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中华名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燦烂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媒体的汉语,它富有着深刻的意义,起着积极重大的作用。当今世界,局势瞬息万变。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
参与新的课程改革以来,我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材料与主动求知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学生上课总是跃跃欲试。老师每提一个问题,他们都抢着举手要求发言,总是不想放过任何一次回答的机会。而且,其中一些同学的回答时常也会非常有创意。曾经有一位中途转学的同学,自从转学到这个班后就发现她语文成绩很好,而且在课堂上非常活跃,一点儿也没有新生常有的羞涩、胆怯。经过两年的磨练,我发现她现在比以前在语文上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常在思考问题时能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答案。古今中外的至理名言、唐诗宋词中的千古名句不时地从她的嘴间流露。像她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大家你学我,我学你,有一种互相竞争的心理在促使大家进步。
在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时常注意培养每个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以人性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当一个学生回答错误时,我总是委婉地去引导他,激发他去思考、更正,树立对语文的兴趣。诸如:“你再想想。”“这样说是不是最贴切?”“你能不能给大家重新说一遍。”等等鼓励性的话语贯穿在课堂之中。有一位王宇同学,以前语文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自从上了我的课,发现他变得喜欢上了语文,在课堂上非常积极、活跃。有一次组织学生进行正反方辩论会,由于这种形式的练习平时很少涉及,所以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要求参加。其他同学都畏首畏尾,而他却勇敢地举手要求参与。辩论会上他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了他们正方组的主力队员,也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从此,他对语文更感兴趣了,成绩也进步了不小。
另外,我也充分发挥了图书角的作用,经常鼓励学生阅读各种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这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极大的作用,对语文教学也产生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
二、营造氛围
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
现代课堂教学艺术正逐步走向大众化,每一位教师已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老模式已寸步难行。课堂中学生经常说出形形色色的话题,有让大家意外的,有让大家反感的,有让大家忽视的,还有让大家不明白的,等等。无论学生的回答如何,教师必须以敏锐的目光,敏捷的思维,恰如其分的方法来应对每一个突如其来的情况。当一个学生的答案不准确,或是完全背离原意时,教师又该如何来面对呢?这就需要老师用和蔼的话语,细致的指导,帮助他,同时引起所有同学的注意力,让他们也来辨别、分析、改正一下,这也正好让大家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有了一个共同的提高。而当学生说出很有创新的答案时,教师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在一题思考题中,学生只作了短暂的考虑,结果一位学生起来回答的答案却不得不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他巧妙地将几句古诗,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融入答案中,虽说在意思上有些勉强,但这一个突破对他来说已经难能可贵。此时,教师就要恰如其分地做出评价,既要给予足够的表扬,激发兴趣,提供动力,也要提醒不足之处,引以为戒。
近年来我发现一种欣喜的现象,学生非常乐意来找我询问问题,而且也不分学生的成绩优劣。以前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常常告诉他们有问题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而真敢问老师,尤其走进办公室询问的学生真是寥寥无几。从这一点上我觉得学生是真正将我当成了“良师”、“益友”。正如我们常说的:要想学生喜欢上你的课,首先必须让他们先喜欢上你这位老师。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一种和睦团结的同学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每个班级都有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但这些学生在我班上充分感受到了同学及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提高。哪怕是一次普通的朗读,只要他们举手参与了,这就是进步,都应予以肯定,其实这也正是他们创新、开放的一个小小的起点。
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
三、制定方法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教书”和“育人”其实也存在着相关联的辨证关系。自孔夫子开堂受课至尽,教育已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千年,从曾今的“之乎者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到现在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等,可谓变化万千。老师们也从“授之以鱼”走向了“授之以渔”。
每一堂课,要想成功,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可缺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由于这篇文章与历史有极大的关联,而且文中处处联系紧密。要想上好这一课,必须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最好的办法便是让他们去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的故事情节。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变得言之有物了,他们会自主地去发觉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之间的联系。如“借箭到底如何进行的?”“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去借箭?”“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这些话题在学生自主求知的过程中都会思索到。这样一来,课堂教学《草船借箭》时就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全班学习的劲头不言而喻,这其中也处处充满了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个性的发展,思维的创新。
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中华名族传承了几千年的燦烂文化,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媒体的汉语,它富有着深刻的意义,起着积极重大的作用。当今世界,局势瞬息万变。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是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运用创造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活动方式。
