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做好主题出版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_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针对总体目标,《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上海教育出版社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工作。如何更好地宣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上海教育出版社选题策划的重点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出版人,我深觉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不轻。如梁启超所言:“生此国,为此民,享此学术之思想之恩泽,则歌之舞之,发挥之光大之,继长而增高之,吾辈之责也。”我素喜涵泳于中国经典文学的浩瀚汪洋中,左右采获,获益良多。中国经典文学,包孕博大,作品丰富。其精湛的表现形式,深刻的生命体验,高明的精神观照,在在皆是宝矿。如何高质量地挖掘,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从课堂走出的经典探索
  因工作中的种种机缘,我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特级教师黄榮华,相识相交多年。从2002年开始,“复旦附中人文实验班”将经典文本如《论语》《孟子》《古文观止》《诗经》《楚辞》,以及李白、杜甫、苏轼等名家的作品大量引入课堂,取得不俗的成绩,后逐步在全校推广。经过10余年古诗文课堂的教学探索,2013年《中华古诗文阅读》(6册)校本教材编写完成,并投入课堂教学使用。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中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此,我产生了策划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古诗文选题的念头,遂与黄荣华老师交流出版校本教材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我与黄荣华老师就编写理念、编写内容和编写框架进行了研究讨论,在原校本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编写内容,增加名人文论,力求所选古诗文与统编教材中的古诗文互为补充。在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支持下,从2015年到2016年,《中华古诗文阅读》丛书陆续出版完成。
  起初策划这套丛书时,我将社会效益作为首要出版目标。不同于市场上一般概念的普及读物,作为一套校本教材,《中华古诗文阅读》立足于课堂,是以改进语文教学实践、解决语文教学问题为指向,从传统文化可教学的角度出发编写的一套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这套教材荣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诚如黄老师在丛书的前言中所说:“《中华古诗文阅读》是从‘文化的发现’角度启示同学们更深更广地认识作为‘中国人’文化所自,唤醒沉睡在自己心中的《论语》之‘仁’,担起自己生命中应当承担的《孟子》之‘义’,激发潜隐在自己头脑中的《老子》之‘智’,了然可以自我享受的《庄子》之‘达’,力行世间最难践行的《墨子》之‘爱’……”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这是我们出版这套书的初心。
  2017年2月7日晚,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来自复旦大学附中的武亦姝成功夺冠。她的学识广博、淡定从容,以及一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赢得众多观众及网友的称赞。一时间,武亦姝的夺冠秘籍——《中华古诗文阅读》,火出了圈,迅速在市场上刮起了抢购旋风。总决赛后的那段时间,该套丛书几乎每星期就要加印一次,至今销量已逾20万册。
  《中华古诗文阅读》的蹿红有些出乎意料,但作为它的策划编辑,我深知这成功并非偶然,无论是编排架构,或是选材篇目,都经过了多番讨论、反复斟酌、数次增删的过程。为了让学生知道中国文化的“版图”有多大,《中华古诗文阅读》是在文化史的大视野下编排整套图书的框架,即以“经”为中心,以“史”“子”“集”为拱卫的几千年来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存在方式展开,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感知生命与周遭事物的关联,从而自觉形成“文化史”的概念。全套图书共6册,每册图书有10个单元,除广泛涉猎《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外,每册都安排了《文心雕龙》、古诗词鉴赏、谈诗论文等单元的学习内容,所选篇目也都是最核心、最优秀、最有生命力的内容,引导学生脱离扁平的阅读模式,从欣赏、批评的角度多方位地审视其文化内涵,从而培养独立自主的阅读思辨能力。
