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只“看不见的手”

来源 :企业文化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370724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企业活动直接产生导向作用。实际上,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其导向作用更持久、更深远、更加根深蒂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文化”。
  
  一、文化在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中被普遍忽略
  
  在文化与社会、政治的结合方面,中国是做得最成功的。从老、庄、孔子到宋明理学,从人们的信仰到道德归依、统治工具,文化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的社会体系,促进了中国的社会稳定,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正是中国的傳统文化使中国近代趋向没落,因为我们的文化未能与科学技术、与创造人类财富的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只要我们正确地继承、借鉴、发展、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必将使中国再度繁荣富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本身并没有过错。中西方文化可以说有差异,但不能简单地强调孰优孰劣。那么,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儿呢?关键还是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
  从“五四运动”开始,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引起广泛重视。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探索,“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政府为企业搭台,文化为企业喝彩”(某地博览会的标语)到“文化深深融入经济建设”,都集中体现了这一趋势。
  但是,文化直接应用于企业管理这个更细层面的问题还远未得到妥善解决。在这方面,国外企业已经领先了。尽管“企业文化”已开始被引入我国,但很多企业至今还停留在“吹拉弹唱”、“要使企业经营有文化味道就是买书、张贴字画标语”和不知所措的状态。
  为文化而文化,这是文人的游戏;为经营而经营,这是商人的游戏。商人是社会人,商人的客户也是社会人。因此,商人同时也应该成为“文化人”。
  
  二、文化究竟对企业经营有哪些影响
  
  文化从一开始就对企业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企业的文化思维、经营观、价值观、市场观、雇员观、民主意识、进取观、职业道德、行为取向都打下了文化的深刻烙印。实际上,文化和企业的经营根本就不可分。从这一点来说,每个企业都有文化,而那些成功的企业往往拥有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
  某外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办企业,我们拥有技术和机制的优势。但是,我们仍然要重视中国文化。毛泽东为什么成功?就是因为他深深了解中国人。”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文化至少在六个方面产生深刻而综合的影响:
  (1)影响企业的市场观念和经营行为;
  (2)影响顾客的购买心理、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
  (3)影响企业中的所有人对事业的态度;
  (4)影响企业的组织关系和人际关系;
  (5)影响企业的资本、经营者和员工对相互关系的判断(如雇佣、劳资、领导和被领导等);
  (6)影响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企业形象、产品、服务、企业活动等)。
  
