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是大树,品牌是那棵树的影子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ilan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服务转型之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人们谈及这些企业时常常会有“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困惑。转型服务的企业该如何做好自己的品牌定位呢?服务产品的市场推广关键又是什么呢?
  “卖服装的不需要告诉对方为什么要买衣服穿,但做服务产品,就一定要做好‘思想攻坚’。”IBM全球信息科技服务部大中华区战略与市场总经理柳尽染对《中外管理》说。柳尽染从事信息服务的市场营销超过20年,在她看来,企业并不需要太担心转型带来的品牌信息模糊的危险。因为品牌最终要传达的仍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像IBM,不论是服务、软件、硬件还是它的整体品牌,留给市场的印象,就是成就客户、创新为要。”她说。
  那么,信息服务行业的市场推广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呢?
  
  市场推广,战略思维
  《中外管理》:您的头衔很有意思,是“战略与市场”总经理,为什么会把这么宏观的一个词和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放在一起呢?
  柳尽染:从我们做IT服务的角度来看,做市场很大的精力是花在对战略的分析上。在一些比较新的理念进入市场之前,我们要看怎么从思想上到意识上把这些理念介绍给大家。其次才是如何推广具体服务产品的市场工作。
  我大概会花1/3的时间在研究战略上,2/3的时间做市场。我们要把公司战略和要推出的产品结合起来——服务产品不能一个点一个点地做,而是一条线去推,这条线其实就是业务发展的方向和战略。
  《中外管理》: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
  柳尽染:比如说“云计算”,我们到底是想成为行业的龙头老大那样大张旗鼓地宣传?还是我们就跟在后面做基础设施那样宣传?这个就要看IBM对云计算的战略到底是怎样的。再比如说数据中心,IBM是中国做数据中心的公司中最大的,但未来战略是什么?是单独做机房?还是跟别的业务结合起来?方向不一样,市场策略肯定就不一样。
  《中外管理》:就拿“云计算”、“物联网”来说,它是一个市场趋势,不是哪个公司的发明或者专利产品,您怎样将这种趋势跟IBM品牌结合在一起,让大家提到这个趋势的时候,就会想到IBM?
  柳尽染:其实这些重要的新趋势的提出,跟一些大的技术突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些技术突破从哪儿来呢?肯定是这几个大的公司。我觉得在行业里面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要有责任首先把这个概念宣讲出去。在宣讲的过程中,市场自然会记住你的名字。
  当然缺点在于我费了半天劲儿把事情说明白了,这时候竞争对手也都跟上来抢市场了。但这是必然要发生的,我认为这点风险还是值得去冒的。尤其以创新为核心的公司,新的理念你不去宣传,怎么能说你是创新的呢?
  
  市场建设,培育思维
  《中外管理》:除了针对新的概念、理念,信息服务市场工作的重点仍然是在市场培育上吗?
  柳尽染:绝对是。我记得曾在天津跟保险业的一位企业家谈服务的合作,问他IT对他们业务最大的阻碍是什么?他说IT部门对保险产品的支持响应速度太慢,影响了产品推出的速度和效果。我问他IT部门多少个人?他说50多个人。我说如果你要把IT包出去,可能有5000人为你服务。他说保密怎么办呢?我说你的50个人,明天走了25个,你怎么保密?
  现在我们很大的工作任务,仍然是消除客户对信息服务的理解误区,告诉客户信息服务能为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带来哪些好处。
  《中外管理》:这是因为“信息服务”的特点决定的吗?您怎么看待它与一般的服务产品的区别?
  柳尽染:从概念上来讲,传统的服务行业,比如酒店,一听就知道是做服务业的。而信息服务综合性更强,但是信息服务仍然要依靠于产品——没有产品无所谓服务了,而且要有自己的产品,不然也站不到客户的战略层面上去。
  我们做市场要看客户的业务朝哪个方向发展,在IT方面将有哪些投入。不光告诉客户要买哪些硬件,还要告诉他们机器里面要装哪些软件,买了以后是他们自己管,还是我帮你管,这些东西都是IT服务的范畴。
  《中外管理》:近两年新媒体发展特别快,这对培育市场的工作带来更多的是帮助还是挑战?
  柳尽染:新媒体的发展对我们的市场工作影响确实越来越大,确实有挑战,但帮助更大。我们也在尝试更多关注CIO自己的社区,它可能很小,发表言论也会比较谨慎,但确实能帮助你看到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让我们的推广更具针对性。
  比如:今天上午我们还做了500多人的在线探讨,收到了56个问题。有些人会说:我非常想买这种服务,但不知道怎么买;或者说IBM太贵了,我肯定不买,但是你得教教我应该怎么样挑选这样的服务。这些都是新媒体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我们还在摸索,会尽快适应。
  《中外管理》:那遇到这样的问题您怎么回答?
