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探究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ua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2004年7月我们开始使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通过对新教材的培训与教学实践,捉使教师逐渐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以实拖新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学目标,依据我校的地理教学实际,指导课堂教学。在近两年的教改过程中,笔者认为改变教师教学行为,是实拖新的教改理念、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
  一、教师是学生情感交流的好朋友,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实拖者是教师。新的课程改革目标是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基础的。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教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教师的人际80%是与学生的交往。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是教与学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相互认识、理解、情感的交流与信赖的关系,它以教学活动为中介,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及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拖,也正是新的课程改革目标以“关注人的发展”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那么,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要热爱学生,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爱是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养料”。有爱做基础,可以活跃课堂心理氛围,有效的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在愉快的教育情境中消除诸多不利的因素,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培养创新精神,进而是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的发展。
  其次:要理解学生,这是实现师生关系情感交流的基础。学生需要理解,理解也是爱的一种体现,是师生心理相容、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不理解学生,教育就往往无从着手,更谈不上收到好的效果。新课程的实施也是这样,教师要理解学生,就必须研究学生,能够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思想上、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具体问题,并经过和学生交心而解决这些问题。
  再次:要尊重学生,这是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支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师生相互尊重、信赖和平等的氛围。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焦虑,平等相处、互谅合作,使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合作者
  新课程强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新课程彻底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互动、师生交往和师生合作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共同思考,交流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达到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变化,意味着教学成为集体的事情,人人参与、师生平等对话,展现个性,流露着创造性,师生之间成为合作者的关系。
  在新课程下,教师在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主要的任务和目的,教师不在是教学的中心,也不在是课堂的权威,教师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激发者、引导者,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三、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活动与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书。而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而新课程的理念视这种观点为“只教不研则浅,只研不教则空”。地理新课程所蕴涵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内容需要教师应寓有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既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因此,教师的这种角色把教育教学与研究有机的融为一体。这就要求教师把“教室,,作为“研究室”,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地理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研究,从探究问题的角度设计教学方法,研究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地理问题的情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
  四、教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只是教书,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由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照搬者。而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同时,教师要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的课程能力,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综上所述,在实施地理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好伙伴,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等,在新课程环境下,做教师更“难’’了,也更有成就感了。
其他文献
【摘要】历史分析思维方法,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关键词】历史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课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思维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他是适应高校选拔的需要。  1.历史分析思维方法须有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作理论基础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要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我们首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地理课常用的一些直观教学方法、直观教具模型、课外实践活动
期刊
目的:  以中国针灸历史发展为背景,探讨和研究针剌徐疾法理论的根源及其发展脉络,尽量全面的探讨针剌徐疾法的根源及其发展脉络,认识徐疾法的涵义、徐疾法的操作方法及针刺中
初三历史复习课堂一直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许多人认为复习课上,老师讲解难以把握中心,学生自学又难以掌握内容。其实在复习中,老师以提示归纳为辅导手段,学生以自学总结为妙,分清主次,掌握顺序,这样复习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一、分期讲解  初中历史课本上所讲的内容,都是时期的,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外交、民族战争等各方面的内容也各有特色,每个特定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事件。分清历史时
期刊
新闻是各级电视台的立台之本,是节目的重中之重。如果说八十年代我国的电视新闻是播音员一统天下的话,那么八十年代后诞生的主持人就注定要各领风骚。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在
【摘要】新课改后,在新课改的文件中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教学创新方面。教学的创新一方面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应新课改的要求,从几个方面来讨论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创新教育,希望能为各位教师提供可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思维品质  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让历史课堂绽放活力,呈现精彩,是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教师应从多角度寻找解决办法,改进课堂教学,在高考的背景下,在教纲考纲前提下,营造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主导主体积极性  提起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目标,很多学生会答:把历史知识掌握牢固,能够熟练应用,高考考出好分数。很多老师也认为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高考取得好成绩。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对历史课
我国近代地理学家竺可桢曾说过:“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这意味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地理资源,使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这一点是
期刊
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推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经过数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开始时,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