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gr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展览现场

  2021年1月9日,“美在耕耘—中国美术馆2021新年大展”开展。本次展览以牛形象为主体,展出了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名作(包括少量外国美术作品)及部分邀约作品近600件;分为“瑞牛呈祥”“时代壮歌”“大地诗韵”“艺心同音”“石榴同心”“医者仁德”“大国工匠”7个篇章,以及“书为心画”“人民的形象(续篇)”两个专题展;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摄影、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多种艺术类型。
  牛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早期先民将牛作为祭祀的“三牲”之一。《诗经·楚茨》中“济济跄跄,絜尔牛羊,以往烝尝。或剥或亨,或肆或将”,描写的便是祭祀时的场景:把牛羊清洗干净,拿去奉献给冬烝和秋尝(冬烝、秋尝为天子与诸侯的宗庙之祭,秋曰“尝”,冬曰“烝”),整个祭祀活动秩序井然,有人宰割,有人烹煮,有人分盛,有人捧献。《诗经·我将》中“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也讲到献给神灵的祭品中有牛、羊,以求上天庇佑。现在普遍认为,自西汉时期,牛已开始用于农耕,自此,牛与田、牛与犁紧密联系了起来。牛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也丰富起来,被赋予了辛勤耕耘、不辍劳作等意义。
开荒牛—献给深圳特区 铜 34.5×99×24cm 潘鹤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隨着牛耕技术和铁制农具在汉代的推广与应用,汉代画像砖上逐渐出现了牛耕题材的画面,记叙了先民驭牛耕作、生产的情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以牛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到的东晋史道硕的《牛图》、戴逵的《三牛图》,南朝宋人谢稚的《三牛图》等。至隋唐时期,牛画、马画发展到高峰期,韩滉画牛“落笔绝人”,还有戴嵩“师晋公之画,不善他物,唯善水牛而已……嵩弟峄,亦善水牛”(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五代时,道士画家厉归真和禅宗画家邱文晓等将释、道题材与牛题材相结合,使得牛具有了一定的宗教意象。作为道教和道家思想的典型形象,“老子出关”常见于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中,以暗喻道家超脱的意境。本次展览中也有以老子、青牛为题材的作品—吴为山的雕塑《空谷有因—老子出关》便是代表,作者运用写意的雕塑语言,塑造了老子骑着青牛出函谷关的形象。
  宋元时期,牛在绘画作品中作为主体形象的地位降低。明代起,牧牛题材逐渐兴起并流行,戴进、沈周都曾画过《牧牛图》。
空谷有音—老子出关青铜 74×93×33cm 吴为山 2012年

乡愁与记忆


  到了近现代,牛仍然是一个备受艺术家钟爱的创作题材。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潘天寿、董希文等都曾画过水牛或牦牛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浸润着作者对童年恬淡的乡村生活的记忆,充满天真与童趣(如齐白石的《红衣牛背雨丝丝》),或以朴素的画风和真挚的感情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蓬勃面貌(如董希文的《千年土地翻了身》)。艺术家通过画牛表达情感、传达精神,牛承载着浓郁的东方文化情结。
  “牧童与牛”是中国画题材中常见的主题。齐白石在92岁高龄时创作的《红衣牛背雨丝丝》是当年为老舍、胡絜青夫妇而作。这幅作品中有大量留白,一条悠长、缥缈的线从画面右上角斜穿至画作下方,连接着天空与大地。线的一头是飘在天空中的纸鸢,另一头是一个红衣牧童。牧童在丝丝细雨中躺在牛背上,手牵风筝线,仰面望向纸鸢。整幅画面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情境。齐白石题识:“英雄名士孰先知,各有因缘在少时。今日相逢才晓得,红衣牛背雨丝丝。”
  此诗映射出齐白石儿时的记忆、现时的内心与艺术自信。齐白石年幼时家境贫苦,他在晚年曾刻有一方“吾幼挂书牛角”印,描绘其年少时将线装书挂在牛角上,在放牧间隙读书的场景,可见牛是齐白石儿时的伙伴。“衰年变法”是齐白石艺术风格的一次飞跃,他曾表示“未曾见过,不能大胆敢为也”,其所绘必是亲眼所见,是基于真实情感而作。可见,画中的红衣牧童正是齐白石记忆中儿时的自己,“英雄名士”即是功成名就的白石老人与老舍,两位人民艺术家的交往促成了这幅作品及《蛙声十里出山泉》等佳作的问世。老舍、胡絜青夫妇的子女将这幅《红衣牛背雨丝丝》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不仅让广大观众能欣赏到此作,更使两位人民艺术家的交往为人所乐道。
红衣牛背雨丝丝 纸本设色 151.5×56.5cm 齐白石 1952年 中国美术馆藏

