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肥胖伴代谢综合征(MS)患者在接受胃转流手术(RYGB)后3年的MS缓解率及其临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2011年7月至201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RYGB治疗的肥胖伴MS患者148例,并进行术后3年随访。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数据,包括病程、用药史、糖尿病家族史、血压、腰围等,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谱、C反应蛋白(C
【机 构】
: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 上海市糖尿病重点实验室 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上海市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肥胖伴代谢综合征(MS)患者在接受胃转流手术(RYGB)后3年的MS缓解率及其临床影响因素。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2011年7月至2016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RYGB治疗的肥胖伴MS患者148例,并进行术后3年随访。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数据,包括病程、用药史、糖尿病家族史、血压、腰围等,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谱、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并计算体质指数(BMI)、总体重减轻(TWL)百分比等。根据代谢手术后3年MS缓解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MS缓解组(n=85)和未缓解组(n=34)。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²检验比较两组间的临床参数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MS缓解的相关因素。
结果119例(80.4%)患者完成术后3年随访,平均年龄(48.3±11.4)岁,其中女性70例(58.8%)。术前BMI(31.6±3.5)kg/m2。RYGB术后3年与术前比较,BMI下降为(25.3±3.3)kg/m2,MS患病率从术前的100%(119/119)降至28.6%(34/1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²=132.2,P<0.01)。缓解组的TWL百分比高于未缓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0.9±6.9)%和(17.4±6.5)%, t=2.626, P=0.011]。Logistics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CRP(比值比 0.79,95%可信区间0.68~0.92,P<0.01)和TWL百分比(比值比 1.09,95%可信区间1.00~1.19,P=0.047)是术后3年MS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RYGB手术可改善中国肥胖患者MS。TWL百分比越高,术前CRP越低,术后MS缓解的可能性越大。代谢手术中期的MS缓解可能与体重减轻和慢性炎症改善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与子痫前期发病的相关性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4 636例孕妇的临床病例资料,均为单胎孕妇,分娩孕周≥32周,收集入组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GDM)、子痫前期(PE)、妊娠结局信息,比较GDM及非妊娠期糖尿病孕妇PE的发病情况,比较GDM及非妊娠期糖尿病孕妇PE的发病率,分析无内科合并症孕妇(正常孕妇A组)、GDM(单纯妊娠期糖尿病B组)、PE(单纯子痫前期C组)、GD
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首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值得高度重视。随着大型循证研究结果的公布,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防治理念迭代更新,从“降糖为中心”逐渐向“控制血糖与改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结局并重”的综合管理预防模式转变。近年虽然不断有如血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等新的血糖控制评价指标出现,但目前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评估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关键指标,其重要地位
糖尿病的诊断依据决定了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首要任务,降低血糖可消除高血糖症状,预防急性代谢紊乱,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防治微血管病变并发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预后必须全面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部分降糖药物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或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具有降糖外改善和延缓ASCVD、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疾病的作用,为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选择。
分析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及糖尿病足的危害,对中国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病变筛查研究(China-DiaLEAD)的结果及临床意义进行解读,介绍中国T2DM下肢动脉病变(LEAD)的危险因素、防治现状及T2DM LEAD患者初步风险评估模型,推动中国T2DM LEAD患者的早诊断及早治疗,为相关指南的更新提供证据。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既往对于ASCVD主要聚焦于冠心病,而对在我国发病率更高的脑卒中关注较少。糖尿病卒中较非糖尿病有更高的致死及致残率,综合管理策略可降低糖尿病卒中的发生并改善预后。本文主要涉及糖尿病卒中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理生理学、一级预防综合策略,以及急性与慢性卒中血糖管理。
微循环障碍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肿胀增生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等血管结构改变,同时伴有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而微循环的这些变化可通过引发能量代谢障碍、山梨醇积聚和肌醇耗竭及氧化应激异常增高等效应进而造成DPN的发生发展。前列腺素E1、前列环
目的比较成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分别在成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比较自身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年龄在18岁及以上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192例和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196例。应用血管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包括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和狭窄。首先比较成人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动
目的评估采用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临床专家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对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效果。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选取全国参与《意见》培训的30家医院的320例接受基础加餐时4针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将320例患者分为遵循意见组(206例)和未遵循意见组(114例),其中遵循意见组遵循《意见》进行强化治疗,未遵循意见组未按照《意见》中的强化治
目的研究大连地区居民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相关性。方法依托中华医学会发起的REACTION研究,选取2011年8至12月期间参加调查的大连地区随访的社区居民,共计10 207人,在2014年7至12月期间进行随访。根据non-HDL-C、LDL-C值四分位将受试者分为Q1、Q2、Q3和Q4及q1、q2、q3和q4组,分析n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与单纯胰岛素治疗在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中血糖控制及围产结局的差异。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孕早期在北京协和医院单中心建档、常规产检并分娩的1型糖尿病(T1DM)或2型糖尿病(T2DM)合并妊娠患者。为达到血糖控制目标,按照治疗方案分为二甲双胍联用组和单纯胰岛素组。对各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及围产结局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