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及前景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a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不同的角度描绘中国现代历史的不同面貌,其中有一个角度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现代性角度。无论是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代性不同层面的追求,还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或新儒家思想对现代性不同层面的拒斥,其共同点都与现代性密切相关,并都是在现代性语境中发生的。自1917年以来,追求现代性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总主题、总基调。因此有必要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语境以及在这种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问题。
  关键词:现代文学 现代性 语境 自然精神 选择 前景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就审美特质而言,自然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意义重大,它不但使得本民族文学最重要的道家自然精神资源延续了下来,而且使得特别富有文学性的酒神自然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中重放异彩,即使是女性自然精神和后自然精神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花园。
  一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观念的起源
  现代性的起源无疑是18世纪启蒙运动风起云涌的西欧。在笔者看来,现代性方案的根本理念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在线性时间观上建立起了一种持续进步的世界观念。马泰·卡林内斯库曾说:“只有在一种特定的时间意识,即线性不可逆的、无法阻止地流逝的历史性时间意识的框架中,现代性这个概念才能被构想出来。”的确,在人类历史初期的那种混沌式的时间观或者像古希腊那种循环的时间观中,现代性的概念都无法生成;而且,尤其得强调的是这种线性时间还被赋予了不断进步的确定方向与价值意味;第二,人的主体性观念的确立。有论者曾指出,“现代性的本质在于:人上升为主体,世界则沦为客体。”按照尤尔根·哈贝马斯的分析,“主体性”主要有四个含义,即个体主义、批判的权利、行为的自主和唯心哲学本身,而说到底就是对理性的充分强调;第三,世俗化方向的确定。这种世俗化自然是发生在超世秩序沦丧,以及现世秩序无限制的泛滥之中,现代社会的整体导向就是功利算计与本能欲望的盛行。
  这种现代性方案从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盛行了两百多年,造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成绩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其危机也是不容忽视的。现代性危机在现代性自身的分化中表现得很清楚,卡林内斯库曾指出,从19世纪前半期开始,两种现代性就开始冲突了,一种是资产阶级的现代性概念,它相信进步的学说,相信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的可能性,对时间的关切、理性的崇拜,在抽象人文主义框架中得到界定的自由理想,还有实用主义崇拜行动与成功的定向等;而另一种现代性,却从浪漫派的开端就倾向于激进的反资产阶级态度,它厌恶中产阶级的价值标准,并通过多样的手段来表达这种厌恶,从反叛、无政府、天启主义直至自我流放等。当然,现代性更根本的危机恐怕还是它的意义危机,它通过对进步、人的理性以及世俗化的强调勾销了超越性的意义,从而为自身的虚无主义奠定了牢靠的基础。这也就使得我们不得不严正地思索现代性本身的界限问题。
  二 中国现代文学对自然精神的选择
  中国现代文学对自然精神的选择就是在这种现代性语境中展开的。
  首先,针对现代性对时间之维的无限制的强调,自然精神却强调了空间之维。我们在前面就已经指出,现代性这个概念只有在线性的不断进步地时间观上才有可能,其实,现代性在论证自己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时都是无限制地从未来时间中征得精神资源。利奥塔就曾指出:“在传统文化中如宗教人类学所表明的,知识是根据起源、根据事物生成的最初时刻而被加以合法化的。与神话不同,作为现代性特征的元叙事根据未来而不是过去来对知识加以合法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启蒙理性、历史理性对时间的强调都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受启蒙理性、历史理性支配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例如,五四时期的启蒙主义文学作品,新时期初期的启蒙主义文学作品以及十七年文学等,其内在的叙事与抒情模式都是在光明与黑暗、新与旧、现代与传统之间展开的,时间上的未来是与光明、趋新、现代等联系在一起,而过去则常常是黑暗、陈旧、传统的代名词。