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双向协调作用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o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对区域系统内多方目标的协调,发挥整合作用,培育出适宜经济发展的和谐生境。教育对区域发展环境的协调作用主要驾驭在两个维度之上:其一,基础协调。教育为区域经济的茁壮成长积累丰富的人力资本与技术,打破固有贫困路径,协调各方要素,为日后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二,动态过程协调。表现在协调区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
  
  一、教育的基础协调作用
  
  (一)积累丰厚的人力资本土壤
  区域需要具备丰厚的人力资本以满足其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现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力的数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渐缩小,但人力资本的作用却日益显现。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学校教育使经济活动中每个人的智力和技能得以提高,从而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因此,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的主要途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本存量。
  (二)协调技术内生生境
  麦克马洪指出,“通过发展教育,区域会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产生内生动力:(1)教育影响了物质资本投入与技能的技术变化;(2)教育影响了生育率和参与率;(3)教育提高了法律与秩序,民主与政治的稳定性。”总体而言,他的研究表明教育是长期有益的促进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与卢卡斯同样认为教育能产生人力资本的“内在效应”与“外在效应”,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实现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增。其二人建立的罗默-卢卡斯模型在技术进步的内生决定机理上,将经济活动中的教育和科研活动视为技术进步的源泉,认为人力资本生产的外部性影响着经济行为个体对知识追求的动力,证明了内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着强大作用。由于自由竞争不能保证区域技术沿着最优的生成路径发展,而政府对区域技术的调节行为只能是一种次优结果,因此,教育在均衡区域体系,促进技术内生上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制度生境
  赫尔巴特认为:一种观念若要从一种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到另一种现实观念的状态,则必须跨过“意识阈”的界限。以往的观念在意识中往往起支配作用,存在于“意识阈”之上,新进的观念则沉降于“意识阈”之下。若要新进知识打破原有“思想之环”的封闭性,则需要一个新旧观念融合吸收的过程,按加达莫尔的理解,便是视域融合的过程。此过程的实现便需要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区域光靠移植外在发达地区的先进制度理念是治标不治本的,一方面,外来制度不一定契合本区域的自身特点,必须首先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之后才能决定是否予以施行;另一方面,施行后的制度是否能够获得成功,其前提是必须打破对区域原有缺陷路径的依存关系,且有足够的社会知识存量存在。同时,社会知识存量越大,则制度变迁的成本越小。那么,如何获得社会知识?一方面是可以通过交流来获得,另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需要通过教育来促进人们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提升其价值观与消费观,为新制度的推行创造一个优质生境。
  
  二、教育在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协调作用
  
  教育的协调作用亦表现在对区域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的协调上。一方面,区域要得到发展,势必首先打破原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断进行产业更替;另一方面,区域文化传统在面对外来现代文化冲击之时会出现短暂失衡现象,如何更好将区域文化与经济进行整合,是区域发展的又一关键。
  (一)协调区域产业结构
  教育对产业结构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促进区域主导产业更新换代,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之上。其一:教育促进产业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与生态的和谐互动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通过教育传达“生态和谐”的观念,使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恶化是区域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只有将区域生态调试好,才能塑造出有益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环境。其二,教育促进产业在空间上与时间上的双向协调。在理论上,区域可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域分工原理,因地制宜找到自身的优势产业发展序列。但能否将美好的理想建构转化为现实,取决于建构成立的区域结构是否能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保持协调发展。
  从空间维度看,发展教育能够避免出现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冲破“孤岛”式的封闭区域经济系统,实现区域经济在整体上的呼应与互动;从时间维度看,教育能够引发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更替。是否能在主导产业出现衰退时在其基础上衔接出新型产业是地区经济实现长足发展的关键。
  通过教育促进区域人力资本与技术存量的不断升级,能够形成一个促进主导产业持续更新的动力机制,防止“断层”的出现。
  (二)协调区域文化,促进特色经济内生
  每一个区域有其特有的地域条件与人文背景,顺应而生的便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例如,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为特色的温州模式与以外资侨资港澳台资为标志的闽粤模式都是与其区域“个性”相对应的。教育能够传承区域特色文化,促进区域特色经济的内生。特色经济的“特色”与区域独特的人文传统密不可分。但若机械地将文化嫁接到经济之上,便会出现“民俗秀”一类的伪文化表演方式,这不是特色经济。特色经济之特色是一种内生的,与区域历代赖以生存的独特生产方式与特色产品相结合的经济。察当今市场经济之趋势,经济与文化往往呈"一体化发展",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因素与科技因素日趋增长;在生产过程中,亦追求减少资源,能源等硬投入,而增加技术,文化等软投入。因此区域经济需要在保持区域传统生产方式与产品之特色的基础上,加入大量技术成分,形成特色产业及产业链,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教育是传承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特色文化的精髓亦会随着教育社会性效益的发挥融入地方经济的血液。在现代化进程中,区域文化一方面需要建构自身核心体系以保持特色,另一方面亦需要与时代进步文化形成互动,对与区域发展同向的文化因子作肯定性选择并予以吸收糅合成为自身的教育内容,促进区域文化的与时俱进。
  (汪帆,1986年生,河南信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研究方向:财会。吴鼎鼎,1985年生,浙江金华人,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
其他文献
【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节能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不过在当今土木工程建筑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节能环保这一發展观念并未贯彻到位,在建筑的节能设计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解决。本文针对当前土木工程建设中节能措施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概述,介绍其应用现状,并且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案,希望能给广大相关工作者一些启示,促进土工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关键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易支付手段,信用卡已经逐渐深入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与此同时,各类信用卡犯罪也日趋严重.然而,司法实践中,在打击信用卡犯罪活动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明晰
我国公民与发达国家公民相比,环境保护意识并不不高,而这其中与宣传教育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公民环境宣传教育非常重要.但是要想宣传教育达到良好效果,必须找到合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房屋建筑业也在不断的扩大。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越发成熟,对房屋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也逐渐意识到了节能环保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燃气管网作为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之一,对净化城市空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对管网设施及用气安全构成威胁的因素越来越多,如何确保输配系统正常运
自去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经济低迷,需求减少,消费疲软。各国相继出台刺激消费、促进内需的政策措施,效果不一。我国更是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方面实施政策全面出击。应对经济危机,我国政府研究部署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主要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自主创
江苏  随着世界杯的开赛,海门市的球类加工企业在加紧生产巴西世界杯礼品球。
全程录像,是指检察机关在侦查和公诉等诉讼活动中为了核实案件事实,获取犯罪证据,运用视听技术对讯问犯罪嫌凝人、被告人以及询问证人、被害人的过程进行同步录像的一种诉讼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要求下,基本建设中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使得在建筑施工中,保温节能意识不断受到关注和重视。外墙保温技术作为保温节能技术的核心部分,在基本施工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人们节能意识不断强化的现今社会中,我国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技术取得了较快发展,且在一些较大的工程中得到了有效应用。  【关键词】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技术;建筑施工;应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
<正>人民检察院处理好涉法信访工作,是人民检察院落实“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重要措施之一。当前,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扩大,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