  柳尽染:我会告诉他,还是要买IBM。它价格为什么贵?因为它能帮你省更多的钱!
  《中外管理》:您曾提出3P品牌管理原则:Protection(保护无形资产);Promotion(推广);Profit(利润)。目前的工作中,这个原则仍然适用吗?具体的应用您能解释一下吗?
  柳尽染:仍然适用。只不过具体在应用的时候,体现得不一样。比如说,Protection——保护IBM的品牌不能让别人滥用,这个保护更多体现在员工的行为上——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专业水平一定要达到IBM的标准。Promotion,很清晰,就是通过公关,通过市场活动去推广这个品牌。Profit,有时候跟合作伙伴合作一件事,并不需要IBM投资,就要一个IBM的品牌就够了,这对合作方来说就是价值,这就是品牌所带来的利润。
  
  品牌建设,价值观思维
  《中外管理》:IBM在转型之后,在公众间的品牌印象越来越模糊了,这会对它的具体业务品牌产生影响吗?
  柳尽染:我觉得要看受众对象,信息服务的对象是CIO、是IT经理,在这个受众群里面IBM到底是做什么还是清晰的,就是做硬件、软件、服务。
  其实服务是靠“人”,客户接触到IBM的员工,就是IBM的品牌。IBM的员工传达给客户的就是:第一,经验丰富——所谓“经验”,一个做了两年的公司跟一个做了一百年的公司是有很大区别的。而且这个“经验”也不是一两个人的经验,而是一个团队的经验。第二,专业化程度高——服务很大程度上靠工具来管理,根基越深的公司,专业化程度就越高,工具也就越靠谱。第三是科技水平。这些就是我们希望留给客户的印象,也是这么多年从客户那里反馈出来的。
  《中外管理》:我们也知道在很多专业领域里面,很多很好的品牌是不为公众所熟知的,IBM是否并不在意慢慢淡出公众的视野?
  柳尽染:其实一个公司的品牌就像一棵树的影子,公司是树,品牌是影子。树有很多枝桠,影子却是一个大的轮廓,对于公众来说,大家看到的是那个大的轮廓。
  老百姓可能对IBM到底是干什么的不清楚,但是他的邻居,他的亲戚在IBM工作了,他会很羡慕很骄傲。我给你举一个发生在日本IBM员工身上的真实故事。有个员工要辞职,结果他的老丈人就不答应了,说我女儿嫁给你是因为你在IBM工作,有保障,你不能辞职。
  事实上,IBM的品牌要传播的就是它的文化内涵。在公众视野里,IBM希望留给公众的印象,就是它价值观的关键词。无论它如何转型,这点都是不会变的。
  《中外管理》:事实上用企业品牌表达价值观也是很多企业想做的,您认为要做到,关键点是什么?
  柳尽染:有的公司文化就是一个CEO的文化,CEO一变整个文化都变了,我认为这样的公司品牌建设是有问题的。
  当然随着市场的变化,行业的变化,一个品牌里面主要的元素会有调整,但是绝对不应该是换了一个CEO就彻底改弦更张。否则体现在品牌形象上,一定是摇摆不定、让人感觉模糊的。
  《中外管理》:在目前的媒体环境和经济环境之下,您觉得在您的职位上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柳尽染:人才!所谓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时间本来就不长,而学校又不教这些东西,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缺少既懂IT服务又懂市场的人。
  知识是可以补上的,关键是经验。这不是我们一家公司的问题,而是全行业的难题。
  责任编辑:焦 晶
其他文献
过年了,回家了。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天空中虽然飘着雨,我依然等待你的归期。”伴随着这段25年前开始风行华夏的温馨旋律,中国人不惜搅动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目的地却只有一个,家。  如果说上一期我们提出了2012年的关键词是“恐惧”,那么我们在龙年伊始,就必然要回答上一期提出的命题:我们拿什么化解空前不确定引发的空前恐惧?  就在春节前夕,我近访了一家北方企业:思诺恩科技公
期刊
奥林巴斯公司前总裁伍德福德(MichaelC. Woodford)好莱坞大片般的经历还在继续。  事情的最新发展是,伍德福德开始猛批日本企业治理文化,对日本大企业间相互持股的“独特”体制提出质疑,让人大开眼界。并且“鉴于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已放弃重返总裁职位的打算”,因为奥林巴斯的日本股东与外国股东对伍德福德的态度严重对立。而伍德福德的最新计划也从“重返”修订为:就遭遇不公平解雇问题对奥林巴斯