在这种现代性叙事中,世界展示出来的是在线性时间上的单质的、单维的、趋新的世界。这体现出来的无疑是现代中国人高度的现代性焦虑,是对时间的崇拜意识。在这种现代性焦虑中,许多中国现代作家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把空间加以时间化。例如,五四时期受鲁迅影响的以王鲁彦、许钦文、蹇先艾等为代表的乡土文学,在《菊英的出嫁》、《鼻涕阿二》、《水葬》等作品中,空间意识是没有自足价值的,这些空间所承载着的人与事全都得在时间维度上表明自己早已丧失了存在的理由,是与过去的陈腐、落后相连的,是完全应该舍弃的。然而,自然精神却在追求现代性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流作品之外展开了空间这一维度。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可能是周作人,他在《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中就曾提到中国现代文学应该注意地方性、地方色彩等问题。此后,自然精神所支配的作家中,地域色彩几乎成了他们首要的标志。例如,废名之于湖北黄梅,沈从文之于湖南湘西,汪曾祺之于江苏高邮,莫言、张炜之于山东胶东半岛,张承志之于西北黄土高原等,这种地域色彩的呈现并不是简单的审美风貌问题,而是关涉到现代性语境中对空间的重视问题。例如,在废名的小说中,时间意识是极其淡化的,人物生活环境常常是古今莫辨,其间呈现出的时间往往是停滞的、亘古如一的、循环的、非进化的、非价值的。沈从文《边城》这样的作品中,同样强调的是空间、地域,而时间则是模糊不清的。至于张炜的《九月寓言》就更是如此,那个海边小村作为一个空间存在十分清晰,可是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却茫昧不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等小说虽有明确的时间背景,但是作者通过倒叙、插叙等不同的叙述方式完全瓦解了线性进步的时间意识,呈现出的还是被酒神式的生命美景充满了的空间场景。张承志笔下那些黄土高原上回教徒的生命图景更是彻底瓦解了现代性的时间观念。此外如母神崇拜对广阔大地的强调、后女性自然精神对女性感性心理空间地强调、后自然精神对个体的肉身空间地强调,无不是在现代性的时间崇拜之外展示出了空间的重要性。   其次,在现代性语境中,就人的存在而言,自然精神特别地强调了人的感性存在乃至非理性存在之维,强调了人的肉体存在,人的自然性。就现代性而言,无论是对客观的外在自然的统治还是对内在自然的压抑,都是通过高度的理性化达成的,理性化成了现代性的又一根本标志。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启蒙理性与历史理性标举的都是理性化旗帜,在它对人的现代塑造与想象中,理性之维乃是至关重要的。对人的理性存在之维地强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最明显特征之一。这种理性化倾向也使得启蒙理性、历史理性所支配的文学以及其所塑造的人物在审美风貌、价值意向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同质化倾向,因为理性在设定价值时无疑是倾向于抽象的、同质的。
  此外,现代性的总体倾向是世俗化,而世俗化说到底就是功利原则至上,在现代性的各个层面上。例如,科学理性对大自然的征服利用,社会制度的科层化与合理化,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与利润最大原则等,无不是被功利原则主宰着的。在现代性方案里的启蒙理性与历史理性之中,功利原则也是一个核心原则。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功利原则首先表现在相应的文学观中。例如,启蒙主义文学观很明确地把文学视为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现实工具之一,而历史理性支配的文学观则是强调文学为阶级斗争服务、为政治服务等的工具效果。落实到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价值观上,无论是启蒙理性还是历史理性最后都把现实功利的获得作为目的,这种现实功利可以包括民族国家的富强、物质财富的丰裕等。然而,自然精神却在这种世俗化、功利化原则之外张扬起另一种审美精神。道教自然精神不以功利的眼光打量世界,专注于悠然自在的自然感性生命形态。受道家自然精神影响的作家笔下的世界往往是自足自在的世界,它不需要经过理性或者精神的判别。自然精神支撑起的这种审美精神是现代性方案所推崇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真正对抗者。自然精神对审美精神地张扬无疑是弥足珍贵的批判与补充,具有不可忽视的现代性意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对现实世界的时间之维、对人的存在地理性之维的过分强调;对现代世界的世俗化、功利化原则过分推崇等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恶果。而针对这种欠缺,自然精神对现实世界的空间之维、人存在的感性乃至非理性之维、现代世界的审美精神等张扬的必然性与重要性也就昭然若揭了。
  三 自然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存在前景
