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地地理资源,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E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近代地理学家竺可桢曾说过:“凡教学地理,必须自己知至未知,自儿童日常所惯于见闻之物,而推至于未睹未闻,自个人所受环境之影响,而推广及于社会全体,是故教学地理,开始必自本土地理着手。”这意味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地理资源,使教学贴近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这一点是符合新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
  既然要联系当地实际,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肯定就不符合新课标的标准了,那么该怎样将当地的地理资源与地理教学结合起来,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笔者任教地区为例,谈谈对此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一)联系当地时政,将之融合于地理教学中。这样让学生既感受到地理知识对现实决策的指导性作用,又让学生相信政府决策的正确性,既进行了知识教育,又进行了政治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例如:2003年当地市人民政府发布实施了《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0――2010)》这一规划中提出“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总要求。这一规划符合地理学中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这一内涵,坚持资源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并兼顾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联系当地产业发展情况,深入理解与掌握高中地理中关于工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因素及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相关知识。本市的工农业及其他产业发展正是地理学中相关知识的体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下面具体谈谈这几个产业与高中地理教学存在的一些联系。
  首先,以笔者所在市的某些工业发展为例。这些工业具有一定的集聚效应,其中开发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这正和高中地理中工业区位因素中“集聚”有关,在教学中可以将汽车零部件产业搬上课堂,作为一个案例让学生分析,从而达到利用身边的地理资源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印象的作用。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以中信渤海铝业、戴卡集团等企业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什么会在本市开发区崛起?为什么会有这种集聚效应?”等类似的问题。学生将这些情况与高中地理课本中工业的区位因素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不难得出结论:这种“集聚”与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密不可分,当地地处环渤海汽车产业群的“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十分突出;另外,近年来公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有利于各个企业节省基建投资。所以共用基础设施也是当地汽车零部件“集聚”的一个条件。
  其次,将当地农业发展与高中地理的农业区位因素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当地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养猪厂等取得成功的诀窍就在于当地农民通过科技书籍、电视、网络等方式学习相关技术。这里就涉及到农业区位因素中社会经济条件的农业生产技术。再如,当地北部山区山坡板栗、核桃种植,体现了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条件的地形要素,因为板栗、核桃喜光,适合在阳坡生长,所以多种植在山坡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拿到课堂上,将地理原理形象化,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再次,本市旅游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比往年有很大提高。这说明当地经济在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总体上朝着积极的方向变化。这与高中地理中三次产业结构相关知识有关,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当地第三产业发展来阐明三次产业比重问题和如何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与升级。
  (三)紧密联系当地自然地理资源,让学生的知识“眼见为实”。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的好习惯,也可以适当安排一定的野外考察,让学生在现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
  首先,可以根据教材有计划安排学生搜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例如讲授气候时,可以要求学生对学校或者家庭周围的气候情况(比如气温、降水等)做观察记录,那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调查,对于我们当地气候的基本特点就会有个认识。例如:笔者任教学校所在地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涉及到高中地理中气候带、热量带的划分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当地的地理纬度、太阳高度角及毗邻滨海城市的特点来分析。
  其次,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地理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野外考察。在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生物进化与环境的变迁”相关知识时,笔者就组织学生到当地柳江盆地进行实地考察。柳江盆地是进行地理实地考察的绝佳地点,以地质构造等方面来讲,可以被称为“地理教育第二课堂”。在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各类岩石,例如当地山上的石灰岩,沉积岩,花岗岩及背斜背斜在张力作用下形成谷地,可以在实地考察时观察到背斜的剖面形态。
  在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作为教师,要多挖掘当地地理资源,在平时的教育中少些理论讲述,多些联系实际的案例,多些实践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其他文献
【摘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作为一门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特殊学科,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展高中的历史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成为了人们倍加关注的话题。作者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本文中主要论述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性的提出若干可以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改善措施  一、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
提起历史,人们的印象是:死记硬背,与现实没有多大联系,是无用之学,是副科,豆芽科。在学生看来,历史课就应该是故事汇,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的这种认识无疑是否定了历史教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造成这些误解的原因在于历史教学本身出了问题。为此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在的历史课怎么样?你喜欢什么样的历史课?经过汇总和教研组全体老师的共同探讨,认为现在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一、历史课堂
期刊
【摘要】历史分析思维方法,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关键词】历史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课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思维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他是适应高校选拔的需要。  1.历史分析思维方法须有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作理论基础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其分析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是主体意识的本质特性,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要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式。要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我们首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地理课常用的一些直观教学方法、直观教具模型、课外实践活动
期刊
目的:  以中国针灸历史发展为背景,探讨和研究针剌徐疾法理论的根源及其发展脉络,尽量全面的探讨针剌徐疾法的根源及其发展脉络,认识徐疾法的涵义、徐疾法的操作方法及针刺中
初三历史复习课堂一直是历史教学中的难点。许多人认为复习课上,老师讲解难以把握中心,学生自学又难以掌握内容。其实在复习中,老师以提示归纳为辅导手段,学生以自学总结为妙,分清主次,掌握顺序,这样复习起来就得心应手了。  一、分期讲解  初中历史课本上所讲的内容,都是时期的,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外交、民族战争等各方面的内容也各有特色,每个特定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特定的历史事件。分清历史时
期刊
新闻是各级电视台的立台之本,是节目的重中之重。如果说八十年代我国的电视新闻是播音员一统天下的话,那么八十年代后诞生的主持人就注定要各领风骚。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在
【摘要】新课改后,在新课改的文件中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教学创新方面。教学的创新一方面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应新课改的要求,从几个方面来讨论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创新教育,希望能为各位教师提供可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思维品质  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让历史课堂绽放活力,呈现精彩,是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教师应从多角度寻找解决办法,改进课堂教学,在高考的背景下,在教纲考纲前提下,营造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主导主体积极性  提起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目标,很多学生会答:把历史知识掌握牢固,能够熟练应用,高考考出好分数。很多老师也认为历史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高考取得好成绩。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对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