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当“下一个”乡村教师

来源 :中国供销商情·村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e_willi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 持 人:本刊记者王勇
  本期嘉宾:庞丽娟(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熊彬(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教育局局长)
   张德刚(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石城乡中心小学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2006年3月27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表达了清退代课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的决心。全国44.8万代课教师的命运,因此而变得尴尬。在这44.8万代课教师中,农村教师占有相当数量。如此多的教师离开岗位,谁来填补这些空缺?那些嗷嗷等待知识哺育的山村孩子由谁来给予“食粮”?代课教师一般分布在高寒地区、山区和贫困地区,是正式教师不愿去的地方,代课教师离去后的衔接将因此更为困难。尽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代课教师终将退出历史的舞台,这是必然的趋势,也是国家教育进步的标志,但是,代课教师群体的出现,与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教育经费短缺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农村基础教育最薄弱的老、少、边、穷地区,在公办教师不愿意或者不能抵达的穷乡僻壤,他们曾经并且正在不计报酬、满怀热情和责任感地工作着。
  有人曾这样形容中国的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几匹瘦骨嶙峋的马拉着乡村教育的车子,吃力地行驶在曲曲折折的乡村小道上,尽管艰难,但乡村教育的车子仍在向前行驶,尽管瘦骨嶙峋,但这些马儿仍倔强地撑起乡村教育的蓝天。
  这是乡村教师最真实的写照,同时也让我们对中国的乡土教育的现状进行关注和反思。
  说起乡村教育,就不能不提乡村教师。有人说,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工资依然没有保障。农村教师队伍流失严重,尤其是农村的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难以补充到合格教师,大批村级小学只好找代课教师维持运转。
  曾有一部名为《乡村女教师》的电影感动了许多人。很多年轻人在影片的感召下,走上三尺讲台,扎根贫困落后的乡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辛勤的汗水和一腔热血哺育着孩子们的心灵。虽然这几年,教师收入有增加,但主要惠及的是大城市重点学校。绝大部分教师的生活还是清贫的。和城市学校比起来,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教师们的条件和待遇,不是用一个“差”字可以概括的。
  不少地方政府在文件中一再强调,要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教师同工同酬。可事实上,在某些地方,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逐年拉大的趋势。有些乡村中小学教师,工龄达10年之久,月工资却始终过不了千元“大关”。 乡村条件艰苦,教师付出多,得到的反而少。在这样的现状下,不少乡村教师对于工作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有的挖空心思拉关系、走后门,不惜一切代价搞调动;有的则全力以赴搞副业,教育教学反倒不怎么重视。用他们的话说,“再不想办法,这日子没法过了”。
  不能补充新鲜血液,现有教师不断流失,已经成为了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所面临的困难之一。骨干教师想方设法调往城区,城乡教学质量差距加大,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正在上小学的孩子送到城里上学。城区中小学生源变多,便不断扩大教学规模,又连续从乡镇学校招聘教师进城任教,进一步造成了农村教师数量和质量的下降。由此,农村教师队伍陷入了低质徘徊的怪圈。
  如何解决农村教育可能面临的滑坡,将会使农村失去持续发展条件的重大问题?本期村官茶楼关注的话题就是——谁来当“下一个”乡村教师?
  “儿子,我们家里穷,就因为吃亏在‘睁眼瞎’没文化上,可如果村上的学堂没有老师开不了学,肯定又有好多娃娃要在家里当放牛娃了。”
  有这样一位乡村教师,30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用自己的满腔赤诚抒写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他在全乡条件最差的8个村小学任过教,教过20多个复式班,当过17届小学毕业班的班主任,把青春和热血,都给了山村娃。他就是全国优秀教师,2006年四川省优秀乡村教师,四川省第三届怡和烛光奖获得者——张德刚。
  《村官》: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呢?
  张德刚:我高中毕业以后其实有三个选择,一是乡政府叫我去做乡农技站会计;二是村支书记叫我去做村文书;第三是乡中心小学的温朝元校长找到我说,我们村小学缺老师快开不了学了,希望我去代课。在我难以抉择的时候,我母亲对我说:“儿子,我们家里穷,就因为吃亏在‘睁眼瞎’没文化上,可如果村上的学堂没有老师开不了学,肯定又有好多娃娃要在家里当放牛娃了。”当时山村里条件很差,教师也很少,如果我不去任教,又会有很多孩子和我当年的命运一样,要么到很远的地方上学,要么就上不了学,习不了字。想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做父母的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回忆起我母亲艰难送我上学的情景,我还能拒绝吗?听完了这些话,我下定了决心,走上了讲台。母亲当年为了供我们几兄妹读书,经常吃野菜充饥,将省下的粮食送到学校给我们吃,当我1976年高中毕业刚参加工作想好好尽孝心时她却因病去逝世了。
  《村官》:待遇不高,但是生活还得继续,你有没有想过放弃?
