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乘势而上再绘世纪蓝图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4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似箭,繁忙的2010年刚刚过去,我们又迎来了充满希望和挑战的特殊年份2011年——“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这样一个辞旧迎新的历史节点,我一方面要向并肩奋斗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表达由衷的感谢之情,另一方面想与大家一道,对“十一五”的工作进行回顾和思考,以分享收获之喜悦,凝聚发展之共识,再造更加美好壮阔之蓝图。
  
  一、“十一五”期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通过全省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全省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我们扎实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全省教育事业呈现出加速、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喜人特征。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专任教师合格率和教育经费投入等5项教育发展主要指标中,我省绝大多数指标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教育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可以说这五年,是甘肃教育事业发展最迅速、工作成效最显著、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我省教育事业跨越式的加速发展,为全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甘肃教育的中长期发展和建设西部教育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1.义务教育普及和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学生多层次的学习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如期完成“两基”攻坚任务。2010年,我们以顽强的决心,百倍的干劲,通过各方紧密协作和艰苦奋斗,胜利完成了我省民族地区最后四个贫困县——玛曲县、碌曲县、东乡县、积石山县的“两基”攻坚任务,标志着我省“两基”攻坚目标全面实现,提升了我省义务教育和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使我省农村教育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国民素质、全面开发我省人力资源、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成为甘肃教育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基本解决了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十一五”期问,我省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在全省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寄宿制初中建设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从根本上改善了全省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寄宿条件,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入学率大幅攀升。2009年,我省小学净入学率99.45%,比2005年增长0.58%,年均增长0.24个百分点,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8个百分点发展到高出0.05个百分点;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6.58%,比2005年增长5.11%、年均增长1.6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快1.11个百分点,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历史新高。
  真正解决了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十一五”期间,从实行“两免一补”开始,2006年我省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不断健全工作机制,积极协调落实资金,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2008年,免除了全省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和残疾人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使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真正解决了学生“上得起学”的问题,促进了教育公平。
  有效解决了孩子“上好学”的问题。“十一五”期间,我省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现了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100%全覆盖,使我省所有农村学校都能够享受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累计招聘农村中小学教师1.12万人;从2007年开始,省委、省政府累计选拔1.5万普通高校毕业充实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2009年全省初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6.79%、98.57%,比“十五”末分别提高4.31%、1.86%。其中,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超过全国平均增速5.9个百分点。同时,积极推进全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区域、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优质资源的扩展和均衡分配,有效解决了孩子“上好学”的问题,满足了较高层次的教育需求。
  2.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办学水平和能力明显提高。
  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我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70%,比2005年增长27.23%,年均增长5.5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快0.93个百分点,大幅度拓宽了义务教育出口,提升了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层次。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可喜进展,教师学历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我省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7.16%,比2005年增长19.99%、年均增长5.14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16.29个百分点缩小到6.4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快9.84个百分点。
  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现有学校354所,招生规模逐年扩大。2010年招生18.8万人,占教育部下达任务的104.4%,在校生近43万人,职普比达到4.5:5.5。中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五年间累计投入3.1亿元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大大改善了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中职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集团化办学改革取得积极成果,先后有13所中职学校归口省教育厅管理,组建了甘肃省“两后生”、机电、卫生职教集团,促进了职教资源的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骨干学校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整体办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截止2009年,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45个,省级重点职业学校38个,百万元以上的实训基地51个。职业教育惠民政策逐步实施,继2009年新招中职学生每人减学费500元之后,又实施了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对引导社会接受中职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联合办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广和完善,中职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为甘肃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众多专门技能人才和新型劳动者。2010年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省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9个,是我省参加技能大赛获奖数量最多和获奖层次最高的一年。
  3.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达到历史新水平,内涵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35所(本科院校14所,高职高专21所),在校生达到53.4万人,各类在校研究生达到2.8万人,2010年高考录取率61.5%,实现历史最好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15%提高到 2010年的22%,提高了7个百分点;2005-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6个百分点缩小到3.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快2.8个百分点。期间,西北师范大学实现省部共建,合作民族师专升格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改制、组建了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高职院校,在沿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形成了三个高等教育区,初步形成了农林、医学、师范、综合、理工、财经等门类齐全的高等院校体系。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迅速发展,2009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44.24%,比2007年增长6.24%、年均增长3.12个百分点,超过了西部平均水平,2008-2009年的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速,呈现赶超势头。积极适应甘肃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五年共有39个专业点控制招生,改造传统专业点82个,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骨干专业和精品课程体系。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五年建成“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5所,国家级特色专业5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遴选国家级教学团队13个,国家级教学名师6名。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国家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重点学科90个;新增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7个,学士学位授权专业13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6个。