  三、关于中西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化重思辨,有助于形成战略思维,所以能提供博大的思想;西方文化重实验,有助于实现价值,所以能提供科学的机制和技术。中国人当然也有“技术性的东西”,比如“孙子兵法”、“四大发明”。但是,“孙子兵法”只用来打仗,“四大发明”仅仅用于礼仪炮仗、文典歌赋甚至用来搞数术迷信。实际上,这涉及到一个文化价值的取向问题。
  对此,金雄先生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譬如,人类希望像鸟一样飞翔于天空。在没有获得现代工业技术之前,中国人更多地是想象‘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外国人则在两臂绑上羽毛作游戏。希望飞翔的价值取向是哲学问题,制造出真正的飞行器是技术问题,何者更为重要?其实,行为科学的发展也伴随着对这两方面问题的争论。中国人更多地强调前者,西方人则更多地强调后者,这与各自的文化差异和技术发达水平有关。我们现在应该强调一下后者,因为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强调前者。欠缺就需要补课,目的是达到协调并进。当然,两者之间确实存在某些冲突。究其原因,这些冲突往往源于前者颗粒太细、后者颗粒太粗。公司所谋求的文化范畴的东西太多太细,本来多极的取向更加复杂,而与之相匹配的实现技术却跟不上。我们应当研究的问题并不是两者何时何地何者各起什么作用,而是要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一方面,尽量使企业的价值目标简明化,要粗颗粒构建;另一方面,要竭力使管理机制运行自动化,要细颗粒设计。事实上,一个好的管理机制也很容易变成企业文化被沉淀下来。改革开放20多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前期解决的实际上是一系列的观念问题;后期解决的则是市场经济各个层面的技术问题。今后,两者将各自不断进步,最终协调统一地解决问题。”
其他文献
之二十三:怎样确定科学的决策程序    第一步是发现问题。所谓问题,就是应有现象和实际现象之间的差距。发现问题的捷径与方法,就是比较目前的情况和期望的情况之间的差距。有了差距,问题就突出了。  第二步是确定目标。有了差距,就应当追查产生差距的原因。这就需要调查研究,需要预测技术。对现状和未来弄清楚了,目标也就渐渐明确了。  第三步是价值准则。价值准则是为了落实目标,并作为以后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
期刊
海尔集团能取得今天的业绩,与实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是分不开的。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海尔发动了一场管理革命:以市场链为纽带,以定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动。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和用户资源,逐步向“零距离、零库存、零营运”的终极目标迈进。    以市场链为纽带重构业务流程    海尔现有10800多个产品品种,平均每天开发1.3个新产品,每天有5万台产品出库;一年的资金运作进出达996亿元
期刊
所谓互补管理,通常意义上是指企业管理层正、副职之间的配合管理。但这种管理模式不同于领导对员工的管理,而是一种平等的、不具有叠加性的、只是涉及到管理层之间的一种相互协调的能动性的管理模式。    互补管理要“全流通”    管理层首先对企业文化要有认同感,对企业的经营理念要有某种同一性。当然,由于领导层的文化、背景、观念的不同,在认识问题上也必然存在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异不应在管理层之间形成一种隔膜,
期刊
在吉林化纤集团,上班铃声响前5分钟,万名职工全部进入岗位,136万平方米的厂区内人影罕见,车间里的地面、设备清洁无尘……吉林化纤的高效率和高效益,得益于企业依靠60类1471个技术、工作和管理标准建立起来的企业管理制度。这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一种锐不可当的气势,也让人体味到管理的作用和管理带来的效益。  管理是企业的基石、效益的源泉,这在吉林化纤、邯郸钢铁、亚星化学等企业中已被体现
期刊
三十一:企业文化建设应从何处入手    企业文化的内容确实比较宽泛,究竟如何开展呢?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确立一个较高的起点,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如果有的企业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就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计划。也可以从一两项内容入手先做起来,然后再加以扩展,逐步完善。一般说来,属于这种情况的已经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往往是从以下一两项或几项内容入手的:  一是确定和培育本企业的企业精神
期刊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斯·卡尔顿说:“‘掠夺性定价’(Pred atory Pricing)是指某家厂商为将对手挤出或吓退意欲进入该市场的潜在对手,它会降低价格至其成本以下,待对手退出市场后再提价。”由此可见,“掠夺性定价”是以驱逐竞争对手、获得或增强“市场控制力”(Market Power)为目的的。这是一种“单赢”的价值取向和战略目标,反映出企业以自我为中心,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位置上。这也可说
期刊
万不可忽视诚信    做人要以诚信为本。不可能所有人都同意我的看法——我也不可能时时、处处、事事都正确——但只要每个人都懂得诚信就行了。只有真正做到诚信,才能建立与客户、供应商、分析家、竞争对手及政府部门的良好关系。实际上,这就是为企业确定基调。  我从不制定两套方案,因为只有一条路可走——直路。    对社会负责    我认为,只有极具竞争力的公司才能对整个社会负起责任,只有健康的企业才能提高并
期刊
企业总体战略明确之后,组织设计与目标管理就成为各公司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当务之急。组织设计与目标管理好比支撑企业战略管理的两根支柱,它们是联系人力资源管理各专业职能与企业总体战略的纽带,在各公司的经营管理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企业各项工作的合理分工、不同类别人员的正确组合、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及各级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先进、合理的组织设计与目标管理能极大地促
期刊
“餐饮行业的员工培训大部分仅立足于对服务员工的技能培训,我们现在要做的则是对整个员工培训进行整合。除了普通员工服务技能的培训外,还要搞基层和中高层管理者的督导培训。”面对记者的采访,重庆“五斗米”饮食文化有限公司“五斗米”乡味庄(以下简称“五斗米”)的副总经理周志红显得十分豪气。据周经理介绍,“五斗米”现在已经摸索出了一整套餐饮企业员工培训的模式,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    技能培训标准化+个性
期刊
翟鸿,“北京大学生社会实践训练营”教导员,主讲培训课程数千场。最受欢迎的课程有团队建设、领导者的力量、超级说服力等。曾荣获“首届中国营销节暨中国营销创新论坛中国最佳营销教练”称号。现任北京道昂经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DAM行销拓展机构总裁。  记者:听说《领导者的力量》一书是您多年研究和主讲“领导者的力量”和“团队建设”培训课程的心得。为什么要撰写这样一本书?  翟鸿:我多年从事领导力教学、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