  张德刚:1990年一个曾经也是代课老师的老乡从海口回来后,要我一起去那边和他一起发展创业,给我开出每月450元的工资,当时是很诱惑人的,我权衡再三最终放弃了。因为我这里很偏僻,路程远,几乎没人愿意来这里当老师。如果我走了,学校就散架了。老乡的心意是好的,他说:“我就看你在那里蹲着,能不能蹲发财?”每次看到自己拮据的经济,再看看他们外出务工回乡时的大气,有时也很矛盾,但是一直没有真正动摇过。面对金钱的诱惑,我想只要能生活就可以了,满足现状就好,最要紧的是把书教好。
  《村官》:从教30年来,有没有让你感觉最难忘的事?
  张德刚:1997年的这件事让我终生难以忘记,那年我带了一个小学毕业班,班上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因父亲患病去世,家里欠了6000多元的债,母亲哭着叫刚满12岁的两姐妹到城里打工帮着还债,两个孩子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学校。一个星期后我看了一篇她们的日记,才得知辍学的内情,我当晚将那篇日记拿给妻子看,没有想到妻子也被感动了,她说:“我们帮帮这对姐妹吧?她们还小,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面对妻子的理解,手中紧紧捏着卖肥猪的400元钱,我既高兴又感动。第二天一早,我就跑到杨婷同学的家要求她们继续上学,几天后杨婷和杨梅两姐妹重新回到了学校。
  《村官》:你觉得从教这30年来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张德刚:我最愧疚的是对自己一双儿女的培养,我对不起他们,在千秋村教书的时候,有时要一周甚至半月才能回一次家,孩子缺少关爱;妻子一个人在家累死累活支撑这个家,我代课一个月工资最多也才300元,除了所有的开支所剩无几。我所教过的学生有的已考起了硕士研究生,有的当上了大学的教授,我的孩子因家里穷上不起大学而都读了个中专,现在都在外面打工去了。如果当时有钱,他们也一定会接受更高更好的教育,为了弥补内心对儿女的愧疚我只有埋头工作。
  做到让农村教师“有房住、有菜吃、有电视看、有电灯、有电脑”,从而使他们住得安心、吃得舒心、生活开心、工作顺心……鼓励他们扎根山区教育……
  巴州出过一位名人——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他曾说过“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世界,但其确切含义是什么?世界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切含义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治穷先治愚,巴州区全区上下党政重教为先,人民支教为荣,教师从教为乐,现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983所,其中高完中8所,职业中学3所,教师进修校、盲聋哑学校各1所,成人中专校2所,单设初中19所,中心小学5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4所,民办学校153所,教学点697个。现有在岗教职工8000余人,在校中小学生23万余人。
  《村官》:巴州区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熊彬:这几年,我们从五个方面加大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一是大力加强教师全员培训。仅去年以来就开展了教师新课程、新教材培训10000余人次,课改通识性培训7000余人次,举办中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竞赛活动17科次。举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班60期,培训教师3000余人,提高了全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新教师补充向农村学校倾斜。近两年招考的250名教师全部安排到了农村缺编学校任教。三是富余师资分流到缺编学校任教。在全区所有学校推行全员聘任制,对部分学校落聘的富余教师一律分流聘用到缺编的薄弱学校任教。四是搭建教师资源共享平台。近两年有300余名城区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帮助农村学校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我们规定凡申报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中小学教师必须有两年以上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五是对农村学校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做到让农村教师“有房住、有菜吃、有电视看、有电灯、有电脑”,从而使他们住得安心、吃得舒心、生活开心、工作顺心。同时,对边远学校教师发放补贴,在评职晋级、评优选模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他们扎根山区教育。
  《村官》:在乡村教师中,代课教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在教育部要求逐步清退代课教师后,巴州区如何解决他们留下的教师空缺呢?
