国外关于校长教学领导的实证研究近年来有较多成果,如八步骤临床监管程序,校长教学管理等级量表等。可借鉴利用以进行本土化的校长教学领导行为实证研究,有效地指导校长的教学领导行为。  关键词:教学领导;策略借鉴;八步骤临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大约有1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这一群体中处于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摘 要: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大学生的精英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当前高校学生干部培训的新模式。  关键词:新形势 高校学生干部 培训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7-031-02    一、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现状和思考    1、当代学生干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