参与新的课程改革以来,我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的材料与主动求知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兴趣
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是非智力因素。无数在创新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人物表明,成功的决定因素首先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创新人格。源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是创新的灵魂。自主性、激情、意志等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学生上课总是跃跃欲试。老师每提一个问题,他们都抢着举手要求发言,总是不想放过任何一次回答的机会。而且,其中一些同学的回答时常也会非常有创意。曾经有一位中途转学的同学,自从转学到这个班后就发现她语文成绩很好,而且在课堂上非常活跃,一点儿也没有新生常有的羞涩、胆怯。经过两年的磨练,我发现她现在比以前在语文上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常在思考问题时能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答案。古今中外的至理名言、唐诗宋词中的千古名句不时地从她的嘴间流露。像她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大家你学我,我学你,有一种互相竞争的心理在促使大家进步。
在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时常注意培养每个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以人性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当一个学生回答错误时,我总是委婉地去引导他,激发他去思考、更正,树立对语文的兴趣。诸如:“你再想想。”“这样说是不是最贴切?”“你能不能给大家重新说一遍。”等等鼓励性的话语贯穿在课堂之中。有一位王宇同学,以前语文成绩一直处于中等水平,自从上了我的课,发现他变得喜欢上了语文,在课堂上非常积极、活跃。有一次组织学生进行正反方辩论会,由于这种形式的练习平时很少涉及,所以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要求参加。其他同学都畏首畏尾,而他却勇敢地举手要求参与。辩论会上他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成了他们正方组的主力队员,也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从此,他对语文更感兴趣了,成绩也进步了不小。
另外,我也充分发挥了图书角的作用,经常鼓励学生阅读各种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这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极大的作用,对语文教学也产生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加强情感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情感智慧的发展。
二、营造氛围
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
现代课堂教学艺术正逐步走向大众化,每一位教师已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老模式已寸步难行。课堂中学生经常说出形形色色的话题,有让大家意外的,有让大家反感的,有让大家忽视的,还有让大家不明白的,等等。无论学生的回答如何,教师必须以敏锐的目光,敏捷的思维,恰如其分的方法来应对每一个突如其来的情况。当一个学生的答案不准确,或是完全背离原意时,教师又该如何来面对呢?这就需要老师用和蔼的话语,细致的指导,帮助他,同时引起所有同学的注意力,让他们也来辨别、分析、改正一下,这也正好让大家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有了一个共同的提高。而当学生说出很有创新的答案时,教师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在一题思考题中,学生只作了短暂的考虑,结果一位学生起来回答的答案却不得不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他巧妙地将几句古诗,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等融入答案中,虽说在意思上有些勉强,但这一个突破对他来说已经难能可贵。此时,教师就要恰如其分地做出评价,既要给予足够的表扬,激发兴趣,提供动力,也要提醒不足之处,引以为戒。
近年来我发现一种欣喜的现象,学生非常乐意来找我询问问题,而且也不分学生的成绩优劣。以前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常常告诉他们有问题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而真敢问老师,尤其走进办公室询问的学生真是寥寥无几。从这一点上我觉得学生是真正将我当成了“良师”、“益友”。正如我们常说的:要想学生喜欢上你的课,首先必须让他们先喜欢上你这位老师。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一种和睦团结的同学关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每个班级都有一些成绩落后的学生,但这些学生在我班上充分感受到了同学及老师对他们的关怀。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提高。哪怕是一次普通的朗读,只要他们举手参与了,这就是进步,都应予以肯定,其实这也正是他们创新、开放的一个小小的起点。
一句话就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氛围。
三、制定方法
灵活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活动密切相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教书”和“育人”其实也存在着相关联的辨证关系。自孔夫子开堂受课至尽,教育已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千年,从曾今的“之乎者也”、《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到现在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等,可谓变化万千。老师们也从“授之以鱼”走向了“授之以渔”。
每一堂课,要想成功,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可缺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由于这篇文章与历史有极大的关联,而且文中处处联系紧密。要想上好这一课,必须让学生对它感兴趣。最好的办法便是让他们去阅读《三国演义》中有关的故事情节。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变得言之有物了,他们会自主地去发觉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之间的联系。如“借箭到底如何进行的?”“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去借箭?”“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这些话题在学生自主求知的过程中都会思索到。这样一来,课堂教学《草船借箭》时就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全班学习的劲头不言而喻,这其中也处处充满了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个性的发展,思维的创新。
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同时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