  熊彬:去年,我们在本专科毕业生和代课教师中择优招考了教师374名,补充到缺编中小学任教,缓解了全区教师紧缺的矛盾,这也是我们首次在代课教师中招考公办教师。今年,我们还将从巴州区公民办小学、初中连续代课(任教) 5 年及以上 (2003 年底前 ) 至今无间断、户籍在巴州区并具备教师资格条件、国民教育中师及以上学历的代课教师及教育部门在编的自收自支人员中招聘 100 名公办教师。其中,连续代课 5 至 14 年(2003 年底前)的 60 名, 15 年(1993 年底前)及以上的40名,新招聘的教师一律到缺编乡村学校任教。
  明确义务教育教师作为教育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建立义务教育教师的教育公务员制度,以明确其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其地位和待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今日中国农人居多,我们苟能努力研究,农村教育的种种切要问题;可以逐渐解决,并推广至一省一国。”农村教师占我国教师总体的大部分,他们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教师的总体素质。只有实现了广大农村地区教师的专业化,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方能有长足的发展。
  2007年5月18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强调,师范生免费政策是国家提升农村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后政府将花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切实解决目前我国城乡教师结构失衡、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提升问题,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村官》:能谈谈您对乡村教师的看法吗?
  庞丽娟:我接触不少农村教师,这些农村教师,他们的身份不明确,工资待遇偏低,整体素质不高。但是即便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他们依然兢兢业业。他们有时候真的让我特别的感动,我们自己能不能做到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依然坚持二十几年?我觉得非常不容易,非常值得我们尊敬。他们需要帮助,也值得我们去帮助。
  《村官》:您认为目前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庞丽娟:随着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尽管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成绩很大,但仍存在师资紧缺、流失严重、整体素质偏低、代课教师数量庞大、老龄化严重和生存状况艰难等突出问题,难以适应提高农村新一代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村官》:您觉得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问题凸显出来的?
  庞丽娟:根据我们研究来看,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通过我们这些年各方面的努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但是仍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甚至是影响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是我们国家这些年提出新的建设发展的任务,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大家对农村义务的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就使得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意义凸显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教师队伍当中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也就更加的凸显出来。教师队伍的建设如何,他的素质如何是直接影响我们当前农村教育的瓶颈。
  《村官》:您觉得造成乡村教师的素质低于城市教师的原因是什么?
  庞丽娟:近十年,我一直在关注和研究农村教师队伍的状况问题。我从2000年开始专门就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全国人大做了提案。相比城市的教师队伍,他们素质整体来说不是很高,我觉得要分客观和主观,那么多年他就在那样很偏远一个地方,他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出来学习,自然是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不知道,新的教育概念不知道。让我由衷产生的想法是需要我们关注他们,需要我们用行动帮助他们。作为我们教育者来说,我有责任去了解他们的现状,了解他们的原因和情况,提出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来帮助政府,来帮助这些老师改善他们的状况,提升素质,更好的建设这支队伍,最后使我们下一代农村的孩子接受教育。
  《村官》:要从哪些方面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庞丽娟:分两个方面吧,首先我建议修改《教师法》,明确义务教育教师作为教育公务员的法律地位,建立义务教育教师的教育公务员制度,以明确其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其地位和待遇,以增强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并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此也有利政府统筹教师资源,有利政府组织教师合理有序的城乡流动,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提高和教育的均衡发展。其次我鉴于农村地区县级财力不足,建议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中央、省(市)、县三级政府承担制度,其中农村教师的国家标准工资由中央、省级财政共同全额支付,以确保农村教师工资能按时、足额发放到教师手中;教师工资的拖欠问题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共同负责尽快解决;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督与审核机制,对相关预算与执行情况的审查与监督,以切实保障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财政投入。
  《村官》:那应该如何健全完善乡村教师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呢?
