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研究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n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长期以来,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学校之间各自为政,制约着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李沧区教体局认真履行区域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积极推进之责,逐步探索出一条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新路,并取得良好成效。然而,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能力不足、学校特色片面发展、学校课程评价标准模糊仍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难题。基于此,区域教育行政部门亟需做好统筹规划,在课程框架构建、学校特色发展、学校课程目标制订等方面做出改进,以提升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学校课程建设 区域推进 整体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4-0067-06
  学校课程建设即学校基于自身的地理环境、文化积淀、发展水平,形成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特色、顺应素质教育理念的学校课程体系,区域推进在此作为一种学校课程建设理念推行和工作推进的方式。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即发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推进课程改革的主体作用,推进多彩课程建设理念,建立区域内符合各学校实际的课程体系。另外,此处所探讨的区域范围为县级市、区。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给予了学校开发课程的自主权,但由于学校教师课程开发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学校对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课程建设的推进思路要么接受却力不从心、要么拒斥、要么阳奉阴违,使政策的落实步履维艰。笔者通过与李沧区教体局教研室、教育科、教科室工作人员的深入访谈,以及对李沧区学校课程建设的现状和区域推进工作的调查,尝试探讨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推进的未来方向,以期为其他地区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政策出台后各地学校纷纷自主开发课程。但是,学校之间各自为政,开发水平参差不齐,缺少区域层面的规范指导,影响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拥有学校课程建设的监督管理职能,理应在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推进中体现自身的意义与价值。
  (一)刚性规约与纠偏立正
  学校获得课程建设自主权如果丧失规约极易导致放任自流,刚性规约、纠偏立正显示了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承载太多的压力与期待:如烟海的知识资源、繁多的课程类型、错综复杂的课程层次、开齐开足课程与课时不够的矛盾等等造成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混乱、盲从和低效,成为阻碍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 [1]。当前,关于区域推进的理论明显滞后于实践,众多的课程建设问题亟需纠偏立正。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依靠的是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力量,推进举措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肩负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职责,以行政手段建立学校课程的区域管理体制,出台刚性指标能有效规范学校的课程建设。对学校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偏颇给予及时纠正,倾区域之力为各学校树立典范、建立标准,可避免学校走弯路、入歧途,将各校的课程建设引入正轨。
  (二)整体提升与师生共进
  学校进行课程建设往往局限于自身发展,而区域推进关注的是整体提升。区域整体的发展与提升需要强有力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有序的状态下稳步推进。“行政学者,乃研究行政权力者在合法之组织、职权与关系下,为完成国家目的及推行政府职务时应采用如何之最经济、最有效之方法、步骤及实施,以期获得最圆满之解决与成功耳”[2]。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负有对区域教育事业稳步推进之责,立场和追求决定了它的价值与意义,一切推进工作是在效率优先原则下追求整体提升的。这个整体不是狭义的,不仅包括区域内所有学校,还包含区域内的课程体系、教师、学生等教育要素。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有助于丰富学校课程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满足区域内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三)均衡发展与专业指导
  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是学校课程建设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创建特色学校的实践路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九处提到“均衡”二字,突出强调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如“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3]。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拥有学校所不具备的行政权力、经费资源,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协调各校的资源投入,保障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学校课程建设均衡发展。此外,教体局工作人员大多曾是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校长,一则可以结合自身经验亲自指导各校的课程建设;二则可以邀请专家进行理论指导,为区域课程体系进行整体架构、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专业支持,从而科学推进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工作。
