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实践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h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一直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早在1923年叶圣陶等人负责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就规定了古典小说、诗词及散文的阅读书目,并且明确了阅读的数量及类型。此后,整本书阅读经过教育研究者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进入新时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首次以“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形式规定了学习目标及内容,要求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一本长篇小说或学术专著。任务群规定,“指定阅读的作品,应语言典范,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价值……指定阅读的作品可从教材课文节选的长篇作品中选择……”[1]《红楼梦》以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但自《红楼梦》进入阅读课程以来,阅读方式主要是材料的搜集,诸如某章节写了什么、某人做了什么事等浅层问题层出不穷,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不大。因此,亟需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介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批判性思维以其反思性和建设性的特点,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会产生积极影响。那么,如何进行《红楼梦》整本书的批判性阅读?笔者以人物对比专题教学的形式带领学生进行了近一年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阐述批判性思维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
  一、批判性思维:整本书阅读的呼唤
  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常见的阅读指导多指向品评人物、体会语言、深解主题。如通过观看经典影视作品、设计表演活动等方法带领学生体悟文本;或者评价宝黛爱情、鉴赏宝玉人物形象、赏读黛玉诗词以及研究小说后四十回的价值等,要求学生从各种媒体资讯中搜集利用《红楼梦》的语句评析社会中的人、事、物的语言材料等活动。多数是训练学生搜集材料的能力,少数涉及鉴赏探究,而且以品评为主,没有进入分析、探究、质疑等更高阶的思维层面,甚至有些阅读活动架空了文本,徒有形式。
  如何让整本书阅读走出困境呢?利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整本书阅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所谓批判性思维,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要求阅读者在评估、比较、批判的基础上,决定信念和行动。正如余党绪老师所说:“批判性理解的关键,在于找到具有‘生发性’与‘整合性’的‘问题’,以‘问题’切入作品,以‘问题解决’来引导和推动整本书的理解和思辨。”[2]也就是说,在阅读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是异常重要的,没有真问题,就可能没有真探究,所谓的“发展”和“创造”就会沦为空谈。
  那么,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如何找寻有价值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人物对比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人物对比是文艺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其特点是将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具有反差的两种情况列举出来,加以比较。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多愁善感,一个稳重平和;贾母和刘姥姥,一个雍容华贵,一个朴实无华……人物之间或两山对峙,或烘云托月,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批判力量。正如清代陈蜕在《梦雨楼〈石头记〉总评》中评价的那样:“盖经验家能肖一二人,不能人人而肖……《石头记》圆通无碍,直是一片光明,即空即照。”[3]从人物对比角度对《红楼梦》进行探究,带领学生进行人物对比专题阅读,一定别有洞天。
  二、人物对比:《红楼梦》阅读的一种策略
  专题教学指向研究型阅读,学生要搜集、分析材料并进行评价和鉴赏,以此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专题教学以问题带动研究,问题越深刻,学生投入的激情就越多,动力也越足。在《红楼梦》人物对比专题中,笔者选取贾母与刘姥姥、邢夫人与王夫人、王熙凤与李纨等十组人物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课余自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太可能花费一整学期进行大部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因此,就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通读。《红楼梦》文字量大且部分诗文较为艰深,需要学生在课余认真体悟,为人物研究奠定前期基础。这一阶段是异常重要的,不可过快。为了保证阅读质量,教师可规定每周至少阅读三回,并以“日札”的形式完成相应的阅读积累(在阅读过程中,有喜欢的地方可以摘抄下来,每天积累,谓之“日札”,包括阅读心得、疑惑等各方面内容)。这种形式将学生阅读的初步感悟记录下来,其可能的困惑由此开始,为下一步研究张本。
  2.分组赏读。经过半个学期及寒假的自主阅读,学生基本读完了整本书,此后进入分组赏读阶段。全班分为五个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每个小组从十组对比人物中任选一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保证研究的广度,组与组之间的内容不能重复。选定对比人物之后,组内成员需要合作完成下表。


  以批判性思维介入整本书阅读,首先要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所探究的文本内容。在完成表格所要求的内容后,学生会大致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如“这一组人物中你更喜欢谁”这一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所选人物的优缺点。截取影视作品片段让学生对比,实际上是跨媒介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可感受文本独特的艺术特点。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语言和形象,学生要针对组内所选的对比人物,制作一段音频或编写一小段剧本,从清代孙温、孙允谟所绘的《红楼梦》图册中搜集并选出一些图片,请其他学生猜猜是谁并说明理由。学生必须深刻理解人物语言和形象,这样才能把握音频的语调和剧本的话语形式。
  在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中,大部分组都采取了合理的形式来表现人物,且语言都较有特色,反映出学生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所选人物。研究贾母和刘姥姥的小组制作了一个关于刘姥姥行酒令的视频,比较注重细节的阐发和对比。研究“三春”的小组采取情景剧的方式展现她们的形象,其“抄检大观园”的部分剧本如下。
  贾母:完了完了,我宝贝孙子的命根子丢了!
