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馒头之道”

来源 :企业文化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t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馒头是怎么做成的?
  “当然是由面做成的了!”很多人都会这么说。其实不然,我们忽略了水在做馒头时的作用。
  有句话叫做“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这是做馒头的基本方法。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其实做企业与做馒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我们称之为“馒头之道”。
  面是做馒头的基本材料,馒头的口味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面的品质。
  面是什么?面是企业的战略、组织、制度、流程和人员。有了这些,企业就可以运作了。控制这些要素,企业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运营的结果。所以,很多企业管理者更关注精挑细选“面”:战略要合理;组织要高效;制度要完善;流程要顺畅;人员要精干。
  单有面能做成馒头吗?不行,我们还需要加水。
  水是什么?水者,清澈、透明、无形、无味。你吃馒头的时候不会想到水,你也不会觉得水很美味。但如果没有水,面怎么凝结呢?
  水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就是沟通、合作、学习、竞争。没有这些,面再多,都不能做成馒头。尽管无形,但却渗透在企业的每个角落;尽管无味,但却让员工如沐春风;尽管无争,但却是企业获得持久成功的一把金钥匙。
  企业管理者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细细品味出“馒头之道”的真正含义。
  “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这是对做馒头技术不够娴熟的人的一种写照。企业是不是也是这样呢?企业初创时期,侧重于靠权威、靠利益、靠机遇,但管理混乱、战略模糊。这是面少了,于是就加面。
  企业加强了管理、加强了控制,有了各种战略、各种制度、各种流程。企业做大了、规范了,但新问题也随之出现:活力开始减弱,效率开始下降,人情开始冷漠,官僚主义开始抬头。这是水少了,于是就加水。
  但是,如果水多了呢?企业太“务虚”,大家都关注价值观、关注人际关系,也会出现弊病:反应迟钝,内耗不断,市场萎缩,利润下降。毫无疑问,面又少了。于是,企业就陷入一个“水”与“面”始终寻找不到恰当平衡点的怪圈之中。
  过多关注“面”的企业会是什么样子呢?
  面是企业的战略、组织、制度、流程和人员,是在企业里有明确规定的比较硬性的东西。优秀的企业在这些方面无疑也是优秀的:战略是组织的发展方向;组织是落实战略的有效途径;制度是战略的保障;流程可以有效地实现战略;人员是战略的执行者。
  过多地关注“面”的企业的特点是:有战略,但执行不利,难以贯彻;有组织,但条块分割,本位主义;有制度,但漏洞较多,可操作性差;有流程,但责任推诿,效率低下;有人员,但人心涣散,貌合神离。总之,企业看起来资源很多、人才济济,但组织整体却如同一个步履蹒跚的迟暮老者。
  过多关注“水”的企业会是什么样子呢?
  水在技术精良的厨师那里,可以和面一起做成美味的馒头;在水平蹩脚的厨师那里,就会陷入“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尴尬。不同的管理者,对“馒头之道”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很多企业(包括GE、惠普)的企业文化里,都有“诚信”、“以人为本”之类的理念。但在不同的企业家手里,却可以变幻出截然不同的东西。
  过多地关注“水”的企业常常会陷入一种“务虚”境地。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理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是,企业终究是个要靠利润才能存活下来的组织。因此,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企业是不可能生存、发展与完善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国营企业就太“务虚”,具体表现在:有技术,却坐吃山空、坐以待毙;有市场,却满足现状、坐失良机;有人才,却钩心斗角、内耗重重。这些都使企业陷入不同程度的困境。
  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水面合一、成熟于胸。高明的管理者会根据自己有多少面来加入多少水,决不会陷入“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恶性循环。
  企业运作要讲求和谐,硬性与软性、制度与文化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要建设高速公路,先得平整地基、打压结实。然后,放入石砾这些“硬性”的东西以加固。但是,有了这些东西,汽车就可以高速前行吗?还不行,我们还要浇注沥青。沥青是“软”的,但却可以把缝隙填平,变成一马平川。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沥青是先“软”后“硬”的。它们真正凝固之后,汽车才能飞速行驶于大道之上了。企业运作也是这样。例如,战略、组织、制度、流程就是在“确定路线、平整地基和放入石砾”。但这些都是“硬性”的,彼此之间还有空隙。于是,我们就要注入“文化、学习和竞争”这些软性的“沥青”。等到这些“沥青”由“软”变“硬”了,“石砾”与“沥青”也就浑然一体了。文化、学习和竞争就会成为企业致胜的利器,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这才是企业运行的理想状态,也是“馒头之道”的真谛所在。
  馒头中的面与水是浑然一体的,面中有水、水中有面。企业管理的有形与无形、务实与务虚、硬性与软性,也遵循着同样的道理。只有浑然一体,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企合一”正是企业不懈追求的最高境界。
  
其他文献
