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思维阶梯 对话伟大灵魂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azh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热身:回顾旧知,启迪新学
  传记我们并不陌生,七年级下学期我们通过传记认识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何妨一下楼主人”闻一多、鲁迅的学生萧红女士。传记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先回顾《邓稼先》片段。
  学习单补充材料: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了小学和中学,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邓稼先》节选)
  明确:《邓稼先》以年份为序,采用记叙的方式,真实记录邓稼先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成果。今天我们要学习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作的传,茨威格以人物传记写作闻名世界,这篇传记与之前学习的传记有何不同?他笔下的托尔斯泰又有着怎样的形象特征?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二、初阶挑战:读一读,认识真实灵魂
  1.自由朗读,选择你最有感受的句子读给同学听,并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托尔斯泰。
  2.课堂交流,请你有感情地朗读文本,师生共同点评。
  例句一: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把面孔比作陋屋,并将之与吉尔吉斯人的皮帐篷相比,凸显托尔斯泰面孔的丑陋)
  例句二: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把脸部皮肤比作村舍外墙,表现出皮肤的暗沉粗糙)
  例句三: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用囚牢给人带来的绝望、恐惧、痛苦之感表现观者的压抑情绪,足见托尔斯泰脸色的阴沉忧郁)
  外貌——相貌平平、失调、粗鄙、阴郁
  例句四: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将目光的投射比作钢刀的穿刺,写出了目光的冰冷锐利,不仅表现视觉感受,更表现了观者的心理感受)
  例句五: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将眼睛比作珠宝,将眼睛对世间万物的观察和投射比作珠宝吸收物质并投射频波,形象地写出了眼睛全面准确的观察力)
  眼神——犀利,富有情感,能观照世界,也能审视自己。
  3.小结:透过本文,你对托尔斯泰有了哪些新认识?
  明确:作者充满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下,托尔斯泰不再仅仅是一位文学巨匠,他有血有肉,有着独特的样貌,也有着鲜明的个性,其丰富的思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高阶挑战:议一议,解释天才灵魂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品味,我们认识了一个活生生的托尔斯泰,丑陋的容貌和犀利的目光,奇迹般地融为一体。他拥有看穿一切的能力,但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具有这种犀利眼光,托尔斯泰反而缺少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结合文本和学习单,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屏显)
  你可以用下面的句式来表达你的看法:托尔斯泰的眼睛______,他能看到______;他能看到______,他能看到______;他追求______理想,却在现实中碰壁,因此,他注定会缺少“属于他的那一份幸福”。
  学习单补充材料:
  托尔斯泰是一位家资丰厚的伯爵和世袭大贵族。他认识到社会的不平等,看到底层人民悲苦的生活,一生致力于贵族平民化人生道路的探求,他远离城市的奢华,长期生活在乡间,身穿农民的服装,和农民一起在田间耕耘。他的文学作品都艺术地再现了他这一人生探索的执着热情和痛苦矛盾。他把贵族放棄穷奢极欲的生活,在平民化理想的追求中实现道德的自我更新,作为挽救贵族颓势,解决社会问题的良策,无疑是不现实的。风烛残年的托尔斯泰悄然离家,几天之后,孤寂地死在偏僻的阿斯塔波沃夫火车站站长公务室内。这还是他无法挣脱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所带来的痛苦的结果。
  2.课堂交流,围绕文本对眼睛的点评,结合补充材料,理解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师生共同点评。
  明确:托尔斯泰目光犀利,他能深刻地看到俄国贵族奢侈靡费、道德败坏的生活,也能看到自己身上深刻的阶级烙印;他有一双饱含情感、能全面观察的眼睛,他能看到底层人民悲苦的生活。他对俄国社会尖锐的矛盾冲突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他希望通过追求平民化的生活寻找道德的自我更新,希望通过改革消除社会矛盾,但他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根本行不通,因此他注定得不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通过茨威格的描写和点评,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更是一个在追求理想实现过程中不断碰壁,但仍不肯放弃的充满着矛盾痛苦的灵魂,一个真实的人。
  3.小结:我们回到这节课开头的问题上——这篇文章是怎样刻画一位伟人的呢?它和《邓稼先》一文有何不同?我们来回顾和归纳一下。
  明确:《邓稼先》以时间为序,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邓稼先的成长历程和卓越成绩娓娓道来。本文则主要描写托尔斯泰的肖像,面容、身材、眼神,作者发挥联想和想象,做了大量细致的描写,也有精当的点评。作者在描绘托尔斯泰外貌时,不粉饰、不回避,将最真实的情况呈现给读者;在描写眼睛时,着力通过眼神探寻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欲扬先抑,通过大量的联想和想象,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托翁形象。   4.议一议,认识灵魂写手。透过本文,你觉得作者茨威格对托尔斯泰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结合文本交流对作者情感倾向的认识。
  例句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這块悲凉之地解冻。(作者连用两个“才”,表达出对托尔斯泰摆脱阴郁神情的渴盼与宽慰之情,表达了他对托尔斯泰深切的同情)
  例句二: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对托尔斯泰眼睛中包含丰富的情感予以由衷的赞美)
  例句三:作为一个始终具有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在高度赞美托尔斯泰的同时,也对他不能获得幸福表达出深切的理解与同情)
  明确:大量细致入微的描写说明茨威格对人人尊崇的大文豪给予深切的同情和理解,始终将托尔斯泰“人”的那一个部分作为自己观照的对象,对托尔斯泰追求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充满了敬仰。
  5.写一写,和伟大灵魂对话。学完本课,你在传记写作或人生理想上有什么新认识,写一写,和同学交流。
  明确:茨威格的传记带着深沉的人文关怀关注着笔下的人物,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精当的点评,对人物的行为动因做了细致分析,带领读者真正走进传主,理解传主。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领悟和学习。
  四、作业布置:认识更多伟大的灵魂
  茨威格还有很多传记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大都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但他们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使他们成了闪耀的群星。