  从现代性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来看,自然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存在前景很广阔。其中的根本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其一,现代性方案本身弊端重重,这使得自然精神始终是一个可能的选择。艾恺曾说:“现代化是一个古典意义上的悲剧,它带来的每一个利益都要求人类对他们付出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代价。”从大的方面看,市场经济推动的大工业生产对自然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现代性政治制度中合理化的官僚科层制度导致的非理性后果;日益形成的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对人既有的精神信念地瓦解、对道德危机的促成等,这些无不表明现代性方案本身就是两歧的方案,而不是完美的方案。当这些现代性方案的弊病日益显露时,自然精神所构想出来的自然人性、自然状态等无疑会对许多人产生日益强烈的诱惑,他们也会像沈从文渴望着湘西世界的自然淳朴;或像莫言渴望着高密东北乡的激情荡漾、强力横溢;或像后女性自然精神和后自然精神遁入自身的感性存在层次,沉湎于朦胧晦暗的感性世界。现代化及与反现代化批判,将以这个二重性的模式永远地持续到将来。而自然精神将作为反现代化批判的一种可能的精神资源永远存在,在现代性语境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也就不可避免地会一再出现自然精神的影子。其二,与自然精神本身的诱惑力有关。在前文中已经指出,自然精神从本质上就是审美精神,一种对人的感性持无条件肯定的审美精神,而文学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因此文学与自然精神纠缠一处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此外还得注意,从人的存在属性上,人既是历史存在,也是精神存在,还是自然存在;而作为自然存在者,人与大地、自然、肉身、感性等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来自于这个存在层次的力量也会使人不停地返回它,从而使人建立起自然精神。中国现代文学无疑也是处于人的自然存在属性巨大的吸引力范围内。其三,与既有的文化传统有关,道家自然精神对中国现代文学接受种种自然精神的影响力至巨。我们可以发现,即使在后女性自然精神与后自然精神中,道家自然精神的面貌也依然时时闪现。例如,后女性自然精神中的那种女性特质,就与道家自然精神的阴柔特质相关,后自然精神中的那种抹平价值级差的痞性与狂欢,也与道家自然精神的齐物、狂狷之思相通。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中,道家自然精神不可能消亡,相应地,与之唇齿相依的其它自然精神也会长存。其四,自然精神的出现还与具体个人的性情、命运有关。我们可以看到,在既有的这些现代作家中,凡是与道家自然精神、酒神自然精神相契甚深的,大都与农村关系较为密切。例如,沈从文、莫言等人都是在农村中长大的,并且在情感上一直倾向农村,常常自称乡下人。而与后女性自然精神,尤其是后自然精神相契甚深的作家则大都与都市关系较为密切。城乡二元结构必然会持续影响大部分中国现代作家,并使得他们采取不同类型的自然精神立场。
  参考文献:
  [1] 张立波:《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语境之我见》,《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8期。
  [2] 刘建敏:《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西藏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3] 刘小丽:《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版。
  [4] 程光炜:《当代文学的“历史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 陈其光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作者简介:陶瑛,女,1979—,黑龙江虎林人,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西方绘画大师伦勃朗·范·赖恩留给了我们大量宝贵的自画像,这样一些在西方油画史及在个人的生命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的自画像作为一种图像资料亲切而生动地向我们诉说他非同一般的生命历程。由表及里,不断地进行自我解剖,化生命的真实变化为艺术的神奇,是伦勃朗自画像传递给人们的艺术真谛。  关键词:图像 伦勃朗·范·赖恩 自画像  一幅画所要表达的东西往往胜过千言万语。著名瑞士美术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指出
期刊
摘要 本文对民族服饰形态的符号运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阐释和分析,对它的寓意和来源进行剖析,对中国民族服饰的符号从材质、款式、色彩、纹样、图腾等方面进行论述。汇总归纳民族服饰的符号规律,对每个民族的特征以服饰符号作为其载体进行识别,为了把握和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其所传达的寓意,奠定了现代设计里对民族文化元素合理运用的基础。  关键词:纹样 图腾 民族服饰 符号学  通过服饰能够让我们了解社会文化的