自强不息与忍辱负重


  在中国美学史上有两种审美理想:一种是“错彩镂金,雕缋满眼”,另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宗白华指出,自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中国人的审美走向了一个新的方向,“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十分重视这种自然纯真、返璞归真之意,“牧童与水牛”题材的作品往往渗透着这种归于平淡的审美取向。老舍曾写诗《北戴河赠四友诗·赠李可染》:“牧童牛背柳风斜,短笛吹红几树花。白石山翁好弟子,善从诗境画农家。”诗文表现的是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以水牛为题绘农家生活。李可染笔下的牧童与牛不仅表现了惬意的田园诗境,更体现了以牛为缩影的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
榕树水牛 纸本设色 69.2×46cm 李可染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水牛是李可染钟爱的描绘对象。李可染的《榕树水牛》也在本次展览中展出,这幅作品以墨为主调,遮天蔽日的墨榕树占据了大部分画面,底部留白代表溪水,墨色水牛浸于水中;一个牧童背着斗笠趴于牛背上,一个牧童手持细鞭坐于牛背上,二人交谈玩耍,陶醉在自然与快乐之中。水牛与牧童形神兼备,动静相宜,一派悠然自在、充满童趣的田园诗境跃然纸上。作品钤“孺子牛”印。关于此印,李可染解释:“鲁迅先生联语云‘俯首甘为孺子牛’,此语给我们启发教育,吾因此开始画牛,并名我画室为‘师牛堂’。今逢鲁迅先生诞辰百年纪念,写此以志敬仰。”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火纷飞,期间李可染辗转多个城市,最终抵达重庆,心中满怀国恨家仇。当时他居住在重庆农民家中时接触到了牛,并发现牛身上蕴含着自己所向往的精神品格,自此他开始画耕牛和水牛。他曾在1962年所作的《五牛图》题跋中写道:“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倦写之。”李可染晚年更是将其画室命名为“师牛堂”。他所提到的牛的“性”与今日大力倡导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精神不谋而合。
千年土地翻了身布面油彩 77×143.5cm 董希文 1963年 中国美术馆藏

  齐白石、李可染师徒二人的“牧童与牛”题材的作品共同陈列在本场展览的“瑞牛呈祥”部分。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能从艺术手法、笔墨运用、意境传达上看到艺术的传承,也能从作品的精神价值中看到民族文化的传承。牛不仅是作品的题材,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代表着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展廳中还陈列有一尊融东西方艺术之精神与形式于一体的雕塑《孺子牛》,由旅法华裔艺术家熊秉明创作。熊秉明就像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落在了西方的土地上,生了根,发了芽。他的作品亦是如此。《孺子牛》同时吸收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熊秉明以写实手法描绘牛倒地后奋力站起的瞬间,作品对于面的注重,以及由面来组织结构的方式,源自熊秉明的老师—法国雕塑家马塞尔·纪蒙。纪蒙曾对他的学生们讲,一件失败的雕塑作品所表现出的“软”“松弛”“站不起来”,都是因为作者没有处理好面的关系,面与面的结构和深层架构是雕塑的本质。
孺子牛铜 35cm×67cm×26cm熊秉明 1969年中国美术馆藏
题秉明雕塑老牛 94×51cm 楚图南 中国美术馆藏

