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对白的心理空间冲突机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ma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雷雨》剧中的人物冲突将剧情向高潮推进,而人物对白揭示了其心理空间的矛盾冲突机制。通过对人物话语的分析发现,语用预设、语义项临时替换、语义项的缺省等是导致人物心理空间的冲突。戏剧建立在对白特质的基础上,研究人物对白中建构的心理空间冲突机制为戏剧情节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雷雨》 对白 心理空间 冲突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学是一个指涉人类的经验世界并且映照其观念世界的符号,文学作品反映人类世界和社会生活是一个相对完整却又与人类认知密切关联的文本世界,作为文学形式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将情节和读者的兴致皆推向了高潮。从认知视角解读戏剧人物话语的心理动态,可以触摸人物矛盾的深层认知层面,与叙事表达的功能相似,部分揭示情节和高潮的推进机制,构建起作者、人物和观众三方心灵沟通的路径。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深刻揭示和抨击了封建体制下的家庭悲剧和伦理道德缺失。剧中的人物冲突是作品艺术的魅力所在: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是一位拥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他与侍萍、蘩漪、鲁大海的关系展示了他阴险、虚伪、狡诈的资本家特点;周萍与父亲周朴园关系紧张,与后母蘩漪的乱伦又揭示了其矛盾的性格。舞台人物的矛盾冲突是由人物的对白和情节的发展推进的,本文将认知观的心理空间理论揭示人物对白的心理空间冲突机制。
  一 心理空间理论
  心理空间理论系统地考察了人类认知结构和人类语言结构在认知结构中的体现,它是意义建构的理论。虽然该理论都是处理语言的材料,但它在本质上不是语言,而是从认知观视角以虚拟的心理空间解释词际和句际语义关系。心理空间是该理论的基本范畴,是人们思考、交谈时为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心理空间不能视为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者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它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容器,是我们在思考和谈话时为了实现局部理解和行为目标而构建的局部集合体。空间语义项作为心理空间的语词一般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名词性成分通过有定解读原则和不定解读原则在某一空间建立空间语义项,然后通过空间识别原则在另一空间建立对应的空间语义项。将上述原则应用到言语结构中,可以逐步构拟话语者的心理空间。话语过程中主体的心理空间随着其思想及话语地展开而被构建并且给予修改。这些空间由各种映射相互联系,特别是身份和推理映射。反映在神经领域,心理空间就是被激活的神经集合体,语义项的相互连接与共同激活连续体相匹配。根据这一观点,心理空间在工作记忆中运行,部分归因于长时记忆结构的激活。
  学界借助心理空间理论的思想对文学的相关层面做出了研究。蒋勇探讨了文学语言和日常生活中虚拟空间的构建,认为建构虚拟空间是认知者的一种普遍认知方式。借用心理空间理论的“空间”概念阐释文学的虚拟空间构建机制,可以将符号世界的能指更加形象地勾勒出认知世界的所指概念。概念合成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概念合成理论,谢建平阐释和论证了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空间中的层创性实时意义建构及其推理机制,用空间合成原理勾勒了人物品性、情愁、愤情层创意义的建构过程。
  基于心理空间理论,笔者将对《雷雨》的话语冲突做出阐释。戏剧人物的对白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语义项,会在观众内心建构各类心理空间,语义项发生矛盾时,人物的心理空间相应产生冲突,使剧情向高潮逐层发展并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 语用预设引发的人物心理空间冲突
  预设是说话人对交际语境中无异议信息的认同和设定,交际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假设将双方认同的信息用隐含方式表述为预设命题,并且将其认作信息传递的背景信息或者前提条件,一般表达语篇世界确立的事实或者合乎情理的事态。如果交际双方的预设在语用环境下不能发生交集,语用预设产生冲突,表现戏剧的独白和对白中会产生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那么舞台人物的语用预设会发生偏离,具有导致的话语双方或者多方心理空间冲突的潜在可能。《雷雨》中各种人物发生矛盾,周家和鲁家的矛盾以及周家的内部矛盾等都构成了一幅幅舞台的戏剧场景。其中,大舞台空间内人物的预设条件导致其多重心理空间的建构,引发了观众视线内的一幕幕冲突情节。周朴园和周萍的一段对白揭示了语用预设的建构作用:
  周朴园(突然抬起头来):我听人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B1
  周萍(惊):什—什么?B1’
  周朴园(低声走到萍的面前):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是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停)—对不起你的母亲么?B2
  周萍(失措):爸爸。B2’
  周朴园(仁慈地,拿着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B3
  周萍(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B3’
  周朴园: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B4
  周萍(失色):爸!B4’
  周朴园: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窝里鬼混,尤其是这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B
  周萍:哦,(喘出一口气)您说的是—B’
  周朴园:这些事是真的么?(半晌)说实话!