  推荐阅读:《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其人其作》;《与魔鬼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又译《和精灵的斗争》)(世界之基卷二);《三作家: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世界之基卷三)。
  《列夫·托尔斯泰》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从教材编排意图上看,本课学习应是对本单元精读学习的拓展与提升。因此笔者不再将教学内容局限于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是通过在教学主环节设计“读、思、议、写”四个步骤,借助相应的背景材料,一步步将学生的思维水平由现象感知提升到本质理解,透过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最终在“人”的层面认识托尔斯泰和茨威格。不仅拓宽和深化了学生对人物传记类文本的认识,也帮助学生习得阅读传记类文本的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和材料辅助下挑战不同难度的阅读任务,一步步攀登思维阶梯,在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中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爱人,获得心灵的成长。
  (作者单位:厦门市海沧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
其他文献
整本书阅读一直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早在1923年叶圣陶等人负责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就规定了古典小说、诗词及散文的阅读书目,并且明确了阅读的数量及类型。此后,整本书阅读经过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进入新时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形式规定了学习目标及内容,要求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一本长篇小说或
期刊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文章细致描摹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雕刻者王叔远精湛技艺的赞美。作者在具体介绍“核舟”的时候,运用了一些方位名词,如“左”“右”,以表示人或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总计下来,《核舟记》全文共出现12个“左”字与13个“右”字。  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我们一般说“左右”而不说“右左”,如文中“左右各四,共八扇
期刊
统编教材阅读课文每单元大约四篇,分“教读”和“自读”两类。“自读”课文每单元一般是一篇,少数是两篇。这里笔者将每单元有两篇自读课文的给个称谓,分别叫“第一篇自读课文”和“第二篇自读课文”。第二篇自读课文和第一篇自读课文在编排上是有区别的,细微的差别显示出编者对阅读的不同要求。细数下来,初中六册教材共有十三个单元安排了两篇自读课文,笔者以《梦回繁华》为例,试着探索这类自读课文的教学范式,以充分发挥第
期刊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酝酿两年才完成的一封回信。学界多有考证,大致认定为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初,任安给时任中书令的司马迁写信,期待司马迁借助“为中书令,尊宠任职”(班固《汉书·司马迁传》)的机遇,“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之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发生巫蛊案,任安受牵连,论罪腰斩,又托人传语司马迁,提到之前“推贤进士”之寄托,冀望司马迁搭救自己。司马迁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下半年,也就是任
期刊
每年高考过后,第一时间受到关注的就是作文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家感觉作文很神秘。2020年高考之后,无论是报纸,还是网络,大家议论的还是作文。我们不妨掀起其“盖头”,看一看其有哪些特点,对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有哪些启示。  在主题内容方面,202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一是反映时代特征,引导广大考生关注社会热点,与祖国同呼吸,与人类同命运。例如,全国卷Ⅱ、全国新高考卷Ⅰ都运用了抗击
期刊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有许多“综合性学习”模块,这些模块设置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语文应用能力。利用好这些综合性学习模块,能有效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策略来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模块的教学。  一、课前准备策略  首先,钻研教材。新课标强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启迪学生智慧”。因此教师首先要
期刊
《儒林外史》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的书目之一,书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儒生群体,出场人物近百位。作者吴敬梓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的仕途沉浮、人生境遇和精神风貌等。与《水浒传》等其他章回体小说不同的是,《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全书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这就使学生对整本书的逻辑架构、人物塑造、艺术手法、文化内蕴等方面很难深入理解。好在学生之前学习了
期刊
一、纪实作品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  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一定是有计划、有策略、有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书册的文本特质及学情是设置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语文核心素养是设置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据此,笔者将《红星照耀中国》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积累:积累纪实文学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将领和普通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及其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了解并学习红军战士的优秀革
期刊
从小学起,很多学生学习中接受现成观念过多,作文能力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被“灌”多了,观察和思考的意识淡薄,笔下很难有新意。我注意到,即使学生作文中有一些个人的观察,也往往停留在照相式的记述上,缺乏深入思考,多一步也不肯走或是不敢走。  有一次看到学生作文某处一笔带过,我感到可惜,顺手在旁边批了一句“这里可以展开”。学生说:“我从来就不知道怎样‘展开’。”我想了一下,这个真是可以教、也该教一教的。和
期刊
去年五月,笔者借班上课,给八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课。笔者提前布置了适当的预习作业:收集关于“和”的词语、成语、名言警句、故事,前三者要了解意思;理解文中关于“和”的名句(共八处);将学生分组,选出主持人、教练、记录员和发言人。布置这些课前作业的初衷,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前对“和”的相关概念、话题有一定的了解,便于课上根据分组展开有效的讨论活动,形成小组的研究成果。  笔者计划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