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里的“左”与“右”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ua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文章细致描摹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雕刻者王叔远精湛技艺的赞美。作者在具体介绍“核舟”的时候,运用了一些方位名词,如“左”“右”,以表示人或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总计下来,《核舟记》全文共出现12个“左”字与13个“右”字。
  按照汉语表达习惯,我们一般说“左右”而不说“右左”,如文中“左右各四,共八扇”“楫左右舟子各一人”等语句;同样的道理,我们介绍事物也一般采用“从左到右”或“先左后右”的说明顺序。然而作者魏学洢在《核舟记》一文里却更多地采用了“先右后左”的说明顺序。比如介绍船窗上的刻字,“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如引出船头坐着的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又如表现苏东坡的姿态,“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如描写苏东坡和黄鲁直的脚,“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再如形容佛印和尚的样貌:“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还比如刻画船尾的两名舟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整篇《核舟记》中仅有两处采用了“先左后右”的说明顺序,分别为“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由此,我们不禁提出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作者大多采用“先右后左”的说明顺序?又为什么出现了两处“先左后右”的例外情况?况且,文章“先右后左”的说明顺序,在某些地方颇有错位之感。如介绍船窗上的刻字,“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显而易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苏轼《前赤壁赋》里的语句,按照写作的先后次序,或按照“先左后右”的说明顺序,理应先说“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而后说“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样也不至于与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发生错位。又如引出船头坐着的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按照文本内容所提供的顺序,黄鲁直才是最后出场的人物,然而文章却先行介绍了东坡与黄鲁直的情状,将佛印放到了段末。可见,文章“先右后左”的说明顺序也没有与后文的人物介绍形成呼应。
  《核舟记》里的这12个“左”字与13个“右”字,可谓兹事体大,不容小觑。我们在阅读课文时,须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体会作者魏学洢对“核舟”准确的说明与独妙的匠心。
  首先,需要厘清船头三人的位置,才能真正明确“左”和“右”的关系。否则,“佛印居右,鲁直居左”,究竟哪一边是“左”或“右”,仍是含混模糊的。
  文中“东坡右手执卷端”一句,像定盘星一样,将船头三人的位置关系明确地揭示出来。“卷端”是手卷的右端,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那么黄鲁直肯定坐在东坡的左手边,如此才能构成“东坡右手执卷端”“鲁直左手执卷末”的情形。否則,东坡的右手与黄鲁直的左手便交错穿插在一起了,这于情理不合。
  这样一来,船头三人的定位就很清楚了。中间的人是苏东坡,他的左手边是黄鲁直,右手边是佛印,即文句所言:“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那么,为什么作者要先写“佛印居右”,而后写“鲁直居左”呢?
  其实,这牵涉到一个观察角度的问题。作者收到王叔远赠送的“核舟”后,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欣赏者,以他自身的角度,来进行观察、鉴赏这枚“核舟”的。
  观察的角度基本有四种:1.“核舟”船头方向正对着自己;2.“核舟”船尾方向正对着自己;3.船左侧一面(黄鲁直和船窗上的刻字“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正对着自己;4.船右侧一面(佛印和船窗上的刻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对着自己。
  然而,我们可以从文句“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的“首尾”一词,以及从下文先写“船头”再交代“舟尾”的次序上,基本否定第2种观察角度,即作者没有将“核舟”的船尾方向对着自己进行观察。我们还可以从文句“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中的“旁开小窗,左右各四”一句,基本排除第3、4种观察角度,即作者也没有把左、右两侧船舷作为观察“核舟”的角度。
  因而,作者观察的角度只可能是第1种:“核舟”船头方向正对着自己。所以,“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这一位置关系,如果立足于作者自身的观察角度去看,则是“佛印居左,鲁直居右”;但作者并没有站在自身的角度上去决定人物的“左”与“右”,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观察者、鉴赏者,从“核舟”船头方向正对着观察者的角度,依次地从人物自身的左边至右边进行介绍说明。这就是作者的说明顺序。由此可知,“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其实也是作者魏学洢从观察者的角度,自左至右进行介绍说明的。作者面朝着“核舟”的船头,他的左边当然就是“核舟”右舷窗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字刻,右边也当然就是“核舟”左舷窗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字刻。作者的说明顺序就是从他自己的左边介绍到自己的右边而已。同理,文句“居右者椎髻仰面,……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的说明顺序亦是如此。
  因此,《核舟记》大多采用“先右后左”的说明顺序,其实是作者作为一名观察者,站在自身的立场,从“核舟”船头正对着自己的角度,由左至右进行介绍说明的。当然,这种说明顺序除了遵循观察者的角度之外,还更须结合具体文本的表达需求来分析看待。
  比如描写苏东坡姿态的一句,“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除了遵循观察者魏学洢“从左至右”的观察角度之外,还有“卷端”一词在起作用。“卷端”指手卷的右端,是一幅手卷最开始的地方。既然“苏、黄共阅一手卷”,那么作为主要人物的苏轼势必要手执长卷的开端,所以要先介绍东坡的“右手”;而后说东坡“左手”,则是为了要自然而然地引出鲁直。
  至于介绍鲁直采用了例外的说明顺序,即“先左后右”,则是为了呼应主要人物苏东坡“右手执卷端”的情况,故而先交代“鲁直左手执卷末”,再说他“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样安排次序显得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同时也使行文有所变化,不呆板。
  又如形容佛印和尚的一句,“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除了遵循观察者“从左至右”的观察角度之外,当然需要更精准地强调佛印“左臂”挂的那串念珠了。所以作者将描摹的重点(左膝、左臂等)放在后面,以引出念珠的“历历可数”,从而突出赞美雕刻者精妙的手艺。