  二、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举措与成效
  李沧区是青岛市内三区之一,目前青岛市每年新增学校多半在李沧区,政府投入了该区充足的经费,保障了校舍建筑与图书、多媒体、操场等配套设施的顺利筹备。如何在物质保障充足的前提下完成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化推进,则成为现阶段面临的重要任务。2012年青岛市李沧区教体局立足区情,顺应课程改革思路,积极探索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之路。
  (一)举措
  1.团队组建
  李沧区教体局为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组建了极具执行力的团队。首先,成立“多彩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区教体局局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副局长为副组长,研发中心教科室、教研室为组员。其次,成立专家顾问团。聘请高校专家教授为顾问,对课题进行指导与培训。并先后邀请中央教科院、青岛市教科所等单位领导到该区对课题进行论证、指导。最后,确立课题实验校,保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2012年1月李沧教体局发布文件,确立青岛永宁路小学、青岛三十一中为“多彩教育”创新实验校。团队中专家与一线工作者密切配合,加之课程建设的推进理念能在实验校得到迅速落实与反馈,从而保证在整个区域推进过程中信息畅通。   2.立足实际
  科学合理的教育决策来源于对当地教育实际的考察。为获取学校中的真实资料,李沧区教体局先后开展多次调研。前期开展基础调研,开展基于证据的研究与行动推进,进行聚焦问题的实践研究。中期进行专项调研,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形式,对全区36所中小学进行了“多彩课程”专项调研,找到中小学学校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后期实施总结调研,对长期以来所得数据与材料进行分析、提炼,并结合实践经验形成学校课程建设相关理论成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该区经过全方位的实地调研,为后期的课程评价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靠的实证材料。
  3.行政推动
  行政推动是学校课程建设重要的外在动力和保障。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度建设在课程改革中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同时制度建设又依靠行政力量来保障实施。学校课程建设的关键节点必须依靠行政力量来推动。李沧区教体局在学校课程建设前期以行政督导为主,将课程建设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中,并作为校长述职、副校长竞聘答辩的主要内容,以行政手段推动区域课程建设。同时,下发了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在操作层面提出明确要求。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后期主要以示范带动为主,该区教体局组织了评选评优活动,先后开展了优秀课程纲要评选、“多彩课程”优秀课堂教学展评等评选活动,选出了优秀典型,并向全区推广先进经验;组织了优秀学校课程建设工作专项交流会,围绕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积累的优秀经验开展学习与讨论,建立了学习研讨机制。开展优秀学校课程评奖评优活动,不仅能强化被评学校的课程建设意识,还能对其他学校产生一种替代强化的影响,激励其做好下一步的改进与完善工作。学校在长期的行政推动影响之下,开始自主构建本校的课程体系,使校长、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明显增强。
  4.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主要是通过培训指导的方式实现的,即通过专家培训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校长的领导力,而学校课程建设实施的关键还在于教师。一方面,该区对校长加强培训,提高校长对学校课程建设意义的认识,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开展对话,通过论坛、述职答辩等方式,提高校长对课程功能的认识,与校长达成课程立校的共识。另一方面,提高一线教师课程建设能力。不同教师具有不同的专业素质、兴趣与爱好,其在课程建设中的潜能与作用也不一样。通过对教师进行理念、技术层面的培训,以理论讲座、案例诊断、一对一课程指导等方式,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引领,提高教师课程建设能力与水平。培训的作用在于更新旧有的观念与思维方式,形成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只有将新理念植入意识层面,才能将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路落实到行动中去。
  (二)成效
  1.理论成果
  李沧区教体局通过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发现了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中面临的学校课程理念缺失、课程制度残缺、教师课程能力低下等主要问题,并找到相应对策,明确了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初步探索出“纵横联合”的学校课程推进机制:横向推进为“多维六动”的推进机制,即通过行政推动、专家助动、强兵带动、典型拉动、活动促动和评价制动,引领、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向纵深发展;纵向推进依靠“一校三训”的推进模式,即对学校、对校长、对教师进行三个层面的引领和指导。与此同时,产生了很多理论成果,学校中许多优秀教师、校长出书、发文章,阐释自己对多彩学校课程建设区域推进的理解,先后出版专著《多彩课程的架构与案例研究》、《让生命绽放》、《情志教育初探》等,发表文章《实施多彩教育,激发区域教育发展活力》《构建多彩学校课程 塑造艺志兼修少年》等数十篇。区域推进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理论成果对后续推进工作提供了多重视角,开阔了视野,充分发挥了理论对实践的导引作用。
