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师素质与学生素质的关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1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当人们进入校园这片纯净天地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新的感觉。这就是校园已不是原来人们心目中仅仅常来朗朗书声的校园,而是随着教育机制的变革和商品经济的冲击而产生了变化。由此,在这种变革面前,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教师和学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思想上产生了较大的波动。为适应这种变动和冲击,必须重视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的关系。
  一、教师素质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摇篮。
  教师素质是由学校这一特殊社会环境产生的一种素质群。它以文化素质为主导价值而存在于社会,在整个学校文化素质群中属于最高层次。教师素质包含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社会思想、道德风尚,以及继承和发扬人类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其功能主要通过一种特殊的文化传输方式——教育方式把社会的文化、理想、道德和技能等传输给文化继承者——学生。教师的这一特殊功能对其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通晓所教学科和专业,具有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同时还必须具备多种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对所教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施加影响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等。
  教师因其劳动的对象是“人”,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显得非常突出。除了必须具备上述知识结构和能力外,正如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奉献——教师的天职》一文中提出的:教师须激情似火,教师须师爱荡漾,教师须功底厚实,教师须勇于创新。于漪老师从多个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因此,只有教师把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有机结合起来,贯穿整个教育始终,教师素质才能成为学生文化素质的摇篮。
  二、学生素质是教师素质的继承和发展。
  学生素质是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素质群,这种文化素质群的内涵必须是全面、丰富的,而不是片面、单一的。它包含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素质的全面提高。这种文化素质属于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与教师文化素质不同,学生文化素质是以憧憬未来为主导价值的。它的形成受到教师文化素质的主导、影响和制约。它的任务是继承教师文化素质中优秀的部分,并完成对未来文化的更新任务。但是在当今校园中还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教师文化素质和学生文化素质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表现为有些教师因自身专业和修养素质所限,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仅仅是“牧羊人”,而学生的角色是“小羊羔”。“小羊羔”在校园这片肥沃的土壤上需要的是思想道德的正确导向、知识的嫩草和劳动技能的锻炼,等等。但有些教师因其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所限无法满足学生的胃口。
  其二表现为教师的教鞭指向正确方向的问题。教育机制,在某种程度上由于不善于发掘每个学生不同于他人的特殊禀赋,相反,更注重长期的、单一的既定目标与标准——升学成绩。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往往置学生于题山字海当中,使学生难以得到喘息的机会,忽视了教学中准、精、妙的教学运用。这必将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厌烦、冷漠,使得他们的思想火花和创造力趋于衰弱甚至消亡。
  其三表现为有些教师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和除文化课以外的多项素质的培养。因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得好坏的标准,以升学成绩为主要依据的教育机制,决定了许多教师十分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其他素质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大潮也开始冲击着校园这块净土,使得过去那备受人们尊敬的教师的人格魅力逐渐开始衰亡。面对着拜金狂潮,随着知识的贬值,过去那种知识分子的清高、修身、自甘贫穷的气节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显得那么脆弱和不堪一击。为了生计,为了成功,有些教师表现得和“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荣誉称号越来越远。因此,教师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无可奈何地失去了“师道”,而且痛失了那份难舍的“尊严”。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教师教育内容由丰富的文化内涵转为单一地传授知识,“教师抛弃理想化角色而成为同工人、农民等一样的职业化角色,其后果是教师会像工人对待流水线产品一样对待学生,上完课后就像工人拧完螺丝一样一走了之”。但对教师文化的功能即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无法实现。最终把本该承担的学生社会化任务完全推向家庭,推向社会。由于在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上的欠缺,一些学生养成了自私冷漠、自命不凡、懒惰脆弱等不良品性。也许他们的文化素质很高,却成了思想素质低下,缺乏健康人格的“畸形儿”,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成长进步,而且不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我国教育法一再强调:学校对学生实际应有三方面的培养任务:既要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又要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还要给青少年奠定离校后继续发展的基础。结合这一目标,教师应着重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综上所述,教师素质是学生素质的源泉,学生素质是教师素质的继承和发展,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因此,应加强对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关系的重视,教育才能走上正确发展的康庄大道。
  最后,我仍以于漪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和各位同仁共勉:“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事业是常青的。”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的理念,把创新教学融入到化学教学活动中,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化学教学活动的素质目标。作者结合自身的一些教学实践体会,提出了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措施,希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创新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    现如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新课改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整个课程改革的核心内
目的:本研究旨在使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把中医指标,例如中医舌象、脉诊和发病节气等,与糖尿病患者临床检验的生理生化指标相结合进行建模,初步探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糖尿病并
学习是一种能动的过程。实验探究式教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而不是被动接受,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动手,充分讨论,提高自我,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学科间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主体探究能力,已成为当前生物学教学中的重点。探究式教法作为一种现代教
摘 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巧用多媒体创高效生物课堂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变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重、难点;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多媒体 高效课堂    多媒体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实现教学中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同步输出,为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的、图文并茂的、声色俱全的素材。同时它也使教学过程具有交互性,使抽象而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正不断冲击着国人的传统思想,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这样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文化大背景下,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富有成效的理想信念教育,让青年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树立远大目标,勇敢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大学生理想信念 教育 多元文化 对策探讨    
摘 要: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高等教育已逐渐大众化,高校在如何培养学生及如何提高学生从业、就业能力上不断探索,而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高等院校,对于高校的教育改革及课程体系的改革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更为学生学习实践动手技能及解决就业问题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 高校职业资格认证 双师型 人才培养    职业资格认证是指对该行业或领域某一岗位上的从业人员是否具备相应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校要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就必须培养出现代型专业技术人员,使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然而“基础决定高度”,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这就要求高职校在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万万不可忽略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加强学生及其教师对其的重视程度。  关
摘 要: 辅导员首要的任务是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妥善解决。大学一年级学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不适应、学习难进步、情感新困惑三方面。辅导员要具备细心、耐心和爱心,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大一新生 辅导员工作 心理问题 应对策略    辅导员最首要的任务是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妥善解决。大学一年级学生,由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