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欲望的表达和对生命意义的解读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zha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联合举办一本书的研讨会,是不多见的。这是国务院参事室对参事的关心和支持,也是中国作协对写作人的鼓励。我既是参事也是作家,跨了两界,我以双重身份,祝贺樊希安参事的长篇小说《乌蒙战歌》出版。
  这些年在参事室教科文卫组,我和樊希安先生一直是调研搭档,搞全民阅读的研究,多次合作写过参事建议,所以我对樊参事比较了解。樊希安先生担任出版领导工作多年,有非常丰富和成功的出版创新经验。他去年出版了一部有关三联书店改革创新的学术著作,如今又身体力行“亲自”写小说。看到他写了这么厚的一部长篇小说《乌蒙战歌》,真是由衷地欣喜。
  这是樊希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计划还要写两部,是为基建工程兵立传的三部曲。作者有雄心壮志,如此大的文字体量,是因为他在青年时代曾经历的基建工程兵的生活,东奔西突转战南北,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我读《乌蒙战歌》,首先被它文字的质朴和情感的真挚所感动。这部书并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是由很多真实生动的小故事,像珠子那样串起来的,语言多是自白的讲述,很少修饰和抒情。但是它有一种感人的力量,为什么大家会觉得这部书好看,因为它是一部有感情、有责任、有反思的作品。充满了一个老兵对军队的感情、充满了对云贵高原大自然的感情、充满着对战友的感情,还有对三线建设大工程的感情。这些感情贯穿于字里行间,不是作者刻意写出来,而是自然流淌出来、渗透出来的。掺假的虚饰的所谓感情一定不能打动人。
  严格说,这部小说的纪实色彩比较重,可以算是长篇纪实文学。但同时,它又超越了纪实文学,写出了20世纪70年代青年军人寻找生命价值的过程,成为一部回望青春岁月,体魄与心灵相伴成长的小说。故事发生时间和知青那个年龄段几乎同时期,我感到特别亲切。小说取材于年轻大兵们在云贵高原的深山里建煤矿的经过,作者也开发了一块尚未被开垦的文学“处女地”。
  该书有四个特点:其一,客观、清晰、真实地呈现了三线建设的场景,具有20世纪70年代鲜明的历史感。不是全貌,是原貌,还原大西南三线建设的具体生活,有一个时代的大背景在那里,但他的分寸感把握得比较好。小说中设计的人物,像侯副科长那样的人,有一种熟悉的“文革”气味,虽然不是坏人,但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已经受到极左思潮的侵蚀。《乌蒙战歌》这部小说以人物带动情节发展,每个人物几乎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细节尤其真实、生动,就好像是真实的人物原型记录下来。但樊参事说,其中很多人物都是虚构的,从士兵到首长,把他以往熟悉的各种人物,交织、拼接起来,经过精心处理和编织,跳出了纪实文学的局限性。从岩层的艰难掘进、塌方事故,到最后艰难打通,故事的发展层次分明地步步推进,最后坑道的南北对接终于分毫不差地成功,一直都是这些人物在带著我们走。一步步引导读者心里升起对建设者由衷的崇仰和敬重。
  其二,人性的真实感。20世纪70年代的人物塑造很容易僵化生硬,但《乌蒙战歌》中的人物,如夏志文、夏志武兄弟、黑雷子、冯老虎、丁不住、老谷头一直到蓝月亮,写得都很人性化。七情六欲、合乎情理。还有一个“我”曾宪云,巧妙地嵌在里面。这个人的原型比较接近作者本人,他出生在农村,从小爱读书爱写作,最大的理想就是将来能调到县文化馆工作。后来当了兵,一心想进步想提干,他写稿子的动力之一就是立功受奖,并非过去的英雄人物那样纯粹无私。作品好就好在作者没有回避个人成长进步中潜在的利益诉求,改变了过去英雄人物高大上的套路。作者尊重青年人奋斗上进的愿望,更重视个人的主体性,敢于描写主人公的内心失落和挣扎。作者不回避那个时代被禁锢的性躁动,给年轻人的情欲以正当性和合理性。作者对这些人性基本特点都充分给予理解,而不是简单的道德批判。作品中有几处描写人物失恋后的失落、思念,苦闷的心情,有几大段类似华彩的乐段,写得非常漂亮有感情,是全书最出彩最美的段落。由此可知,作者写70年代的三线生活,虽然还原生活,但并不是认识上的还原。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他对70年代的认识,早已超越了70年代,建立在经过清理和梳理的思想基础上。