期刊
2011年年末,美国《首席执行官》杂志将年度最有价值CEO颁发给了乔治帕兹,美国快捷药方公司CEO。这是个不为人所熟知的CEO,而在他的带领之下,这家公司从默默无闻成长为行业巨头仅仅用了十年时间。  美国快捷药方公司最近一次引人注目是2011年7月——它收购了长期以来一直稳坐药品利益管理行业(详细介绍见下文)头把交椅的美可保健公司。对于这次收购,媒体的评价是:不仅会改变美国药品利益管理行业的格局,
期刊
福耀又一家著名的中国民营企业进入了“代际传承”。  能有多复杂呢?企业的发展历史、上市公司背景、管理团队的整体能力、创始人曹德旺的个人领导风格,诸多因素相交织,汇聚出的是难以一笔而就的波澜。  两度引入高级空降兵,却终将长子曹晖召回国内;名义上将接力棒交给儿子,却强调真正接班的是管理团队;尽管感慨“现在看来,没有我完全行”,却坚持掌管战略决策,保驾护航。作为中国民营企业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创始人之一,
期刊
没乔布斯不行?    没人想刺探史蒂夫·乔布斯的健康状况,而且人人都希望他安好。但现实中,上市公司的CEo们,在健康方面是没有多少隐私可言的。苹果公司属于股东们所有,而乔布斯是为股东们工作的。因此,当乔布斯突然要休假时,股东们不应该只是得到一封短短的电子邮件——只有六句话,而且没有给出有关这次休假的细节。邮件发出时间是在一个法定假日,而次日苹果将发布全年业绩。因此,乔布斯这次休假势必引起人们的极大
期刊
曹德旺决不会掩饰自己的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习惯依然在很长一段时期里禁锢着人们的观念,即使90%的民营企业都来自家庭、家族创业,从社区夫妻店到数以千万支撑国家经济体的中小企业,但是,人们对“家族企业”这个话题还是尽量回避。当然,近几年的情况改善了很多。不过直到今天,即使在学术界,家族企业研究也还算不上主流学术。  这也没有关系,“你关注不关注,家族企业它总是要成长的。”一位民营企业老板如此客
期刊
忠诚、义勇、谦卑、公正、牺牲——为了荣誉,侠胆相照,生死与共。  来到青山环抱的福耀集团,似乎过于素肃,惟有集团大门口一侧高耸着一块厚重的蓝色牌子。牌子面向企业外部的一面,是四个白色大字“福耀集团”,面向企业内部的一面则写着八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家企业显然无意向世人展示虚华。  走进大门来,迎面的广场上立有三根扁平的柱子,它们紧紧相邻,长短不一,分别饰有红、蓝、黄三色,立柱直插云霄。
期刊
曹德旺表示,让曹晖回到国内来做集团总经理,这种安排是企业的需要,文化的需要。  从曹德旺做企业的经历看,把企业做成家族企业,似乎并非他的初衷。但最终,他还是让曹晖成为了接班人,而表明自己开始从企业正式退休。  曹晖作为福耀香港公司总经理、美国公司总经理,在海外工作锻炼长达十几年。特别是2001年到2004年福耀在美国打的那场反倾销官司中,父子俩配合默契。  当时,曹晖把美国律师请来,日日夜夜一条一
期刊
德勤管理咨询(上海)公司合伙人    企业的代际传承问题能否得到顺利解决,直接决定着企业能走多远和达到什么高度,有时甚至会影响企业的生存。未来5至10年,我国家族企业将迎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传承交接高峰,探讨传承问题的意义显而易见。  如今看,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具体采取何种方式,一个共同的趋势是:中国家族企业已经开始在代际传承上尝试寻找解决方案。  福耀集团创始人曹德旺先生以他决断的性格,
期刊
下午五点,下班时间已过,天色灰蒙,曹晖开着他那辆黑色奥迪行进在高速公路上。公司财务总监陈向明困倦地缩在副驾座里,我则靠在后排,看着窗外掠过的灯光。  近一小时后,车子终于停在了曹德旺的“豪宅”门前。夜幕下看不清周围的环境,但说深宅大院是不会错的。进得厅堂,迎面便看见一部摆在中央案桌上的《金刚经》,长一尺多,宽五六十公分,厚二十多公分,红木封面十分沉重,得有两个人同时把着两端才能翻开,很是精致珍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