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月15日晚,天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天津市交通港口局局长武岱宣布了《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的通告》。该《通告》中指出,从2013年12月16日零时起,天津将在全市实行小客车增量配额指标管理,增量指标必须通过摇号或竞价方式取得。
《通告》中称,16日零时后,单位和个人购置小客车、小客车过户、非天津市小客车转入天津,在申请办理小客车注册、转移及转入天津市的变更登记前,应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取得天津市小客车指标证明文件。
限购是否能真正起到“治堵”作用一直是业内关心的问题。有分析人士认为,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的限购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乘用车联合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对此次天津限购并不看好,他说“跟广州一样,天津城市结构也较散,主城区保有量很大,拥堵难以改善,而郊区实施限购也不利于天津的区县经济发展,同时将降低天津的吸引力。”
点评:2013年车市限购政策还将持续,对于车主来说,受到已经实施限购政策的城市影响,有买车计划的车主很可能提前数年实现购车计划,而可买可不买的车主也很可能改变踌躇态度,尽快入手。这样一来,限购政策也就成为“抓倒霉”的了。在限购的问题上,很多专家表示,宜疏不宜堵,堵只能缓解眼下,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
史上最严厉的“新交规”实施
2013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新交规”实施,到现在已有一段时间,规定中的关于“闯黄灯扣6分的处罚”在口诛笔伐中无疾而终,后“对于闯黄灯暂不处罚”的解释才让甚嚣尘上的口水战偃旗息鼓。闯黄灯的争论说明制定交规有待完善,然而面对故意污损、遮挡号牌,不系安全带、开车打电话等行为的处罚,一下子让人们感到手无足措。在机动车保有量日益增大、道路情况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合理、严谨而科学的交规十分重要。
援引媒体报道,自新交规实施以来,全国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大幅减少。据统计,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共查处违反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137.1万起,查处超速50%以上交通违法行为28.5万起,同比分别下降40%和32.5%;查处故意遮挡机动车号牌1.4万起,故意污损机动车号牌8527起,不按规定安装号牌2.2万起,同比下降71.5%、27.2%和10.1%。北京查处故意遮挡、污损、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违法行为同比下降84%。
各种违法事件的下降,让我们看到,新交规在各种陋习与违法习惯方面所显示出的“闸门效应”仍须加强。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速,但是交通事故率却比中国低;在北欧,即使白天行驶,汽车同样要打开大灯,事实证明,这样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
点评:如今,经常看到一些满身污渍的车辆,但号牌却擦得锃亮,这充分说明新规起到很积极作用。闯黄灯的处罚,公众口诛笔伐,道出了不合理之处,然而面对污渍的车辆,在没洗车的情况下,锃亮的号牌就是新交规良性效应的体现。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尽管人们对闯黄灯持反对态度,但是“不闯黄灯”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反而比真正的处罚好得多。
汽车召回条例施行
1月1日不仅是元旦佳节,对于广大汽车消费者来说也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日子。历经近十年酝酿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将从元旦起正式实施,这也就意味着,将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等四部门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上升为“条例”,具有强制执行力。此后汽车厂商若存在隐瞒缺陷或拒不召回等行为,罚款数目可高达千万。
可以说,该《条例》是我国突破缺陷汽车召回立法层级低的限制,促进召回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举措。但是,看过《条例》全文后也许会发现,条例内容虽从监管范围、监管力度、威慑力方面都进行升级,在保护消费者、监管汽车厂商的力度上也明显加强。
美中不足仍存在。对于召回的个别细节方面,车企还是“有机可乘”的状态。如有毒气体超标未纳入《条例》中,认定汽车产品的“批次性”缺陷缺乏定量标准,时间期限等概念上不够清晰等。