  通代诗词选本的“出圈入户”之路
  当大家在对《中华古诗文阅读》的成绩津津乐道的时候,我却在思考下一个选题。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虽然诗词这样的文学形式与我们当下的日常生活已渐行渐远,但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文化基因却一直都在。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等诗词类节目的热播,社会上掀起了学习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热潮。大家已经不再满足于中小学课本中为数不多的诗词选篇,而是渴望积累、掌握更多的古诗词,从中获得更多的心灵滋养与审美体验。
  然而,中国古典诗词是一极为浩繁的艺术宝藏,现有的选本,总是选择性大于全面性,多为某位作者或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作品选,却鲜有大型的通代诗词选本。从自身学诗词的经验来看,若能对诗词发展的脉络有个大体的了解,则对于阅读、理解、掌握不同时期的作品会有偌大的帮助和启发。
  2017年3月7日,我约了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教授,将我的想法告诉了他:“市面上各类《唐诗选》《宋词选》或者《李白诗选》《苏轼词选》等自有其作用和价值,但对于想要更广泛地阅读、理解、背诵古诗词,更深入地了解古典诗词发展历程的读者而言,这些选本恐怕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方教授是《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暨现场学术顾问,东方卫视《诗书中华》学术总顾问,他对我的看法颇为赞同。于是,当场我们便决定,着手策划一套涵盖上古到晚近诗词名作的大型通代诗词选本,但该选本要区别于馆藏类大部头图书,应便于普通读者居家收藏使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出圈入户”。只是如何做到全而不繁,着实花费了颇多精力来研究。
  简明实用,是我策划这套书时追求的目标。为了避免通代选本常常被束之高阁、使用率低的问题,我充分考虑了当今快节奏生活之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将诗词总量定在2000首左右,从3000多年前的《诗经》一直到近代王国维等人的诗词作品,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最经典的诗词,于是书名便定为《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读者通过阅读这些诗词,能够对中国古诗词的演变脉络和发展趋向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把握,对于成为一个真正的“诗词达人”大有裨益。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整套书取精用宏,专注文本,主要选择篇幅适中、易于背诵的诗词,篇幅较长的经典如《长恨歌》等不在其内。体例上仅为诗词加上必要的简单注释,避免让读者陷入繁复冗长的引文之中。译文以有助于阅读为宗旨,追求流畅优美。此外,每首诗词还配有寥寥几句诗解。诗解阐明诗词的主旨,有时也解说一些相关知识,但点到为止,不做过度阐发。此举是将时间还给读者,让读者回归自身的阅读体验,而非陷入编者喋喋不休的解说中迷失了方向。   《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出版两年多的时间内,我做了大量的營销推广工作,至今销量已达7万套(70万册),且销售数据仍在不断攀升中。
  实践诗词之用的功能性
  诗缘情而绮靡,诗词本是古人的代言体,但因文白之别,当今读者常被自我建构的诗词深赜佶屈的刻板印象所吓退。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所以,我为自己设定了下一个目标:让经典变得生动亲切,让诗词与生活联结。
  继《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之后,我又紧锣密鼓地策划了《给孩子的好诗词》,共3册,分为《跟着季节学古诗》《跟着景点学古诗》《跟着民俗学古诗》。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选择了季节、景点、民俗三大主题,挑选与之相关的诗词编撰成册。《给孩子的好诗词》让孩子与自然、历史、日常经验面对面,一册伴四季,一册走天涯,一册载传统。诗词在孩子与生活体验相连接的过程中被激活,变成了一幅完整的立体图景。其中的《跟着季节学古诗》,就如同孩子的四季良友,陪伴着孩子一起从春走到夏,由秋走过冬。在字字锤炼的诗人、词人的引路下,帮助孩子捕捉细微的季节更替的变化。《跟着景点学古诗》适合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出游,一路走,一路读,名山胜川,古都丽景,都会变得更立体,更形象,带着情愁,跨越时空,也减轻了家长们搜集资料的负担。《跟着民俗学古诗》则是用诗词载传统,从元日、立春、惊蛰、元宵,到春分、上巳、寒食、谷雨;从立夏、端午、七夕、白露,到重阳、腊日、冬至、除夕,在诗意的表达中,把民俗节令都装了进去,孩子既读了诗,又了解到我们的传统民俗的丰富多样。