期刊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第二部小说。自2003年出版以来,这部情感疗伤佳作已累计售出八百万册,成为当年唯一有能力在排行榜上与《达·芬奇密码》叫板的作品。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的故事是从结局讲起的:退伍老兵、游乐场维修工艾迪,在83岁生日那天,为了拯救在突发事故中身处险境的女孩而殒命游乐场。醒来时,艾迪已身处天堂,但他发现那里并不是牧歌萦绕的伊甸园,而是地
期刊
摘要 余华是一位以先锋小说享誉文坛的极富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文学家。关于他早年为何抛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选择了先锋小说,评论家多数从文学场域的角度予以深入剖析,而较少从余华对世界感知方式、创作理念和文学叙述风格等内在的角度去探讨。本文拟从后者来讨论余华先锋小说的缘起。  关键词:余华 先锋小说 真实 虚伪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A  1984年余华登上小说的舞台,受川端康成的影响,
期刊
摘要 韩东是一位极具“个人化”特征的作家,他在文本中表现出的对个人化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可能性的发掘,使他在中国当今文坛中占有重要一席。《扎根》是韩东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书,更是一部真实的书。小说结束了老一辈作家对“文革”和“下放”题材的概念化处理,摒弃了该类题材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把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揉碎成平凡而琐碎的生活细节,用老陶一家时刻不忘的“扎根”诉说了一个“无根
期刊
摘要 中国古建筑中门的装饰性反映了古人的智慧、生活标准和审美情趣。它的装饰性多表现在门的材料及图案纹样的选择上。古建筑门的材料及图案纹样的选择反映了古人和谐自然、崇尚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反映。同时,从古建筑门的装饰材料与纹样中也给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一些启示。  关键词:古建筑元素 门 装饰性  装饰,在中国古建筑元素门的运用中尤为显著。中国古建筑门的装饰性多表现在门的各个组成部分、材料及图案纹样
期刊
摘要 杨争光小说的主题主要是对中国乡村以及人性进行探索和拷问。本文综述了杨争光的作品特色,并对《公羊串门》的情节荒诞性、故事结局荒诞性、黑色幽默叙事语言进行了分析,通过《公羊串门》中所展现的荒诞叙事意义,深刻揭示人性等主题内容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杨争光 《公羊串门》 荒诞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 关于杨争光  杨争光1957年出生于陕西的一个村庄,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
期刊
摘要 “煤矿”题材的传承既是一个当仁不让的创作传统,也是当代文学创作领域隐而未显的创作资源库。几十年来,煤矿文学创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格局:一方面,同质题材的创作传统经过长期积累,随着新旧融合与传承更新,在文学史上早已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足迹;另一方面,产业区域性奠定了煤矿文学,更多地锁定了矿工群体和特定矿区。本文以文学史传统与产业区域性两大方向来研究中国当代煤矿文学,对全面认识当代煤矿文学整体格局大有
期刊
摘要 近几年,一批土生土长的康巴藏族作家异军突起,引起文坛关注,赵敏就是其中的一位。赵敏的小说主要以传统的现实主义为创作手法,真实、细腻地展现普通康定人的日常生活、人生追寻。探究个体和民族的发展道路是个人成长记忆与民族性言说的交织,是不断进行自我身份确认和民族文化建构的过程。赵敏的小说既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也带有民族文化的隐喻性。  关键词:个人追寻 自我确认 民族性言说 民族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在政法体制调整改革的当代中国,张平小说因创作的主题触摸敏感、立意大胆并且切中民众心灵而被各方力量所关注。读解张平小说,会发现其小说始终灌注的是严肃化的表达倾向。本文在论述其严肃化特征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形成这一创作倾向的多种原因。  关键词:张平小说 严肃化倾向 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张平,以“政治小说”、“反腐”题材创作为主的代表作家,其热议的小说如《天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