《条例》发布前后,我国汽车企业一改以往“固执”形象,纷纷加大产品检测和召回力度,甚至在2012年收官时出现扎堆召回现象。自2012年10月10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条例》,有包括一汽丰田、马自达、郑州宇通、上汽乘用车、吉利、上海通用、斯巴鲁、奔驰、捷豹路虎、福田等多家企业实施近15起召回,共计召回汽车近60万辆。
点评:对于车主来说,《条例》实施后,一些车型出现成批次问题的情况下,就很可能会被召回处理,也就以为这样此前一些难以维权的问题会有更多的解决途径。但在另一层面上,厂家召回后所做的技术处理能否从本质解决问题也是个未知数,所以《条例》是一剂良药,同时车企提高技术水平也更是药之根本。
东莞出台黄标车补贴方案
1月13日上午,东莞市环保局首次对外详细公布《东莞市黄标车淘汰更新鼓励补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披露,东莞将在3年内分批次投入近8亿元用于补贴淘汰全市12.3万辆黄标车。
根据方案,非营运黄标车(含公务车)主要通过严格监管和标志限行管理措施实行自主性淘汰,财政不予补贴。校车黄标车淘汰补贴按购车价的10%补助计算,预计投入资金约6000万元。预计投入资金约2.8亿元用于公交黄标车淘汰补贴,其中更换为LNG单燃料的,每台补贴7万元补贴;更换为气电混合车型的,每台补贴10万元,。营运黄标车(含营运货运车和营运客运车)方面的淘汰补贴测算金额约4.569亿元,其中营运客运黄标车补贴约0.172亿元;营运货运黄标车补贴约4.397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包括家用小轿车、公务车在内的非营运黄标车将无法享受到黄标车淘汰补贴。针对方案为何未将非营运车辆纳入补贴范围的疑问,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曾解释称,未将非营运黄标车纳入补贴范围,是在综合考虑东莞淘汰黄标车的实际和东莞市的财政情况后作出的选择。 点评:机动车尾气已成为东莞城市中心区空气的主要污染因子,其排气污染指数占空气污染指数的分量越来越高。而鼓励黄标车的淘汰,则被环保部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寄予很大期望。
汽车报废标准更改
2013年7月1日,两度被推迟的重型柴油车国四排放标准终于进入正式实施阶段,达不到国四标准的车型将不予办理注册登记。然而由于相关厂家技术升级受限,再加上油站油品供应不到位,各地对此标准执行的具体时间稍有调整。
另外,据环保部官员介绍,目前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即国五排放标准已经走完了所有的程序,很快即将对外发布。新标准的实施需要一个准备实施期,通常为三至五年时间,而这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日期预计会是在2018年1月1日。
近几年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升级速度很快。轻型汽车排放标准方面,自2001年开始实施国一,2004年实施国二,2007年实施国三,2010年实施国四。我国用10年时间走完欧洲50年排放推进历程,逐步与发达国家排放标准接轨。重型柴油车排放标准方面,不满足国四排放标准的新产品从今年7月1日起不能上公告。尽管排放标准升级速度不慢,但是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依然严重。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日益增长的机动车数量,还有排放标准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点评:排放标准升级需要车企、零部件制造商、油企等多方配合,涉及各方产品是否达标需要地方政府的持续监督。随着国家加大对各地PM2.5等环境指标的考核力度,将促使各地更有动力严格实施排放标准。节能减排效果的保障,需要在后续车辆的使用过程中持续发力。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11月25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公布。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不得以车改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
如果真的能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对财政资金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节约。据调查,平均一辆公车一年的费用在15万元到20万元之间。以杭州为样本,那么一辆公车一年可以省出5万元到7万元,就以5万元算,再乘以200万辆,那就是1000亿元。事实上,现在很多人都自己买了车,实现零公车并不困难。
点评:无论怎么看,公车改革总比不改革好,效果小总比没效果强。在全国对公务用车进行清理和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制度发力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不失为一次有益的探索。