  袭人:刚才还好好的,真的不是我拿的呀!
  丫鬟甲:(胆怯)我也不清楚怎么回事。   丫鬟乙:和我更没有关系了。
  探春:把大门锁上,挨个盘问一番!
  李纨:(微笑)算了算了,让丫鬟们仔细搜查一下罢了。
  探春:(若有所悟)我知道了!既然是有人偷取就不会藏在身上,况且家中有的是珍奇古玩。这东西虽说大家觉得贵重,在外头未必值钱。所以真相只有一个!我们中出了一个内鬼!
  探春机警敏锐,对贾府危机及内部的钩心斗角有着清醒的认识。抄检大观园时,她是极少数表现出忧心的人。两段探春的语言,将其性格特征展现了出来。
  完成对比人物信息搜集与提取之后,要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必要的质疑和探究。学生针对组内所研究的人物,根据小说情节以及脂砚斋、东观主人、王希廉、陈其泰、哈斯宝、张新之、黄小田、王伯沆等人的评点,以批注式阅读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并得出结论。同时,笔者还向学生推荐《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冯其庸《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和何红梅《〈红楼夢〉评点理论研究》等著作,供学生研读。在语文教学领域,批注式阅读是一种读书方法,起源于古代的“评点法”,它与我国古代的经注、文选评注、史评以及小说评点等相关,与脂砚斋等人的《红楼梦》评点颇有渊源。学生在阅读时,直接在篇首、篇中或篇末,以圈点或画线等方式做批注,写上赏析字词的文字或联想性、质疑性的文字评语。
  研究林黛玉与妙玉的小组,结合清代哈斯宝“性格怪癖的宝玉”“性情怪癖的黛玉”“性格绝怪的妙玉”的论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玉”本身象征着某种品质。小说中先写“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黛玉和妙玉名字中都有“玉”字,这其中是否有必然的关联?
  并批注道: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系。的确,黛玉和妙玉既相似又不同。妙玉与黛玉同有一个“玉”字,同是孤高和寡之人,却是意蕴不同的。黛玉本是天上的绛珠仙草,因此黛玉的玉之无瑕更多的是一份不沾世事之美,而妙玉的“不俗”相较而言确是带了几份俗世的味道与人为痕迹,空而未空,俗而不俗。
  上述问题很好地将评点理论与所搜集的人物信息结合起来,对人物姓名和主旨进行了质疑与探讨,有一定的深度。批注内容虽没有进行全面的论述,但也在对比论述中提升了思维品质。
  组内自主质疑及探究难免会因个人视野的局限性而产生偏颇,因此,学生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论证,以确保质疑的合理性。组内人员要在组长的统一安排下,以PPT讲解的形式呈现搜集的信息和探究问题的成果。特别是要对组内结合评点理论提出的质疑进行阐述,以供全班同学评价,达到反思的目的。这样才可能保持思维的自洽与合理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论文及评定:阅读成果的固化
  在经过初步理解、质疑探究、反思论证等必要的批判性阅读阶段之后,还要读写结合,形成论文。笔者要求每个小组所有成员根据本组所研究的人物,完成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论文,论文须符合基本的规范。之所以要求学生写成论文而不是感悟、心得或者文学作品一类,是因为论文的写作在语言表述、论述结构、论证方式等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比心得或文学作品更能凝练思维,更能固化批判性思维成果。
  例如张芮同学在其《空知倚老易,怎知革新难——贾母和刘姥姥人物对比分析》一文中论述道:
  封建社会“老”在制度的腐朽和礼教的愚昧。作者深刻地感受到封建制度已经快走到了尽头。一个人、一个家族反映了社会,社会也折射在一个家族、一个人身上。“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什么都太“老”了,“老”得积重难返,根深蒂固。人们在封建礼教中可怜地变“老”,变愚昧,变麻木,变腐朽。曹雪芹深刻理解这样的道理,因而他通过两位老人的智慧以及结局的鲜明对比警示世人。奈何作者本身也在这样腐朽与打破束缚的矛盾中斗争,因此,他把深深的痛苦埋藏在人物命运中。
  杨子锐同学在其《金簪雪里埋,水逝楚云飞——薛宝钗与史湘云对比研究》一文中这样论述: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书中如湘云、宝钗这样性格迥异的人物并不少,但到最后,不是早亡就是早寡,得不到幸福,也终不得正果。这就是曹雪芹的智慧,曹雪芹不单单是一个作家,他还是一个社会学家。他也和书中的人物一样生于封建制度下,但可贵的是他洞察了封建制度的恶,用各色人物演绎的故事去批判这一制度。他明白性格对人的重要性。因此他在他的著作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并赋予这些女性不同的性格、才智、能力,不同的个性决定了她们不同的命运,而看似不同的道路却大多一个输出结果——“薄命司”。
  两篇文章的节选部分都从研究的对比人物出发,扩大到全书甚至更深广的社会层面,思维从一个凝聚点发散开来。笔者任教的两个班级共完成论文一百篇,约十二万字,即将以《尽是红楼梦中人》为书名结集出版,是成果的固化,更是一种激励。当然,以论文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并不是写完就行,笔者还设计了论文评价清单供学生互评,内容包括论文基本规范(注释及论述性的语言特征)、对比角度、论证合宜度(论据是否充分、结构是否合理等)及深刻度四个维度,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清单进行修改,提升文章质量。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十三五”科研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128)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教育学会小课题“批注式阅读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项目编号:2018-134)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
  [2]余党绪.“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J].语文学习,2016(07):15.
