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高自传》赏析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r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凡高自传》收录了凡高写给自己“灵魂双胞胎”弟弟提奥的重要家信。这些信件将近35万字,对于不了解凡高生平的读者而言,完整阅读下来可能有些吃力。它像是由信件连缀起来的纪录片,又像是由思想和情感汇聚而成的沉思录, 形式上更接近于一个孤独灵魂的喃喃自语。
  如果蓝色代表着忧郁,那么在文森特·凡高的画作里金色则近乎希望。1853年凡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牧师家庭,在这个世界生活了37年的他,绘画生命仅有10年。他生前困顿潦倒,死后被捧上神坛。在短暂的艺术生涯里他曾经创作出大量色彩绚丽、风格独特的绘画作品,即便不谙绘画的朋友,也一定目睹过《星空》《向日葵》的风采。而或许鲜为人知的是,除了这些闪耀动人的画作,凡高亦有大量被视为“艺术圣经”的书信被完整保存了下来,这些信件多为凡高与弟弟提奥的通信,它们是兄弟之间的坦诚私语,也是不经粉饰的艺术人生,它们同凡高的画作一样感动和鼓舞着全世界热爱生活、心存希望的人们。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凡高传》和著名民谣歌手唐·麦克莱恩那首广为传唱的《文森特》的创作源泉便来自于此。
  在书信里,凡高不再是那个带着光环的天才,不再是那个偏执孤傲的疯子。
  在谈及绘画的初衷时,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我在这个世界已经存在了30年,出于感激,我想以绘画的形式留下一些对于这个世界的纪念。”
  在遭受冷遇和质疑时,他又是这样坚定自己:“我宁愿思考四肢和头部是怎样安在身体上的,也不愿去想自己算不算个画家。”
  艺术的道路向来曲折艰苦,他并非认不清现实,只是因为追求而不惧贫穷,因为热忱而坚守信仰:“我越来越像条狗了,我觉得未来我会变得更丑陋更粗野,我预感到我躲不开贫穷的命运,但是,但是我还是想成为画家。”
  而在收获了一些认可之后,他又是如此谦卑,他拒绝了媒体的采访和自认为言过其实的宣传,并提醒提奥:“如果你和我收获了一些名气,我们的头脑一定要尽力保持几分冷静。”
  凡高生活极为清贫简朴,有时为了填饱肚子甚至要向房东赊账,却仍然牵挂着那些具有天分却居无定所的画家,高更便是其中的一位。他想赚很多钱,也是因为:“我想赚很多钱,可以让优秀的画家们来到这里,而不是在小林荫道的泥潭中瑟瑟发抖,这样的画家有很多。”
  在不被理解和身陷囹圄之時,他说:“我想说,我宁愿死掉,也不想引起这样的麻烦,受这样的罪。好吧,好吧,承受且不抱怨,这是我学会的第一课。我们最好的应对方式,或许就是对我们承受的巨大痛苦一笑置之,就像世上那些伟大的人所做的一样。”
  而到底究竟何为艺术,凡高在给提奥的信中是这样写的:“我和你说得越多,就越觉得去爱别人是最艺术的表现。”
  在书的编排上,在相应的章节插入了“凡高的生活轨迹”作为背景介绍,以便读者更能理解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情之所起”。而文前所选用的8幅彩色插画,记录的也是凡高生命中的几个重要时刻。《哀伤》所画之人是凡高的绯闻女友希恩,这段感情让我们记下了凡高的善良与悲悯;《吃土豆的人》是凡高绘画初期写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他心之所系的总是底层艰辛的劳动人民;《阿尔的舞厅》是凡高与另一位印象派大师高更共同完成的作品,他们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在坊间流传至今……这些有益的补充,可能是本书相较于其他版本而言的独特优势。
  凡高的画充满想象令人过目不忘,凡高的文字沉郁优美流淌着深情,但或许不知道的是凡高读过的很多书你都没有读。在《凡高自传》中,凡高曾多次和提奥分享过读书心得,他的三观和艺术理念一定也受了这些作品的影响,该书的责任编辑在编校过程中曾收集了一份凡高的读书清单,也许细心的你在阅读之后能够给出更多答案,让我们捧起书本,一起去探索这穿越时空的生命绝唱。
  作者单位:中国书籍出版社
其他文献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之日,蛰居陋室,翻捡历年所写书话,发现旧稿之中竟有多篇科幻的读书札记,虽无新知,亦非空言,多少尚有一得之见。现略加删削,以飨读者诸君。  《猫城记》:一部被冷落的经典  北京街头很少有作家的雕像,不过在天桥以东的金鱼池,却有一尊老舍的浮雕,屹立在大道一侧。雕塑正面是老舍的浮雕,遥望着熙熙攘攘的大街,侧面看去却是三本立着的书,依次是《骆驼祥子》《龙须沟》和《茶馆》,凸显了老舍的文学成
期刊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出版以传播科技成果、促进科技进步、助力科技强国为己任,紧跟科技发展前沿研究,荟萃科技发展成果,引领科技发展,传承人类文明,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科技类出版社承担着我国科技出版的重任,人民邮电出版社作为一家隶属工业和信息化部系统的大型专业科技类出版社,建社60多年来一直以服务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己任,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科技发