总结: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柴油车 “国四”标准、严厉的“新交规”等等新政是2014年新政的亮点,这些明显针对的是目前的大气环境和拥堵的交通环境,这也对汽车工业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车企如何致胜需要仔细想一些根本的问题,日益恶化的环境是政策出台的主旨,背后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大民生,民生也是市场未来发展的关键,车企就要在民生与盈利二者之间不停的跳舞,舞姿最靓丽的将是赢家。
《通告》中称,16日零时后,单位和个人购置小客车、小客车过户、非天津市小客车转入天津,在申请办理小客车注册、转移及转入天津市的变更登记前,应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取得天津市小客车指标证明文件。
限购是否能真正起到“治堵”作用一直是业内关心的问题。有分析人士认为,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的限购情况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反而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乘用车联合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对此次天津限购并不看好,他说“跟广州一样,天津城市结构也较散,主城区保有量很大,拥堵难以改善,而郊区实施限购也不利于天津的区县经济发展,同时将降低天津的吸引力。”
点评:2013年车市限购政策还将持续,对于车主来说,受到已经实施限购政策的城市影响,有买车计划的车主很可能提前数年实现购车计划,而可买可不买的车主也很可能改变踌躇态度,尽快入手。这样一来,限购政策也就成为“抓倒霉”的了。在限购的问题上,很多专家表示,宜疏不宜堵,堵只能缓解眼下,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任何问题。
史上最严厉的“新交规”实施
2013年1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新交规”实施,到现在已有一段时间,规定中的关于“闯黄灯扣6分的处罚”在口诛笔伐中无疾而终,后“对于闯黄灯暂不处罚”的解释才让甚嚣尘上的口水战偃旗息鼓。闯黄灯的争论说明制定交规有待完善,然而面对故意污损、遮挡号牌,不系安全带、开车打电话等行为的处罚,一下子让人们感到手无足措。在机动车保有量日益增大、道路情况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合理、严谨而科学的交规十分重要。
援引媒体报道,自新交规实施以来,全国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大幅减少。据统计,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共查处违反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137.1万起,查处超速50%以上交通违法行为28.5万起,同比分别下降40%和32.5%;查处故意遮挡机动车号牌1.4万起,故意污损机动车号牌8527起,不按规定安装号牌2.2万起,同比下降71.5%、27.2%和10.1%。北京查处故意遮挡、污损、不按规定安装机动车号牌违法行为同比下降84%。
各种违法事件的下降,让我们看到,新交规在各种陋习与违法习惯方面所显示出的“闸门效应”仍须加强。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速,但是交通事故率却比中国低;在北欧,即使白天行驶,汽车同样要打开大灯,事实证明,这样能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
点评:如今,经常看到一些满身污渍的车辆,但号牌却擦得锃亮,这充分说明新规起到很积极作用。闯黄灯的处罚,公众口诛笔伐,道出了不合理之处,然而面对污渍的车辆,在没洗车的情况下,锃亮的号牌就是新交规良性效应的体现。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尽管人们对闯黄灯持反对态度,但是“不闯黄灯”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反而比真正的处罚好得多。
汽车召回条例施行
1月1日不仅是元旦佳节,对于广大汽车消费者来说也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日子。历经近十年酝酿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将从元旦起正式实施,这也就意味着,将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等四部门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上升为“条例”,具有强制执行力。此后汽车厂商若存在隐瞒缺陷或拒不召回等行为,罚款数目可高达千万。
可以说,该《条例》是我国突破缺陷汽车召回立法层级低的限制,促进召回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举措。但是,看过《条例》全文后也许会发现,条例内容虽从监管范围、监管力度、威慑力方面都进行升级,在保护消费者、监管汽车厂商的力度上也明显加强。
美中不足仍存在。对于召回的个别细节方面,车企还是“有机可乘”的状态。如有毒气体超标未纳入《条例》中,认定汽车产品的“批次性”缺陷缺乏定量标准,时间期限等概念上不够清晰等。