  因读者的定位是孩子,我希望孩子能够在读诗的过程中全方位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感,所以精选了500余幅传统古画作为随文插图。接着,我又联系上了雷海为。雷海为从一名外卖小哥,成为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凭借对诗词的热爱,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他的励志故事,激励鼓舞了很多人,尤其对孩子们来说,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向来对选书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的雷海为,看了《给孩子的好诗词》的书稿后,立即答应成为这套书的推荐人。
  《给孩子的好诗词》一经出版,首月销量就达4万套。比起销量的成绩,我更在意这套书给读者带来的价值与意义。就如方笑一教授所说:“读者可以带着书走去户外,走入生活。感知身边四季的流动,自然界草木鸟兽、声色光影的变化,回头读季节诗,体会方能亲切;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在名胜古迹间,发思古之幽情,回头读景色诗,感受方能充实;加入各种节日的民俗活动,行典礼、做游戏、品美食,回头读民俗诗,心意方能联通。”中国诗词,可谓语言艺术中最精致的部分,经过千百年锤炼,无论从思想内涵、情感意趣还是艺术技巧,都可谓尽善尽美、精妙绝伦,吸引着一代又一代诗词爱好者为之吟咏诵读、咀嚼品味。但对于平日里习惯阅读和写作白话文的当代中国人而言,要真正读懂古诗词,殊非易事。或许,我们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低首吟哦,而是从书册中抬起头来,去户外读诗,去人生经验中体会诗情。《给孩子的好诗词》即是致力打破现实生活与诗词之间的壁垒,让诵读诗词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使生活更有美感、人生更有诗意。
  深研文学内涵之科学品格
  人们对于词通常有两种误解:一是词只分婉约和豪放,且以婉约为主;二是对某一个词人面具化的定性。比如苏轼就是豪放派词人,李清照便是“凄凄惨惨戚戚”的形象。这样的误解非常普遍,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对词这一文体所拥有的艺术魅力的了解。由是,新的选题策划,在我的脑海中诞生了:这应该是一套以趣味性为表,以专业性为底,言人之未言的说词著作,同时作者应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影响更多人走近词,了解词,感受词。就这样,2019年7月,《杨雨说词》出版了。
  杨雨教授是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资深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等节目点评专家。杨雨教授深耕唐宋词20余年,是学生选出的“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一名高校学者,从三尺讲台,走到接受亿万观众点评的荧屏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受到大众的喜欢,需要有经得起检验的真才实学,随机应变的伶俐口才,从容大方的气场,更需要有抛开所有光环后,依然闪耀的人格魅力。也正因此,杨雨教授是我策划这套新书思考作者时的首选。
  《杨雨说词》共分四卷,以敦煌曲《菩萨蛮》肇端,以秋瑾《满江红》煞尾,用120首词作贯穿了从盛唐至民国词史的重要节点。我期望读者读完了《杨雨说词》,就能基本了解了一千多年中最重要的大词人、最经典的代表作,以及最重要的风格流派,读者可以自己勾勒出一条比较完整的词学发展史。《杨雨说词》的宣传推广,线上线下并行。武汉场新书分享会,到场的读者在国际会展中心大排长龙。长沙场讲座,直播收看人数达91.5万人。微博“杨雨说词”话题阅读量近200万,11个最具影响力国学大V纷纷转载,覆盖粉丝数逾9230000。
  在《杨雨说词》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科学的品格其实是文学经典的一种基本内涵。“按常规性的理解,文学注重感觉,科学讲究精准,所以在不少科学家看来,文学的模糊性可供消遣雅玩,却难得实用,也因此文学与科学的关系长期在人们的观念里是有隔膜的。但我不得不说,这是对文学的极大误解,一流的文学不仅承载着一流的感觉、情感与思想,同样也精准地契合着科学的理念,洋溢着科学的精神。”这给文学以另类的信心,给科学以别样的力量。
  自《中华古诗文阅读》始,从课堂迈出了主题出版的最初步伐;继之以《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探索通代选本“出圈入户”之路;借由《给孩子的好诗词》,实践诗词之用的功能性;再以《杨雨说词》,深耕学术之田。这是我身为一名出版人,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所尽的绵薄之力。最后,借梁启超之言,抒我心中之志:“吾感谢我先民之饷遗我者至厚,吾觉有极灿烂庄严之将来横于吾前!”