  周萍:真的,爸爸。(红了脸)
  上文中周萍与其后母繁漪乱伦,这一语义项及成分关系构成的心理空间在周萍的潜在心理空间集合体中成凸显趋势,别人的只言片语可能触发现实空间的重新建构,并且呈现反复性特点,像阴魂一样始终缠绕着这位富家公子。周朴园和周萍父子二人的对白建构出八个信念空间:
  信念空间B1:周萍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信念空间B1’:自己与后母乱伦。
  信念空间B2:周萍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情。
  信念空间B2’:自己与后母乱伦。   信念空间B3:周萍不规矩。
  信念空间B3’:自己与后母乱伦。
  信念空间B4:周萍不敢承认自己不规矩的事情。
  信念空间B4’:自己与后母乱伦。
  从B1到B4的建构过程看,周朴园的信念空间B的语义项b,对这位父亲来说是很严重的,因此才会一再用话语建构次信念空间,最后用言语揭示空间B。而听话人周萍也同样经历了从B1’到B2’的心理空间构建过程,同样也相信父亲说的是非常严重的事情,那么最严重的事情就是他和后母的奸情,即听到的话语信息指向现实空间R。因此,话语双方心理空间发生冲突,矛盾展开而将观众的情绪逐步推向高潮。接着,父亲周朴园通过揭示事情真相导致儿子周萍第二个信念空间B’的建构,而B’与B完全交集,矛盾冲突得到化解。观众作为第三方见证人,既有现实空间R(周萍与后母乱伦)的建构,也有B和B’的建构过程,同样也经历了一系列次信念空间的建构。因此,不同语用预设导致了作者、人物和读者多重心理空间的建构。
  三 语义项临时替换引发的心理空间冲突
  文学叙事的本质在于其虚构性,人物、时间、空间、事件等多元要素由叙事者的视角组织成情节,以文字符号艺术的方式感染读者,引导读者竭力解读作者通过虚构叙事意图表达的思想。虚构的舞台人物在戏剧语境的约束下,由剧作家赋予其临时调整话语内容、语气等表达思想的话语权,化解矛盾冲突以便将剧情继续下去,避免戏剧情节的中断或者有悖剧情的合理逻辑。话语主体双方各自建构自己的心理空间语义项,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一方改变话语策略,通过自己一方心理空间语义项的临时替换维持话语交流过程,避免一种话语冲突而将视线转向另外的视角焦点。
  我们分析《雷雨》中下面的对白: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B1……凭什么打我的儿子?B2
  周萍:你是谁?B1’
  鲁侍萍:我是你的B3—你打的这个人的妈。B4
  鲁侍萍在其心理空间B1中,确认周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因此,空间B1的语义项为:a 你,b萍。然而,她猛然意识到母子相认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临时建构话语空间B2: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一话语空间掩盖了其真实的心理意愿,将话语冲突的方向无形中做了转移。在周萍向自己问话时,她通过临时语义项更换建构了两个空间:心理空间B3,即“我是你的妈”;话语空间B4,即“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自然,话语空间B4并非她真实意愿的表达,只能建构话语参与各方的信念空间,造成心理空间的冲突,从而让观众明白矛盾冲突的焦点,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四 语义项的缺省引发的心理空间冲突
  语用解歧过程中,任何空间语义项(目标语或者触发语)都有缺省的可能,而这样的缺省体现出人脑中关于客观对象和关系的知识结构或者概念结构:认知对象的全部语义内容,或者知识内容是分解开的,它们被临时存放在不同的空间,包括现实空间和心理空间。话语的解读者并非从长时记忆中提取预存信息,而是语义在空间中的即时建构。
  文学来自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成为超越现实生活的艺术品,从而进入读者和观众的精神世界,创作者会设计人物的特定心理空间以增添读者或者观众解读的难度,由此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雷雨》是一部充满矛盾冲突的舞台戏剧作品,剧作家对人物语言张力方面极具匠心的设计以及特定人物知识内容的缺失会导致其与关联人物的话语冲突,从而将双方的心理空间偏离一览无余地呈现给观众。因此,我们会发现,《雷雨》人物心理空间语义项的缺省推动了作品情节和对白中大量矛盾冲突地建构,观众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了双方相互猜疑、争吵以及呵斥之中。下面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一段简短对白: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B1
  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B1’