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省高校现有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计划5个;标志性、创新性研究成果增加,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甘肃社会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同时,“十一五”期间,我们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扎实开展中小学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推动“阳光体育”广泛开展,成功举办了全省首届大学生运动会和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组团参加省十二届运动会,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二、“十二五”时期甘肃教育事业展望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快全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持续跨越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推动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9号文件,全面服务于省委“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再接再厉,乘势而上,攻坚克难,再创一流业绩,描绘更加壮阔的世纪发展蓝图。到2015年,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能力、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总体发展程度达到西部平均水平,部分发展指标达到西部先进水平,为建设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决定性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贡献。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创新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多种形式增加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利用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资源在农村兴办一批幼儿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全省学前一年、两年、三年教育毛入园率稳步提高,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明显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坚持“四个集中”(高中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行政村集中)的模式,深化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特别是农村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普遍改善和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到“十二五”末,完成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消除中小学危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择校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逐步消除大班额,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建设一批示范性、综合性、开放式实训基地,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步实现中职免费教育,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到“十二五”末,基本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建成一批高质量的示范性职业学校和综合型、开放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和内涵建设,优化学校布局与学位点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学科与专业结构,稳步扩大规模,着力提高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到“十二五”末,高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办学规模稳步扩大,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明显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明显提升。
  ——努力提高民族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公共教育资源向民族地区倾斜,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充分利用内地优质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到“十二五”末,义务教育“普九”水平巩固提高,以民族特色教育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劳动技能明显提高,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快速发展,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明显增强,民族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到新层次,区域均衡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教师补充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以农村学前教育为重点,加强幼师队伍建设;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师德与学风建设。“十二五”期间,教师教育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城乡教师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和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执教能力建没和综合素质提升实现全面推进。
  目前,我省巾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实施,未来发展的思路方略、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将更加明确。我坚信,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能够继续创造无愧于新世纪、新阶段的骄人业绩,为建设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峰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机会;意志品质;  指导;独立思考;辩论;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4(A)—0083—0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提供机会,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
期刊
〔关键词〕 英语教学;板书设计;主要形   式;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A)—0079—01    在倡导英语教学改革的今天,英语教学手段日趋丰富。但学科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不能全部依赖多媒体,板书仍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板书设计得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根据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就
期刊
1.不要在流泪的时候作任何决定,情绪负面的时候说话越少越好。   2.不要去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不要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一个人身上,你还有父母,还有其他朋友。  3.不要害怕做错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必懊恼,人生就是对对错错,何况有许多事,回头看来,对错已经无所谓了。  4.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但是自己一定要知道,要明白这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其余的时间里,要尽量地让情绪平稳起来。  5.如果不懂,就
期刊
“民族教育是天祝县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基础性、全局性和民生性的工作。”天祝藏族自治县教育局分管民族教育的副局长谢玉泉同志这样说。  发展民族教育事业,首要的是正确把握民族教育的基本特点。在谢玉泉看来,天祝县民族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纵向的快速发展与横向的低质量教育,出现了“两少三多”的现象,即生源较少、在校生数量少,年级
期刊
2010年12月7日上午,在舟曲一中学生异地安置借读点——兰州科技外语学校,舟曲一中高一(7)班刚刚下课,几个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不时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时间流逝,舟曲一中3000多名学生千里转移到兰州和定西异地借读已经有100天了。新的校园、新的学期,在社会各界和老师的爱心呵护下,这些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学子们开始了新的生活,学习的快乐重新洋溢在了他们脸上。    爱心铸就
期刊
“只有勤劳的园丁,才可领略桃李满园春的美景;只有燃烧的蜡烛,才能体味无私奉献的快乐;只有搭建了求知的阶梯,才会有一代又一代学子走向社会建功立业。”  在一线教学岗位上工作了将近30年的李玉莲老师,每当看到这句话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热潮。  她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小小的三尺讲坛上,她每天满怀信心地从事着并不普通的教育事业。    快乐:用勤奋来诠释    李玉莲老师1981年
期刊
引言:终日面对电脑的白领工作者以及经常打游戏的青少年,有时会感到手掌发麻,或者食指在拖曳鼠标时容易抽筋,这些症状都是“鼠标手”。现在,小编教你每日只需5分钟就可缓解症状的“手操”。这些动作主要训练腕部力量和手指灵活性,以缓解肌肉持续的僵硬。  动作1  用手表作辅助器械,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转动手腕25次。  功效:缓解手腕肌肉酸痛感。  动作2  手握带有负重的水瓶,首先手掌向上握水瓶,做从自然
期刊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优点;缺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33-01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多媒体的直观性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
期刊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感恩;诚信;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30-01    人文教育属于语文学科的范畴,语文教学要彰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怀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涵泳
期刊
[关键词]李白;《静夜思》;赏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47-01    一、句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清辉。在不经意问,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