  作者单位:上海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古老且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它历经三千多年,以各样的风貌反映着时代的精神。当我们的文明还处于时空的襁褓中时,作为早期萌芽状态的书法便诞生在华夏民族母亲的摇篮中,由古之结绳记事的蒙昧到仓颉造字“感天地、泣鬼神”,中华文化的演进根植了书法惊人的智慧与文化命脉。那么什么是书法的灵魂呢?它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本是妙不可言,当其流于笔端,楷篆隶草行异彩纷呈,文字的书写美达到极致,在笔墨中
期刊
沈祖棻先生的《涉江诗词集》,2019年由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再版了,这不禁让我想到40多年前《涉江词稿》和《涉江诗稿》油印本的刊行。程千帆先生在《涉江诗词集·叙录》中说:“先室沈氏夙工吟咏,然未尝轻以所作示人。及不幸逝世,余陆续刊布其遗著,始为海内外所共知。其《涉江词稿》五卷、《涉江诗稿》四卷,初在南京油印,旋又分别在长沙、福州出版……”兹就南京印刷沈祖棻先生诗词集追忆如下。  20世纪
期刊
在2019年12月末举行的北京阅读季·阅读盛典上,北京史研究会会长、研究员李建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监测部负责人、高级工程师王喆,扬州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姜师立,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陆春祥,主持人马宗武,就在大运河沿线打造跨区联动的阅读文化为主题进行发言和对话,传递的理念很有价值。本刊特整理了对话与读者共享。  主持人:大运河沿线文化资源非常丰厚,近年来北京阅读季也在持
期刊
我家就住在运河边上,我居住的小区,出西门跨过丽水路,边上就是京杭运河杭州的终点,1786千米,有一个标牌,法国设计师设计的,晚上会发亮。我只要在杭州,晚饭之后都要去河边走走,我们杭州把走运河简称为“走运”,若干年前,我还专门写过一篇长散文《走运》。“走运”,在运河边上是一项很热闹的运动,从白天到晚上,经常有各种各样的人在走,不停地走。  2019年3月,我应《中国青年报》的邀请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
期刊
我业余时间翻译出版的小说、传记、学术著作等,加起来有300多万字,平时阅读,英文书占了大部分,然而我并非英语专业毕业,英语是自学的。  学外语最大的动力,是渴望痛痛快快地读原著  中学时,我非常喜欢英语,抄写背诵英语单词是一种快乐,发现新世界的快乐。以至许多老师提醒我,不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在英语上,因为当时英语分数不是全部计入高考总分。高考填报专业,我第一选中文系,第二英语系。高考成绩公布后,我接到
期刊
《当时明月在》是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是邹丹的又一部散文力作。邹丹从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多年来笔耕不辍,在深圳这个经济和思想都活跃的前沿城市,以独到的视角、细腻的笔触激扬着文字,形成了清丽、朴实、亲切的写作风格。  出生在洞庭湖边,水情水患是绕不开的话题。“家乡水系列”(4篇)是鄒丹经过多年采访积淀,结合儿时成长经历写成。1949年前大水泛滥时节,洞庭湖边无数家庭在风雨中飘摇生存,辛酸苦楚
期刊
2019年8月由江苏省科协、省文明办、省新闻出版局、省科技厅、省广电局、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第十届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评选活动评选工作圆满结束。《鬼脸化学课·元素家族》从150件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鬼脸化学课·元素家族》这套书博采众长。该书从广阔的视角讲述了化学元素的知识和故事,关联了天文、地理、经济、社会、历史等来讲述。全书约56万字,2000幅图。作品在文字的可读性、图片
期刊
新冠肺炎病毒肆虐之日,蛰居陋室,翻捡历年所写书话,发现旧稿之中竟有多篇科幻的读书札记,虽无新知,亦非空言,多少尚有一得之见。现略加删削,以飨读者诸君。  《猫城记》:一部被冷落的经典  北京街头很少有作家的雕像,不过在天桥以东的金鱼池,却有一尊老舍的浮雕,屹立在大道一侧。雕塑正面是老舍的浮雕,遥望着熙熙攘攘的大街,侧面看去却是三本立着的书,依次是《骆驼祥子》《龙须沟》和《茶馆》,凸显了老舍的文学成
期刊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出版以传播科技成果、促进科技进步、助力科技强国为己任,紧跟科技发展前沿研究,荟萃科技发展成果,引领科技发展,传承人类文明,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科技类出版社承担着我国科技出版的重任,人民邮电出版社作为一家隶属工业和信息化部系统的大型专业科技类出版社,建社60多年来一直以服务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己任,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科技发
期刊
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联合举办一本书的研讨会,是不多见的。这是国务院参事室对参事的关心和支持,也是中国作协对写作人的鼓励。我既是参事也是作家,跨了两界,我以双重身份,祝贺樊希安参事的长篇小说《乌蒙战歌》出版。  这些年在参事室教科文卫组,我和樊希安先生一直是调研搭档,搞全民阅读的研究,多次合作写过参事建议,所以我对樊参事比较了解。樊希安先生担任出版领导工作多年,有非常丰富和成功的出版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