  鲁侍萍:亲戚?B2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B2’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B3
  周朴园:怎么?B3’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B4
  以上对白中,鲁侍萍通过B1至B4的话语构建自己的心理空间:她就是周朴园的儿子周萍的亲生母亲。但是,周朴园的话语中对这一信息无法得到验证:B1’中指称词“这个人”并不指B4中鲁侍萍所暗指的“这个人”,即此“这个人”非彼“这个人”。通过周朴园B1’至B4’建构的心理空间语义项的分析。我们发现,其空间域缺少鲁侍萍空间语义项的特指成分,因而,两个人的言语方向背离,在矛盾中推动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五 结语
  心理空间理论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概念,合成理论为文学文本创造的多视角空间建构提供了研究手段,空间思想是接近文本研读的有效路径之一,文学虚拟空间和人物心理空间的勾勒过程是成功尝试的典型证据。文学文本结构各部分的心理空间呈现出各自的建构机制,我们将视线转向文本内人物话语冲突时的心理空间表现,从一个方面解读言语冲突向高潮推进中的认知模式。
  《雷雨》控诉了封建制度下的社会不公和家庭悲剧,其人物对白生动而深刻地传达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创造剧情的矛盾冲突并指向剧情的高潮。戏剧是建立在对白特质基础上的艺术,人物对白中建构的心理空间的冲突,为戏剧情节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
  [1] Fauconnier,G.& M.Turner.Principle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A].In J.P.Koening(ed.).Discourse and Cognition[C].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1998:269-283.
  [2] 姜旭:《语用预设在文学语篇中的作用》,《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 蒋勇:《文学和日常话语中虚拟空间的认知能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
  [4] 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 刘宇红:《心理空间与语用解歧策略》,《当代语言学》,2003年第2期。
  [6] 谢建平:《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空间层创性实时意义的建构》,《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年第2期。
  [7] 许克琪、魏磊:《论〈钟形罩〉中的空间叙事形式及其意义》,《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运河,男,1970—,山东菏泽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汉对比,工作单位:菏泽学院。
其他文献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第二部小说。自2003年出版以来,这部情感疗伤佳作已累计售出八百万册,成为当年唯一有能力在排行榜上与《达·芬奇密码》叫板的作品。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的故事是从结局讲起的:退伍老兵、游乐场维修工艾迪,在83岁生日那天,为了拯救在突发事故中身处险境的女孩而殒命游乐场。醒来时,艾迪已身处天堂,但他发现那里并不是牧歌萦绕的伊甸园,而是地
期刊
摘要 余华是一位以先锋小说享誉文坛的极富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文学家。关于他早年为何抛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选择了先锋小说,评论家多数从文学场域的角度予以深入剖析,而较少从余华对世界感知方式、创作理念和文学叙述风格等内在的角度去探讨。本文拟从后者来讨论余华先锋小说的缘起。  关键词:余华 先锋小说 真实 虚伪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A  1984年余华登上小说的舞台,受川端康成的影响,
期刊
