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争光《公羊串门》的荒诞叙事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dhl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杨争光小说的主题主要是对中国乡村以及人性进行探索和拷问。本文综述了杨争光的作品特色,并对《公羊串门》的情节荒诞性、故事结局荒诞性、黑色幽默叙事语言进行了分析,通过《公羊串门》中所展现的荒诞叙事意义,深刻揭示人性等主题内容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杨争光 《公羊串门》 荒诞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 关于杨争光
  杨争光1957年出生于陕西的一个村庄,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取了山东大学,农村的丰富经历激发了杨争光小说的创作激情。杨争光与农村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小说创作之初恰巧是寻根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其追求在民族深处文化、民间地域特色中进行文化探索,这类文学主张对杨争光创作中的民间倾向性具有重要影响。他的小说反映出来的人性,与当时的人道主义关怀具有显著区别:后者更加关注个体生命的尊严和价值,追求绝对的自由。但是,杨争光的作品,如《老旦是一棵树》、《赌徒》则展示出人性的阴暗面,暴力、仇恨、自私、贪婪等都运用荒诞夸张的手法进行揭示的。在这些阴暗面下,饱含着杨争光对中国农民深深的同情、对生命的拷问以及困惑,荒诞性故事的背后,夸张的言语间透露出深深的人生哲理。
  二 《公羊串门》的荒诞性探究
  1 故事情节的荒诞性
  《公羊串门》是杨争光在《文友》杂志发表的短篇小说。作为一名小说创作高手,杨争光的小说大都深沉耐读,包括其代表作《棺材铺》、《赌徒》等在内,他的小说常常出奇制胜,有着鲜明强烈的故事情节叙述话语。优秀的小说必须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作为基础,《公羊串门》的故事别具新意,写了一只羊的串门故事,充满荒诞性。
  这篇小说循序渐进,按照“由小见大”的创作手法,描写了由王满胜的公羊跑到胡安全羊圈中“私会”母羊的小事展开的故事。最开始胡家和王家为了两块五的配种费而产生矛盾,由此引出了法和理之间的争论,随后王满胜用脚踹了胡家的母羊导致配种失败,胡安全为了对其进行报复,利用王家的公羊私自配种赚钱,为了平息和了断这场事件,村长在找不到断案法律依据的情况下,竟利用“强奸”、“通奸”等民事诉讼提法对其进行断案,因此,导致胡安全强奸了王满胜的老婆,而极度愤怒之下的王满胜则将胡安全砸死,也被执行了枪毙。由一件小小的种羊交配事件开始,读者一开始几乎无法辨别这是怎样的故事,但杨争光利用这偶然发生的小小争端,层层剥茧,将故事一步步深入,最后竟然使得小说的主人公落得被强奸、被砸死、被枪毙的悲惨结局,充满了夸张性和荒诞意味。
  2 细致入微的叙事手法
  一般来说,小说独特风格的形成往往与作品的地域特色有很大关联。杨争光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也十分突出,他的小说根源于陕西农村,这也成为了他独特的叙事策略。在这片地域上杨争光对土地上的农民,进行了意识形态的批判,他站在独特的乡村地理学角度上,用方言进行叙事。以《公羊串门》为代表,揭发了黄土地上自私、愚昧、施虐、狭隘、受虐的农民阶级的阴暗性,他的叙事手法直接而残酷,赤裸裸地将人性中“恶”的一面展示了出来,勾勒出了可笑而荒诞的故事轮廓。
  杨争光叙事小说的特色在于短小精悍、构思独立,在对《公羊串门》叙事角度分析中可以了解到,这篇小说的叙事特色在于杨争光运用到了民俗深处的细致入微的叙事,由种羊“强奸”母羊开始,整篇小说都充满了戏剧冲突和荒谬性。在对微小利益的可笑而疯狂的斗争之后,这个荒诞的故事最终以十分愚昧的强奸、谋杀结局。
  3 故事结局的荒诞性
  在《公羊串门》所叙述的这场事件中,两家人将“种羊事件”看成人事,将简单的事情变得尤其复杂,两家人的每一次争斗都显得理直气壮,整个事件过程都突显出了人性的冷酷以及莫名的亢奋,展现出了农民自私狭隘、愚昧痴迷的劣根性。整个故事的结局耐人寻味,杨争光在安排结局时,除了充分地突出荒诞性之外,还充斥着几分恶毒意味:当王家和胡家为了种羊的事情最终落得一个被砸死,一个即将被枪毙的下场时,始作俑者的种羊却浑然不理,在王满胜即将被枪毙的当天,居然还大摇大摆地走入了胡家的羊圈之中。