  庞丽娟:我认为首先要尽快研究解决我国农村代课教师问题,不能仅仅是清退。农村代课教师群体实际上是我国“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应该得到高度关注的弱势群体,如若处理不当,有违社会公平与和谐,将成为新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应该想办法将他们纳入师资管理范围,提高代课教师的待遇与水平。其次是要加强城乡教师流动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农村教师到城市学习进修制度,制定全国性的农村教师流失补偿制度。第三是要创新吸引、激励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有效机制,设立“贫困地区教师基金”、农村教师特殊岗位津贴等,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我个人建议实施“农村新教师国家奖学金计划”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等,对自愿调任农村地区任教的教师优先晋级加薪,以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最后是要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制度建设,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以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素质与教学能力。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加强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训的宏观规划,并统筹管理和监督指导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培训工作。在农村教师培训计划与内容设置上,要立足于农村教师的教育实践,以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普遍、共同的问题与需求为出发点,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方法为主要内容,来规划、设计农村教师培训的目标与内容,切实帮助农村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素质与教学能力。
其他文献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确实无法想像新农村建设给大庄村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如果不是实实在在地走进大庄村,也很难描述大庄村在新农村建设大潮中所结出的累累硕果。  走进大庄,宽畅明亮的柏油路穿行在田间地头,绿油油各色蔬菜长势喜人,绿化带郁郁葱葱、整齐有序,村民活动中心的八角鼓和霸鞭队的表演更是淋漓尽致,精彩纷呈……在大庄村,村民出行,晴天不沾灰,雨天不带泥;地里干活,上了田埂便是水泥路,上街购物,出了家门就有
期刊
卢惠章,今年刚满40岁,性格开朗,工作朴实,1988年开始参加工作,1997年担任枋洋工商所副所长,2000年任坂里工商所所长,2002年又被调到陈巷工商所当所长,2004年转返岩溪工商所任所长。因为多年来,他一直都是流动作业,所以被称为是“流动”所长。自从但任岩溪工商所所长以来,他始终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在带领全所人员为民办实事的同时,以身作则,为同事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期刊
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盘山而上,到达山顶,放眼望去,福建永定县培丰镇田地片区地势北高南低,呈狭长状,一条小溪穿流其中。四周群山环抱,树木葱茏。一幢幢颜色亮丽、结构别致的小洋房点缀楼群中。整个片区满是优美的田园风光又不乏现代农村的气息。看着眼前的美景,没有人会想到,多年以前,在这里,饮水问题曾经是村民最烦恼而又无奈的大难题。  田地片区远离培丰镇政府所在地,由丰田、岭东、上和三个行政村组成,村民约5
期刊
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都要穿着美丽的民族服饰,聚集在“日月潭”边,在银辉的月光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玩起“托球舞”的游戲。  相传古代,大清溪边有一对青年夫妇,男的叫大尖哥,女的叫水花姐,靠捕鱼度日。一天,太阳和月亮突然都不见了,天昏地暗,禾苗枯萎,花果不长,虫鸟哭泣。大尖和水花决定要把太阳和月亮找回来。他俩在白发老婆婆指点下,用金斧砍死了深潭中吞食太阳的公龙;又用金剪刀杀死了吞食月亮的母
期刊
GMP可直译为“优良药品的生产规范”。兽药GMP认证是兽药生产的优良标准,是在兽药生产全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兽药的整套科学管理体系。《兽药GMP》实施的目的就是对兽药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以保证生产的兽药质量是合格优良的。农民朋友在购买兽药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检查所购买的兽药产品是否有兽药GMP认证编号,以免买到不合格产品。  近日农业部公布了一批兽药GMP合格企业
期刊
据全国物价系统成本调查队对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海南9个早籼稻主产省168个县1513个农户早籼稻生产成本收益情况调查显示,2007年主产区早籼稻播种总面积略有减少、成本有所增加,但由于单产提高、价格上升,每亩平均收益明显增长。    一、单产提高    今年主产区早籼稻亩均产量400.7公斤,比上年增加13.7公斤,增幅3.5%,创历史水平。主要原因: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
期刊
增收致富、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这是我们最迫切的愿望。然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相对滞后,致富之路如何走?怒江州的傈僳族群众,凭着独有的“砍核桃”技艺,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愿望。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高山深峡、大江奔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阻碍着怒江人民奔小康的步伐。近年来,在这峡谷深处兴起了“砍核桃”产业,给怒江州泸水县大兴地乡傈僳族群众带来了上千万元的收入。这项加工富
期刊
今年52岁的延庆县大榆树镇岳家营村党支部书记吴英,在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已经十余年,为带领村民从贫困到富裕、从落后到进步,他十余年如一日,用自己的全部精力谱写了一首为群众服务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的村级发展和谐曲,感动着认识他的每一个人。    放弃生意回村挑重担    1996年前,岳家营村在原下屯乡是最穷的村,由于村子经济基础薄弱,两委干部事事受阻,在群众中威信越来越差,干部群众思想散漫,老实本分
期刊
穷人孩子早当家    洪素环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五个姐妹中她排行老大。读小学的时候因为家里没钱,洪素环只能被迫辍学回家做家务和照看四个妹妹。25岁那年,洪素环被介绍到当地一家木材厂打工,每月工资36元,“一个月只有36元,怎么能养起一家7口人呢?”。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她每天拼命工作。一年之后,她的付出终于得到了木材厂老板的认可,老板把她安排到冷冻车间当主任,并把她的工资提高到46元。几个
期刊
丛素娥说:“山里的孩子很上进,每每看着他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实在割舍不了对他们的牵挂,也推脱不了身上的这份责任。我哪怕燃烧成灰烬,能照亮他们的前程,我都无怨无悔!”    黄土岭镇,距辽宁省大石桥市市区50多公里,这里虽然山清水秀,农民的生活却不富裕。多少年来,走出大山成为了这里年青人奋斗的方向。  1979年前,18岁的丛素娥考上大学,成为黄土岭镇山沟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四年后,她回到这片生她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