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尽付浅语中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李白;《静夜思》;赏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47-01
  
  一、句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清辉。在不经意问,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诗人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成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说明当时诗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诗人也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后就有点怀疑了,等清醒后,明白这并不是秋霜,而是月光。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伤感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游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如今,月色如霜,虽然四处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了诗人的心弦,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诗人已经完全清醒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看见窗外那一轮明月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举头”望见了“明月”一一那同照故乡的明月,随即产生无限遐想,想到了家里的亲人,想到了故乡的一切。面对空徒的四壁,长期客居异乡,没有知音的诗人难以入睡,低头痴望着床前的“白霜”,更感寂寞无奈,思乡之情愈来愈强烈。这样,就有了诗人情感的最终流露一一低头思故乡。这是诗人寂寞愁绪的结晶,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二、赏析
  
  李白的《静夜思》,生动形象,情真意挚,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一一“思乡的明月”。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华丽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能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共鸣呢?
  这首诗内容单纯,内涵却非常丰富,表达了一种人所共有的思乡之情,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从引发乡情的具体环境和过程来看,是很普通、极常见的,不但容易理锯,而且许多人都体验过。就乡情的具体寄托来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故乡画。当诗人在静夜里对月思乡的时候,他的乡情一定有这样那样的具体内容。比如,故乡的景物、人物、生活等等。但是,所思的内容在诗中一点也没有提到,诗人只是点出“思故乡”三个字。正如沈德潜所评:“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然而,正因为诗人没有把他的所思内容说尽,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不同的人,尽可以用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去描绘它,把它具体化,寄托自己独特的乡情。因此,这首诗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静夜思》中的乡情,给人亲切而真实的感觉。古诗中常见的那种客子思乡怀亲的悲愁与痛苦看不到,就连游子常有的孤寂之感,都淡得使人觉察不出来。如,清人徐增所评:“因疑则望,因望则思,并无他念,真静夜思也。”它抒发的乡情,就像诗中那弥漫于天上地下的月光,轻盈似纱,清淡如水。这种感情,以柔美、温和为特征,具有平凡的生活色彩。只要一读到这首诗,人们并不感到心灵的强烈震撼,只是心弦被轻微地拨动了一下。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他称《静夜思》为“妙绝古今”。的确,此诗用韵明快,富有音乐的旋律,颇具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全诗语言清新朴素,平白如话,几与民间歌谣相似,可谓过目即诵。
  
  编辑:谢颖丽
其他文献
[关键词]化学教学;“HNO3的化学性质”;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3(B)-0091-01问题的提出  稀HNO3能与Cu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而NO气体很不稳定,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红棕色的NO2气体。课本设计的试管实验不能很好地观察到无色NO气体的生成,而且造成氮的氧化物的随意排放。如何验证NO的生成及其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教学;创新思维能力;机会;意志品质;  指导;独立思考;辩论;学科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4(A)—0083—0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提供机会,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
期刊
〔关键词〕 英语教学;板书设计;主要形   式;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4(A)—0079—01    在倡导英语教学改革的今天,英语教学手段日趋丰富。但学科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不能全部依赖多媒体,板书仍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板书设计得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根据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下面就
期刊
1.不要在流泪的时候作任何决定,情绪负面的时候说话越少越好。   2.不要去反复思考同一个问题,不要把所有的感情都放在一个人身上,你还有父母,还有其他朋友。  3.不要害怕做错什么,即使错了,也不必懊恼,人生就是对对错错,何况有许多事,回头看来,对错已经无所谓了。  4.有负面情绪是正常的,但是自己一定要知道,要明白这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在其余的时间里,要尽量地让情绪平稳起来。  5.如果不懂,就
期刊
“民族教育是天祝县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基础性、全局性和民生性的工作。”天祝藏族自治县教育局分管民族教育的副局长谢玉泉同志这样说。  发展民族教育事业,首要的是正确把握民族教育的基本特点。在谢玉泉看来,天祝县民族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纵向的快速发展与横向的低质量教育,出现了“两少三多”的现象,即生源较少、在校生数量少,年级
期刊
2010年12月7日上午,在舟曲一中学生异地安置借读点——兰州科技外语学校,舟曲一中高一(7)班刚刚下课,几个学生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不时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时间流逝,舟曲一中3000多名学生千里转移到兰州和定西异地借读已经有100天了。新的校园、新的学期,在社会各界和老师的爱心呵护下,这些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学子们开始了新的生活,学习的快乐重新洋溢在了他们脸上。    爱心铸就
期刊
“只有勤劳的园丁,才可领略桃李满园春的美景;只有燃烧的蜡烛,才能体味无私奉献的快乐;只有搭建了求知的阶梯,才会有一代又一代学子走向社会建功立业。”  在一线教学岗位上工作了将近30年的李玉莲老师,每当看到这句话时,心中总会涌起一股热潮。  她是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小小的三尺讲坛上,她每天满怀信心地从事着并不普通的教育事业。    快乐:用勤奋来诠释    李玉莲老师1981年
期刊
引言:终日面对电脑的白领工作者以及经常打游戏的青少年,有时会感到手掌发麻,或者食指在拖曳鼠标时容易抽筋,这些症状都是“鼠标手”。现在,小编教你每日只需5分钟就可缓解症状的“手操”。这些动作主要训练腕部力量和手指灵活性,以缓解肌肉持续的僵硬。  动作1  用手表作辅助器械,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转动手腕25次。  功效:缓解手腕肌肉酸痛感。  动作2  手握带有负重的水瓶,首先手掌向上握水瓶,做从自然
期刊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优点;缺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33-01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多媒体的直观性特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
期刊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感恩;诚信;责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30-01    人文教育属于语文学科的范畴,语文教学要彰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怀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涵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