  杨争光在创作《公羊串门》时曾说过,他把农村定为小说的背景,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他对农民的生活心态十分清楚;其二,作为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中国农民身上保存着最顽固也是最愚昧的品性。杨争光按照自己的叙述语言以及叙述方式展现出值得令人深思的故事。
  4 充满讽刺意味的幽默故事情节
  《公羊串门》整个故事从头到尾都透露出深深的讽刺意味,充满了农村暴力美学式的黑色幽默情节。例如,当王家和胡家找到村长解决关于两块五的配种费的纠纷时,村长前后几次处理案例的不同表现充满了荒诞性。第一次村长要求胡家拿出两块五的原因在于王家种羊只是因为串门的关系,致使胡家母羊怀孕,所以可以只出一半的钱,还有胡安全打了王满胜的事情,“我就不做出处理了”。但事情并未因此而结束,胡家的母羊流产,因此他认为两块五花得冤枉,便私自用王家种羊配种赚钱,胡安全甚至认为种羊串门,从法律上讲实际上是强奸了自家的母羊,因此村长进行第二次处理时,为了找到断案依据,还借了一堆的法律书煞有介事地研读。在完成断案后,胡安全想不通了,于是将王满胜老婆强奸,事后甚至说“这是通奸,不是强奸”。
  仔细分析村长在这起纠纷中所扮演的角色,从一开始“不知道羊串门的事还得管”到后面荒唐地审判了公羊“强奸案”。作为官方的代表,村长不懂法律却被推上了法律代言人的位置。荒诞的是,因为这件事村长还成为了名人。杨争光在描绘这起事件中对农村“人治”,而非“法治”问题进行无情地嘲讽和揭示。这些荒诞的、黑色幽默式的故事情节设置对农民进行了深刻辛辣地批判和讽刺。
  三 杨争光《公羊串门》荒诞性的意义所在
  1 杨争光对农村暴力的深刻阐述
  杨争光早期的中篇或者短篇作品多弱化了时代因素,在小说中展示了强烈而直白的“暴力色彩”,让读者感到小说中散发出的浓重的意识理念观。   从杨争光作品的思想主题可以发现,他的作品植根于中国农村的仇恨意识流之上,在小说的每一处细节中都有展现。一旦农村社会的分配制度土崩瓦解后,暴力成了化解冲突的唯一手段,正如西方文学家所讲“他人即地狱”。农民在生存过程中常常为了微小的利益而互相厮杀。杨争光的小说不遗余力地展示出了农民的暴力现象。在他的小说中,包括《公羊串门》在内,常常并不直接介绍整个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小说仅仅交代了在偏僻的小村庄中,土壤并不肥沃,到处都是贫瘠荒凉的山包,人们靠手艺过日子,缺乏文化知识和文化生活,人们似乎只是为活着而活的残酷现实场景。杨争光小说中把人们的精神世界描绘地尤为赤裸,缺乏文化以及物质的充实,百无聊赖的人们努力完成看起来荒诞可笑的事情,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填充空虚的精神空间。因此整个故事呈现出的发展脉络是没有理性的,是荒诞的,但是又无法让人找出其中哪个环节的错误点。
  2 杨争光小说“喜剧中的悲剧”
  在《公羊串门》小说中,故事结局为王满胜将胡安全砸死,最终王满胜也被判处死刑,这起公羊串门荒诞故事最终酿成了血案。在这场可笑而疯狂地争夺利益的风波中,最终的结果居然是凶残地杀戮,杨争光对这起事件中,对中国农村的暴力复仇行为进行了深切地讽喻。杨争光包括《公羊串门》在内的多部小说,常常以黑色幽默加调侃的形式,用喜剧表达极具悲剧的内容和主旨。杨争光作品常常会用哲学理念以及现代思维的方式对人生进行解析,因此他的作品在荒诞叙事的背后,总是呈现出强烈的具有现代性的反讽效果。
  杨争光在创作《公羊串门》、《赌徒》等小说中,通过荒诞的叙事揭示出每个故事背后的悲剧性特征。也将小说创作的社会意义以及表现视野进行快速拓展。另外,在现当代作家中,包括余华、莫言在内,这部分写实作家都热衷于对变态、丑恶、残暴、死亡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通过作品作家们展示了人性中低劣卑微的部分,分析了在人生存环境中存在的恶劣与危险。围绕这一主题书写出中国个体农村卑微的形象的目的,也是为了通过文字刻画出他们在历史变革过程中日渐枯槁的灵魂,这也是“后寻根主义”小说对草根阶层腐败和生命力探究的主题。
  3 展示中国广大农民的思想品质
  杨争光在陕西生活了很长时间,后移居深圳。杨争光在农村生活的这段经历中,对乡村社会产生了很深的感悟。在他的作品中,无论外面世界再怎么变化,他笔下的村镇农民依然被固化形成独立存在的生活实体,在这部分农民身上发生的所有事件,都按照已定的轨道发展至终点。在广大的乡村地区,习惯已经成为了自然法则,这里最高的境界便是依从习惯做事。在杨争光小说创作的构成理念中,最为主要的中心表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镇,最主要的创作思想线路便是农村社会中的作为原始利己主义地生成,在这种利益争斗的过程中,即便再出色的人也难以脱离这种利己主义的牢笼。