  [3]杜云.明清小说序跋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310.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德强学校高中部)
其他文献
第一名
期刊
第二届“阅读小天使”及“优秀辅导教师”表彰名单(中年级)
期刊
目前大多数初中生还没有养成自主阅读整本书的习惯,没有形成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引导、督查,那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整本书阅读就只是一句空话,很难顺利完成。为此,笔者做了以下阅读实践。  一、激发阅读兴趣,产生整本书阅读期待  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首要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这本书,有想要去阅读的强烈欲望。为了激发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笔者尝试了如下具体做法
期刊
众所周知,修辞格的巧妙运用会使文本的语言优美,感情丰富,魅力焕发,意蕴无穷。王希杰如此定义修辞格:“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而有意识地偏离语言和语用常规之后,逐步形成的固定格式、特定模式。”[1]可见,修辞只是对文辞的一种修饰,专注于辞藻本身,聚焦在字词表层,使其更形象地体现出所表达对象的显著特征与浓厚意蕴。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中也明确要求:“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效教学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如何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呢?笔者以为,课堂师生合作探究关系的形成是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笔者就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谈谈自己的几种尝试。  一、创设情境,变“师”说为“生”说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要有所控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合作学习与交流。为此,笔者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为了让学生学
期刊
科幻作家韩松说:“我觉得,一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有一段时间,是由科幻相伴的,这样他才不会乏味,也不会孤独,而且,他能比别人多拥有一个世界,比别人多用一双眼睛来观察人生,这既有趣又有用。”[1]在实际阅读中,人们对科幻作品的期待远不止于了解一下情节,探究一个专题,他们希望通过阅读科幻作品找到另一个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的角度,学生亦是如此。  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科幻作品时究竟可以从哪些角度
期刊
高中作文的教与学既要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强有力抓手,又要现实地服务于高考。两者有机融通,不可偏废,而能够兼顾两者的途径,就是“实际写作”。  一、题目生活里有,回归写作本质  关于作文命题,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所谓题目出得不好,就是学生生活里头没有,他无话可说,写不出来。题目要出得学生生活里头有。”  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的作文命题,无一不体现着 “生活里头有”的思想,也处处渗透着叶圣陶先生“写
期刊
如何由《昆明的雨》的教学引起学生对汪曾祺的系列文章的阅读兴趣?如何以这一篇散文的品读带领学生读出汪文的真滋味?笔者在教学设计时深受李凤老师“无痕语文”教学主张的启发,质疑引疑,启思进思,于学生的情思迷惑处设问,引导他们渐进至文本深处。  一、题文对照生疑,感受独特韵味  文章题为“昆明的雨”,而直接写雨的文字只有一节,这是学生初读课文最易生发疑惑的地方。教学可以由此起步,既能抓住关键句予以前后勾连
期刊
师:早读课大家已经熟读了《诗经·卫风》中的《氓》,自学了课下注释。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个故事,赏析故事中的女子。首先我来考考大家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主要写了什么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生1: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一位被丈夫抛弃的女子。本诗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这位女子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心中的悲愤伤感之情。  师:从何得知?  生1:课下注释。  师:非常好!预习很充分。课下注释
期刊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美好愿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工作中勤勉认真,平時善学好问,勤于动脑,这些都有助于教师尽快走进孩子的心灵,也有助于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不过,优化课堂教学基本功,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发展,还要不断发掘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教学风格,使所教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另外,教师应有探索的勇气,努力向科研型教师发展,丰富知识,增强底蕴,提高素质。  “常记溪亭日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