  2.课程建设
  开发了不同价值追求的特色课程近千门,增加了区域中小学学校课程的数量和门类,形成了一批初具特色的“多彩学校课程”体系。在专业、资源、技术等条件受到限制、难以保证课程质量的情况下,李沧区教体局集中区域的优势力量,进行区域特色化课程建设,为学校提供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课程资源,开发了《走进大自然》世园课程、《传统老游戏》课程、游泳课程等,并出版了《“漫”话安全》、《漫画与心育》等教材。此外,还免费为学校提供教材、场地、设施,外聘专业教师,解决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力量不足的问题。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需要引导学校建设基于自身特色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在专家指导以及教体局监督下,目前该区已有66.7%的学校建立起自己的课程体系。
  3.学校发展
  李沧区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在2012-2014年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期间,李沧区所辖中小学校教师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奖150余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42项、市级99项。学生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奖400余项,其中国家级44项、省级36项、市级342项。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省、市各新闻媒体对李沧区中小学“多彩学校课程”建设进行专题报道60余次。另外,从我们所收集到的有关教师、学生和家长感悟的材料来看,深深地感受到字里行间都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图片影像记录了学生在各种比赛现场的优异表现和结下的累累硕果,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推进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三、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一)问题
  1.学校课程建设能力不足
  课程框架体现出教育的本质,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个性、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课程框架的构建需要较强的学理依据。李沧区通过对全区36所中小学的调研发现,有北山、徐水、二实、李村等12所学校没有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占到了33.3%。而对已经形成体系的课程框架进行分析得知,存在课程体系维度划分交叉、课程归类不清等问题。例如永宁路小学的课程体系划分维度不清(如表1所示),体系架构分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文学素养、语言素养、体育素养五部分,其中语言素养与文学素养有交叉,国际象棋不属于体育素养,配音与主持应归入艺术素养。由此看来,学校的课程建设如果得不到区域层面的规范性、专业性指导,确实没有足够能力承担起构建自己课程体系的重任。   2.学校特色片面发展
  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必须保证区域特色课程资源得到开发。学校进行的课程建设应该基于学生兴趣、教师特色以及学校文化,能够很好地体现学校优势与个性特点。随着学校逐渐开设出越来越多的课程,就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这些五花八门的课程何以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学校的特色又能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具体到课程开设上,为什么让学生学习竖笛而没有学习小提琴?为什么学习黄梅戏而没有学习吕剧?等等。由于李沧区在对全区的调研中,缺少对学生的考察,导致课程来源集中体现的是教师的特长、校长的爱好、学校的资源,结果造成校长是体育专业的学校便形成体育特色、生物专业的校长便形成生物特色的一种学校特色片面发展的局面。
  3.学校课程评价标准模糊
  教育改革通过课程推进,而课程改革是通过评价来完善的。李沧区学校课程的开发程序是先由学校向教育局教育科提出申请,教育科审核通过后在学校开设。教育科成为课程是否开设的重要一关,而教育科审批的基本原则是只要不违反国家规定、符合主流价值追求的都可以通过。此外,该区多次进行的学校特色课程、优秀课程纲要的评选同样缺少系统的指标与参考标准。自国家放权允许学校开设课程以来,地方及学校就因其专业能力不足而举步维艰。学校课程评价局限于对学生和教师教学的评价,没有从课程本身着手。在区域层面,为了整体推进本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更应注重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因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是前提,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都是无益的。但是,国家对学校课程建设又未提出明确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导致课程评价缺少依据。
  (二)发展走向
  1. 构建课程框架,明确培育的核心素养
  当学校逐渐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课程时,需要借助区域层面的专业指导来构建合理的课程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学校不管以哪种形式,不管以“家”文化、“和”文化、“绿”文化打造特色,其目的是相同的,关键在于明确培育的核心素养。第一,要考虑目标来源。泰勒提出课程目标的三种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在课程理论界已基本达成共识。考察学生需要、立足社会现实、接受专家引领,便是我们工作的指向。课程编制者在确定课程目标时需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仅凭个人经历过的点滴经历而认定课程目标应该是什么;二是对理想状况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差距没有作出科学分析,便认定课程目标应该是什么[4]。为此,课程体系的建构应以此为据对课程进行删减、增设、综合、整体布局,对每所学校对症下药,方可实现课程立校。