摘要 韩东是一位极具“个人化”特征的作家,他在文本中表现出的对个人化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可能性的发掘,使他在中国当今文坛中占有重要一席。《扎根》是韩东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书,更是一部真实的书。小说结束了老一辈作家对“文革”和“下放”题材的概念化处理,摒弃了该类题材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把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揉碎成平凡而琐碎的生活细节,用老陶一家时刻不忘的“扎根”诉说了一个“无根
期刊
摘要 中国古建筑中门的装饰性反映了古人的智慧、生活标准和审美情趣。它的装饰性多表现在门的材料及图案纹样的选择上。古建筑门的材料及图案纹样的选择反映了古人和谐自然、崇尚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反映。同时,从古建筑门的装饰材料与纹样中也给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一些启示。  关键词:古建筑元素 门 装饰性  装饰,在中国古建筑元素门的运用中尤为显著。中国古建筑门的装饰性多表现在门的各个组成部分、材料及图案纹样
期刊
摘要 杨争光小说的主题主要是对中国乡村以及人性进行探索和拷问。本文综述了杨争光的作品特色,并对《公羊串门》的情节荒诞性、故事结局荒诞性、黑色幽默叙事语言进行了分析,通过《公羊串门》中所展现的荒诞叙事意义,深刻揭示人性等主题内容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杨争光 《公羊串门》 荒诞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 关于杨争光  杨争光1957年出生于陕西的一个村庄,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
期刊
摘要 “煤矿”题材的传承既是一个当仁不让的创作传统,也是当代文学创作领域隐而未显的创作资源库。几十年来,煤矿文学创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一方面,同质题材的创作传统经过长期积累,随着新旧融合与传承更新,在文学史上早已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足迹;另一方面,产业区域性奠定了煤矿文学,更多地锁定了矿工群体和特定矿区。本文以文学史传统与产业区域性两大方向来研究中国当代煤矿文学,对全面认识当代煤矿文学整体格局大有
期刊
摘要 近几年,一批土生土长的康巴藏族作家异军突起,引起文坛关注,赵敏就是其中的一位。赵敏的小说主要以传统的现实主义为创作手法,真实、细腻地展现普通康定人的日常生活、人生追寻。探究个体和民族的发展道路是个人成长记忆与民族性言说的交织,是不断进行自我身份确认和民族文化建构的过程。赵敏的小说既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也带有民族文化的隐喻性。  关键词:个人追寻 自我确认 民族性言说 民族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在政法体制调整改革的当代中国,张平小说因创作的主题触摸敏感、立意大胆并且切中民众心灵而被各方力量所关注。读解张平小说,会发现其小说始终灌注的是严肃化的表达倾向。本文在论述其严肃化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形成这一创作倾向的多种原因。  关键词:张平小说 严肃化倾向 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张平,以“政治小说”、“反腐”题材创作为主的代表作家,其热议的小说如《天网》、
期刊
摘要 以不同的角度描绘中国现代历史的不同面貌,其中有一个角度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现代性角度。无论是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性不同层面的追求,还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或新儒家思想对现代性不同层面的拒斥,其共同点都与现代性密切相关,并都是在现代性语境中发生的。自1917年以来,追求现代性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主题、总基调。因此有必要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语境以及在这种语境中的自然
期刊
摘要 体育文学是体育和文学的完美融合,为了能更好地研究体育文学,指导中国体育文学发展,本文运用了理论阐述和案例分析法,对中国体育文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充满哲思的艺术特征,以及中国新时期体育文学的“冠军文学”、“反思文学”、“网络文学”三个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概括出中国体育文学发展的新趋势,即纯体育文学日渐消失,向泛化方向、通俗化方向发展,批判功能不断增强。  关键词:中国 体育文学 艺术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