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率下降是什么危机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77931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薛 涌(旅美学者)
  ①“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从1998年到2003年,我国识字者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仅为51.7%。
  ②一石激起千层浪,阅读率下降引起了各界人士的诸多评论,担忧者有之,思考者有之,斥责者有之,宽谅者也不乏其人。阅读率下降到底意味着什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
  ③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
  ④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地混合。这一点,大多数新媒体都不具有。比如DVD一放,就按照既定的速度走,信息的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即使你可以按各种后退、重复、慢动作的键,但根本不可能像读书那样进退自如。这样的信息传送,常常是灌输式的,不具有阅读中的对话性。
  ⑤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其他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
  ⑥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读经大概是我们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要跟着记忆和琅琅读书声不停地往前走,就像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⑦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我们目前的不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这对以保住自己的工作为满足的部分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⑧但当今是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⑨中国人是否阅读,将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
  (选自《新京报》2004年12月20日,有改动)
  1.文章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说说第③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第⑦段中加着重号的“这样”指代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简要分析运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了本文,请你拟写一则关于读书的宣传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文献
①我的家因动迁,新搬来这个郊区的小城镇,这里的环境趋于平静,也自然使我的心境好起来,这几天回忆过去,不知何故,常使我想起失落久远的故乡和童年,而且想到屋前那片青青的草地。它在不惹人注意的时候,常以一种青春的蓬勃和生机的活力,悄悄展现着生命的颜色,生长着这个季节中独有的嫩绿。青青的草地,清香的叶脉,染绿过我的童年,洗涤过我的心灵,至今仍在牵动着我的思念。  ②每当阳春三月的日子,大地刚刚苏醒,万物鲜
期刊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请在下面的田字格里把下列词语中的拼音和错别字依次写成正确的汉字。(4分)   狼籍 ào运 温馨 róulìn 踌躇 ɡān,ɡà 事外桃园    眼花潦乱 名列前矛 与时巨进 义愤填yīnɡ    2.下面是课文《敬业与乐业》的一段导语,请阅读后回答问题。(3分)  在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做到了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能否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呢?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
期刊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上海西区的一条马路上,一个小男孩拎着一只大口颈的冷饮瓶,一遍又一遍地叫着:“棒冰,光明牌赤豆棒冰——”小男孩的嗓子因为累,因为着了凉而掺进了沙哑:冷饮瓶里能装两打棒冰,全部卖掉的话,可以赚一毛四。  那天下午,天突然变脸,下了一场雨,街头巷尾竟然凉飕飕的,如果卖不掉的话,隔上一天就会化掉,一天吆喝的结果只够保本。天色又是一阵阴暗,风紧起来。小男孩望着行色匆匆的行人,绝望得几乎
期刊
读完《错过的香槟》一文后,我便对之难以忘怀了,于是请书法家用硬笔抄录在宣纸上,装裱严整,挂在了客厅的显眼处,每每做事放松懈怠躁狂之际,便会放声朗读一遍,做事的动力马上会油然而生。  文中的“我”显然是一毛头小伙子,上学路途上一帆风顺走来,无波无折,不知天高地厚,省地质学校毕业后,俨然自认为是业内的行家里手,到得单位上,怎么也得坐办公室,雨打风吹不着,一张报纸一杯茶水地混日子。怎料第一天报到,就被要
期刊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易安词中的精品。关于这首词的创作,据伊世珍的《琅 记》记载:“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在这首词中,女词人以纤细灵巧的笔触,抒写了缠绵隽永的相思之情,千百年以来,备受人
期刊
汽车开到实验小学站点时,雨终于落了下采。放学的小学生们跑着叫着跳上车,带进来一股股湿漉漉的凉气。女人招呼学生们坐下,接着就开始卖票。  当她走到一个梳着两只羊角小辫的小女孩面前时,小女孩很难为情地对女人说:“阿姨,我手里一分钱也没有了。”  小女孩的眼睛里正流露出可怜巴巴的内容,身子并没有坐实,好像随时准备下车。女人就笑了笑,说:“没关系,你坐着吧。”她还摸了摸小女孩的头。  坐在前面开车的男人不
期刊
这是一首关于成长问题的励志诗。  十五六岁,是从依赖父母走向独立生活的开始,是从懵懂走向成熟的开始。一句话,是学做一个完美的人的开始。  那么,怎样才能成长为一个完美的人呢?对此,作者没有居高临下地凭空说教,而是作了一连串的假设,以和孩子谈心的语气娓娓道来。  从十五六岁到诗中“如果”假定的种种性格的完善,其间的路很长很长,在这个历练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我们常说
期刊
原文:    天外财富  北 原    雨丝绵绵,温柔地从天外飘来。  我打着一把雨伞,走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走着走着,发现路边站着个小姑娘,正淋着雨水。  “快进来!”我扬了一下伞,向她喊道。  女孩飞快地跑到我的伞下。她也许有12岁,胖胖的,眼睛好像一大一小,但是很美丽。她用小手拉住我的胳膊,缓缓地与我同行。  “你是往前走吗?”我问她。  “嗯,哪都行。”她随口而答。  “去做什么?”  “
期刊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标示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期刊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