  杨争光说,中国是一个农民国家,中国农民身上最为顽固、最为原始的方式和品格在我们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表现。所以,杨争光进行了这样荒诞的叙事,在相应的层面上塑造了个人独特的风格,其主要对主人公的性格和思想进行赤裸裸地描写,对人物命运和归宿上展开书写。阅读杨争光《公羊串门》等小说,表面上来看是一种较为松快的行为,在阅读过程中惊叹发笑地同时,让人惊叹的是杨争光对于乡村人物、整个事件的塑造力以及表现能力,杨争光能将农村社会人的黑暗心理以及狰狞的面目进行直接表现,作为近现代文学的弄潮儿,杨争光深层次对中国乡村传统进行挖掘,在嬉笑中带点自虐成分。
  4 杨争光荒诞叙事下的冷峻内涵
  《公羊串门》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不大,似乎在意料之外,但是又在情理之内。没有直接的、激烈的、惊心动魄的冲突语言描写,但是就如同村长判公羊犯了“强奸罪”一样,故事主人公一厢情愿地将整个事件归结为“强奸案”去理解整个案件的因果关系,整个故事的结局无法让人接受。表面上看来,这是个庄严的故事,但细细推敲会发现,事件充满无意义性和荒诞性。杨争光小说主人公都是偏执的、缺乏理性的,常常被一个固执的想法困住,影响了一生的发展。除了《公羊串门》,还有《老旦是一棵树》,这篇小说中,老旦因为不知从何而来的憎恨引至媳妇的通奸、儿子的残疾,自己也“成了一棵树”。通常小说家们更愿意用一种常见的因果联系对叙述的故事进行解释,这些解释通常最后都会归因于政治,但是杨争光并未给出任何解释,他的小说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触,按照其个人的语言以及表达方式叙述故事。从该角度出发,在对杨争光的小说进行仔细阅读和欣赏之后,可以找到这些故事共同的规律,故事中没有巨恶,缺乏英雄,善恶间对抗已经被消弭,却同样能引起读者深深的沉思。
  四 结语
  杨争光的《公羊串门》利用了反讽手法以及黑色幽默式的艺术创作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由于“种羊串门”而引发的一连串的暴力事件,这是一个具有荒诞性的故事,杨争光在小说中进行了犀利辛辣的讽刺,对农民的命运进行了深刻地拷问,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索。杨争光通过创作这些充满荒诞性的小说故事,展现出了中国广大乡村甚至整个中华民族丑陋且亲切的面貌。
  参考文献:
  [1] 朱大可:《后寻根:乡村叙事中的暴力美学》,《南方文坛》,2002年第6期。
  [2] 翟永明:《沉闷中的呐喊——杨争光小说综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 杨争光、张英:《杨争光:从两个蛋开始,越活越明白》,《南方周末》,2004年4月9日。
  [4] 赵德利:《土匪审美:民间权威的文化阐释》,《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5] 朱玲:《对人性不断地探究——与杨争光谈小说》,《小说评论》,2006年第z1期。
  作者简介:张伟,女,1978—,贵州遵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舒伯特是一位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音乐家,同时他也是一位忧伤而孤独的诗人,他发自灵魂的自白可让人领略到他内心的忧郁感伤。他首创的浪漫主义音乐富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并同时辅以新颖的旋律,钢琴声部充满诗意气氛,使艺术歌曲富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文章选《冬之旅》第一首《晚安》为例,对歌曲演唱速度、力度、语气、德文咬吐字等进行探讨分析,根据演唱教学的心得进行总结,为准确诠释舒伯特的艺术类歌曲提供提示与帮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单簧管《第一狂想曲》的曲式结构出发,着重研究其“曲式附属结构”。通过对附属结构的和声、调性、织体、材料运用及发展方式等音乐语汇的分析,阐明其在构成该作品极高的艺术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其附属结构的分析,论述该作品曲式结构与传统奏鸣曲式的区别。以此为例,进一步探究印象主义音乐“曲式附属结构”的特征。  关键词:印象主义 曲式 附
期刊
摘要 《园冶》是中国古典园林匠作思想的百代标程,其用典引文蕴含了古代士人看待园林功能的态度,以及对休闲的认识。晚明士人形成了身体上纵情娱乐而心神上放空松弛的群体特征。闲乐与隐逸是贯穿于《园冶》用典引文过程的两大主题,折射出独特的休闲意象。  关键词:《园冶》 典故 诗文 休闲意象  《园冶》用典浩瀚,引文精妙,上至羲皇下接赵宋,涵盖领域广泛。本文仅经梳理将与休闲相关的典故、趣谈及诗章分类举出,并根
