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思想在俄罗斯的传播与影响

来源 :比较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in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04年杜威的《手工训练在基础学习课程中的地位》一文被介绍到俄罗斯,杜威教育思想已经在俄罗斯传播了117年.杜威教育思想在俄罗斯的传播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十月革命前、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20世纪70年代至今.进入21世纪,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在俄罗斯迎来了一轮新的热潮,俄罗斯学者对杜威教育思想在俄罗斯传播历史分期的划分、苏联时期践行杜威教育思想的教育实验活动、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苏联去杜威化的原因、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再认识等方面,挖掘了大量新史料,发表了诸多新论断、新观点,以客观反映杜威教育思想对俄罗斯教育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如果一切正常,约翰·戴维(John Davey)本来会成为一名医生.当1966年他正在医学院上学的时候,在离他的学校差不多20英里远的威尔士村庄阿伯凡遭遇了一次矿难.戴维听说消息之后,就和一群医学院同学出发去做志愿者.出发时他们还不知道的是,矿难崩塌殃及到了一所小学,活埋了超过100个孩子.而实际上戴维他们此行的工作,就是去掘出那些尸体.这次体验震慑到了戴维,他那时还只有19岁,他现在同顾说,“我真的不适合去做一名医生”.
期刊
晚清民国时期电影传入中国,并在上海等城市举行了早期放映活动,这些最早来华的影片中甚至包括以卢米埃尔、梅里爱为代表的法国电影,中国影人也因此与法国电影界产生了最初的联系.法国百代公司在组织经营上的运作,推动了法国影片在华的规模放映.法国电影的传入及放映,客观上促成了早期中法电影文化的交流,奠定了法国电影在中国传播的市场基础,拉开了中国人透过银幕看世界的序幕.
“十七年”时期,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事业经历了从不成规模到初具雏形的变化.国家文化部在政策层面上的宏观指导是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但同样不能忽略的,还有政策落地时的最基础执行人——放映员群体的努力.他们既放映电影,同时也成为宣传系统的有机组成,在历史功绩的宏大叙述背后,放映员群体也显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机构成了农村电影放映和放映员的复杂面貌.本文以“十七年”时期陕西流动电影放映员及其活动为考察对象,对放映员群体承载的榜样身份与问题进行解读,并探析其背后的复杂成因.
彭小莲(1953-2019)通常被看作第五代导演,但其创作路径一直遵循自身对生活的感悟,而且她用笔书写多过用摄影机书写.海外对彭小莲电影的研究,集中于《女人的故事》,国内学者则大多聚焦她的上海系列,特别是《假装没感觉》和《美丽上海》.笔者尝试透过比较她和第五代其他导演的发展脉络,参照她写作和纪录片创作的时间线索,探究她作为电影“作者”的先锋性,包括她对城市时空的声画建构,以及她作品中鲜明的女性主体.
一、《老人泉》:时间跨度与动物寓言rn黎小锋(以下简称“黎”):看《老人泉》,不由想到印度雷伊的《大地之歌》.就我理解,生存是以死亡作为背景的:长江流域那间土屋,大地上的居所,坟头埋着祖先,远远近近,八个去世的子女,仿佛空气中的浮尘,偶尔被光线打亮.贯穿全片的哭丧歌是老奶奶唱的吗?rn刘德东(以下简称“刘”):时有时无的老人哭声的设计,来自童年时代我对母亲的印象.当时父亲从县中下放到很僻远的农村劳动,而我和二哥跟着母亲生活在与其相隔重山的乡村小学,母亲常常半夜哭泣,表达对其父亲的强烈思念.这种孤山野洼,凄
期刊
肯尼亚长期作为欧美电影的外景地,直到20世纪80、90年代才开始有了本土电影制作.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的进步、电影教育的普及、培育平台的搭建,为肯尼亚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以河坞(Riverwood)为代表的民族特色制作茁壮成长,并不断借助跨国力量提升自我水准,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多元类型.随着国际互联网平台的扩张,肯尼亚电影开始通过新媒体面向世界传播.得益于产业、美学、文化多维发展,肯尼亚电影逐步成为东非电影业的旗帜.
期刊
印度学者拉杰尼·科塔里提出“倾听的智慧”,这一概念在后疫情时代的文明对话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不断丰富与扩展,为比较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思路.倾听的智慧使我们能够深入接触来自不同地区的思想和观点.我们要重新审视亚非文化的重要性,利用文明对话中丰富的文化和精神资源,充实比较教育和比较高等教育的理论,早日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逐步发展出了一种新的主流模式,涌现了一批以“教师驻校实习”为特征的优质培养项目.为发挥这些项目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美国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所”下属的“中西部地区教育实验室”遴选了十个优秀“教师驻校实习”项目.虽然它们在机构性质、培养定位、实施路径及支持系统的构建等方面各具特色,但在整体上都体现了注重发挥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强调教师驻校实习与新教师入职制度间的衔接、根据紧缺学科和学区高需求定制教师培养计划、突出大学与公立中小学系统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等特点
为了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顺应教育改革的价值导向,实现教育劳动力战略目标,新西兰实施了新一轮教师评价制度改革.针对评价目的的导向偏差、评价内容的专业性缺失、评价程序的过度设计、评价参与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等问题,新西兰政府删除了《教育与培训法》中对教师绩效评价进行审核的规定,并以此为开端,自上而下地全面推进改革举措.新西兰中小学教师评价的目的从实施控制向促进合作转变;评价标准从提供最低质量基线向呈现高专业追求过渡;评价方式逐渐弱化合规性与问责性,注重激励教师专业发展.新西兰新一轮教师评价改革体现出信任取向、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