  中华文化给予熊秉明以生命的启示和文化的启迪,这颗“中国文化的种子”以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熊秉明的《孺子牛》是对中华民族知识分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写照,是忍辱不屈、负重前行的写照。熊秉明叙述,“《跪牛》(《孺子牛》)表现了最艰难状态下欲奋起的那一刹那”,“仁者看见他鞠躬尽瘁的贡献,勇者看见他倔强不屈的奋起,智者看见他低下前蹄,让牧童骑上,迈向待耕的大地”,“它是中华民族的牛,它是忍辱负重的牛,它是任重道远的牛”。熊秉明与杨振宁是总角之交,甚知熊秉明心意的杨振宁称“这应是孺子牛”。因此,这尊《跪牛》也称《孺子牛》。

力量与生命


  牛也是西方艺术家钟爱的题材,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中长达两米的壁画《受伤的野牛》,意大利画家提香的油画《劫夺欧罗巴》中化身为公牛劫夺欧罗巴跨越大海的宙斯,尼德兰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六季风景》系列作品中展现乡间惬意生活的《牧归》,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中象征毁灭与死亡的公牛……
  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公牛被认为是力量的象征。牛这种食草动物看起来温顺、无害,但在被人类驯化、畜养之前,牛是具有野性与强大攻击力的动物,其健硕的肌肉象征着力量、性与生殖。在许多史前洞窟壁画上也能发现公牛或原牛(已消失的一种牛)的身影;在希腊神话中,公牛也常常出场,或以人身牛面、小牝牛等形象出现,其中包括著名的“赫拉克勒斯降服克里特疯牛”等围绕牛展开的故事。在古代西方,公牛也用于祭祀,因此,公牛成为生命与死亡的代名词。虽然身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人们已很少能见到野外的公牛,但艺术家对公牛的兴趣从未衰减,可以说公牛已成为欧洲艺术史中的明星动物。
阳光下的牛铜 140×190×80cm法国 让·卡尔多 1968年中国美术馆藏

  在中国美术馆的雕塑园中,立着一尊昂首向上的公牛像,这尊雕塑是由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法国著名雕塑家让·卡尔多创作的《阳光下的牛》。这尊沐浴在阳光下的牛稳稳伫立,头部微昂,脖颈伸长眺望远方,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是作者对生命的礼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卡尔多在旅居西班牙时对斗牛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斗牛士与公牛之间殊死搏斗的场面激发了让·卡尔多的灵感,他随即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公牛的雕塑作品,其中就有一尊《垂死的公牛》。这尊雕塑与《阳光下的牛》共同构成了让·卡尔多对生命的张力与脆弱的哲思。1983年,让·卡尔多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时,他将公牛作为主体形象铸在自己的佩剑剑柄上。剑柄上的这头公牛也是昂首向上的造型,牛头和牛角构成了剑首,其中一只牛角不断向上延展,直至与护手相连;护手另一端与牛尾相触;牛身为剑柄,剑柄中间部分略粗,凸显出公牛健硕的身躯,同时利于手握。这柄佩剑体现出卡尔多对公牛题材由衷的热爱和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
中国共产党党员—钟南山布面油彩 180×230cm 冯少协 2020年 中国美术馆藏
钢水·汗水 布面油彩 260×168cm 广廷渤 1981年 中国美术馆藏

