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对企业活动直接产生导向作用。实际上,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其导向作用更持久、更深远、更加根深蒂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文化”。
一、文化在经济建设和企业管理中被普遍忽略
在文化与社会、政治的结合方面,中国是做得最成功的。从老、庄、孔子到宋明理学,从人们的信仰到道德归依、统治工具,文化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的社会体系,促进了中国的社会稳定,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社会的繁荣。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正是中国的傳统文化使中国近代趋向没落,因为我们的文化未能与科学技术、与创造人类财富的经济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只要我们正确地继承、借鉴、发展、运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必将使中国再度繁荣富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本身并没有过错。中西方文化可以说有差异,但不能简单地强调孰优孰劣。那么,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儿呢?关键还是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
从“五四运动”开始,这些问题实际上已经引起广泛重视。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随着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探索,“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政府为企业搭台,文化为企业喝彩”(某地博览会的标语)到“文化深深融入经济建设”,都集中体现了这一趋势。
但是,文化直接应用于企业管理这个更细层面的问题还远未得到妥善解决。在这方面,国外企业已经领先了。尽管“企业文化”已开始被引入我国,但很多企业至今还停留在“吹拉弹唱”、“要使企业经营有文化味道就是买书、张贴字画标语”和不知所措的状态。
为文化而文化,这是文人的游戏;为经营而经营,这是商人的游戏。商人是社会人,商人的客户也是社会人。因此,商人同时也应该成为“文化人”。
二、文化究竟对企业经营有哪些影响
文化从一开始就对企业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企业的文化思维、经营观、价值观、市场观、雇员观、民主意识、进取观、职业道德、行为取向都打下了文化的深刻烙印。实际上,文化和企业的经营根本就不可分。从这一点来说,每个企业都有文化,而那些成功的企业往往拥有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
某外商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办企业,我们拥有技术和机制的优势。但是,我们仍然要重视中国文化。毛泽东为什么成功?就是因为他深深了解中国人。”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文化至少在六个方面产生深刻而综合的影响:
(1)影响企业的市场观念和经营行为;
(2)影响顾客的购买心理、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
(3)影响企业中的所有人对事业的态度;
(4)影响企业的组织关系和人际关系;
(5)影响企业的资本、经营者和员工对相互关系的判断(如雇佣、劳资、领导和被领导等);
(6)影响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企业形象、产品、服务、企业活动等)。
三、关于中西文化的关系
中国文化重思辨,有助于形成战略思维,所以能提供博大的思想;西方文化重实验,有助于实现价值,所以能提供科学的机制和技术。中国人当然也有“技术性的东西”,比如“孙子兵法”、“四大发明”。但是,“孙子兵法”只用来打仗,“四大发明”仅仅用于礼仪炮仗、文典歌赋甚至用来搞数术迷信。实际上,这涉及到一个文化价值的取向问题。
对此,金雄先生有过十分精彩的论述:“譬如,人类希望像鸟一样飞翔于天空。在没有获得现代工业技术之前,中国人更多地是想象‘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外国人则在两臂绑上羽毛作游戏。希望飞翔的价值取向是哲学问题,制造出真正的飞行器是技术问题,何者更为重要?其实,行为科学的发展也伴随着对这两方面问题的争论。中国人更多地强调前者,西方人则更多地强调后者,这与各自的文化差异和技术发达水平有关。我们现在应该强调一下后者,因为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强调前者。欠缺就需要补课,目的是达到协调并进。当然,两者之间确实存在某些冲突。究其原因,这些冲突往往源于前者颗粒太细、后者颗粒太粗。公司所谋求的文化范畴的东西太多太细,本来多极的取向更加复杂,而与之相匹配的实现技术却跟不上。我们应当研究的问题并不是两者何时何地何者各起什么作用,而是要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一方面,尽量使企业的价值目标简明化,要粗颗粒构建;另一方面,要竭力使管理机制运行自动化,要细颗粒设计。事实上,一个好的管理机制也很容易变成企业文化被沉淀下来。改革开放20多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前期解决的实际上是一系列的观念问题;后期解决的则是市场经济各个层面的技术问题。今后,两者将各自不断进步,最终协调统一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