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时代脉搏明确责任担当唱响时代主旋律——2018年高考作文综述及2019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x542398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高考已经结束,评论高考的喧嚣与热闹也渐渐淡去。然而,对于2019届的高三考生而言,思考和回望过去一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却很有必要。2018年高考共9道作文题,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其余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9道作文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北京卷为“材料+命题”形式),涵盖了新时代新青年、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等主题,其立意均紧扣立德树人的导向,引导考生以材料为依托展开深度思考和情感体验,表达真知灼见,抒发真情实感。
其他文献
当同学们拿到这本《2018年高考作文增分锦囊》的时候,离2018年的高考只剩下20天左右的时间了。每年到了这个时间段,都会有很多同学绝望地认为自己的高考成绩已没有提高的可能
笔者多次参加高考作文阅卷,发现最近几年的低分作文主要有这样一些弊病:内容上,假、大、空;情节上,胡编乱造;情感上,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这些作文既没有独到的见解,也难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要解决以上问题,考生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  一、写出大格局,让文章洋溢着对国家、民族的拳拳之心  以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恢复高考四十周年”材料作文为例,如果考生选择“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就应该体现一个高
时政作文是就作文的选材内容而言的。所谓“时政”,就是“时事政治”,指某个时间段发生的国内国际政治大事,是概括性比较强的、从大局出发的事件,主要表现为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处理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活动。纵观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从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中国关键词”材料作文、北京卷“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命题作文,到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世纪宝宝中国梦”材料作文、全国新
亲爱的高三学子们:  还有15天左右,你们就要走向2018年高考的考场了,在你们考试结束大概一周后,各地的语文老师也将开始高考作文阅卷的工作。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吗?这些老师,特别是作文阅卷老师,将连续六七天,每天对着电脑工作七八个小時。有时因为进度太慢,晚上还要加班,很多时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其他科目的阅卷老师们谈笑风声地离开考场,而自己还要在电脑前苦苦挣扎。  所以说,高考作文阅卷并不是
今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试题,继续秉持文体开放之风,有利于展示不同个性的学生的文采,与新高考扩大学生选择权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因为题目的话题是考生接触较少、平时不太注意思辨的“浙江精神”,考生缺乏类似的生活素材和思想积淀,所以考题虽具有浙江区域特色,但考生中能思辨写作的并不多,导致作文较难出彩;而那些平时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考生,则优势明显。  在实际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考生对题目内涵的理解也有一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大会主题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不忘初心”一
一篇作文能否在高考考场上获得高分,其实只取决于一类人——阅卷老师。所以,阅卷老师对作文的好恶,以及他们提出的高考作文备考建议,对同学们写出高分作文极具参考价值。所以
不久前,《2018年高考语文大纲》正式公布,与去年相比,在写作的要求上只有一字之变,那就是将“用词贴切”改为了“用语贴切”.这一改变有何考量?难以蠡测.不过按常理推测,这应
作文一直是语文高考的重头戏,它是考生展示才情和胸襟的舞台,更是考生眼界高低、思维深浅的试验田。然而在评阅高考作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考生的文章立意肤浅,提炼的观点没有深度,议论时也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些文章都缺乏思辨性。  要想作文具有思辨性,就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深入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问题。下面笔者就为大家简要介绍四种能够提升作文思辨性的思维方式。  纵向思维
高考作文几乎占了高考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得作文者得高分”。笔者根据多年高考阅卷经验,为大家总结了高考作文应力避的五大硬伤。  硬伤一:审题偏差  不少考生总怕作文时间不够,审题和构思未投入足够的时间,匆匆扫一眼材料就仓促动笔。其实,审题一旦有偏差,往往会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高考作文最忌讳的是写到中途又想另起炉灶,所以,在审题过程中,考生不能图快,而要求稳求准