  本次展览以牛的形象为篇首,牛的精神贯穿展览始终。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在工厂火热的车间里,在各民族人民收获的欢歌笑语中,在白衣战士奋战的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在大国工匠匠心独运的作品中,我们仿佛看见一头头孺子牛跪下前蹄,待牧童骑上,迈向春天;拓荒牛低头奋进,砥砺前行;老黄牛迎着晨曦,面朝黄土,稳步耕耘……
其他文献
摘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工作符合国家层面的需求,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谐型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由日益严重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入手,首先从政策层面总结了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进程及未来发展重点,然后对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应当根据各地区农村的特点开发适合农村、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生活垃圾资源化新技术,并从完善我
时间和命运三女神 希腊 彼得·泰斯  希腊神话的原则是“神人同形同性”,这是一种以人作为衡量一切尺度的人本主义思想。所谓“同形”,是指神和人有着同样的外貌,只不过比人类更完美,因此,早期奥林匹克竞技场上的运动员裸体参加比赛,向神展示健康的体魄;“同性”是指神和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他们会吵架,会犯错,会嫉妒才华出众的凡人,也无法摆脱命运女神的掌控。  命运女神是希腊神话中最神秘的形象,没有人歌颂命运女
文艺的母体是现实的生活与久远的文化。大凡某种题材能产生赓续、经时不蔽,必因其与人之生存朝夕与共、情理互参。这些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渐融入文化史的清流。与人日常相伴的动物、牲畜形象很早就成为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常见题材,进入图画、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与人类生活关系紧密、作为“六畜”之一的牛即在其中。田垄牧牛图绢本设色 22.23×22.86cm 南宋 佚名 美国明尼亚波利斯艺术馆藏寄情溯远:古代美
今天是猴媽妈的生日,小熊、小鹿、小马都带着礼物到她家祝贺。猴妈妈热情地招待他们,先端出一盒蛋糕,用刀切了一大块请大家吃。这时顽皮的小猴子不知去哪儿了,就给他留着(蛋糕上层表面如下图)。  一会儿小猴子回来了,看见桌上放着的蛋糕,就伸手去拿来吃。可猴哥哥却说:“慢!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家里来了好多客人,你不好好招待却到处乱跑。现在,你想吃蛋糕,得算出留下的蛋糕的表面面积。”猴哥哥是想难难小猴子:这样两
4月12日 星期四 天气:阴  “啊——大事不好了!六(1)班的知识竞赛团到咱班门口来挑战啦!咱班同学都快招架不住了,十万火急!杉杉,你快前去助阵啊!”周末闯进图书馆,一把夺过我手中的《三国演义》。“别抢,别抢!我这儿也十万火急了……”没等我说完,周末已一把拉起我,夺门而出。  周末扯着我的衣袖,在校园长廊里飞奔。又爬过整整三层楼梯,才到达了硝烟弥漫的教室。我气喘吁吁地走进去,不知谁喊了一声:“学
一張白纸,一支画笔,再加上七彩颜料,组合出一幅幅画卷。
关于鸡的形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湖北屈家岭文化出土了大量的陶鸡,3000多年前的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一只引颈昂首、尾羽丰满的青铜雄鸡。周代有冕服九章、旗常九章之制,其中也有鸡的图形。《周礼》“司尊彝”中有“裸用鸡彝”之语,汉儒注释说:“鸡彝,谓刻而画之,为鸡之形”。这些鸡形图案除了用于装饰和祭祀,已经初具“兴人意”“移精神”的教化作用。正如《宣和画谱》所说:“知岁
追太阳  小脚丫,  不喜欢待在遮阳伞下面,  觉得那里太阴凉。  它要跑出去,  追太阳,  追啊,追啊,  一步,两步,三步……  太阳一不留神,  被它踩到了裙角。  小花静静开  石縫里,  有一朵小花,  她静静地开着。  玩滑板的姑娘,  溜了过去,  小花不说话。  扛着钓鱼竿的老爷爷  走了过去,  小花不说话。  聊着天的阿姨们,  漫步过去,  小花不说话。  她轻轻摆动,  
枯叶对绿叶说:“你们太棒了!不仅能给大家带来阴凉,还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我们却什么都做不了……”树妈妈听见了,对枯叶說:“孩子,你们会把自己融化在泥土里,生成营养,再从树根回到妈妈身上呀。”
摘要:乡村旅游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一项重要的扶贫产业,是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愈来愈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然而,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绩效究竟如何、又如何来评估成为旅游扶贫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本研究运用AHP与改进的熵值法,从生态环境、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精神文化4个维度21项指标构建了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绩效评估体系。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黔东南州旅游扶贫成效最显著的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