第二,要进行课程整合。各类课程只是学校课程的构成要素,只有它与其他各要素相互整合,成为学校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要素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学校课程整合要以培养学生的素养是否同质为整合依据,可将学校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课时整合、学科整合,以保证各学校完成规定时间内的教学任务。第三,行政推动要持续。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科学系统的《学校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涵盖该区域内学校课程的编著、审议、组织、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引导学校课程建设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协调区域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设置,整体构建本区域内学校课程体系。
  2.发展学校特色,以营造学生的发展空间为前提
  学校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体现学校特色,培育学校特色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着力发展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校课程,但是在面对学生多种多样的个性需求时,必须要以营造学生的发展空间为前提。首先,要在学校开设各种门类的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为使学生的天赋得到有效开发创造条件。课程建设的领导者对课程门类的遴选成为学校特色形成的重要一环。其次,制定李沧区特色学校建设评估标准。将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纳入评估指标体系,以引起学校领导在课程建设上的足够重视。课程建设是学校整体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特色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课程这样的软件上。最后,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展示平台。学校特色项目的产生源于多样的展示渠道,为教师、学生提供多样的竞赛活动。这样,学生能获得更多的展示成果的机会,学以致用、锻炼自己;教师也会在竞赛中发现问题,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学校则可在展示中形成自己的品牌与特色。总之,特色学校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着特定阶段的问题,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反思、超越,逐渐积淀而成的。
  3.实施目标评价,以校为本落实课程目标
  课程理论中的评价模式虽然很多,但无非是对泰勒目标评价模式的延伸与反思,课程评价也终究落入目标评价的俗套。在现实情况下,国家制定的课程目标合理性不容置疑,课程改革必须围绕课程目标来进行。《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中给出了包括艺术课程在内的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各课程标准规定了明确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保证了国家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学校课程的开发其实是根据自身状况细化、具体化国家制定的各科课程标准。以学校课程开发中的艺术课程评价为例,李沧区多所学校开设的茶艺、陶艺、剪纸、树叶刻画课程都属于艺术课程,完全可以按其艺术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从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也给出了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附件中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囊括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五个一级指标,涵盖了20项关键性指标[5]。这也是学校课程评价中不能避开的评价框架。除了以上文件对课程评价的框定外,目标评价还可以表现为共同契约的履行,区域可以基于共同的育人目标,立足区域现实状况,在已有文件基础上以民主的形式出台自己的课程评价标准,要求各学校相互监督落实。
  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将是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学校课程的有效建设是区域推进的前提,区域内学校课程建设的顺利推进,需要从基础的学校课程建设抓起。同时,扩大课程建设的参与面,保证课程建设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当前,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教师、校长,忽略学生的参与,其实这是一种课程资源的丧失。所以,课程建设必须将学生的意向纳入考察范围,在广泛调研学生的基础上提取相同或相似取向的兴趣与特长需求,并以这种需求为参照指标创建学校课程,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程建设方式。学校课程的开设只有得到师生双方的支持与配合,课程实施的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在未来的学校课程建设中,学校课程发展是与时俱进的,课程的开设不是静态的,需要根据学校发展、教师流动、学生更新等现实状况做出动态调整,课程设置虽为长久但非永久。对于区域内各校开设的繁杂课程,如果学生长时间地对某门学校课程反映强烈或选课过少就应该适当裁剪,而学生呼声强烈的课程应得到高度重视,考虑增加课堂规模和师资配备。
  参考文献:
  [1]周海银.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取向与路径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2]罗廷光.教育行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0-21.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4]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3.