  其三,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有个重要突破,就是对于生命,对于牺牲的重新解读,赋予了生命和牺牲更深层的意义。尽管小说的整个主旋律和基调,是责任、是奉献、为国家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是这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但《乌蒙战歌》的特殊性,在于作者写出了以往被我们忽略的,除了牺牲生命之外的精神付出。三线的军人,三线的工人,除了克服家庭困难、除了有些人因事故牺牲了肉体生命以外,工程兵还付出了什么?精神的寂寞、青春的烦恼、前途的渺茫,这些是不是、算不算另一种牺牲呢?这是过去被人们忽略了的,这部作品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话题。除了死亡之外,还有没有另一种形式的牺牲?有。这种牺牲值不值得?值得。牺牲过程中,战士们有没有困惑?有困惑。精神上的牺牲甚至比生命的牺牲更需要勇气,战士们就是在解除克服困惑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生命才获得更多意义和真正的价值。我认为作者把这个关系处理得很好。直到他解决了这些难题之后,由战士们谱写的这首“战歌”才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战歌是战士们在战斗中唱的歌,激励自己也激励战友。这才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为什么叫它成长小说呢?战胜自己遇到的一次次心理危机、战胜家庭遇到的困难、战胜自己的个人欲望和奉献之间的矛盾。这场持续多年的战斗,最终是军人们战胜了自己。所以,当南北大巷道的岩层被打通,这本书整个的大脉络也就通了,达到作品的高潮。
  其四,这部“军旅”小说忙里偷闲,捎带了地域、地方文化特色。其中由河南兵想家而写到河南豫剧,豫剧在河南家喻户晓,人人会唱,自然贴切。故事的发生地在贵州,河南兵到了贵州山区,贵州的民歌山歌对歌,合情合理。再加上作者是个激情澎湃的业余诗人,他不断在创作诗歌,他写的诗歌和大环境情景交融。作者把三种不同形式的“戏文歌词诗句”都穿插交织在故事的进展中,“战歌”就变成了三重唱、四重唱,构成了文化上的丰富性,增加了作品的文化色彩,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战歌”。
  当然,该书由于写作时间太匆忙,文字打磨不够,还是略显粗糙,缺少文学描写和文学性强的叙事语言。视觉的转换有时候缺少章法。词汇的运用也有点小问题,写历史特别忌讳使用现代词,如果不是穿越小说,那么必须还原到20世纪70年代背景下的语言。还有一些不恰当的文化词儿,也就是书面语,尤其是对话,要尽量避免使用书面语。
  最后要说,樊参事这个人,貌似憨厚,实际上特聪明鬼精的。就像作品中的那个河南兵曾宪云,心眼儿挺多挺有才。但貌似憨厚的樊参事,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非常谦虚,善于虚心听取意见。这样我们就有理由期待他的第二部、第三部,写得更好更成熟。他这位由出版家转行的小说新秀,也将在写作中“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期待他顺利完成这部基建工程兵的史诗。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凿运河的国家之一,不仅开凿时间早,且沟通流域广,其规划严密、工程艰巨、技术精湛都在世界运河史上可圈可点。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交通动脉,也是滋养南北的生命线;不仅培育了充满生机的特色文化,还反射出古代中国的兴盛图景。2014年我国大运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开启了大运河的新篇章,引发我们去思索大运河的历史、大运河的文化,以及大运河的未来。  2019年7月24
期刊
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古老且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它历经三千多年,以各样的风貌反映着时代的精神。当我们的文明还处于时空的襁褓中时,作为早期萌芽状态的书法便诞生在华夏民族母亲的摇篮中,由古之结绳记事的蒙昧到仓颉造字“感天地、泣鬼神”,中华文化的演进根植了书法惊人的智慧与文化命脉。那么什么是书法的灵魂呢?它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本是妙不可言,当其流于笔端,楷篆隶草行异彩纷呈,文字的书写美达到极致,在笔墨中
期刊
沈祖棻先生的《涉江诗词集》,2019年由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再版了,这不禁让我想到40多年前《涉江词稿》和《涉江诗稿》油印本的刊行。程千帆先生在《涉江诗词集·叙录》中说:“先室沈氏夙工吟咏,然未尝轻以所作示人。及不幸逝世,余陆续刊布其遗著,始为海内外所共知。其《涉江词稿》五卷、《涉江诗稿》四卷,初在南京油印,旋又分别在长沙、福州出版……”兹就南京印刷沈祖棻先生诗词集追忆如下。  20世纪
