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大约有1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这一群体中处于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原因是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使医学生在与普通大学生一样承受着学业、择业、竞争等压力的同时,正在或即将承担治病救人的工作,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也涉及到工作中对患者的影响。
人格在心理健康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应对方式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内外环境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困扰而采取的应付方法、手段或策略,其对于处于压力或应激条件下的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格特征和应对方式存在密切联系,不同人格特质的个体有其偏好的应对方式。结构方程模型是心理学、行为科学、教育、社会学、信息学以及医学等领域强有力的研究工具。它采用多个可观测变量去反映难以直接准确测量的潜变量,同时可估计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较传统回归方法更为准确合理。以往对医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和应对方式的研究,样本量较小,绝大部分仅是对存在的现状的描述和归纳,且只运用了相关和回归等简单的统计方法,而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考察人格、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文章很少见。
本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结合我国人群特点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在潜变量分析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以中国医科大学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并深入探讨人格、应对方式及其他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其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于2010年6月-7月期间,对中国医科大学在读本科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了整群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636份,收回有效问卷624份,问卷有效率为98.1%。在624名有效的研究对象中,男生246名(占39.4%),女生378名(占60.6%),男女比例为1:1.5;其中,最小年龄者18岁,最大年龄者26岁,平均年龄为21.4岁±1.3岁。
二.调查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对调查对象进行团体施测。填表前给予统一指导语,要求调查对象在30分钟内对问卷(含自编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中的每一项根据自己近来的实际情况独立作答,不得与他人交谈或沟通,也不要作反复的推敲与周密的思考。
三.调查内容
(一)自编问卷包括学生的一般情况、学习情况、恋爱情况、家庭情况、人际关系等。
(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含90个项目,包含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9个心理症状因子。采用1~5分评分制,分数越高说明症状越严重。
(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此表由P、E、N、L四个维度的量表组成。P维度反映研究对象的精神质或倔强性;E维度反映研究对象的内、外向性;N维度反映研究对象的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L维度反映研究对象回答问卷时的掩饰程度及研究对象对社会认可的需求程度。
(四)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此问卷包括20个条目,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积极应对维度由12个项目组成,重点反映了积极应对的特点;消极应对维度由8个项目组成,重点反映了消极应对的特点。采用0~3分评分制,0分:“不采取”、1分:“偶尔采取”、2分:“有时采取”、3分:“经常采取”。
四.统计分析方法利用EpiData3.2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录入整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非参数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采用SPSS AMOS7.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根据心理健康状况,将调查对象分为正常组与异常组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1.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26.1%;男、女生心理问题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女生;独生子女恐怖因子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
2.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人格和应对方式的特点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中女生的外向得分高于全国常摸;男生精神质得分高于女生;女生积极应对得分高于男生。
3.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症状与人格和应对方式的关系心理健康状况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异常组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得分高于正常组,且异常组的神经质得分是正常组的近2倍;异常组的消极应对得分办高于正常组。心理症状与积极应对方式、外向和掩饰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精神质和神经质呈正相关。
4.人格与应对方式对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神经质、外向、掩饰、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对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有直接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587,-0.169,-0.089,-0.035,0.042)。神经质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间接作用(0.014);外向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间接作用(-0.009);消极应对方式也通过积极应对方式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0.013)。
5.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的其他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其他与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关的因素包括年级、情感困扰、父亲文化程度、家庭和睦情况、专业满意度、工作后期望收入、就业压力。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情感困扰、专业满意度、年级、家庭和睦情况为影响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结论:
1.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问题总检出率为26.1%,与国内外报道一致,女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男生。
2.人格与应对方式对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有直接效应,人格还可以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神经质和外向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3.情感困扰、专业满意度、年级、家庭和睦情况对中国医科大学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