《条例》发布前后,我国汽车企业一改以往“固执”形象,纷纷加大产品检测和召回力度,甚至在2012年收官时出现扎堆召回现象。自2012年10月10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条例》,有包括一汽丰田、马自达、郑州宇通、上汽乘用车、吉利、上海通用、斯巴鲁、奔驰、捷豹路虎、福田等多家企业实施近15起召回,共计召回汽车近60万辆。
点评:对于车主来说,《条例》实施后,一些车型出现成批次问题的情况下,就很可能会被召回处理,也就以为这样此前一些难以维权的问题会有更多的解决途径。但在另一层面上,厂家召回后所做的技术处理能否从本质解决问题也是个未知数,所以《条例》是一剂良药,同时车企提高技术水平也更是药之根本。
东莞出台黄标车补贴方案
1月13日上午,东莞市环保局首次对外详细公布《东莞市黄标车淘汰更新鼓励补贴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披露,东莞将在3年内分批次投入近8亿元用于补贴淘汰全市12.3万辆黄标车。
根据方案,非营运黄标车(含公务车)主要通过严格监管和标志限行管理措施实行自主性淘汰,财政不予补贴。校车黄标车淘汰补贴按购车价的10%补助计算,预计投入资金约6000万元。预计投入资金约2.8亿元用于公交黄标车淘汰补贴,其中更换为LNG单燃料的,每台补贴7万元补贴;更换为气电混合车型的,每台补贴10万元,。营运黄标车(含营运货运车和营运客运车)方面的淘汰补贴测算金额约4.569亿元,其中营运客运黄标车补贴约0.172亿元;营运货运黄标车补贴约4.397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包括家用小轿车、公务车在内的非营运黄标车将无法享受到黄标车淘汰补贴。针对方案为何未将非营运车辆纳入补贴范围的疑问,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曾解释称,未将非营运黄标车纳入补贴范围,是在综合考虑东莞淘汰黄标车的实际和东莞市的财政情况后作出的选择。 点评:机动车尾气已成为东莞城市中心区空气的主要污染因子,其排气污染指数占空气污染指数的分量越来越高。而鼓励黄标车的淘汰,则被环保部门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寄予很大期望。
汽车报废标准更改

2013年7月1日,两度被推迟的重型柴油车国四排放标准终于进入正式实施阶段,达不到国四标准的车型将不予办理注册登记。然而由于相关厂家技术升级受限,再加上油站油品供应不到位,各地对此标准执行的具体时间稍有调整。
另外,据环保部官员介绍,目前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即国五排放标准已经走完了所有的程序,很快即将对外发布。新标准的实施需要一个准备实施期,通常为三至五年时间,而这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日期预计会是在2018年1月1日。
近几年我国机动车排放标准的升级速度很快。轻型汽车排放标准方面,自2001年开始实施国一,2004年实施国二,2007年实施国三,2010年实施国四。我国用10年时间走完欧洲50年排放推进历程,逐步与发达国家排放标准接轨。重型柴油车排放标准方面,不满足国四排放标准的新产品从今年7月1日起不能上公告。尽管排放标准升级速度不慢,但是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依然严重。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日益增长的机动车数量,还有排放标准的实施情况并不乐观。
点评:排放标准升级需要车企、零部件制造商、油企等多方配合,涉及各方产品是否达标需要地方政府的持续监督。随着国家加大对各地PM2.5等环境指标的考核力度,将促使各地更有动力严格实施排放标准。节能减排效果的保障,需要在后续车辆的使用过程中持续发力。
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11月25日,《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公布。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不得以车改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
如果真的能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对财政资金而言将是一个巨大的节约。据调查,平均一辆公车一年的费用在15万元到20万元之间。以杭州为样本,那么一辆公车一年可以省出5万元到7万元,就以5万元算,再乘以200万辆,那就是1000亿元。事实上,现在很多人都自己买了车,实现零公车并不困难。
点评:无论怎么看,公车改革总比不改革好,效果小总比没效果强。在全国对公务用车进行清理和改革的大背景下,通过制度发力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不失为一次有益的探索。
总结: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柴油车 “国四”标准、严厉的“新交规”等等新政是2014年新政的亮点,这些明显针对的是目前的大气环境和拥堵的交通环境,这也对汽车工业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车企如何致胜需要仔细想一些根本的问题,日益恶化的环境是政策出台的主旨,背后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大民生,民生也是市场未来发展的关键,车企就要在民生与盈利二者之间不停的跳舞,舞姿最靓丽的将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