期刊
在2019年12月末举行的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上,北京史研究会会长、研究员李建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监测部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王喆,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姜师立,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陆春祥,主持人马宗武,就在大运河沿线打造跨区联动的阅读文化为主题进行发言和对话,传递的理念很有价值。本刊特整理了对话与读者共享。  主持人: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近年来北京阅读季也在持
期刊
我家就住在运河边上,我居住的小区,出西门跨过丽水路,边上就是京杭运河杭州的终点,1786千米,有一个标牌,法国设计师设计的,晚上会发亮。我只要在杭州,晚饭之后都要去河边走走,我们杭州把走运河简称为“走运”,若干年前,我还专门写过一篇长散文《走运》。“走运”,在运河边上是一项很热闹的运动,从白天到晚上,经常有各种各样的人在走,不停地走。  2019年3月,我应《中国青年报》的邀请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
期刊
我业余时间翻译出版的小说、传记、学术著作等,加起来有300多万字,平时阅读,英文书占了大部分,然而我并非英语专业毕业,英语是自学的。  学外语最大的动力,是渴望痛痛快快地读原著  中学时,我非常喜欢英语,抄写背诵英语单词是一种快乐,发现新世界的快乐。以至许多老师提醒我,不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在英语上,因为当时英语分数不是全部计入高考总分。高考填报专业,我第一选中文系,第二英语系。高考成绩公布后,我接到
期刊
《当时明月在》是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是邹丹的又一部散文力作。邹丹从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多年来笔耕不辍,在深圳这个经济和思想都活跃的前沿城市,以独到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激扬着文字,形成了清丽、朴实、亲切的写作风格。  出生在洞庭湖边,水情水患是绕不开的话题。“家乡水系列”(4篇)是鄒丹经过多年采访积淀,结合儿时成长经历写成。1949年前大水泛滥时节,洞庭湖边无数家庭在风雨中飘摇生存,辛酸苦楚
期刊
2019年8月由江苏省科协、省文明办、省新闻出版局、省科技厅、省广电局、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第十届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评选工作圆满结束。《鬼脸化学课·元素家族》从150件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鬼脸化学课·元素家族》这套书博采众长。该书从广阔的视角讲述了化学元素的知识和故事,关联了天文、地理、经济、社会、历史等来讲述。全书约56万字,2000幅图。作品在文字的可读性、图片
期刊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之日,蛰居陋室,翻捡历年所写书话,发现旧稿之中竟有多篇科幻的读书札记,虽无新知,亦非空言,多少尚有一得之见。现略加删削,以飨读者诸君。  《猫城记》:一部被冷落的经典  北京街头很少有作家的雕像,不过在天桥以东的金鱼池,却有一尊老舍的浮雕,屹立在大道一侧。雕塑正面是老舍的浮雕,遥望着熙熙攘攘的大街,侧面看去却是三本立着的书,依次是《骆驼祥子》《龙须沟》和《茶馆》,凸显了老舍的文学成
期刊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出版以传播科技成果、促进科技进步、助力科技强国为己任,紧跟科技发展前沿研究,荟萃科技发展成果,引领科技发展,传承人类文明,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科技类出版社承担着我国科技出版的重任,人民邮电出版社作为一家隶属工业和信息化部系统的大型专业科技类出版社,建社60多年来一直以服务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己任,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科技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