  文章还有另一处采用了“先左后右”的例外的说明顺序,即“(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其实它表现了“舟子”这一人物行为动作方面的逻辑:“舟子”左手只有先倚着一根横木,有了凭靠,他的右手才能有所动作(“右手攀右趾”),所以要先说“左手”;还有就是为了表现他“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这一生动情状,而这一生动情状又有助于揭示作者对雕刻家精湛技艺的赞美,这才将描摹的重点(右手)放在后面。此外,先写“左(手)”也是与前一句“居右者”的“右”对应起来,使行文有所变化,不呆板。
  综上所述,《核舟记》一文其实是作者魏学洢作为一名观察者,站在自身的立场,从“核舟”船头正对着自己的角度,由左至右地进行介绍的一种说明顺序。清代诗人陆次云在《古今文绘》这样评价《核舟记》的妙笔:“刻核舟者神于技,记核舟者神于文。摩拟人物于纤微,意态神情毕出,何异道子写生?君曰:‘技亦灵怪矣哉!’余曰:‘文亦灵怪甚矣!’”[1]诚哉斯言!
  参考文献:
  [1]吴承学.晚明小品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325.
  (作者单位:上海市北蔡中学)
其他文献
第二届“阅读小天使”及“优秀辅导教师”表彰名单(中年级)
期刊
目前大多数初中生还没有养成自主阅读整本书的习惯,没有形成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引导、督查,那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整本书阅读就只是一句空话,很难顺利完成。为此,笔者做了以下阅读实践。  一、激发阅读兴趣,产生整本书阅读期待  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首要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这本书,有想要去阅读的强烈欲望。为了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笔者尝试了如下具体做法
期刊
众所周知,修辞格的巧妙运用会使文本的语言优美,感情丰富,魅力焕发,意蕴无穷。王希杰如此定义修辞格:“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1]可见,修辞只是对文辞的一种修饰,专注于辞藻本身,聚焦在字词表层,使其更形象地体现出所表达对象的显著特征与浓厚意蕴。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中也明确要求:“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效教学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如何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笔者以为,课堂师生合作探究关系的形成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笔者就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谈谈自己的几种尝试。  一、创设情境,变“师”说为“生”说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要有所控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合作学习与交流。为此,笔者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为了让学生学
期刊
科幻作家韩松说:“我觉得,一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一段时间,是由科幻相伴的,这样他才不会乏味,也不会孤独,而且,他能比别人多拥有一个世界,比别人多用一双眼睛来观察人生,这既有趣又有用。”[1]在实际阅读中,人们对科幻作品的期待远不止于了解一下情节,探究一个专题,他们希望通过阅读科幻作品找到另一个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角度,学生亦是如此。  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科幻作品时究竟可以从哪些角度
期刊
高中作文的教与学既要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强有力抓手,又要现实地服务于高考。两者有机融通,不可偏废,而能够兼顾两者的途径,就是“实际写作”。  一、题目生活里有,回归写作本质  关于作文命题,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所谓题目出得不好,就是学生生活里头没有,他无话可说,写不出来。题目要出得学生生活里头有。”  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的作文命题,无一不体现着 “生活里头有”的思想,也处处渗透着叶圣陶先生“写
期刊
如何由《昆明的雨》的教学引起学生对汪曾祺的系列文章的阅读兴趣?如何以这一篇散文的品读带领学生读出汪文的真滋味?笔者在教学设计时深受李凤老师“无痕语文”教学主张的启发,质疑引疑,启思进思,于学生的情思迷惑处设问,引导他们渐进至文本深处。  一、题文对照生疑,感受独特韵味  文章题为“昆明的雨”,而直接写雨的文字只有一节,这是学生初读课文最易生发疑惑的地方。教学可以由此起步,既能抓住关键句予以前后勾连
期刊
师:早读课大家已经熟读了《诗经·卫风》中的《氓》,自学了课下注释。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个故事,赏析故事中的女子。首先我来考考大家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主要写了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1: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一位被丈夫抛弃的女子。本诗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这位女子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心中的悲愤伤感之情。  师:从何得知?  生1:课下注释。  师:非常好!预习很充分。课下注释
期刊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美好愿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工作中勤勉认真,平時善学好问,勤于动脑,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尽快走进孩子的心灵,也有助于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不过,优化课堂教学基本功,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发展,还要不断发掘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使所教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另外,教师应有探索的勇气,努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丰富知识,增强底蕴,提高素质。  “常记溪亭日暮,
期刊
整本书阅读一直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早在1923年叶圣陶等人负责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就规定了古典小说、诗词及散文的阅读书目,并且明确了阅读的数量及类型。此后,整本书阅读经过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进入新时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形式规定了学习目标及内容,要求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一本长篇小说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