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下书法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书法学科的建设、完整的书法教育体系、三种书法教学模式的形成等都为当下中小学书法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或利用的资源。然而,面对当下书法教育的问题,依然需要进行前瞻性的思考,中小学的书法教育须以书法的审美为切入点,并最终落实在审美的层面上,技能训练、文化素养、书写规范等只能是一种辅助。
【关键词】教育现状;教学模式;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0-0017-02
【作者简介】朱培尔,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主编,中国书协篆刻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理事。
一、发展与成就
1.学科建设取得突破
当代书法教育取得比较显著的成就是书法学科建设的突破。三十年来,书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快速发展的过程。书法在学科体系中最初是用“方向”来命名,并非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故而高等院校的书法本科招生大多以“美术学(书法方向)”形式招生。而在“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后,“书法学”终于成了一个单独的学科,名之曰“书法学”,所以当下不少高等院校的书法本科专业都开始以“书法学”的名义招生,不再依托“美术学”,这是巨大的进步。
此外,在书法专业的归属上,大多数学校的书法专业是置于艺术学院或者美术学院,有的则置于文学院(中文系或者古典文献专业)或者历史学院(历史学专业),甚至还有的置于哲学院(哲学系)之下,归属问题一直困扰着书法学科的发展,而现在有不少高校的书法专业已经摆脱了这种束缚下,建立了以书法学院(书法系),这都是“书法学”建立后带来的改变。
2.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博士后)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最早的书法本科招生是从浙江美术学院开始的。“文革”后,浙美又招收了五名书法专业研究生,后来首都师大、浙美、中央美院、南艺、南师大等陆续开始招收书法专业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而随着首师大等招收书法博士、继而又建立书法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标志着书法已经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短短三十余年,书法在高等院校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硕研、博士的高等院校已经突破一百所,其发展之迅捷,已经超出了当初人们的想象。
3.当下高等书法教育的三种模式
一是以中国美院、中央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代表的艺术类院校,这类院校注重书法“艺术”的探索,在具体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技法水平为主要目标。其课程设置以国美为例,百分之八十的专业课程都与书法的“临摹与创作”有关,同时,这类院校也鼓励学生参加书法展览,具有“以展览促进教学”的理念。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兼顾文化、历史等课程的学习,比如国美就比较重视“古文字学”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篆书、篆刻的临摹与创作。现在,有着国美、央美、艺术研究院教育背景的书法毕业生,已成为了书法创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国美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成了当下书法教育的一个标杆。
二是以首都师大、北师大等为代表的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院校,注重文化的重要性和对书法的意义启发。所以在具体课程设置的时候,较多地开设了“诗词写作”“中国通史”“碑帖学”“文字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意在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而对书法技法尤其是创作的关注则在其次。这类学校在硕士及以上层次的培养中,近年来贡献很大。在书法史和理论领域,这些院校培养的硕士、博士已经成为各种书法研讨会的中坚力量。
三是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代表的院校,这类院校注重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的兼顾。注重学生文化与书法技法的结合,培养模式科学,虽然招生不多但是成材率很高。
4.书法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
随着《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以及“翰墨薪传工程”“中小学书法教育进课堂”等有序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书法教材开始进入课堂。
5.成人书法教育蓬勃兴起
成人书法教育的兴起,是当代书法教育的一大特色。担当成人书法教育的是社会书法办学力量。授课主体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老、中、青年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
成人书法教育的教学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国书协、国美、央美、南艺、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举办的书法培训班、高研班、国学修养与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兰亭班等,成为当代书法创作骨干特别是青年书法家培养的摇篮。事实证明,这样的培训是书法教育在新时期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创作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学方式。