  [5]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EB/OL].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422250.
  (责任编辑:赵淑梅)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以本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优势为基点,从“课证融合、学做互动、技能提升”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多证融通”教育模式的实施三个维度,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研究,以期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据调查分析,在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呈现出无序失范、单向失衡和比例失调等特征,从而导致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总量不足和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导致城乡教师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农村教师经济待遇低下,农村学校管理不当,家庭本位观念和个人职业发展预期过高的影响,以及教师流动政策实施不到位等。为此,必须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农村学校管理,加强教师流动的
期刊
[摘要]高校战略规划机构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决策与咨询部门,其运行效能的好坏与部门自身的组织运作息息相关。本研究从组织管理理论的框架出发,对C9高校发展规划机构的组织结构、职能、人员组成进行调查研究,揭示了我国高校战略规划组织行为中存在的一些特征和问题。再通过与国外一流大学发展规划机构的比较,明晰了理念的差异和运作水平的差距,初步回答了高校战略规划应该是什么、做什么、由谁来做的问题。  [关键词]C9
期刊
[摘要]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喷涌而来,海量数据的清洗和最优化提取需要严谨的统计思维和扎实的统计理论。统计学是一门解决数据筛选、整理与分析问题的方法论科学。目前,传统单一的局部教学改革策略难以适应对学生统计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本文以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课量最大的统计学课程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讲授—作业—实验—考试”四维闭环教学组合策略与教学内容“点—线—面—场”相协调的教学体系,以期达到统计学教学面向实
期刊
[摘要]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宗教活动依然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它的发展呈现出世俗化加强、异化现象明显、年龄分化突出、排他性减弱等特点。这些变化对民族高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产生了相应影响:大学生对不同宗教的信仰程度具有明显差异;信仰中普遍存在形与质的分离;外在因素对他们的宗教信仰起了关键作用;宗教信仰对他们的心理也产生了明显影响。笔者针对以上现象,考察了贵州省内不同
期刊
[摘要]清末民初,此时期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学制尚未完善,办学经验缺失。以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中国高等工程学校通过向西方学习,积极发挥示范作用,推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其经验对于当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清末民初交通大学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6)10-0123
期刊
[摘要]传统的储存式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观基础上的探究式—团队联合—行动学习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学习”以及“参与”等要素上投入的不足。该模式对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以实务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专业来说,在方法上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该模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遵循实施的流程,即要求问题真实而紧迫、团队人员结构与数量的恰当性、信息收集的整体
期刊
[摘要]教师主体性地位的弱化或缺失是教育改革及教师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转化性学习理论的深度性、经验性、反思性及实践性等特征,与教师主体性学习身份的建立和发展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基于转化性学习理论的视角,可以从营造积极的发展环境、树立教师全人发展的理念、建构科学的组织机构等角度出发,促进教师主体性学习身份的建构与发展。  [关键词]教师主体性主体性学习身份  [中图分类号] G451[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文化溯源:东方与西方的学习理念》为廓清东西方学习理念的差异找到了文化归因:欧裔/西方人的学习模式偏重心智取向,中华/东亚人的学习模式偏重美德取向,这是由东西方悠远而迥异的文化传统决定的。一方面,它们各本其宗,各有所倚;另一方面,文化涵化等因素促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伴随全球化的推进,教育改革者既需“深造自得”,亦需“左右逢源”,洞悉两种学习理念各自的长存价值,将中西不同学习类型
期刊
[摘 要]教材插图乃是重要的美育资源之一。其美育功能在于“启真、引善、怡情”,帮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接受美的熏陶。但在教学实践中,教材插图的美育地位、美学价值被忽视,插图利用频率极低,美育功能难以发挥。要有效发挥教材插图在美育中的作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以图激趣,培养感知美的能力;图文互补,培养领悟美的能力;看图创作,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插图 美育  [中图分类号]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