期刊
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联合举办一本书的研讨会,是不多见的。这是国务院参事室对参事的关心和支持,也是中国作协对写作人的鼓励。我既是参事也是作家,跨了两界,我以双重身份,祝贺樊希安参事的长篇小说《乌蒙战歌》出版。  这些年在参事室教科文卫组,我和樊希安先生一直是调研搭档,搞全民阅读的研究,多次合作写过参事建议,所以我对樊参事比较了解。樊希安先生担任出版领导工作多年,有非常丰富和成功的出版创新
期刊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针对总体目标,《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上海教育出版社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一直以来都
期刊
在2020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50部)发布会举行。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协副主席张炜,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庆邦,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江苏作协副主席鲁敏,丛书总主编、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室主任何向阳,丛书主编、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纪委书记王大玮,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陈杰出席。  王大玮:中原出版传媒集团秉
期刊
2020年,适值美国科普泰斗兼科幻巨擘艾萨克·阿西莫夫百年诞辰。40多年来,我发表的关于阿西莫夫的文章已不下40篇,它们或视角不同,或主题各异,或深浅有别,或详略不一。今又逢读书日,正好借书缅怀已辞世28载的阿西莫夫。  “比他们想知道的还要多”  大约半个世纪以前,阿西莫夫就说过:“作家自己写的作品最能说明其人。倘若有人坚持要我谈谈我自己的情况,那么他们可以读一下我的几本书:《作品第100号》《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看来,积极推动全民科学阅读是落实总书记要求,提高民族自信、繁荣民族文化的基本形式,也是最普遍形式,应让科学阅读成为全民阅读的亮点和最为活跃的部分。  众所周知,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进行的一场跨时空对话,阅读活动天然
期刊
书院是中国唐末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文化教育组织,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它不同于私塾,也与官学有区别。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是在私家聚书藏书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作为讲学授徒培育人才的书院,始于南唐昇元四年(939)建立的白鹿洞书院,当时称“庐山国学馆”。但是真正具有学校性质,又从事教学活动的书院,始于中唐时期,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至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大约可以确
期刊
《人世间》  梁晓声 著 定价:238元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7年11月  “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他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重申理想主义价值,气象正大而情感深沉,显示了审美与历史的统一、艺术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辞中写到。  《
期刊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出门受限的人们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长时间将精力聚焦于互联网。新媒体原创热文成了重要的抗“疫”阵地,弥合疫情下信息和知识的时空距离。作为中国互联网内容流量池的典型,微信公众平台和今日头条平台承载和记录着疫情防控的艰苦与奋斗。  2020年2月,新榜监测到365440個活跃样本累计发布21660551篇内容,平均阅读数和平均在看数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