现在,其成人书法教育的办学模式也在逐渐产生变化,开始以当代重要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名义开设以“名家工作室”,如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法工作室书法名家工作室等。
6.当代中国书法教育的成就已远超日韩
和日本韩国书法教育相比,三十年多来,我国的书法教育所取得成就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三十年前,我们的书法水平整体上逊于日本,那么今天在进行比较的话,日本书法已经远远落后了。除了体制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有书法专业背景的书法学者和书法家。现在在日本、韩国几乎找不到一所能够与我国成体系招收书法专业的高校相对应的院校。
二、问题与前瞻
1.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差异
虽然开设书法专业的高等学校突破百所,但毕竟书法学科刚刚建立,所以其系统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经验的不足导致当下高等书法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之间等方面缺少良好的衔接。当前社会是否需要如此之多的职业书法家?书法专业毕业生谋求生存的岗位何在?如何与相关或边缘的岗位如中小学教师,文博机构、图书馆、行政文员文秘以及报纸杂志编辑相适应?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书法教育的繁荣将失去其意义。
2.高等书法教育纲领有待进一步整合
当下各高等院校的书法教育“各自为教”,缺少权威的专业教材。所带来的后果是众多院校之间的联系被削弱,书法教学和学术、创作交流的渠道无法得以拓宽,将书法学科置于艺术抑或文化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阻力目前已经开始显现。
对不同层面的书法教育在书法的学术性、艺术性,在书法的传统和书法的创新等方面的“度”还没有把握好,需要进一步斟酌和厘清。
在当下的境遇下,如何去处理教学中的创作、学术、展览、研讨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怎么去把握两者之间的度?另外,如何去运用当代书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去推进高等书法教育的开展,也是值得高等书法教育者亟待关注的课题。
3.中小学书法教育应首先注重审美
“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已经在国家层面上迅速深入推进,并在部分中小学得到实施,这是中国书法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但是如果不解决好中小学书法教育进课堂的目的与意义,则不利于书法的弘扬与艺术的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这种理念是否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尚不得而知。因为书法中与传统文化最紧密的部分,应该是审美及审美的方式,而不是日常的“写字”。
我觉得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必须以书法的审美为切入点,技能训练、文化素养、书写规范等只能是一种辅助。接触书法是为了更好地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所以必须落实在审美的层面!
【关键词】教育现状;教学模式;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0-0017-02
【作者简介】朱培尔,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主编,中国书协篆刻艺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理事。
一、发展与成就
1.学科建设取得突破
当代书法教育取得比较显著的成就是书法学科建设的突破。三十年来,书法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快速发展的过程。书法在学科体系中最初是用“方向”来命名,并非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故而高等院校的书法本科招生大多以“美术学(书法方向)”形式招生。而在“艺术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后,“书法学”终于成了一个单独的学科,名之曰“书法学”,所以当下不少高等院校的书法本科专业都开始以“书法学”的名义招生,不再依托“美术学”,这是巨大的进步。
此外,在书法专业的归属上,大多数学校的书法专业是置于艺术学院或者美术学院,有的则置于文学院(中文系或者古典文献专业)或者历史学院(历史学专业),甚至还有的置于哲学院(哲学系)之下,归属问题一直困扰着书法学科的发展,而现在有不少高校的书法专业已经摆脱了这种束缚下,建立了以书法学院(书法系),这都是“书法学”建立后带来的改变。
2.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博士后)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现代教育体系下,最早的书法本科招生是从浙江美术学院开始的。“文革”后,浙美又招收了五名书法专业研究生,后来首都师大、浙美、中央美院、南艺、南师大等陆续开始招收书法专业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而随着首师大等招收书法博士、继而又建立书法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标志着书法已经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短短三十余年,书法在高等院校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硕研、博士的高等院校已经突破一百所,其发展之迅捷,已经超出了当初人们的想象。
3.当下高等书法教育的三种模式
一是以中国美院、中央美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代表的艺术类院校,这类院校注重书法“艺术”的探索,在具体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技法水平为主要目标。其课程设置以国美为例,百分之八十的专业课程都与书法的“临摹与创作”有关,同时,这类院校也鼓励学生参加书法展览,具有“以展览促进教学”的理念。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也兼顾文化、历史等课程的学习,比如国美就比较重视“古文字学”课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篆书、篆刻的临摹与创作。现在,有着国美、央美、艺术研究院教育背景的书法毕业生,已成为了书法创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国美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育模式,成了当下书法教育的一个标杆。