翟鸿,“北京大学生社会实践训练营”教导员,主讲培训课程数千场。最受欢迎的课程有团队建设、领导者的力量、超级说服力等。曾荣获“首届中国营销节暨中国营销创新论坛中国最佳营销教练”称号。现任北京道昂经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DAM行销拓展机构总裁。  记者:听说《领导者的力量》一书是您多年研究和主讲“领导者的力量”和“团队建设”培训课程的心得。为什么要撰写这样一本书?  翟鸿:我多年从事领导力教学、研
期刊
众所周知,“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企业活动直接产生导向作用。实际上,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其导向作用更持久、更深远、更加根深蒂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文化”。    一、文化在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中被普遍忽略    在文化与社会、政治的结合方面,中国是做得最成功的。从老、庄、孔子到宋明理学,从人们的信仰到道德归依、统治工具,文化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的社会体系,促进了中国的社会稳定,也在
期刊
由于受行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彩电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康佳作为行业的排头兵,同样感受到了沉重与无奈。为了应对生存危机,近年来,康佳实施了战略转型,在产品结构、产业升级、组织结构等方面推出一系列调整方案。在战略转型的同时,康佳文化也在悄然转型。该集团企业文化中心总经理认为,文化的转型实际上比战略的转型更为重要。    企业文化的理念是一条流淌的河    在企业刚成立的20世纪80年代,合资的康佳主要是替
期刊
◆ 一个与众不同的例子  ◆ 忠诚是标不是本  ◆ “忠诚”缘何成了管理的法宝    “忠诚”缘何成了管理的法宝    忠诚作为企业的一种隐性资产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这是有历史根源的。总体说来,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商业个体的核心资产的演变。在小农经济时代,商业个体的核心资产是生产材料资源,看重的是土地、种苗、药店的药材药方、布商的丝材面料等等。谁占有了优质的生产材料,谁就占有市场的垄断
期刊
商海智慧之一百零九:六顶“思考帽”    六顶“思考帽”代表着六种不同的思维方向,可使人们依次对问题的不同侧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全面的考虑。一是“白帽”(集中分析信息)。当人们按“白帽”规定的方向思考时,只需以事实、数字等信息或资料为焦点,象征中立、客观。二是“红帽”(直觉)。当人们按“红帽”规定的方向思考时,只需尽情阐述各自的感觉、情绪,而不用解释理由。三是“黄帽”(利益)。当人们按“黄帽”规定的
期刊
生鱼片可以和空心菜放在一起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成为冰箱界一个很严肃的课题。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再平凡不过的小问题,却可能在某一领域内引发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  海尔冰箱的科研人员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做市场调研时,类似于这样平凡的小问题被不断地提了出来。  对于这个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是的,应该都把它们放进冷藏箱。这样一来,问题似乎简单多了:像生鱼
期刊
在用人上,我们的观念是: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至于德重要还是才重要,我认为,如果才气很大、德性不好,对企业的破坏性可能就非常大。一个人智力有问题,是次品;一个人的灵魂有问题,就是危险品。所以,经营人心确实非常非常重要。    被逼创业    当年从伊利出来,表面来看很平静,内心实际上是翻江倒海的。20多年干企业,而且干的是国有企业,这个时候该做点什么呢?当然,
期刊
张瑞敏和任正非这两位极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家,从来不曾轻视过日本企业(即使日本企业已经从昔日的世界巅峰滑落),但也从来不打算将日本企业的模式和经验照单全收。前者所领导的企业是日企管理色彩最浓厚的中国企业之一,而后者则以一篇《北国之春》让中国企业反思自己能否做到像日本企业那样“九死一生”。    张瑞敏 学习日企,超越日企    张瑞敏曾毫不讳言地宣称,他自干企业的那天起,就开始研究美国通用电气的韦尔
期刊
六大因素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第一,观念和认识仍然滞后。目前有部分同志认为,大企业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仅仅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第二,政府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还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目前,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管理主要面向国有经济,没有完全覆盖各类所有制企业,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服务也很不到位。  第三,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歧视性政策仍然存在。受计
期刊
作为管理者,你如何看待以下这些问题?实际上,下列问题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但只要你能经常设身处地地去琢磨它们,就一定会增强你的管理技巧、提高你的管理水平。  1.你如何看待经营咖啡馆、音乐茶座一类的行业?  2.平常在把决定付诸实施之前,你认为有说明其理由的必要吗?  3.在管理下属的时候,与其一方面跟他们工作、一方面监督他们,还不如专注于制定规划、草拟细节等管理工作。你认为是这样吗?  4.在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