期刊
摘要 中国画尤为讲究意境,而画中所体现的意境被称为“诗意”,诗意是国画之魂,诗画互补的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特点的体现,中国历代著名画家不仅在书法方面有所成就,而且还具有和诗人一样丰富的情感,使他们创作出许多传世名画。本文首先对国画中的诗意进行粗略的分析,然后讨论如何将诗意融入国画,而达到国画意境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国画 诗意 诗  在中国古代,汉族习惯用毛笔蘸水、墨、彩在帛、绢、宣纸上进行绘画,并
期刊
摘要 西方绘画大师伦勃朗·范·赖恩留给了我们大量宝贵的自画像,这样一些在西方油画史及在个人的生命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的自画像作为一种图像资料亲切而生动地向我们诉说他非同一般的生命历程。由表及里,不断地进行自我解剖,化生命的真实变化为艺术的神奇,是伦勃朗自画像传递给人们的艺术真谛。  关键词:图像 伦勃朗·范·赖恩 自画像  一幅画所要表达的东西往往胜过千言万语。著名瑞士美术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指出
期刊
摘要 本文对民族服饰形态的符号运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阐释和分析,对它的寓意和来源进行剖析,对中国民族服饰的符号从材质、款式、色彩、纹样、图腾等方面进行论述。汇总归纳民族服饰的符号规律,对每个民族的特征以服饰符号作为其载体进行识别,为了把握和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其所传达的寓意,奠定了现代设计里对民族文化元素合理运用的基础。  关键词:纹样 图腾 民族服饰 符号学  通过服饰能够让我们了解社会文化的
期刊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第二部小说。自2003年出版以来,这部情感疗伤佳作已累计售出八百万册,成为当年唯一有能力在排行榜上与《达·芬奇密码》叫板的作品。  《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的故事是从结局讲起的:退伍老兵、游乐场维修工艾迪,在83岁生日那天,为了拯救在突发事故中身处险境的女孩而殒命游乐场。醒来时,艾迪已身处天堂,但他发现那里并不是牧歌萦绕的伊甸园,而是地
期刊
摘要 余华是一位以先锋小说享誉文坛的极富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文学家。关于他早年为何抛弃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选择了先锋小说,评论家多数从文学场域的角度予以深入剖析,而较少从余华对世界感知方式、创作理念和文学叙述风格等内在的角度去探讨。本文拟从后者来讨论余华先锋小说的缘起。  关键词:余华 先锋小说 真实 虚伪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A  1984年余华登上小说的舞台,受川端康成的影响,
期刊
摘要 韩东是一位极具“个人化”特征的作家,他在文本中表现出的对个人化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可能性的发掘,使他在中国当今文坛中占有重要一席。《扎根》是韩东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书,更是一部真实的书。小说结束了老一辈作家对“文革”和“下放”题材的概念化处理,摒弃了该类题材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把一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揉碎成平凡而琐碎的生活细节,用老陶一家时刻不忘的“扎根”诉说了一个“无根
期刊
摘要 中国古建筑中门的装饰性反映了古人的智慧、生活标准和审美情趣。它的装饰性多表现在门的材料及图案纹样的选择上。古建筑门的材料及图案纹样的选择反映了古人和谐自然、崇尚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反映。同时,从古建筑门的装饰材料与纹样中也给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一些启示。  关键词:古建筑元素 门 装饰性  装饰,在中国古建筑元素门的运用中尤为显著。中国古建筑门的装饰性多表现在门的各个组成部分、材料及图案纹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