二是以首都师大、北师大等为代表的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院校,注重文化的重要性和对书法的意义启发。所以在具体课程设置的时候,较多地开设了“诗词写作”“中国通史”“碑帖学”“文字学”“中国文化概论”等课程,意在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而对书法技法尤其是创作的关注则在其次。这类学校在硕士及以上层次的培养中,近年来贡献很大。在书法史和理论领域,这些院校培养的硕士、博士已经成为各种书法研讨会的中坚力量。
三是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代表的院校,这类院校注重学术研究和书法创作的兼顾。注重学生文化与书法技法的结合,培养模式科学,虽然招生不多但是成材率很高。
4.书法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
随着《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以及“翰墨薪传工程”“中小学书法教育进课堂”等有序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书法教材开始进入课堂。
5.成人书法教育蓬勃兴起
成人书法教育的兴起,是当代书法教育的一大特色。担当成人书法教育的是社会书法办学力量。授课主体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老、中、青年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
成人书法教育的教学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国书协、国美、央美、南艺、国家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举办的书法培训班、高研班、国学修养与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兰亭班等,成为当代书法创作骨干特别是青年书法家培养的摇篮。事实证明,这样的培训是书法教育在新时期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创作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学方式。
现在,其成人书法教育的办学模式也在逐渐产生变化,开始以当代重要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名义开设以“名家工作室”,如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法工作室书法名家工作室等。
6.当代中国书法教育的成就已远超日韩
和日本韩国书法教育相比,三十年多来,我国的书法教育所取得成就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三十年前,我们的书法水平整体上逊于日本,那么今天在进行比较的话,日本书法已经远远落后了。除了体制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有书法专业背景的书法学者和书法家。现在在日本、韩国几乎找不到一所能够与我国成体系招收书法专业的高校相对应的院校。
二、问题与前瞻
1.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差异
虽然开设书法专业的高等学校突破百所,但毕竟书法学科刚刚建立,所以其系统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经验的不足导致当下高等书法教育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社会的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之间等方面缺少良好的衔接。当前社会是否需要如此之多的职业书法家?书法专业毕业生谋求生存的岗位何在?如何与相关或边缘的岗位如中小学教师,文博机构、图书馆、行政文员文秘以及报纸杂志编辑相适应?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书法教育的繁荣将失去其意义。
2.高等书法教育纲领有待进一步整合
当下各高等院校的书法教育“各自为教”,缺少权威的专业教材。所带来的后果是众多院校之间的联系被削弱,书法教学和学术、创作交流的渠道无法得以拓宽,将书法学科置于艺术抑或文化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阻力目前已经开始显现。
对不同层面的书法教育在书法的学术性、艺术性,在书法的传统和书法的创新等方面的“度”还没有把握好,需要进一步斟酌和厘清。
在当下的境遇下,如何去处理教学中的创作、学术、展览、研讨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怎么去把握两者之间的度?另外,如何去运用当代书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去推进高等书法教育的开展,也是值得高等书法教育者亟待关注的课题。
3.中小学书法教育应首先注重审美
“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已经在国家层面上迅速深入推进,并在部分中小学得到实施,这是中国书法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但是如果不解决好中小学书法教育进课堂的目的与意义,则不利于书法的弘扬与艺术的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这种理念是否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尚不得而知。因为书法中与传统文化最紧密的部分,应该是审美及审美的方式,而不是日常的“写字”。
我觉得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必须以书法的审美为切入点,技能训练、文化素养、书写规范等只能是一种辅助。接触书法是为了更好地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所以必须落实在审美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