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阅读训练是英语学习的核心,英语阅读能力是听、说、写、译的基础。本文在分析当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和阅读教学模式的落后,学生不良阅读习惯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就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41
在英语中考中,阅读理解所占的份额很大。而且在整个试卷中,阅读理解也是最费时间,最让学生费神费力的部分,很多学生英语成绩落后,都是在阅读理解上失分较多。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广大英语教师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充分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就是动力。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产生了储存内心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学习、实践,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使他们积极参与讲座,提高学习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讲解太多,以免造成沉闷、单调、枯燥的课堂气氛,扼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便会失去阅读兴趣,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
1、在导读阶段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高效投入到英语阅读中
根据阅读课文材料,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一些重要的新的语言知识的展现。教师可以借助文章的标题、插图等,通过提问或讨论介绍阅读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预测所要阅读的内容,明确阅读任务。并就阅读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发其阅读兴趣,并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让学生在这类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学生对教师的阅读材料背景介绍产生兴趣,他们就能迅速进入高效阅读状态。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导入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2、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捕捉大意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摆脱母语干扰,直接感知语群句意;其次要引导他们快速阅读,扩大阅读视幅面;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速度,提高概述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猜词悟意能力、推理归纳能力等,即在阅读材料提供的纷繁复杂的语言环境中,抓住文章脉络,掠过不必要知道的生词或通过构词法猜出某些生词。
3、设计整体理解性问题
随着词汇、语言点的处理,老师再精心设计整体理解性问题,促使学生加强对段落的理解,理顺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行为,加深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获取中心意思。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根据文章内容设计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正确使用阅读策略。阅读文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而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预测活动总是在进行着。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预测的能力,如通过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内容、根据首句预测段落、根据开头预测结尾等。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通过主题句表现出来的。据统计,大约80%的主题句位于段落的句首,其他大约20%不到是尾句,但也有时候是在段中。
4、指导学生精读全文,把握信息
教师应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培养他们理解、掌握和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使其通过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模式,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定势,培养语感。教师可针对有碍阅读理解的内容,采用"疏"导法,教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词,摆脱不必要的困扰;针对阅读中的重要知识,采用"点"导法,教授重要语言点。
5、启发学生深读全文,领悟内涵
在处理了语言点知识,对文章整体认识后,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深层理解的问题,如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预测事件情节发展或后果等,进一步促使学生去了解作者观点、态度,提高捕捉加工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這些问题可让学生相互讨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通文章,还要引导他们深读文章,使其发挥潜能,引起发散性思维,提高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和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判断能力。
三.运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式。
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用,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常听常新,经常有耳目一新之感,他们才会乐于参与,高效投入,如提问式教学。阅读文章时,对所学文章要点,教师提出要求,学生阅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时注意抓住全文的主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回答,在听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弄清学生的薄弱环节。再如讨论式教学。阅读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预测性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处于主动认知状态,从而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准备。不在阅读前单独教生词,而在讨论和语境中呈现生词,并借此检测或巩固学生单词的理解,等等。
四、注意阅读后的反馈调控
教师可以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还可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阅读体会,或就某一话题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在这个用英语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英语思维的能力和文章的谋篇布局能力,这些能力不但有利于提高其阅读速度,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利于学生抓住文章要领,了解文章组织结构的能力及对篇章的推理能力。
总之,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流,但它实际上是作者和读者双向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教师在阅读课上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精心设计阅读教学过程,使学生拓宽视野,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41
在英语中考中,阅读理解所占的份额很大。而且在整个试卷中,阅读理解也是最费时间,最让学生费神费力的部分,很多学生英语成绩落后,都是在阅读理解上失分较多。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广大英语教师积极探索的一个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充分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兴趣就是动力。正如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产生了储存内心的力量。"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大胆学习、实践,创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使他们积极参与讲座,提高学习兴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讲解太多,以免造成沉闷、单调、枯燥的课堂气氛,扼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兴趣,久而久之便会失去阅读兴趣,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合理安排教学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阅读
1、在导读阶段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高效投入到英语阅读中
根据阅读课文材料,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而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一些重要的新的语言知识的展现。教师可以借助文章的标题、插图等,通过提问或讨论介绍阅读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预测所要阅读的内容,明确阅读任务。并就阅读材料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发其阅读兴趣,并鼓励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搜索。让学生在这类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学生对教师的阅读材料背景介绍产生兴趣,他们就能迅速进入高效阅读状态。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导入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2、引导学生快速阅读,捕捉大意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摆脱母语干扰,直接感知语群句意;其次要引导他们快速阅读,扩大阅读视幅面;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阅读速度,提高概述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猜词悟意能力、推理归纳能力等,即在阅读材料提供的纷繁复杂的语言环境中,抓住文章脉络,掠过不必要知道的生词或通过构词法猜出某些生词。
3、设计整体理解性问题
随着词汇、语言点的处理,老师再精心设计整体理解性问题,促使学生加强对段落的理解,理顺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行为,加深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获取中心意思。在学生阅读文章时,教师根据文章内容设计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正确使用阅读策略。阅读文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而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预测活动总是在进行着。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预测的能力,如通过文章的标题预测文章内容、根据首句预测段落、根据开头预测结尾等。整篇文章的主题就是通过主题句表现出来的。据统计,大约80%的主题句位于段落的句首,其他大约20%不到是尾句,但也有时候是在段中。
4、指导学生精读全文,把握信息
教师应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培养他们理解、掌握和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使其通过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模式,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定势,培养语感。教师可针对有碍阅读理解的内容,采用"疏"导法,教学生抓住重点句、重点词,摆脱不必要的困扰;针对阅读中的重要知识,采用"点"导法,教授重要语言点。
5、启发学生深读全文,领悟内涵
在处理了语言点知识,对文章整体认识后,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深层理解的问题,如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写作意图、预测事件情节发展或后果等,进一步促使学生去了解作者观点、态度,提高捕捉加工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這些问题可让学生相互讨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通文章,还要引导他们深读文章,使其发挥潜能,引起发散性思维,提高对文章的全面理解和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精神,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判断能力。
三.运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式。
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有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用,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常听常新,经常有耳目一新之感,他们才会乐于参与,高效投入,如提问式教学。阅读文章时,对所学文章要点,教师提出要求,学生阅读,寻找答案,引导学生时注意抓住全文的主旨,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回答,在听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弄清学生的薄弱环节。再如讨论式教学。阅读前,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篇章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预测性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激活学生大脑中相关的知识网络,使他们处于主动认知状态,从而产生阅读的愿望和心理准备。不在阅读前单独教生词,而在讨论和语境中呈现生词,并借此检测或巩固学生单词的理解,等等。
四、注意阅读后的反馈调控
教师可以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还可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阅读体会,或就某一话题联系实际进行小组讨论。在这个用英语积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英语思维的能力和文章的谋篇布局能力,这些能力不但有利于提高其阅读速度,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利于学生抓住文章要领,了解文章组织结构的能力及对篇章的推理能力。
总之,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流,但它实际上是作者和读者双向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教师在阅读课上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精心设计阅读教学过程,使学生拓宽视野,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从而达到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自学能力,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